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_第1页
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_第2页
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_第3页
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_第4页
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报告对2001~2003年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会计计提的行业特征以及计计提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并不大,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不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平均比例和波动性加大;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但部分公司(包括盈利大幅增长的公司)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减值准备具有流动性偏好;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综合类、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等八大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有具有明显偏好,而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社会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对会计计提没有明显偏好;虽然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审计师的侧重点是减值准备的多提,而对少提的公司则揭示不足。最后,针对会计计提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若干建议。目录1.引言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4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分析5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52.2.2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分析132.2.3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的行业差异172.2.4会计计提的应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20研究结论建议参考文献1.引言会计计提体现的本是谨慎性原则,然而,由于计提比例和方法由上市公司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自行确定,在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却变成了随意性,甚至演变成了部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虽然证监会在2004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对2003年年报的事后审查中发现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存在问题,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财政部2002年10月颁布财会[2002]18号文,明确规定对关联公司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账款一样计提“坏账准备”后,2002年、2003年报中出现的许多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欠款计提巨额坏帐准备的新现象,更是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那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如何?上市公司运用会计计提有何特征、动机和规律?不同计提项目对业绩的影响程度如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计提行为。国内已有文献中鲜有对“八项”计提单独进行的研究,而更多是将其作为利润操纵的各种方法一起进行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对会计估计单独进行实证研究(袁琳赵建军2004),但仅局限于某一会计期间的静态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作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进一步观察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发生的一些变化和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二是对这些变化和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三是将各项准备的计提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详细考察准备计提影响利润的过程。2.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主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对“八项”计提的利用程度如何?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运用哪些计提手段,这种倾向性最近几年是否发生了变化?“八项”计提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以及产生行业偏好差异的内在原因?这种行业偏好最近几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能否审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应用?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1.1本文选择的样本限定于2001年1月1日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截止2003年12月31日仍在主板市场交易的A股公司,并剔除了金融类企业(金融类企业的资产结构与其他企业差异较大)。有效样本共计1039个。我们采用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CSRC),共分13个大类行业(一级行业)。2.1.2采集的数据为2001~2003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2.1.3虽然会计计提还包括计提折旧、预提费用、计提或有损失等等,但考虑到计提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本课题选择的会计计提变量限定于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准备”。实际操作中,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准备计提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所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2.1.4采集的数据包括:股票代码、证券简称、行业类别、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总资产、利润总额、各项减值准备本期增加数和转回数、各项减值准备期末数、相关资产期末净值。我们通过分析审计师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进一步观察审计报告中是否有审计师对当期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发表了意见,观察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是否得到了审计师的认可。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如未作特殊说明,下文中如未作特殊说明,下文中“计提”均指对各项准备的计提。