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3重点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3)心里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违背教育的目的性。(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7)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分类中提出来。(1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观点:(a)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b)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c)‘泛智教育’(13)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科正式诞生。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a)一原则:教育学教学原则(b)二基础:伦理学和心里学为基础(c)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a)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b)四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c)五阶段: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17)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教育家’。(2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1)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a)姆有掌握: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b)纳来结构: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学说(c)瓦根找范例:瓦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理论(d)高度赞发展: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高速度、高难度等(e)巴班最优化: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f)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2)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c)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e)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c)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d)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4)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教学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5)个别差异性: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遗传在人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高尔登。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一、遗传;二、环境;三、学校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a)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b)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c)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d)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a)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6.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7.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英国为代表);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分支型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没有实行;许同校。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最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21.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师的教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22.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23.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24.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26.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7.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9.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1)观察法:掌握两点,一、自然条件下;二、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使用问卷、访谈等方法;(3)历史法: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4)实验法:探讨教育因果关系;(5)教育行动研究:研究与活动一体化;(6)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第二章中学课程三、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不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同一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安排;横向组织打破了学科体系,以学生兴趣和问题为依据形成一个个专题。(3)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关键词是不重复;螺旋式关键词是重复。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与要求:(a)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b)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c)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d)理论与实践统一;(e)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f)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学生观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二、教师观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发展的引(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三、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三章中学教学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形式教育:重能力(智力)代表人物:洛克和裴斯泰洛齐(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里素质。(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教育性(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9.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阶段)(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5)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6)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讲授法老师讲,学生听(也叫问答法)老师问,学生答(也叫问答法)老师问,学生答学生之间讨论学生读书,老师指导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实地观察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巩固知识运用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观察、分析以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对自然、人生、艺术赏析创设情境,培养情感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个别教学制;(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2)班级授课制;体现五个方面固定: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优缺点:(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b)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c)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e)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f)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a)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b)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c)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d)不利于因材施教;(e)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3)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外部分组: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编组。(4)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又叫单元教学法,杜威首创,克伯屈改进。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和独立完成作业。者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14.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18.课的类型或分类:传授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单一课、综合课。(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1)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2)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3)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难度值(P)=答对人数(R)/被试总人数(N)x100%(4)区分度:也称鉴别力。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暗示教学模式:洛扎诺夫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抛锚教学模式:约翰.布朗斯福特(1)诊断性评价: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7)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9)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做‘质‘的分析。(10)定量评价:是对评价资料做‘量‘的分析。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课堂上突然飞来一只小鸟。(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独(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达到的。引起有意后注意的因素有: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及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3)注意的分配;例:一心二用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4)注意的转移。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活动上。(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感觉阈(yu)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光刺激由强变弱,感受性提高。明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光刺激由弱变强,感受性降低。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1)选择性(对象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8.记忆的主要类型: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类型记忆类型记忆容量基本特点保持时间编码方式秒,最长不超过4-5秒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听觉编码和视觉语义编码和表象量较大4.形象鲜明量有限扰量无限容量较大(加减)2个组块容量无限性记忆。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过程。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1)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2)干扰抑制说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3)动机说(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4)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5)同化说代表人物:奥苏贝尔(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及时复习,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进行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7)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8)适当过度学习。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1)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2)根据思维的内容不同,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心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1)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4.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强调‘数量多’。(3)独创性。具有新奇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常用方法: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例:梦、白日梦等。(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新颖程度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a)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b)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作家构思小说。(c)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理想: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做理想。】【空想: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来想象时,(1)预见功能;例:未雨绸缪,居安思危。(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例:画饼充饥,骑爸爸当骑马。(4)调节功能。想象自己很热,就会感觉浑身发热。(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30.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的学习。度不同,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33.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3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例:学完‘文具’的概念,再学习‘铅笔’的概念,就属于下位学习。学完‘铅笔’的概念,再学习‘文具’的概念,就属于上位学习。学完‘铅笔’的概念,再学习‘钢笔’的概念,就属于组合学习。(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途径):(a)准确的示范与讲解;(b)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d)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36.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又称本能。37.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涉及两种信号系统。9.分化:指有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勇敢与鲁莽、谦让与退缩】子考第一名会获得喜欢的玩具考第一名不用做家务说谎遭到体罚、谴责等考试不及格,禁吃肯德基小明上课捣乱,老师不理睬,慢慢小明捣乱行为就消刺激物给予一个愉快刺激摆脱厌恶刺激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去掉好的刺激无强化物(不理睬)律强化惩罚行为发生概率增加行为发生概率增加行为发生概率减少行为发生概率减少行为发生概率减少行为发生概率42.布鲁纳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b)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成就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a)认知内驱力: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b)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c)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获得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1)学习动机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的结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3)学习动机的功能:(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定向功能)(c)维持功能。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归因。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你觉得自己能通过教资考试,说明你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5)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例:学完平面图形对后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影响】(6)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例:学完二次方程对前面学习一元方程的影响】(7)一般迁移: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8)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1)认知策略:包括(a)复述策略【例:眼看耳听手写,画线和圈点标注等】(b)精加工策略【例:记忆术,缩减与编歌诀,二十四节气歌,谐音等】c(2)元认知策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包括:(a)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等】(b)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c)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3)资源管理策略:(a)时间管理策略【合理安排时间,例:坐公交车背单词】(b)环境管理策略【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空间,室内布置等】(c)努力管理策略【激发内在动机,自我激励等】d等】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征1.仅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2.获得客体永恒性2.自我为中心3.思维不可逆、刻板性4.没有守恒性5.集中化思维(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龄0—2岁2—7岁3.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1)情绪体验的迅速、强烈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3)情绪的外露性和内隐性并存;(4)体验的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的特点。(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敏锐的观察情绪;(2)平和的接纳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1)独特性【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统合性(4)功能性【例:性格决定命运】(5)社会性【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同,随社会发展,女性的独立地位显著提升】(6)复杂性特征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行为孤僻、不善交际,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平衡不灵活弱代表人物张飞、李逵、鲁智深王熙凤、贾、达林黛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可遏制型活泼型静型抑郁型气质类型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要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1)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早期经验;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经验越多,能力发展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与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5)主观努力;除了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1)强化法;(2)惩罚法;(3)消退法;近后摸狗,抱狗,消除他对狗的恐惧】面具,回复真实的自我】(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态。第七章中学德育(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c)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b)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c)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d)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2.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四种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该时期儿童该时期儿童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前道德阶段(2—5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5--8)岁,又的、不可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而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称他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9—11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阶段(11岁以后)’义该阶段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是坏的合自己的利益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向导,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六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三水平前习俗水平(9岁以(9—16后习俗水平(16岁以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