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_第1页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_第2页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_第3页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_第4页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65页。优选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位置及植被类型当前2页,总共65页。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0°10°20°30°40°60°赤道低压带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模式图35°20°10°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60°当前3页,总共65页。温度带名称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干热,冬暖湿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当前4页,总共65页。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12345678910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当前5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6koppenclimateclassification当前6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7当前7页,总共65页。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影响人类活动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这二者在气团的性质、锋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成三大带: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再按照桑斯维特(C.WarrenThornt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或称需水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午总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储水量(S)和土壤多余水量(月)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见图7-5),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和若干副型,高地气候则另列一类。当前8页,总共65页。当前9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0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

(1959年)我国科学院用日均温大于等于10℃稳定期积温作为热量代表,运用积温法计算的干燥度作为水分的代表,其次,还尽可能利用日照资料作为区划参考。根据热量标准,把全国划成6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分别是;1)赤道季风气候带:于北纬10℃以南诸岛,气温年平均超过26℃,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四季分配均匀,生长各种热带植物,重要的有椰子、木瓜、羊南蕉及菠萝密等。2)热带季风气候;最冷不低于15℃,极端最低多年平均气温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o℃,大致终年无霜。雷州半岛湛江以南属之。热带季雨林为低地主要植物,主要为樟料等,橡胶、槟榔、咖啡等都能生长。稻可一年三熟,土壤红壤化极烈。当前10页,总共65页。113)副热带季风气候:最冷候气温在0度至15℃。天然植物为副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混生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4)暖温带季风气候:最冷候气温在0—10℃,是副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由于夏热,棉花、葡萄生长良好,但冬冷历害。常绿阔叶树已不见。盛产水果。土壤有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等。5)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气温在-30℃至-10℃,稻、玉米、蓖麻都能生长。小麦、大豆在某些部分可成为主要作物,但冬冷而不宜冬作。6)寒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气温低于-30℃,只能勉强栽培马铃薯、乔麦和谷子。天然植物为稀疏的落叶松。土壤为微酸性棕色灰化土。7)高原气候: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约在北纬28—40。N之间,拔海高,很大部分日均温不高出l0℃,相当大地方不适于林木生长。有些地方最热候气温低于5℃,甚至低于0℃,所以寒冷程度可和寒带平地相比,但是气温变化小,日变大,和寒带平均不同。光照丰富,辐射强盛是有利条件。天然植被土壤型类的垂重分布,极为明显。当前11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2结合热量的气候带:1)赤道带内的南沙群岛是湿润地区,2)热带华南地区也是湿润地区,云南南部各地的热带部分为夏湿冬干地区;3)亚热带中、华中为湿润地区,川滇的亚热带部分则为夏湿冬干地区;4)暖温带里,华北是半湿润地区,南疆是干旱地区;5)温带内东北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内蒙是半干早地区;6)寒温带内东北漠河是湿润地区;至于青藏高原,资料不多,大致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类型。当前12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3当前13页,总共65页。14分布:

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赤道多雨气候当前14页,总共65页。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例:信风带大陆东岸(信风+暖流+迎风坡)特征:终年高温多雨,全年降水在2000mm左右分布南北纬10°之间三大雨林气候区: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特例:信风带大陆东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巴西东南、中美地峡东侧典型城市:新加坡、雅加达、巴拿马城热带雨林气候当前15页,总共65页。热带雨林气候1伊基托斯气温(摄氏度)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如当前16页,总共65页。17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热带干湿季气候当前17页,总共65页。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的交替控制

特例:赤道附近的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而形成特征:终年高温,分干季(信风)和湿季(赤道低压带),全年降水在750---1000mm左右分布:南北纬10°--20°之间: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巴西高原、墨西哥高原、西印度群岛.典型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约翰内斯堡热带草原气候当前18页,总共65页。当前19页,总共65页。20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气候特点:

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当前20页,总共65页。成因终年受副高或信风控制特例:副热带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的影响特征:终年高温少雨,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分布-南北纬20°--30°间大陆内部和西部:北非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岛(可达30°)、澳大利亚内陆、墨西哥北部典型城市:利雅得、巴格达热带沙漠气候当前21页,总共65页。22分布:

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当前22页,总共65页。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旱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雨季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特征:终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容易造成旱涝灾害,特别是南亚)分布:东南亚(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的北部及中南半岛大部)、南亚、中国(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典型城市:新德里、孟买、曼谷、海口、西双版纳等当前23页,总共65页。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当前24页,总共65页。25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当前25页,总共65页。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典型城市:马赛、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亚历山大、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珀斯、好望角、直布罗陀海峡(冬夏季节的风向)特征分布:南北纬34°-40°大陆西岸—地中海、黑海沿岸,美国西南沿海、智利沿海(狭长),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发展灌溉农业,光热充足(水果园艺业)地中海气候当前26页,总共65页。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燥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暖湿多雨。气温(摄氏度)地中海气候6罗马当前27页,总共65页。28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气候特点: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前28页,总共65页。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特征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我国35°N以南地区、韩国和日本38°N以南地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40°N以南)、巴西南部(南回归线以南)、阿根廷东北拉普拉塔河流域、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典型城市:上海、迈阿密、休斯敦、悉尼、堪培拉、布宜诺斯艾利斯冬季:低温少雨(风来自陆地)夏季:高温多雨(风来自低纬海洋)---雨热同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亚热带季风气候

(湿润性气候)