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表1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表“净提“净提取数=本期增加数-本期转回数”;下同。 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年份 本期增加 本期转回 净提取 2001年29.14% 10.36% 18.79% 2002年32.10% 16.55% 15.55% 2003年23.40% 15.06% 8.34%(1)“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各项减值准备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了全面反映这种影响,我们将本期提取数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其中,“本期增加”反映减值准备的提取对当期利润的负面影响,“本期转回”则相反,“本期净提取”综合考虑了准备计提和转回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如表1所示,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2001~2003年逐年攀升,表明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和波动性在“八项准备”计提制度实施后有扩大的趋势。但如表2所示,样本总体各项准备的计提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却逐年下降,“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由2001年的18.79%大幅下降至2003年的8.34%,这意味着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未因为新增了四项准备而更多运用会计计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看似相反的结论的原因,一方面是会计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变的越来越普遍,2001年各项准备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有295家,2002年、2003年则逐步锐减至71家和40家。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实施后“合计本期减值准备计提数/利润总额”指标异常(超过100%或者低于-100%)的公司呈上升趋势,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异常的公司分别为66家、94家和110家,直接导致了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的高估。同时,由于这类公司更加热衷于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表现为指标低于-100%的公司明显超过指标高于100%的公司),还导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均值为负。如果剔除这些异常公司,则样本均值和波动回归正常。我们认为,此类公司的增多,与近年来监管趋严背景下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被逐渐挤干有关,但异常公司的增多并没有掩盖上市公司整体对会计计提政策的应用日趋理性化的趋势。表4样本总体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 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年份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001年0.94%0.33%0.61% 2002年 1.07% 0.55% 0.52% 2003年 0.97% 0.62% 0.35%(2)“合计减值准备提取数/总资产”,这一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一般来讲,资产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如果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好,却计提了较多的减值准备,则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而调节利润;反之亦然。如表3所示,如果以“本期增加”来衡量,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在2001~2003年呈上升态势,而以“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衡量的该指标在2002年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但2001年到2003年的总体趋势仍属上升态势。我们认为,2002年上市公司趋向于较少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转回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0.94%,显著低于2001年和2003年)同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1.42%,明显高于2001年和2003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退市办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在取消“PT制度”的压力下,一些资产质量不佳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清洗,”这种现象还可以从2002年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较2001年急剧减少,以及净提取率在10%~100%区间的上市公司骤然增加得到印证。另一个原因则是2002年证券监管进一步加强,被查处或受到稽查的公司增多,问题公司的爆发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集中释放。经历2002年的整体“清洗”后2003,年“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均值终于回归至与2001年相当的水平。虽然我们研究的样本在2001~2003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占资产的比重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但计提的比例并不大,表明上市公司资产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同时,由于监管的趋严,上市公司资产泡沫被不断挤出,“合计减值准备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异常(高于10%或低于-10%)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该指标的波动有扩大趋势。但如表4所示,对样本总体而言,“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值逐年下降(由2001年0.61%快速下降至2003年的0.35%),显示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表5计提行为引起审计师关注的样本公司在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高于10%的公司2001~2003年分别有20家、34家和37家,其中指标值在100%以上的各有2家且都高于200%,分别是广东甘化、联通国脉(2001);ST北科、ST轻骑(2002);ST比特、ST斯达(2003)。这些计提比例较大的公司中,2002年ST公司有24家,所占比例为70.59%(其中加*号的为15家);2003年ST公司有32家,所占比例为86.49%(其中加*号的为26家)。这一方面表明ST类公司资产质量较差,资产1ST长控2002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33亿元,每股亏损10.996元。泡沫在2002年、2003年集中进行了释放;另一方面则说明ST这类高风险公司近年来受到了监管层越来越高的关注。