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某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_第1页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某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_第2页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某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_第3页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某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_第4页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某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共24分。)

1.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

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2.2020年2月,某品牌混动版全球首款”太阳能动力”量产汽车首发上市,这是首次将太

阳能光伏发电车顶搭载到混动车型上。关于太阳能汽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B.图中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D.太阳能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大

3.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

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

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

()

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

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4.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5.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

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关于0-60s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A.40s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

B.两小车在40s时相遇

C.20s-40s的过程中,小车a相对于小车b在后退

D.两小车在20-4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

6.用两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体积的水和某种油加热,在开始和加热3min时各

记录一次温度,如下表所示。已知p水=LOXlo'kg/m'.c水=4.2X1()3J/(kg・℃),p油

=0.8X103kg/m3,加热的效率都为90%,油的末温没有达到它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加热时间(min)03

水的温度(℃)1828

油的温度(℃)1843

A.这种油的比热容为1.68X1()3J/(kg・C)

B.这种油的比热容为2.1Xl()3j/(kg・0C)

C.因为这种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的比热容比水小

D.加热效率没有达到100%,是因为电加热器没有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7.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可折转的光屏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法:线

反射仄射品/入射

7:光线

平面演\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则反射光消失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笔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

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9.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不需要控制小车每次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B.小车最终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如果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停止运动时惯性也随之消失

10.下列四幅图都是有关电与磁的知识,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奥斯特实验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图乙,闭合开关通电螺线管右端为N极

C.图丙是电动机的原理图

D.图丁是发电机的原理图

11.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在50s内用大小为500N的力F,将物体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若

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N/kg)

A.所拉物体的质量为800kg

B.拉力的功率是40W

C.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100N

D.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增加的内能大于800J

12.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

0〜15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0。1A"。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

的示数与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要求两只电表的示数均不能超过

所选量程,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甲乙

A.电源电压是18V

B.Ri的阻值是20。

C.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0.075A〜0.6A

D.Ri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0.45W〜7.2W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共27分。)

13.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涉及熬糖、绘画两个环节。艺人先将砂糖放在热锅

里,熬成糖汁后,再用小匀子将糖汁“画”在玻璃上,如图所示。在糖汁逐渐变硬的过

程中,艺人要趁其未完全硬化时对糖画进行塑形,塑形过程中糖画的温度居然能保持不

变,等到糖画完全变硬之后再冷却一段时间,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熬糖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形过程糖画(吸热/放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糖是

(晶体/非晶体)。

14.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每天早上我们都要经过红外线热成像测温

通道进入校园,此时我们体温的示数和行走的图象将显示在与仪器相连的显示屏上。红

外线是(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仪器成像的原理与(选填“照

相机”或“投影仪”)相同。每天我们还用水银体温计检测体温,水银体温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3136373839401

15.如图所示,一物体在水平压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

开始向下运动,从静止到下滑的整个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

所示,则物体所受重力为No在10s之后,物体的速度(选填“越来越快”、

“越来越慢”、“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压力F的大小(选填“变大”、“变

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16.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1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

轮,并挂上钩码。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探究

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2)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填“挤压”、

“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3)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

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Ml台轮£渭轮

编・'成

。仆00

18.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挂上飞机机翼模型,再用电风扇对着机翼模型吹风。因为在流

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所以增大风

速,弹簧测力计示数(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小明在50s内将重450N的物体匀速吊起10m高,己知动滑轮

重50N,不计绳重及摩擦,绳端处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为。

20.图是某电水壶的铭牌,该电水壶正常工作Imin产生_____J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84%

被冷水吸收,能使2.0L的水温度升高上℃。

电水壶

产品型©

号A084069

:FEB-2003

额定电

:220v〜额定容量:2.0L

额定频

:额定功率:

执行标50Hz15OOW

:GB4706.1-2005GB4706.19-2008

21.小宋家的电能表如图所示,此时示数为kW«h时,他家同时使用用电器的总功

率不能超过W.当只有电吹风机工作时、电能表的转盘在3min内转了15转,则

电吹风机的功率为W.电吹风机内的电热丝和电动机是联的,其中电热

丝在工作时利用了电流的效应。

220V10(20A)

|600rkW・h

22.如图是过去农村用的舂米工具的结构示意图。O为固定转轴,A处连接着石球,脚踏杆

的B处可使石球升高,抬起脚,石球会落下去击打稻谷。石球重50N,不计摩擦和杆重。

(1)脚沿与杆垂直方向至少用力F|,才能将石球抬起。此时舂米工具是一个(选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2)脚竖直向下至少用力F2为N,才能将石球抬起。Fi和F2的大小关系为Fi

