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

教案

2023-11-3017:06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乐观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盛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把握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柔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1)、介绍及其作品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定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浮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因为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举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

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弥漫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情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特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格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亮对比,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便多变;语言上采纳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培育着很多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越发显然。作为一个宏大的诗人,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盛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XXX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由于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XXX诗。

特点:XXX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颜群。XXX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将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仆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XXX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梦想颜XXX。诗中大量运用古代XXX和传奇,通过极其丰盛的想象和联想,并实行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XXX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神奇、灿烂多彩的梦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剧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进展开拓了广大的道路。

二、诵读课文

1、第一遍,要求同学注重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其次遍,让同学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同学大声朗读。

2、指名同学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老师总结XXX诗的诵读节奏:

XXX诗普通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掌握诗的节奏

XXX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逻辑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衔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惟独一拍,但加上延伸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普通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原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如同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学生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会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掌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味诗人的感

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初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单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终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其次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绝对了自己的美妙品质及政治主见“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心越发坚决,为了寻求抱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美;坚持真理,献身抱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明亮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掌握课文

1、要求同学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重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别用法。

2、要求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其次课时

学习要点

一、整体掌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长进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宏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缘由,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其次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妙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A、同学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C、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缘由?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二、其次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3、应注重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看,挑选。“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一般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遇;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遇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先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本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的确。“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神奇,运用比方、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亮,富有感染力。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显然。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对那些美妙事物“兰皋”“椒丘”“芰

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歇在客观的观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味的抱负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妙的事物,让我们感触到了的高尚情操。

5、小结: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碰到的冲突和不公平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仆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矛盾;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矛盾,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受,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充分体味乐观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学习比方、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究题1:《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方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研究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惟独“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题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研究题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行?

三、悟理:

主题性讨论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日,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荣。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乐观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盛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把握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柔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第1课时

一、(1)、介绍及其作品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定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浮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因为在

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举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弥漫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情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特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格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亮对比,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便多变;语言上采纳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培育着很多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越发显然。作为一个宏大的诗人,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盛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XXX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由于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XXX诗。

特点:XXX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颜群。XXX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将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仆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XXX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梦想颜群。诗中大量运用古代XXX和传奇,通过极其丰盛的想象和联想,并实行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XXX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神奇、灿烂多彩的梦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剧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进展开拓了广大的道路。

二、诵读课文

1、

第一遍,要求同学注重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其次遍,让同学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同学大声朗读。

2、指名同学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老师总结XXX诗的诵读节奏:

XXX诗普通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掌握诗的节奏

XXX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逻辑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衔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惟独一拍,但加上延伸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普通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原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如同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学生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会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掌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味诗人的感

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初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单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终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其次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

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绝对了自己的美妙品质及政治主见“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心越发坚决,为了寻求抱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美;坚持真理,献身抱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明亮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掌握课文

1、要求同学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重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别用法。

2、要求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其次课时

学习要点

一、整体掌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长进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宏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缘由,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其次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妙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A、要求同学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由于“哀民生之多艰”,即怜悯人民生活艰巨。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C、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缘由?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肯同流合污。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烈,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XXX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二、其次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XXX“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当明了,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时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决了自己的意志XXX。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苏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决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化,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挑选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打算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不违反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心,使他对抱负不言放弃。在抱负不能实现的时候,他挑选了汨罗江。

3、应注重的词语和读音:“相”:xiang,观看,挑选。“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一般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遇;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遇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先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本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的确。“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神奇,运用比方、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亮,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显然。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对那些美妙事物“兰皋”“椒

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歇在客观的观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味的抱负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妙的事物,让我们感触到了的高尚情操。

5、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碰到的冲突和不公平的待遇,充分表现

了抒情仆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矛盾;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矛盾,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受,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1.充分体味乐观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2学习比方、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究题1:《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方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当说,本文所用比方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方,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随便他们“既替”“又申”;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详细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详细,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方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洁、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妙事物的爱慕和追求。正是这样的爱慕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研究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惟独“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当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由于诗人的情谊是在楚国当初的特别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巨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抱负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布置作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题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抱负(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冲突,独特共性(清纯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矛盾(站在囫囵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缄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XXX,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群,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袭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宏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行避开的。

研究题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行?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抱负)

三、悟理:

主题性讨论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日,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参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群彩憔悴形容枯槁行经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光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旧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荣。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23年高考有6省市采纳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尝、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掌握、对意境营造的领悟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测海棠花个性的特点。其次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翼学生们能够娴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干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要注重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普通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爱慕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分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抱负在诗中的体现。

第一课时

一、

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宏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纳班固的解释。

3、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_____,字____,又自云名_____,字_____。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见彰明法度,举贤授能,XXX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抱负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拯救楚国灭绝,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朗读

注重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普通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重延伸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伸一些。

四、基础学问

1、注音

姱(kuā)鞿(jī)謇(jiǎn)謇(jiǎn)谇(suì)纕

(xiāng)茞(chǎi)诼(zhu?)偭(miǎnì)忳(tún)侘傺

(chàchì)溘死(ka)鸷(zhì)

方圜(yuán)攘诟(rǎngg?u)朕(zhan)芰荷(jì)裳(cháng)岌岌(jíjí)

2、指出通假字

【偭法规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情绪抑郁不伸的样子。【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遇。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显然。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多义词辨析

【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善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憧憬”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妙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估量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法规而改错:原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当然:原来

汝心之固,固不行彻: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相互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XXX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莫非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妙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维修,收拾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高、长

4、词类活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憧憬”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离译为“加

高”“加长”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