这些计提比例偏高的公司尤其是其中的ST类公司由于审计风险较大,2002年、2003年大多被审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但其会计计提行为却普遍得到了审计师的认可,计提能够引起审计师关注的仅有9家和8家(此类公司当年度或上年度均发生了巨额计提且巨亏),占当期指标异常公司总数的26.47%和21.62%(表5),显示审计师倾向于揭示过度运用会计计提的高风险公司。表6样本公司亏损和计提状况年份 亏损公司数发生计提的公司主要因计提亏损的公司数审计报告关注的公司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2001年 150 11979.33% 38 31.93% 4 10.53%2002年 168 15491.67% 52 33.77% 9 17.31%2003年 150 144 96% 45 31.25% 10 22.22%(3)在我们统计的样本中,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的家数变化不大,这些公司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值准备净提取现象发生,其中当期主要因为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本期合计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在-50%以下)占发生计提的公司和亏损公司的比重均稳定在30%附近(表6),显示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注意到,对于主要因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虽然注册会计师过去几年中给予的关注有所增多,但绝大多数计提行为还是都得到了会计师的认同,而本期转回了大量减值准备却依旧亏损的上市公司(“本期合计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在50%以上)无一引起审计师的注意这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审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减值准备的“本期增加”数,而不是“本期转回”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要因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次年或者第三年有将近一半的公司(2001年、2002年分别有17家和24家;从2004年中报数据观察,2003年有6家)选择了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并且成为当期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这些选择依靠转回盈利的公司还有另外两个共同特点:一是ST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二是大多数公司是在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年亏损后选择大量转回,2001~2003年所占比例分别为76.47%、54.17%和83.33%。例如: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ST金盘2003年盈利954.5万元,而其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计提转回即高达713万元。ST鼎天2003年通过出售不良资产,冲回坏帐准备、减值准备等共2214.7万元,借此实现了两年亏后的扭亏为盈。ST金马、ST长控等也通过较大幅度的减值准备的转回实现了连续亏损后的勉强盈利。合理的解释是,重组类公司尤其是ST类公司迫于保牌的压力普遍存在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中连续亏损的公司这种现象更为突出。(4)在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盈利公司过去几年中大比例计提各项准备的现象同样存在(表7)。部分公司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虽然占当年利润总额的比例不大,但其计提基础的合理性却令人怀疑。表表7盈利公司会计计提状况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年份100%以上50%到100%30%到50%2001年32家34家29家2002年26家36家28家2003年34家37家46家一些近年来盈利状况明显改善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汽车、电力设备等行业中的部分公司在盈利大幅增长的当年都选择了高额计提。2003年,钢铁行业盈利大幅飙升,宝钢、杭钢、八一钢铁、凌钢股份等上市公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缩短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增加折旧计提,并分别因此减少当年利润19亿元、2.75亿元、5976万元、4671万元。除此之外,部分钢铁公司还加大了八项准备的计提力度。华菱管线将5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改为全额计提,减少当期利润8125.4万元;八一钢铁对一年以内的应收帐款计提了13.52%的坏帐准备,远远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同类资产1%~5%的计提比例。公司还在当时国内钢材市场持续向好,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对2.48亿元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计提了1477.44万元的跌价准备,并且提前计提了2311万元的工资和350万元的单项奖;凌钢股份核销了3年以上的应收款771万元,计提了407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莱钢股份按新比例计提坏帐准备减少公司净利润1270.3万元。东方锅炉、山西焦化、上海汽车等同样在盈利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计提了高额的坏帐准备或资产减值准备。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对南方证券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不同公司的计提比例大不相同。上海汽车在盈利增长47%的情况下将其对南方证券3.96亿元的投资100%计提了减值准备,邯郸钢铁计提62%,路桥建设计提20%,首创股份计提15%。计提差异如此巨大,显然有的公司是担心计提比例过高会使业绩下滑太明显影响其市场形象或品牌,有的公司因当年业绩大幅增长难免有隐藏利润的嫌疑。我们认为,部分上市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加大折旧和各项准备的计提以及加快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让潜在风险集中释放,与前述重组类公司一样带有较高的投机性动机。2.2.2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分析在上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从总体上研究上市公司对哪几种准备计提应用的较多,哪几种准备的计提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这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各项准备计提之间的内在差别和可调节性。