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_第1页
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_第2页
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_第3页
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_第4页
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普通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组成细胞的分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根本单位,氨基酸通式、脱水缩合过程,二肽、多肽、肽键和肽链概念,蛋白质结构特点、多样性原因和蛋白质主要功能一、元素组成: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二、根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分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两种.三、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四、脱水缩合反响:(必修1P22)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R1R2R1R2||酶||NH2—C—COOH+NH2—C—COOHNH2—C—CO—NH—C—COOH+H2O||||HHHH五、相关概念: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叫肽键〔—NH—CO—〕。二肽: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多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即为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有关计算:(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脱去水分子的个数×18。六、结构特点:多样性,具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异性,易变性七、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八、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②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③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④调节作用:如蛋白质激素中的胰岛素。⑤免疫作用:如抗体是蛋白质。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当者2、核酸的组成元素、类别、分布、根本单位及作用一、元素:CHONP二、类别:DNA、RNADNA与RNA的比拟〔表〕

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根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化学组成磷酸(P)+脱氧核糖+碱基〔A.T.G.C〕磷酸(P)+核糖+碱基〔A.T.G.U〕存在场所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主要功能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概述糖类的元素、种类和作用(必修1P30)一、化学元素:CHO单糖: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二、种类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体内〕、乳糖〔动物体内〕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体内〕、糖原〔动物体内〕三、功能: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植物特有的糖类:蔗糖、淀粉、纤维素。动物特有的糖类:乳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植物共有的糖类:脱氧核糖、核糖、葡萄糖复原糖的鉴定:用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4、举例说出脂质的元素、种类和作用(必修1P3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CHO〕种类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CHONP〕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5、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必修1P3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有由许多根本组成单位〔单体〕链接而成的,每个单体都以假设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根本骨架,有许多单体链接成多聚体。6、说出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作用及无机盐的作用一、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概念及作用:(必修1P34)含量: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存在形式:自由水:多,绝大局部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结合水:少,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输营养和废物、参与反响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必修1P35)存在形式:离子功能: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含Fe、叶绿素中含Mg。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7、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复原糖、脂肪和蛋白质鉴定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响.复原性糖:斐林试剂0.1g/mlNaOH0.05g/mlCuSO4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复原性糖溶液反响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注:蔗糖是典型的非复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蛋白质:双缩脲试剂0.1g/mlNaOH0.01g/mlCuSO4先参加A液再参加B液.成紫色反响。脂肪:苏丹=3\*ROMANIII〔橘黄色〕苏丹=4\*ROMANIV〔红色〕细胞的结构1、细胞学说内容、建立过程和意义(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一、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二、意义: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开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2、原核细胞根本结构及与真核的区别,常见实例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本质〕无成形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实例衣原体,支原体,蓝藻,细菌,放线菌(一支蓝细线)动物,植物,真菌3、细胞壁成分和功能与细胞膜成分、结构特性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一、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二、细胞膜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少量糖类〔约2%--10%〕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结构特性:具流动性三、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必修1P68)结构: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根本支架流动镶嵌模型:②蛋白质分子不同程度插入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功能:细胞膜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响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形态与成分,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其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无膜结构的有:中心体、核糖体。注意:高等植物的根细胞无中心体、无叶绿体。5、说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描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P55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结构: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二、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是根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复杂精巧,各组分分工合作成为一整体,使生命活动能自我调控、高度有序进行。细胞既是生物结构的根本单位,也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根本单位。6、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识别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P4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具体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稍偏左,右方留出一定的位置以便绘图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着通光孔。用手来回转动反光镜,当左眼看到一个圆形的、明亮的视野,对光完成。强调:用低倍镜对光。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标本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如果需要高倍镜继续放大,需在低倍物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着通光孔,左眼从目镜看时,一般能看到模糊或清晰的物像,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的物像清晰。即先低后高,先下降后上升,先粗调后细调观察时,要用左眼看目镜,右眼也要睁着以便边观察边绘图关于显微镜的常考知识点要点解析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15x、20×;无螺纹,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x或45×)和油浸物镜(90×或100×);有螺纹,放大倍数和物镜的长度成正比低倍换高倍后由于放大倍数变大而使视野变小、变暗;调节视野的明暗调反光镜、光圈;调节视野的清晰调细准焦螺旋反光镜有平、凹面之分,环境中光线暗时用凹面,光线强时用平面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面积实际放大了放大倍数的平方倍调焦先低后高,先下降后上升,先粗调后细调成像放大倒立的实像;像与实物的上下、左右位置均相反。物像在视野的什么方向,装片就向什么方向移动细胞的代谢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条件和意义〔必修1模块第70—72页〕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响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拟: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必修1模块第72页〕胞吞〔内吞〕、胞吐〔外排〕表达了细胞膜的流动性2、酶的概念和特性,在代谢中的作用一、酶概念: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响速率)的一类有机物。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二、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响。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三、作用:降低化学反响的活化能3、ATP结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形成途径,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二、ATP和ADP的转化〔必修1模块第89页〕能量ADP+Pi+ATP 酶1 能量ADP+Pi+ATP酶2注:能量不可逆,物质可逆。