F2。

三、解答题

23.请在图中作出静止在斜面体上的物体A所受重力和斜面体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24.如图所示根据通电螺线管的“N”“S”极,判断并标出电源“+”极和静止的小磁针的

“N”极。

25.在某次探究实验中,需要测出实验所用盐水的密度,小玲、小亮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玲在使用天平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天平的游码未归零,但指针却指

在分度盘的中央,他应该先将游码调到处,再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

或“右”)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玲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g;

②再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天平平衡时,祛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

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为g:

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体积为mL,盐水的密度为

,,3

kg/m;

④这样测出的盐水密度会(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玲在完成了一次测量后,又分别量取不同体积的该种盐水进行多次实验。与小玲

在此实验中多次测量目的相同的是(选填序号);

A.“伏安法”测电阻实验;B.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C.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

验。

(4)小亮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细线、烧杯和水也能测出盐水的密度,请你和小亮一

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①把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空气中测出石块的重力G;

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

④盐水密度p处水=(用测得的物理量和p水表示)。

mL

50—

40=-

1

20g20g

fifi2。口

0-3二Wg

甲乙

2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选用的实验器材是:

电源(3V)、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定值电阻Ri=5Q、R2=10n>R3=

20(1,滑动变阻器(40。2A)、开关、导线若干。

(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不变,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②小明在实验中进行多组数据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③小明选用5。和10。的两只电阻分别进行实验后,由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其中M图象对应的是哪只电阻?由M图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①小明在实验中,首先确定一个保持不变的电压值U,当AB间的电阻R由5。换成10U

时,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选填"a”或"b”)移动,才能使电

压表示数变为U。

②当AB间换接20Q的电阻时,小明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都

无法达到U.请你告诉他,为完成实验,U的取值范围是。

27.小宇家购置一款用来煎烤食物的双面电饼铛,上下盘既可以同时加热,也可以把上盘掀

开,使用下盘单独加热。电饼铛简化的内部电路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Si,温控开关S2

接接线柱“2”时,下盘加热。再闭合开关S3,上盘也开始加热。当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

温控开关S2自动转接接线柱“1”,电饼铛进入保温状态。电饼

铛部分参数如图乙。(忽略温度对电阻阻值的影响:L]、L2、L3为指示灯,不计指示灯消

耗的电能)求:

(kW-h'

额定电压220V

下盘额定加热功率1210W1",尸

上盘额定加热功率800W串相电能表

额定保温功率330W220V15(30)A50Hz

额定频率50Hz13000r(kwh)II

甲1

乙丙

(1)下盘加热电阻Ri的阻值和保温时电路中的额定电流;

(2)某次电饼铛在额定电压下煎烤食物时,指示灯Li、L2发光时间分别为lOmin、5min,

电饼铛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3)用电高峰时,小宇关闭家中其他用电器,用电饼铛下盘煎烤食物lOmin,电能表(如

图丙)的转盘转过500转,则电饼铛的实际电压是多大?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氢能源有轨电车采用以氢能源为动力的100%低地板、钱接式现代有轨电车,采用3节编

组,车厢内部宽敞,设有60个座位,车辆头尾两端均设驾驶室,可双向行驶,最高时速

可达70公里。

有轨电车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氢燃料电池的原理,简单来说相

当于一个“发电机”,即通过燃料电池内氢和氧相结合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源源不断为

车辆供电,驱动有轨电车。氢燃料电池发电,这一发电过程相当于电解水的逆过程,唯

一的产物是水,因此做到了污染物“零排放”。新型的有轨电车搭载了230kW大功率氢

燃料电池堆为车辆供电。有轨电车运行时,氢燃料电池作为牵引主动力,锂电池则在启

动加速阶段提供辅助动力,车辆最高能以时速70公里持续运行。每列车安装6个储气瓶,

每瓶约储氢量3kg,续航能力可达100km。车辆惰行、停站时,燃料电池为锂电池充电;

制动时,锂电池回收制动能量,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混合动力,

具有响应快、启动加速性能好、制动能量回收率高等突出优势。

(1)氢燃料电池发电,本质上是将能直接转化为。

(2)燃料电池为锂电池充电时,此时锂电池是。(选填:“电源”或“用电器”)

(3)每瓶3kg的氢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J(氢燃料的热值为1.4X108J/kg)»