表8会计计提分类分析(2001年) 本期提取数(亿元) 本期提取率 本期变动的公司数准备类型增加数转回数净提取数累计提取数相应资产余值增加率转回率净提取率累计提取率变动的公司增加的公司减少的公司坏帐准备108.4230.4277.99294.393260.513.05%0.86%2.19%8.28%737505232存货减值准备38.9018.2320.67100.332884.621.30%0.61%0.69%3.36%598383215短期投资跌价准备4.211.582.626.15183.012.22%0.84%1.39%3.25%2031693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3.604.219.3939.501510.400.88%0.27%0.61%2.55%2651897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879.467.41132.216979.530.24%0.13%0.10%1.86%410248162在建工程减值准备2.591.920.6715.39993.240.26%0.19%0.07%1.53%824240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601.383.2214.61625.960.72%0.21%0.50%2.28%493316委托贷款减值准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合计189.1767.20121.97602.5816437.281.11%0.39%0.72%3.54%表9会计计提分类分析(2002年) 本期提取数(亿元) 本期提取率 本期变动的公司数准备类型增加数转回数净提取数累计提取数相应资产余值增加率转回率净提取率累计提取率变动的公司增加的公司减少的公司坏帐准备142.6049.2393.37451.153362.783.74%1.29%2.45%11.83%963680283存货减值准备35.6731.134.54120.073171.611.08%0.95%0.14%3.65%780403377短期投资跌价准备8.404.254.1512.57230.483.46%1.75%1.71%5.17%3432499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6.618.008.6155.161699.080.95%0.46%0.49%3.14%33322211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4.1221.932.19166.597797.990.30%0.28%0.03%2.09%59126432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3.253.87-0.6117.901152.190.28%0.33%-0.05%1.53%1255570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622.921.7022.40692.800.65%0.41%0.24%3.13%895039委托贷款减值准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合计235.27121.33113.94845.8518106.931.24%0.64%0.60%4.46%表10会计计提分类分析(2003年) 本期提取数(亿元) 本期提取率 本期变动的公司数准备类型增加数转回数净提取数累计提取数相应资产余值增加率转回率净提取率累计提取率变动的公司增加的公司减少的公司坏帐准备151.0080.9070.10538.513554.483.69%1.98%1.71%13.16%995685310存货减值准备40.6630.889.78127.973946.711.00%0.76%0.24%3.14%774395379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677.50-4.838.55183.591.39%3.90%-2.51%4.45%34110823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989.2211.7673.881914.271.06%0.46%0.59%3.72%35522513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3.2924.21-0.92166.098801.620.26%0.27%-0.01%1.85%62023338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3.062.450.6119.131353.400.22%0.18%0.04%1.39%1285474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822.050.7723.59772.450.35%0.26%0.10%2.96%712942委托贷款减值准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合计 244.47157.2187.27957.7320526.521.14%0.73%0.41%4.46% 减值准备本期提取数表8~表10中:本期提取率=(1)减值准备期末累计提取数+相关资产期末余值减值准备期末累计提取数累计提取率=(2)减值准备期末累计提取数+相关资产期末余值本期提取率和累计提取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各项准备计提的利用程度。从表8~表10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对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较为普遍,发生变动的公司数较多。我们研究的样本中,2003年计提了坏帐准备的公司高达995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95.77%。虽然2001年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实施的第一年,计提该项准备的公司也有410家,而随着上市公司对新财务制度的理解,2002、2003年选择计提的公司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余几种减值准备发生变动的公司数却较少,尤其是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一般是将其归类于“短期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很少有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列示。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披露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公司所占比例仅为1%左右,本文因此对其进行了简化处理。%%-3.00%-2.50%-2.00%-1.50-1.00%-0.50%%0.000.50%1.00%1.50%%2.00%2.50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图12001~2003年各项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率2001年2002年2003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2001~2003年,样本公司各项减值准备净提取比例变化最大的是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如图1所示,全部样本公司2001年、200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净提取率分别为1.39%和1.71%,但是2003年快速下降至-2.51%。我们认为,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比率的如此变动,与2001年以来股市的大幅波动有关。200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达到了高潮,2002年这一现象虽整体降温,但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用于委托理财的资金仍然相当可观。然而,自2001年6月份开始的股市持续调整,令上市公司参与证券市场的短期投资严重缩水。2001年,全部样本公司对包括委托理财在内的短期股票投资计提了4.2亿元减值准备,占当年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99.06%;2002年,股市继续下跌,样本公司针对股票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进一步攀升至5.4亿,占该项准备计提总额的93.74%,导致净提取率较2001年又有所上升。2003年,股市全面回暖,全部样本公司转回了高达5.8亿元的前期计提的短期股票投资减值准备(占转回总额的90.12%),当期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净提取率也由此变为-2.51%。这种现象表明,虽然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应用并不十分普遍,但在一个尚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市的大幅波动也很容易使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成为一种导致利润变动的重要因素。%%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图22001~2003年各项减值准备累计提取率年2001年2002年2003如果从2001~2003年各项减值准备的累计提取率来考察(图2),上市公司倾向于对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偏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由于涉及金额较大,上市公司对其利用程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坏帐准备累计提取率已由2001年的8.28%上升至2003年的13.16%。