当前29页,总共65页。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当前30页,总共65页。31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温带海洋性气候当前31页,总共65页。成因:终年受西风影响,带来暖湿的水汽特征: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小—光照较弱,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典型城市和地区:伦敦、巴黎、雷克雅未克、鹿特丹、柏林、温哥华、西雅图、火地岛和麦哲伦海峡、塔斯马尼亚岛、惠灵顿(新西兰南北两岛)西欧:可达极圈附近—分布范围广(地形平坦)北美和南美:西岸沿海—狭长分布(山脉的阻挡作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南角和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当前32页,总共65页。33分布:

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气候特点:

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植被土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当前33页,总共65页。成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分布: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阿根廷西部典型城市和地区:华沙、莫斯科、德黑兰、乌鲁木齐、渥太华、纽约、芝加哥特征:冬季长、严寒,夏季短、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集中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前34页,总共65页。大陆的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当前35页,总共65页。36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温带季风气候当前36页,总共65页。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特征分布:我国北方地区(35°N以北—大陆性强),朝鲜,日本北部(38°N以北,有较强的海洋性)典型城市和地区:北京、哈尔滨、平壤、北海道冬季:寒冷干燥(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风来自太平洋)---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当前37页,总共65页。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当前38页,总共65页。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当前39页,总共65页。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当前40页,总共65页。苔原气候苔原气候也称北极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格林兰沿海一带和北极的一些岛屿。植被以苔原景观为主,包括苔藓、地衣、小灌木等耐寒植物。北极寒带气候的特征是全年皆冬.

该区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多为降雪。部分冰雪在夏季能短期溶解,降水量偏低。居民主要是爱斯基摩人,也称因纽特人。当前41页,总共65页。高纬地带气候类型当前42页,总共65页。43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气候特点: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当前43页,总共65页。44A布:

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气候特点:

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当前44页,总共65页。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45高纬度--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当前45页,总共65页。46分布:

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极地冰原气候当前46页,总共65页。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当前47页,总共65页。冰原气候

冰原气候也称南极寒带气候、冰漠气候。主要包括南极大陆,也包括北极的格林兰岛部分和其它一些岛屿。地理景观为冰原景观,无植被。南极寒带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是冰洋气团的源地,曾出现过全球最低温。南极寒带气候区的年降水量约100毫米,都是降雪。雪量不多,但因常年累积,形成深厚的冰层本区无定居居民,只有少数科学考察研究者,代表动物为企鹅。当前48页,总共65页。高山高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等。当前49页,总共65页。当前50页,总共65页。当前51页,总共65页。长白山北坡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

高耸庞大的山地对气候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高大的山地阻碍了气流的运动,成为气流运动的屏障,出现一山之隔气候迥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地周围地区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的垂直带性,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高山气候。当前52页,总共65页。产生原因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当前53页,总共65页。典型代表

——青藏高原土壤与生物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高山高原地区,其土壤与植被具有很独特的表现。中国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高原的南缘和东部地区的河谷中,由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到达,分布有较茂密的森林。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就不断下降,到一定高度后,热量就满足不了森林生长的需要,高大茂密的森林逐渐转变为稀疏的矮树和灌木,最终为草本植物所取代。茂密森林所能达到的最高处,称为森林郁闭线。在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别,森林郁闭线的海拔高度可以不同。当前54页,总共65页。探究一、非地带性气候分布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地带性:非地带性: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地带性:非地带性: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当前55页,总共65页。C.大陆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地带性非地带性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当前56页,总共65页。一、赤道多雨气候当前57页,总共65页。1基本介绍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或赤道气候,通常赤道多雨气候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柯本气候分类法代号为“Af”。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被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赤道南北常年高温、潮湿和多雨的气候,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气流在这里汇合,地面风力一般微弱,湿润而不稳定的赤道全年控制着这个地带,宜于多种植物生长。具有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地区有亚洲的印度半岛西南沿海、中南半岛西海岸、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非洲的几内亚湾和刚果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以及和它们毗连的海洋上。当前58页,总共65页。2分布区域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具体说来。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中美东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北岸,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南部,伊里安岛,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的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部分当前59页,总共65页。3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并由于太阳在一年内的春分、秋分前后两次通过天顶,所以气象要素的年变化都具有双峰型的特点。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在24~28°C之间变化,年温差一般不超过5°C,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过1°C。气温日变化比年变化大,日较差可达10~15°C。但日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5°C,日最低气温很少低于20°C。全年湿度较高,就亚马孙河下游而言,相对湿度年平均达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达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达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麦隆火山山麓代本贾的年降水量达9470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但个别地区仍有显著差异。如非洲刚果河流域比亚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更显示了大陆性,有的地方雨量较少,如加蓬的利伯维尔从10月至次年5月期间,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会出现干旱少雨地区,如太平洋上的莫尔登岛(南纬4°,西经155°),年降水量仅730毫米。具有热带雨林气候的高山地区,气温较低,但其年变化仍很小。这些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出现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的气候,呈现出类似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自然景观,垂直分布最为丰富多彩。天气单调。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当前60页,总共65页。4形成原因热带雨林在成因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导因素还是有区别的。在赤道地区南北纬10度的范围内,总的趋势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的太阳辐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气候变化单调,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但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孙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孙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横穿其间,地形结构上北有圭亚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脉,呈围椅状东低西高的地势,敞开着怀抱接纳由东北东南信风和南北赤道暖流带来的丰沛的暖湿气流。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亚马孙河是世界上第二长的河流。它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南美洲,流域面积广达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