(4)这种新型的电车使用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堆供电,供电5小时的电能有度。

(5)氢能源有轨电车在座椅一侧都设置有方便乘客手机充电用的插座,这些插座之间是

的(选填:“串联”或“并联”)。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外国语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共24分。)

1.(2分)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

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

(3)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

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

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

错误;

D、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若吹的力度相同则响度相同,若吹的力度不同

则响度不相同,与拉动活塞无关,故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

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2.(2分)2020年2月,某品牌混动版全球首款”太阳能动力”量产汽车首发上市,这是首

次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车顶搭载到混动车型上。关于太阳能汽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B.图中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D.太阳能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大

【分析】(1)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

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核能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

(2)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工作的;

(4)车子静止在水平面上,车子对路面的压力等于重力,当流线型的车子快速行驶时,

产生升力,车子对地面压力减小。

【解答】解:

A、太阳能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

C、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工作的,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

应现象,故C错误;

D、太阳能汽车外型是流线型,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相同时间内,空气经过上方的路程比

下方路程长,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的流速小、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强差、向上的升

力,所以汽车行驶时对地面压力比静止时小,故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能量的转化、电动机的原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考查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

3.(2分)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

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

置发出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

型的是()

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

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分析】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人体可以向外界释放红外线,感应装置接收到红外线

后,可以开门。

使用微波来工作的物体,是利用微波反射的原理。发出的微波遇到向门移动的物体后,

反射回感应装置,将门打开。

【解答】解:如果人站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感应装置可以持续接收

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始终将门打开;而利用微波工作的感应装置只感受向门移动的物体,

则在接收反射微波的时候,认为门前没有移动的物体,一段时间后会将门关闭。

由此可以判断门的类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例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4.(2分)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C,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1)热量指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4)根据沸点的概念判断出水的沸点;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答】解:A、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水在沸腾过程中,仍然要吸收热量,由图可知其温度保持99℃不变,故B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能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9℃,沸点低于100℃,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

正确;

故选:Ao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考查了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同时考查沸腾

图象的分析,常见题目。

5.(2分)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

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关于0-60s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A.40s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

B.两小车在40s时相遇

C.20s-40s的过程中,小车a相对于小车b在后退

D.两小车在20-4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

【分析】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

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

A、由v-t图象可知,在40s时两小车的速度相等:a小车比b小车早出发20s,由v-t

图象可知,在0-40s内(不含40s),a车的速度大于b车(且a车在前方),则a、b两

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而40s以后,b车的速度大于a车,则a、b两车之间的距离逐

渐减小;所以可知40s时(速度相等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故A正确;

B、由v-t图象可知,在40s时两小车的速度相等:a小车比b小车早出发20s,在0-

40s内(不含40s),a车的速度大于b车,所以由s=v平均t可知,a车通过的路程大于b

车,所以在40s时两车还没有相遇,此时b小车在a小车的后方,故B错误;

C、20s-40s的过程中,a小车在20-4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在20-40s内做加1

速直线运动,a车的速度大于b车(且a车在前方),则a、b两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小车a相对于小车b在前进,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a小车在20-4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在20-40s内做加速直线

运动,故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考查了对v-t图象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分别是

什么,难点在于求变速直线运动的总路程,进而求出平均速度。

6.(2分)用两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体积的水和某种油加热,在开始和加热3min

时各记录一次温度,如下表所示。已知p水=1.0Xdkg/nJ.c水=4.2义1(?J/(kg・℃),

p油=0.8Xl()3kg/m3,加热的效率都为90%,油的末温没有达到它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加热时间(min)03

水的温度(°C)1828

油的温度(°C)1843

A.这种油的比热容为1.68XI()3j/(kg.C)

B.这种油的比热容为2.1X」3J/(kg-c)

C.因为这种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的比热容比水小

D.加热效率没有达到100%,是因为电加热器没有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分析】(1)由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体现出水与这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取相同的时间,利用他们温度的变化,结合吸热公式即可求出该液体的比热容。比热容

与密度都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量在转化和转移时会有一定的损失,很难做出百分之百。

【解答】解:AB、取两种液体都加热了3分钟为研究对象,因为是用的两个相同的电加

热器,且加热效率都为90%,

所以Q水=Q汕,

设它们的体积为V,则水的质量:*V,油的质量:m油=p^V,

因为Q水=<:水111水(t水-to),Q汕=(:油111油(t油-to)