我们认为,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市公司对包括货款在内的应收款项回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历史欠款问题的解决和新发生应收款项的较好控制,造成计提坏帐准备的基数增长放缓;二是随着市场对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巨额占款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欠款尤其是大股东占用资金开始大幅度计提“坏账准备”1,导致样本总体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额居高不下2。尽管如此,从样本总体来看,2001~2003年,上市公司各项减值准备合计净提取率已逐年下降(图1),同时各项减值准备合计累计提取率也在2002年的大清洗中达到了高点,显示八项准备计提制度实施后随着资产泡沫的陆续释放,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高。2.2.3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的行业差异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描述性统计来分析各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用程度和倾向性,哪些行业对会计计提具有偏好和近年来这些偏好是否发生了变化,行业差异是否明显,然后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表11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分析(2001年)单位:万元行业类别行业类别总资产平均数利润总额平均数亏损公司数全部公司数亏损公司比例合计本期净提取平均数合计本期净提取平均数/总资产合计本期净提取平均数/利润总额合计本期增加平均数合计本期转回平均数采掘业205137.8732693.940110.00%-210.26-0.10%-0.64%313.83524.09传播与文化产业125203.331994.3911010.00%428.770.34%21.50%899.36470.58电力、煤气及水224105.2623675.533427.14%368.900.16%1.56%757.73388.83房地产业250173.706095.5084318.60%1275.680.51%20.93%2455.371179.69建筑业308415.903799.5041625.00%-122.03-0.04%-3.21%1806.731928.762002年,ST轻骑对大股东及关联方欠款及担保计提了42亿元的坏帐准备及或有损失,ST长控、ST兴业等十几家公司都属于此类。ST兴业对原大股东欠款计提巨额坏帐准备导致亏损6.54亿元。2003年,*ST中农对关联方欠款计提了6600万元的坏帐准备。我们认为,针对关联方欠款计提高额坏帐准备的现象短期内仍将持续。个别公司大额债务人的突发事件亦会导致坏帐准备的激增,2004年底长虹APEX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表12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分析(2002年)单位:万元总资产 利润总额亏损 全部亏损公司 合计本期 合计本期净提取合计本期净提取合计本期合计本期行业类别 平均数 平均数公司数公司数 比例 净提取平均数平均数/总资产平均数/利润总额增加平均数转回平均数采掘业325908.8834650.621119.09%1141.5120.35%3.29%1925.73784.21传播与文化产业114128.34-297.8431030.00%1273.521.12%-427.59%2156.06882.54电力、煤气及水343585.4124695.772424.76%31.791520.01%0.13%1061.091029.30房地产业227701.718484.264439.30%484.93730.21%5.72%1722.461237.52建筑业300015.694264.7731618.75%-318.928-0.11%-7.48%1804.152123.08交通运输仓储业364555.0618751.6943810.53%1315.5130.36%7.02%1702.70387.19农林牧渔业133037.57-291.0152619.23%1738.7681.31%-597.50%2819.161080.39批发和零售贸易150728.443622.68148716.09%612.35240.41%16.90%1286.85674.49社会服务业176340.878663.0743611.11%373.25830.21%4.31%635.16261.90信息技术业181493.164716.1996513.85%1252.8490.69%26.56%2224.09971.24制造业215463.906426.689858416.78%1318.3150.61%20.51%2695.611377.30综合类156433.071195.15218125.93%1054.2970.67%88.21%2136.811082.51合计*212532.30*7061.64168103916.17%*1098.186*0.52%*15.55%*2266.55*1168.37表13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分析(2003年)单位:万元总资产利润总额亏损全部亏损公司合计本期合计本期净提取合计本期净提取合计本期合计本期行业类别平均数平均数公司数公司数比例净提取平均数平均数/总资产平均数/利润总额增加平均数转回平均数采掘业364357.4141158.510110.00%1223.940.34%2.97%3056.881832.94传播与文化产业112333.82-9709.0331030.00%4712.1234.19%-48.53%5289.32577.20电力、煤气及水407598.8230141.252424.76%51.669420.01%0.17%961.80910.13房地产业260714.858698.0784318.60%-2888.74-1.11%-33.21%1786.764675.49建筑业331079.071370.4331618.75%4127.2081.25%301.16%5150.571023.37交通运输仓储业426462.3915170.9853813.16%214.37590.05%1.41%902.97688.60农林牧渔业148936.751850.8832611.54%527.89460.35%28.52%1305.55777.65批发和零售贸易186680.174747.99108711.49%490.65230.26%10.33%1260.73770.07社会服务业203490.236136.3163616.67%678.1480.33%11.05%1140.23462.09信息技术业198685.511674.20136520.00%3020.9121.52%180.44%4180.821159.91制造业245248.4911747.338758414.90%825.80590.34%7.03%2517.921692.11综合类178686.282494.96108112.35%1226.2950.69%49.15%2437.411211.11合计 *243519.19*10055.33150103914.44%*838.7929 *0.34% *8.34% *2353.02*1514.23从表11~表13表11~表13中标“表11~表13中标“*”的为平均值。综合类、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等八大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有具有明显偏好,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要远远高于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综合类这四大行业运用会计计提最为普遍且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而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社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减值准备的提取数占总资产和利润总额的比例明显小于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进一步考察这些行业之间的差异,不难发现,对会计计提的应用具有明显偏好的行业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行业资产质量较差,表现为当期各项减值准备的净提取数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如:农林牧渔业行业内上市公司质量普遍较差,2002年部分公司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二是行业中亏损公司较多。