三、ATP形成途径: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四、作用: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响(如蔗糖的合成过程)和放能反响(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之间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4、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概念、过程、意义,环境因素,色素提取与别离一、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别离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4 叶绿素b(黄绿色〕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1/4 叶黄素〔黄色〕实验程序〔必修1P98〕〔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提取色素研钵→研磨→漏斗过滤→〔2〕参加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1〕将枯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制滤纸条〔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滤液划线〔2〕枯燥后重复划2-3次〔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纸上层析〔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以下图〕A、提取色素用丙酮,别离色素用层析液B、加二氧化硅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C、加碳酸钙目的是为防止色素受到破坏或保护色素D、应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防止色素色素溶入层析液。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别离实验原理〔必修1P97〕滤液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的快,反之那么慢。这样,几分钟后,色素就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别离开。三、光合作用发现的历程〔必修1模块第101—102页〕〔1〕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2〕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的有关内容:①取大小、长势相同的甲、乙两植物,在_在黑暗中_处理24小时,使叶片中的_淀粉耗尽:②向甲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乙植物黑暗处理〔作_对照组_〕,保持其它培养条件相同:③几小时以后,分别将甲、乙植株上的叶片摘下。用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再用清水冲洗后,用碘液检验是否有淀物产生。④实验现象:甲叶片变蓝,乙叶片不变蓝。③实验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3〕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4〕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四、光合作用的过程:〔必修1模块第103页〕总反响式:CO2+H2O酶〔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叶绿体★比拟光反响和暗反响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必修1模块第103—104页〕光反响阶段暗反响阶段进行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所需条件光、色素、酶酶、[H]、ATP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H]+02ATP的合成:ADP+Pi→ATPCO2的固定:CO2+C5→2C3C3的复原:C3+[H]+ATP→〔CH2O〕+C5ATP的水解:ATP→ADP+Pi能量转换光能→ATP中活泼的化学能ATP中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光反响为暗反响提供[H]、ATP五、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到达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作用的应用: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5、描述细胞呼吸概念类型和意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化学反响式及其原理的应用〔必修1模块第93-94页〕一、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酶有氧、酶无氧、酶C6H12O6丙酮酸CO2+H2O+能量乳酸〔动物〕酒精和CO2〔植物〕酶酶有氧呼吸的总反响式:酶C6H12O6+6O26CO2+6H2O+能量酶无氧呼吸的总反响式:酶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酶或酶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场所发生反响产物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酶葡萄糖酶2丙酮酸少量能量[H]++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6CO26H6CO26H2O酶2丙酮酸少量能量[H]+++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三阶段H2H2O酶大量能量[H]++内膜O2O2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拟: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场所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线粒体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要不需要有机物分解程度彻底不彻底分解产物CO2、H2O酒精和CO2或乳酸释放能量较多较少相同点两者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二、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那么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细胞的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无丝分裂及实例真核细胞增殖方式〔必修1模块第112页〕三种:①有丝分裂②无丝分裂③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体细胞、受精卵进行的分裂方式。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分裂2、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原因:1.细胞外表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多,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特点:分裂间期时间长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细胞的特征〔必修1模块第111-112页〕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数目加倍〕分裂期前期两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两消失: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排列中期〔排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正确时期〕后期〔分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别离〔分家〕〔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两消失:染色体消失、纺锤体消失两出现:核膜、核仁出现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DNA和姐妹染色单体关系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前期:植物细胞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细胞从外向内凹陷缢裂。3、有丝分裂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清水〕→染色〔龙胆紫〕→制片〔1〕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别离开。〔2〕压片的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细胞的分裂、衰老和凋亡1、描述细胞的分化概念和原因一、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发生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在胚胎时期到达最大限度。结果: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性二、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2、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必修1P119〕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例如胡萝卜的韧皮部的一些细胞,在某些条件下进行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和叶,移栽后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3、描述细胞的衰老特征,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②酶活性降低③色素积累④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⑤膜通透功能改变。关系: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4、说出癌细胞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必修1P125-126〕①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例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癌变后变成球形③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外表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二、原因:(1)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2)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的增殖。致癌因子〔必修1P126〕①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②化学致癌因子: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等,有机化合物如黄曲霉素等。③病毒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必修1P127〕①远离致癌因子。②健康的饮食和饮食习惯。③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要长时间上网。?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遗传的细胞根底1、细胞的减数分裂概念、发生范围、实质和结果,过程,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概念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三、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2、同源染色体、练会、四分体等概念,识别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根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为联会;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即为四分体。3、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差异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睾丸〕〔必修2P17〕复制变形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间期减数第一减数第二次分裂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别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复制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拟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注意:〔1〕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别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4、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假设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那么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分家—减Ⅱ后期例:判断以下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答案: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5、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必修2P24〕一、概念: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二、特点:〔1〕只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2〕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三、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遗传的分子根底1、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必修2P43〕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4、实验的结论〔必修2P44〕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二、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看书〕〔必修2P44〕2、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五、小结:

细胞生物

〔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

〔病毒〕核酸DNA和RNADNARNA遗传物质DNADNA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说出DNA分子的根本单位、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的根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DNA的结构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根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3、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多样性和特异性一、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二、DNA的特性: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4、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场所:主要在细胞核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特点:半保存复制;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保证复制能准确进行。意义: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25、RNA与DNA的区别,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密码的特点,中心法那么根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结构:一般为单链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2〕过程〔看书〕〔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4〕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A—U、T—A、G—C、C—G〕〔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过程:〔看书〕〔3〕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20种〕能量:ATP酶:多种酶搬运工具:tRNA装配机器:核糖体〔4〕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5〕产物:多肽链复制转录翻译场所细胞核〔主要〕细胞核〔主要〕核糖体模板DNA两条链DNA一条链mRNA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产物2个DNAmRNA多肽或蛋白质意义传递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6:3:1遗传密码的特点:⑴遗传密码共64个,能决定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只有61个。有3个终止密码子〔UAG、UAA、UGA〕,没有对应的氨基酸。〔起始密码子AUG、GUG〕⑵专一性: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⑶简并性:色氨酸及甲硫氨酸各只有一个密码。多数氨基酸有二个以上的密码子。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⑷通用性: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中心法那么遗传的根本规律1、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一、假说-演绎法二、取得成功的原因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2、能识别性状和相对性状,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附:性状别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别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别离〕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3、别离定律及实质,解释别离现象,验证F1的基因型,显隐关系、基因型表现型相关计算,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二、对别离现象的解释: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别离,别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三、对别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F1的基因型:测交。四、别离的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别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别离。五、相关计算正推法:(1)方法: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两个杂合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实例: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_占3/4,显性个体A_中纯合子AA占1/3。反推法: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1)隐性突破法:假设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存在,那么双亲基因型中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实例:绵羊白色(B)对黑色(b)是显性,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生下一只黑色小羊,试问公羊、母羊及它们生的小黑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分析:黑色小羊为隐性性状,基因型为bb→公羊、母羊均有一个b,又因为它们是白色,显性性状又都有一个显性基因B→公羊、母羊基因型均为Bb。(2)根据子代别离比解题:①假设子代性状别离比为显:隐=3:1→亲代一定是杂合子,即Bb×Bb→3B_:1bb。②假设子代性状别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1Bb:1bb。③假设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即BB×__→B_。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别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别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5、生物性别决定类型,识别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性别1:1的原因P32纲要性别类型:XY型:人、大多数动物、植物等;ZW型:鸡、鸟、蛾、蝶、蚕伴性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所以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伴X遗传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3)一般为隔代遗传。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一般为色盲基因携带者。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变异生物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1、基因重组类型、本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种类、原因:①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②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③重组DNA技术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实质:基因自由组合意义: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基因突变类型、诱发因素、特征和原因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诱发因素: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特点:①发生频率低:②方向不确定③随机发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④普遍存在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意义: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③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3、简述染色体变异概念,根本类型,染色体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实例一、一、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局部缺失〕类型:缺失、增加、移接、位置颠倒〔看书并理解〕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二、染色体组:〔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答案:32514②染色体组数=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1〕Aa___〔2〕AaBb__〔3〕AAa__〔4〕AaaBbb___〔5〕AAAaBBbb__〔6〕ABCD__答案:223341三、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如雄蜂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如人,绝大多数动物,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如香蕉,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如小麦等。4、育种方法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杂交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粉)离体培养原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优缺点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进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方法简便,但要较常年限选择才可获得纯合子。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结实率低,成熟迟。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例子太空椒单倍体育种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5、基因技术的概念和操作过程,基因工程应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外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二、基因工程的根本内容:(1)基因的操作工具与工具酶。①基因的剪刀: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是切割DNA分子)。