所以c水p水V(t水-t0)=C;"p汕V(t油-玲),

4.2X103J/(kg.℃)XLOX103kg/m3X(28℃-18℃)=ciuXO.SX103kg/m3X(43℃-

18℃)

解得:CNI=2.1X1()3J/(kg."c)。故A错误、B正确;

C、密度和比热容都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者的大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错误;

D、加热效率没有达到100%,主要是因为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没有全部被液体吸收,而

是存在一定的损失,而不是因为电加热器没有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中,根据两者吸收的热量相同列出方程求解是关键。同时,还要注意这里

的两种液体是体积相同,而非质量相同,所以要设出体积,表示出质量,再代入公式求

解,有一定难度。

7.(2分)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可折转的光屏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ti法:线,

、反射:入射.“射

反射光线飞:光线

平面循\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则反射光消失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笔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展现

在我们眼前的;

(2)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不与纸板A在

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3)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

【解答】解: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由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在光屏上

不能看到反射光,但此时的反射光线不会消失,仍然存在,故B错误;

C、验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

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用笔在屏上画

出即可,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

D、入射角等于0°时,即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也垂直于镜面射出,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法线在一条直线上,故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故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

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8.(2分)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析】(1)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是同时存在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停地运动;

(3)一般地,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4)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解答】解: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

B、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刻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故B错误;

C、通常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故C正确;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的组成,以及分子间距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9.(2分)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不需要控制小车每次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B.小车最终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如果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停止运动时惯性也随之消失

【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

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时,其重力势能相等,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相等,

速度相同。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由此实验经过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惯性是物体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解答】解:A、实验时应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因此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

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故A错误;

B、小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这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B错误;

C、如果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车将做匀速直

线运动,故C正确;

D、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小车停止运动时惯性不会

消失,故D错误。

故选:Co

【点评】在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让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时,需保证小车到达水平

面时的速度相同,所以才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

受力,它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10.(2分)下列四幅图都是有关电与磁的知识,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奥斯特实验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图乙,闭合开关通电螺线管右端为N极

C.图丙是电动机的原理图

D.图丁是发电机的原理图

【分析】(1)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螺线管的电流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的磁极。

(3)电路中无电源,是发电机工作原理图。

(4)电路中有电源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

【解答】解:A、如图是奥斯特实验,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所以奥斯

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A正确.

B、闭合开关,电流从螺线管的右端进入,从左端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以判断螺线管

的左端为N级,右端为S极,故B错误。

C、如图,通过闭合电路一部分线圈,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发电机工作原理图,故C错误。

D、如图,导体ab中通有电流,导体ab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

故D错误。

故选:Ao

【点评】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非常相似,电路中无电源的是发电机工作原理图,

电路中有电源的是电动机工作原理图。

II.(2分)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在50s内用大小为500N的力F,将物体从斜面底端拉到顶

端,若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N/kg)

A.所拉物体的质量为800kg

B.拉力的功率是40W

C.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100N

D.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增加的内能大于800J

【分析】(1)根据斜面的倾斜角度得出斜面的长s,再利用功的计算公式W=Fs可求出

拉力做的功,即总功;然后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变形求出有用功W有,再根据W有

=Gh变形求出G,进而得出质量m。

(2)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且,代入数值后可求功率P。

t

(3)根据总功与有用功的差得出额外功,再根据W^nfS,变形后可求摩擦力f。

(4)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即物体增大的内能。

【解答】解:A、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则斜面的长度为:s=2h=2X4m=8m;

所做总功为:W,&=Fs=500NX8m=4000J;

W有

由口=」■变形得,有用功为:W有=1]W总=80%X4000J=3200J;

W总

由W〃=Gh变形得,物体的重力为:G=I^-=320°J=800N;

h4m

由6=!^变形得,物体质量为:m=£=80phL=8Okg;故A错误。

g10N/kg

B、拉力的功率为:P=L^L=4000J=80W;故B错误。

t50s

C\此过程所做额外功为:W领=\¥总-W有=4000J-3200J=800J;

由Wg$i=fs变形得:

摩擦力为:f=J^_=800J=1OON;故C正确。

s8m

D、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增加的内能来自于克服摩擦做功,最大值为:E=W额=800J,

故D错误。

故选:Co

【点评】熟练运用计算重力、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公式,明确额外功是用来克服斜面

上的摩擦;知道克服摩擦做功可以增大物体的内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2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

量程为0〜15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0。1A"。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的过程中,