如:2002年、2003年亏损比例最高的行业——传播文化产业(亏损面30%)各项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占利润的比重分别为-427.59%和-48.53%;2002年有19.23%的公司亏损的农林牧渔业当年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占利润的比重高达-597.50%。而对减值准备没有明显偏好的四个行业基本上属于能源和公用事业领域,不仅资产规模较大而且资产质量较好,行业盈利稳定,亏损公司比重较小。这种行业之间的总体性差异,表现出亏损比例较高的行业倾向于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或者可以说正是由此导致该行业亏损比例较高。我们认为,造成会计计提不同行业偏好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近几年来行业周期或者行业运行环境之间的内在差异。例如:对会计计提利用程度较大的行业中,信息技术产业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后出现严重衰退,2001年~2003年行业平均利润逐年下降,2003年行业平均利润已不及2001年的1/4;传播及文化产业由于技术进步,进入深度产业整合期,2002年行业转入亏损后2003年平均亏损额急剧增加;建筑业2000年后进入低速增长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正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内公司经营状况开始恶化,亏损公司增多,资产质量下降,重组公司增多,进而直接导致减值准备计提手段的滥用。相比之下,受惠于“煤电油运”趋于紧张,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剔除2003年SARS影响)平均利润逐年攀升,这些行业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行业,没有明显偏好。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行业景气的波动,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将会发生变化,一些行业景气度下降或者进入衰退期的行业将更倾向于应用会计计提并因此影响利润。2.2.4会计计提的应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经过前面的分析后,我们将考察对于那些过度应用会计计提的企业,注册会计师能否站在独立的视角做出客观评价,能否在审计报告中对上市公司准备计提的异常行为加以披露,这同时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职业风险和独立性之间的价值判断。表14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本文异常审计报告是指本文异常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对减值准备计提发表了意见的审计报告。表14显示,2001~2003年分别有56家、63家和38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为异常报告,占样本公司总数的5.39%、6.06%和3.66%。其中,ST类公司分别为30家、35家和28家,占全部样本中130家ST类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3.08%、26.92%和21.54%,明显高于同期的总体平均水平。说明ST类上市公司的计提程度较大,且计提行为和计提数额被审计师认可的程度较低。建筑业、综合类、信息技术业、农林牧渔、房地产业、制造业审计报告异常比例较高,这与表11~表13中这些行业减值准备提取比例较高和亏损比例较大相印证,正是由于这些公司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而被审计师出具了异常审计报告。但是,我们注意到,2001~2003年对会计计提十分偏好的传播与文化产业10家上市公司的计提行为却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认可,即使是在该行业发生了高达723.90%的减值准备提取率和296.31%减值准备转回率的2002年。这表明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有待加强。表152001~2003年减值准备提取对比分析表公司 合计本期合计累计合计相应合计本期合计累计年度 类型 总资产 总利润净增加数提取数 资产余值净提取率提取率2001年全部样本公司193824.75 6251.57 1173.935799.62158202.860.72% 3.54% 56家公司140280.12-11180.613691.4912508.02115754.652.88% 9.75% 全部样本公司212532.30 7061.64 1096.678140.97174272.650.60% 4.46%2002年63家公司154662.04-19790.149576.5524169.92125010.086.42%16.20%全部样本公司243519.1910055.33 839.90 9217.78197560.390.41% 4.46%2003年38家公司194638.31-17220.518215.5232088.65152513.864.45%17.38%表14中:各项减值准备合计本期提取数合计本期提取率=(3)各项减值准备合计累计提取数+相关资产期末净值合计数各项减值准备合计累计提取数合计累计提取率=(4)各项减值准备合计累计提取数+相关资产期末净值合计数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这些被审计师出具异常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合计本期提取率和合计累计提取率2001~2003年中均远远高于全部样本公司(表15)。说明这些公司的计提数额较大,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也远远大于全部样本公司平均水平。此外,这些审计报告异常的公司虽然总资产和合计相应资产余额大大低于全部样本公司的平均数,但这些公司减值准备本期提取数和累计提取数均远大于全部样本公司平均数,并且当期又发生巨额亏损,表明这些公司在亏损时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研究亦表明,2002年沪市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并减少利润的公司中有大量公司亏损,公司中存在“亏损时趁机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增加亏损,为以后年度的扭亏为盈奠定基础”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应用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的证据》(袁琳赵建军2004)表16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分析(续)亏损大于5000万元微利(盈利1000万元以下)企业数异常报告数占比企业数异常报告数占比2001年952526.32%891314.61%2002年1193731.09%10876.48%2003年982323.47%11521.74%这些审计报告异常的公司中半数以上是“重亏”公司。如表16所示,在全部样本亏损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2001~2003年被出具异常报告的公司分别占26.32%、31.09%和23.47%;而在微利企业中,被出具异常报告的公司2003年仅有2家,占1.74%。表明审计师的侧重点是减值准备的多提,而对少提的公司(“微利”企业)则揭示不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应持谨慎态度。这种企业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意图较为明显,其会计估计基础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值得认真研究。3.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3.1总体而言,会计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变的越来越普遍,但大部分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并不大。