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程PCB设计规范_第1页
AI制程PCB设计规范_第2页
AI制程PCB设计规范_第3页
AI制程PCB设计规范_第4页
AI制程PCB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頁共頁文件編號:WII-259:B9版次元件的插孔3.4.1元件插孔中心连线的平行度或垂直度如图7所示。3.4.2元件插孔的中心距CS:卧插元件CS=5.5~20mm,如图7示立插元件CS=2.5/5.0/7.5±mm0.1,如图8所示。3.4.3元件插孔直径Ø卧插元件:Ø=1.3±mm0.1(塑封整流二极管等0.8mm引线的元件)Ø=1.1±0.1mm(1/2W、1/4W电阻、电感、跳线等mm0.6引线的元件)Ø=1.0±0.1mm(/6W1、1/8W电阻、玻璃二极管等0.5mm引线的元件)立插元件:Ø=1.1±0.1mm(0.6mm引线的元件)Ø=1.3±0.1mm(0.8mm引线的元件)3.4元件形体的限制3.5.1卧插元件:对元件形体作如下限制长度L=0~(CS-3.5)mm(元件两孔跨距=元件本体长度+3.5mm)本体直径D=0.4~5.0mm引线直径d=0.4~0.8mm3.5.2立插元件:如图10所示,其元件体能够被容纳最大高度可为23MM,最大直径为13MM5图52.5±0.15.0±0.17.5±0.19版次3.5自动插元件的切铆形状3.6.1卧插元件:其在印制板上的切铆形状如图11a所示,其中CL=1.5-2.2±0.5mm,可调CA=0-35±10°可调,h≈0.1mm。3.6.2立插元件:其在印制板上的切铆形状如图b11所示,其中CL=1.5-2.2±0.3mm,可调CA=10-35±10°可调。3.6元件排布的最大允许密度3.7.1卧插元件:各种可能的最密排布其相邻的最小间距如图12所示。图109版次元件密度要求:PWB上元件密度越大,自插机走位越小,因此效率越高。但是,元件密度过大插件时会打伤打断邻近元件,损坏刀具。下图是插件机能够接受的最大密度:元件铜皮设计:自插机插件时,一直存在如下问题:1.元件角度过大,容易掉件和产生浮脚图12 第7頁共9頁文件編號:WII-259版次:Baa)立插元件的排布应考虑已卧插的元件对立插元件的影响,还应避免立插元件引脚向外成形时可能造成的相邻元件引脚连焊(直接相碰或过波峰焊时挂锡),如图13所示。b)立插元件最密排布时其相邻立插元件本体(包括引脚)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mm,立插元件与卧插元件之间最小间距如图14所示。图14图13 第8頁共9頁文件編號:WII-259版次:BRadialRadial元件与SMT元件间的密度:BottomSideSMT元件与Radial元件的密度由于Radial插件机的元件剪断弯脚部件在进行Radial插件时会与PCB的BottomSide有较近的距离,为此对BottomSide的SMT元件与Radial元件孔的距离有要求。(W)mm4×(L)9mm的范围内不可有SMT元件。(W)10mm×(L)16mm的范围内不可有高度大于1mm的SMT元件。(W)13mm×(L)22mm的范围内不可有高度大于5mm的SMT元件。BottomSide的元件高度不可大于6mm。3.7焊盘3.8.1焊盘的设计应考虑到元件引脚切铆成形时的方向,应有利于焊接,应考虑到波峰焊时元件引脚不至于与相邻印制线路短路。3.8.2单面板焊盘:卧插元件的焊盘宜设计成长圆形,插孔在焊盘中的位置如图15a所示;立插元件的焊盘宜设计成插孔和焊盘为长圆形,插孔位置如图15b所示。3.8.3双面板焊盘:卧插、立插元件的焊盘宜设计成圆形,插孔在焊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