电压表的示数与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要求两只电表的示数均不

能超过所选量程,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甲乙

A.电源电压是18V

B.R]的阻值是20。

C.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0.075A〜0.6A

D.Ri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0.45W〜7.2W

【分析】(1)先根据图乙的两组数据,用1=卫求出对应的电流值,再根据U=IR|得到

R

两个时刻电阻Ri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即U=U|+U2,可

得到两组电源电压相同的表达式,联立即可得到电源电压和Ri的值;

(2)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此时电路中总电阻最大,电流最小,当电流表的示数最大

时,电流最大;

(3)根据电流的范围:分别用P=UI计算电功率。

【解答】解:AB、设电源电压为U,则U=U|+U2,

从图中看出,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40Q时,电压表示

数为12V,此时电流为;1=—^-=⑵=0.3A,

R240O

此时可得:U=0.3AXR|+l2V…①

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70Q时,电压表示数为14V,此时电流为:I'=也二=」奖

Z

R2700

=0.2A,

此时可得:U=0.2AXR|+l4V…②

由①②可得:U=18V,R|=20Q,故AB正确;

C、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15V,此时电路中总电阻最大,电流最小,为:I小=」!_=

R1

18VT5V=O」5A,

20Q

电流表的量程为0〜O.6A,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卫_=

R1

工y_=0.9A>0.6A,故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I大=0.6A,

20Q

故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O.15A-O.6A,故C错误;

D、Ri的电功率的最小值为:P,j、=I小2R产(Q.15A)2X20H=0.45W,

Ri的电功率的最大值为:p火=1大2R=(o.6A)2X20C=7.2W,

则RI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0.45W〜7.2W,故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电功率的计算及欧姆定律的应用等知识,有一定难度。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共27分。)

13.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涉及熬糖、绘画两个环节。艺人先将砂糖放在热锅

里,熬成糖汁后,再用小匀子将糖汁“画”在玻璃上,如图所示。在糖汁逐渐变硬的过

程中,艺人要趁其未完全硬化时对糖画进行塑形,塑形过程中糖画的温度居然能保持不

变,等到糖画完全变硬之后再冷却一段时间,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熬糖属于

熔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形过程糖画放热(吸热/放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糖是晶体(晶体/非晶体)。

【分析】(1)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为熔化;

(2)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3)晶体有固定的熔化和凝固温度。

【解答】解:(1)艺人先将砂糖放在热锅里,熬成糖汁,糖从固态变为了液态,故熬糖

属于熔化过程;

(2)根据文中信息可知,塑形过程温度不变,为糖凝固的过程,故放出热量;

(3)糖在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

故答案为:熔化;放热;晶体。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目。

14.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每天早上我们都要经过红外线热成像测温

通道进入校园,此时我们体温的示数和行走的图象将显示在与仪器相连的显示屏上。红

外线是电磁波(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仪器成像的原理与照相机(选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相同。每天我们还用水银体温计检测体温,水银体温计是根

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36」℃。

3536373B3940129

【分析】(1)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处于电磁波;

(2)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先明确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

据液面位置读数。

【解答】解:(1)红外线属于看不见的光,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2)我们行走的图象在显示屏上显示,仪器成像的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3)常用水银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示数为36.1℃。

故答案为:电磁波;照相机;液体的热胀冷缩;36.1»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的应用、凸透镜成像、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等,是一道基

础题。

15.如图所示,一物体在水平压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

开始向下运动,从静止到下滑的整个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

所示,则物体所受重力为20N。在10s之后,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快(选填“越来

越快”、“越来越慢”、“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压力F的大小变小(选填“变

大”、“变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fN

20

F

°10t/s

【分析】①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状态所受的力是平衡力;②物体在下滑的过程中,运动状

态发生了改变,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所受的力必然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平衡力;③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解:①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

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等于重力,由图可知,开始的摩擦力为2ON,则

重力为20N;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块下滑的过程中,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不变,f减小,则表明物体所受的压力减小,此时摩擦力小于重力,所以在重力

的作用下物体会加速下滑,速度越来越大。

故答案为:20:越来越快;变小。

【点评】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和理解题目的意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镜面后。(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或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解: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镜子挡住

了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像在

镜面后。

故答案为:(1)直线;(2)镜面后。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1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

轮,并挂上钩码。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不考虑(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2)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旋转(填“挤压”、

“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3)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

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测力计未校零(或两个滑轮的摩擦不同,或读数误差)

(答出一条即可)。

5滑轮/滑轮

。仆仆0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1)小卡片的重力很小,是为了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故答案为:不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