“八项”计提制度实施后,上市公司并未因为新增了“四项”准备而更多利用会计计提,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不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计提的平均比例和波动性加大。其中,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ST类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在2002年、2003年集中进行了资产泡沫的释放。3.2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但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重组类公司尤其是ST类公司迫于“保牌”的压力普遍存在利用计提手段调节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中连续亏损的公司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部分盈利大幅增长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类似的投机行为。3.3上市公司对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较为普遍,发生变动的公司数较多。各项减值准备的提取率随着对应资产流动性的降低而降低,一方面反映了减值准备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的减值准备容易被用来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表明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质量较差,有较大的缩水倾向;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却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其保值能力较强。3.4过去几年中,上市公司对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计提较高比例减值准备的偏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坏账准备”由于涉及金额较大,上市公司对其利用程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净提取比例变化最大,虽然该项准备计提的应用并不十分普遍,但在新兴证券市场中,股市的大幅波动也很容易使其成为一种导致利润变动的重要因素。3.5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综合类、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等八大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有具有明显偏好,对准备计提的利用程度要远远高于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而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社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减值准备的提取数占总资产和利润总额的比例明显小于样本总体的平均水平。会计计提的不同行业偏好,反映了行业周期或者行业运行环境之间的内在差异,行业景气度下降或者进入衰退期的行业将更倾向于应用会计计提并因此影响利润。3.6虽然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审计师的侧重点是减值准备的多提,而对少提的公司(“微利”企业)则揭示不足。4.建议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为规范上市公司对准备计提的合理利用,提出如下建议:4.1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重组类上市公司尤其是ST类公司会计计提基础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应当作为关注的重点。同时,要注意考察“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各项准备连续几年“本期增加数”和“本期转回数”这两个明细项目的变化,避免出现“重亏——微利”的操纵行为。另外,可考虑将现行单一的会计收益评价指标改为多指标评价体系(如:增加现金流量考核指标),从源头上减少上市公司应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动力。4.2由于上市公司计提“坏帐准备”最具普遍性而且计提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结合近年来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欠款计提大量减值准备的现象,应当加强对“坏帐准备”计提金额急剧增多的公司以及解决债务人资金占用的创新方案出台后可能带来的后遗症的警觉。例如:如果上市公司已对关联方欠款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推出“以股抵债”试点方案后,股东可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偿还其所欠公司的债务,大股东及其它当事人侵占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法律责任就可能会轻易逃脱,其他投资者则要承担因巨额计提亏损后股价大幅下跌的损失。对此,有关当局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了目前已经推出的事后将“以股抵债”纳入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分类表决制度外,建议事前将针对关联方欠款计提巨额减值准备也纳入分类表决程序,增加社会公众股东的话语权。4.3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为此,不妨做出一些更具体的规定,如为了减少计提政策差异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资产、减值准备的上、下限等制定引导性、参考性的标准及限制条件,并就相关政策的披露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提高会计计提信息的可比性及实用性。4.4强化上市公司对2004年初证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的贯彻执行,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问责”制度,对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公司财务主管和管理层坚决予以处罚,以尽可能减少上市公司对计提标准和比例估计的随意性。4.5对于衰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者进入重大整合期的行业中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对其会计计提行为予以高度关注。4.6审计师在执业时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性,注意执业风险,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上市公司会计计提所做出的估计和处理是否恰当作出实质性判断,恰当表示审计意见;对那些“合法不合理”且对业绩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计提行为,审计师应特别注意并提醒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报告对2001~2003年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会计计提的行业特征以及计计提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并不大,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不过,计提比例异常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平均比例和波动性加大;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但部分公司(包括盈利大幅增长的公司)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减值准备具有流动性偏好;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综合类、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等八大行业对会计计提的应有具有明显偏好,而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社会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对会计计提没有明显偏好;虽然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审计报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审计师的侧重点是减值准备的多提,而对少提的公司则揭示不足。