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1页
2019-2020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2页
2019-2020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3页
2019-2020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4页
2019-2020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川2019/2020学年度(下)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当时中国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天朝上国的观念C.不懂得国际公法 D.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2.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B.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C.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3.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4.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检察机关负责侦查和起诉,同时对审判予以监督,警察部门辅助检察机关进行侦查,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在各级审判衙门中相应设立。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A.维护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D.推动中国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5.美国伊里诺大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6.图1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1图1影响是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C.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7.图2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图2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秉持隔岸观火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8.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状况A.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B.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C.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D.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10.历史学者李传斌说: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那一年,“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平等条约时代开始走向崩溃,中国真正展开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奋斗,废约运动全面兴起,政府交涉和民众斗争交相呼应。作者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新文化运动的发生C.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11.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12.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重新考虑革命道路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工农武装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13.1931年,以启新为首的三家民营水泥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业联营的建立A.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B.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C.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集中体现14.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A.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B.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C.国共共同抗日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5.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16.中世纪法国多数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除个别技巧类游戏外,原则上反对游戏。但从15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之中,游戏也成为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A.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动C.推动了儿童教育的普及D.表明俗世与宗教的分离17.14世纪中叶,随着黑死病(鼠疫)在欧洲的肆虐,大批专家学者、神职人员倒在了瘟疫中,使得许多被迫放弃了拉丁语学习,于是北欧南欧相继建立了地方语言。据此可知,黑死病产生的影响是A.摧毁了欧洲教会的思想专制 B.促使宗教改革迅速扩展C.推动文化走向民族性世俗化 D.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18.图3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的“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此推知“教皇子午线”图3教皇子午线A.打上了大国安排世界格局的印记B.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C.奠定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基本格局D.开启近代殖民强权瓜分世界的先河19.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基督徒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对这一理论认识正确的是①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②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③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④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讲到:“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这反映了卢梭A.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B.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C.带有浪漫主义倾向D.科学诠释了启蒙思想21.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B.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C.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 D.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22.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于1791年颁布宪法,其中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一规定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 D.否定了君主的专制统治2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24.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1815-1918年德国以独特方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该过程表现为A.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B.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25.《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的是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26.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度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①②③1880-1890年2.9%2.2%①②③1880-1890年2.9%2.2%4.1%1890-1900年3.4%3.4%3.8%1900-1913年3.0%1.5%3.9%表1判断①②③代表的国家分别是A.英国、德国、美国 B.美国、英国、德国C.美国、德国、英国 D.德国、英国、美国28.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C.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D.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29.一战前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增长了3倍。1880年到1910年间,世界香蕉、糖、可可、橡胶等产量分别增长了约60倍、3.5倍、3.8倍、8倍。这组数据A.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B.说明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C.反映出世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D.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30.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创作了小说《在路上》。书中主人公萨尔之所以“上路”,是因为白人的世界不能提供真实的、纯粹的生活,中产阶级所谓的理想和成功都是虚瑕的,因此他主动让自己边缘化,甘愿去做一个“白种黑人”。该作品反映了美国A.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B.黑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学者对社会弊病的剖析 D.民众精神危机的严重二、材料分析题(4道材料题,共计5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薛福成《变法》材料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材料三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材料二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8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19世纪欧洲: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欧洲: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7分)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7分)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ADBBCAADCBACB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CBBCACDABDDCDD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2分;34题13分。)31.【答案】(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6分,每点2分。)(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6分,每点2分。)(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归纳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依据材料二“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丙国亦欲同沾利益”的信息和所学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晚清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导致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回答。(3)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材料三“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的信息和所学从“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以及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但要从“国家主义”思想局限性分析回答。32.【答案】(1)原因: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股份公司、金融制度),雄厚的商业资本;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6分,每点2分。)(2)地位:全国经济中心(或“全国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2分)时代特征: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时代特征6分。)【解析】(1)原因:据材料“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据所学可知,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雄厚的商业资本;据材料“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商人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据材料“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可知,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2)地位:据材料“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可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时代特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等。33.【答案】(12分)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解析】这一题需要考生先就题干中的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比如,19世纪中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