②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作用是连接DNA分子)。③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2)基因操作的根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人类遗传病1、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二、人类遗传病类型及识别方法〔1〕单基因遗传病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类型:显性遗传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隐性遗传病伴X隐:色盲、血友病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2〕多基因遗传病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类型: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可用遗传图谱分析〕无中生有—无中生有—隐有中生无—显其次确定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伴X隐:色盲、血友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常显:多(并)指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开展3、人类基因组方案及其意义研究对象: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测24条染色体22+XY)。方案: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进化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根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基因〔型〕频率的计算:①按定义计算: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答案:30%60%10%60%40%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½杂合子频率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那么: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答案:60%40%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变异和自然选择〔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3、物种的形成: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经历了共同进化。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指出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区别,列举生物进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现象,认同用生物进化论分析事物的观念?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相关实验,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方法〔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詹森和拜尔的实验:〔3〕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2、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3P51)需进行预实验,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1〕选取适宜的实验材料〔2〕分组处理〔3〕培养〔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向光性的原因,顶端优势的原因及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不同一、生长素产生:胚芽鞘尖端,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二、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三、不同器官或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上下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器官不同——根>芽>茎成熟情况——幼嫩细胞>衰老细胞植物种类——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四、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五、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4、其他植物激素产生的部位和作用,意义,应用实例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实例:①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而生长素那么促进增殖的子细胞继续长大;在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例低时,有利于根的分化。②生长素与乙烯:生长素的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开始诱导乙烯的形成。当生长素的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时,乙烯的含量增加,而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此时就会出现抑制生长的现象。③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强烈地抑制着生长,并使衰老的过程加速,但是这些作用又会被细胞分裂素解除。意义: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反射弧组成及功能神经调节的根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末梢树突细胞体轴突 神经末梢树突细胞体轴突一、反射:是神经系统的根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二、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根底和功能单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组成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兴奋时膜电位变化、兴奋的本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过程及特点一、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泼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二、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人脑的根本结构,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根底。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4、激素的概念,人体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与功能、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作用一、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二、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响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动态平衡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三、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血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响调节。5、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人体内环境与稳态1、描述人体内环境及其作用、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的组成:组织液、血浆、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区别和联系,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比拟工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响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拟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拟长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一、体温调节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表达二、水平衡的调节人每天吃进去的水和盐和排出的水和盐是相等的。体内水少时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三、血糖调节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响〕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病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4、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抗体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应用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疫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假设病原体前两道防线被突破,那么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二、抗原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响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三、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2)监控和去除功能。四、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响,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5、艾滋病主要病症、病原体及存在部位、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传播和预防。〔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概念、根本特征和年龄组成类型,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根本单位。种群密度〔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预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性别比例二、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遗传特征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假设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2、种群数量的增长的规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和数量变动的意义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到达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天敌、食物、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人工控制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波动之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3、生物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群落空间结构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得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三、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其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四、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4、生物群落的演替概念,根本历程,人类的影响,还林还草还湖的意义一、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二、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三、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