最后,针对会计计提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若干建议。目录1.引言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4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分析5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52.2.2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应用的倾向性分析132.2.3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的行业差异172.2.4会计计提的应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20研究结论建议参考文献1.引言会计计提体现的本是谨慎性原则,然而,由于计提比例和方法由上市公司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自行确定,在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却变成了随意性,甚至演变成了部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虽然证监会在2004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对2003年年报的事后审查中发现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存在问题,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财政部2002年10月颁布财会[2002]18号文,明确规定对关联公司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账款一样计提“坏账准备”后,2002年、2003年报中出现的许多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欠款计提巨额坏帐准备的新现象,更是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那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应用的现状如何?上市公司运用会计计提有何特征、动机和规律?不同计提项目对业绩的影响程度如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计提行为。国内已有文献中鲜有对“八项”计提单独进行的研究,而更多是将其作为利润操纵的各种方法一起进行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对会计估计单独进行实证研究(袁琳赵建军2004),但仅局限于某一会计期间的静态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作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进一步观察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计提发生的一些变化和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二是对这些变化和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三是将各项准备的计提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详细考察准备计提影响利润的过程。2.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会计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主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对“八项”计提的利用程度如何?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运用哪些计提手段,这种倾向性最近几年是否发生了变化?“八项”计提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会计计提的行业偏好以及产生行业偏好差异的内在原因?这种行业偏好最近几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能否审视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应用?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2.1.1本文选择的样本限定于2001年1月1日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截止2003年12月31日仍在主板市场交易的A股公司,并剔除了金融类企业(金融类企业的资产结构与其他企业差异较大)。有效样本共计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无忧商务网共享和传播管理资源,引导管理人事先卓越管理1039个。我们采用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CSRC),共分13个大类行业(一级行业)。2.1.2采集的数据为2001~2003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2.1.3虽然会计计提还包括计提折旧、预提费用、计提或有损失等等,但考虑到计提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本课题选择的会计计提变量限定于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准备”。实际操作中,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准备计提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所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2.1.4采集的数据包括:股票代码、证券简称、行业类别、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总资产、利润总额、各项减值准备本期增加数和转回数、各项减值准备期末数、相关资产期末净值。我们通过分析审计师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进一步观察审计报告中是否有审计师对当期公司减值准备计提发表了意见,观察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是否得到了审计师的认可。2.2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计提1应用的现状分析2.2.1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表1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2001年2002年2003年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100%以上35家53家24家68家78家39家73家92家37家如未作特殊说明,下文中“计提”均指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净提取数=本期增加数-本期转回数”;下同。表2样本总体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 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年份 本期增加 本期转回 净提取 2001年29.14% 10.36% 18.79% 2002年32.10% 16.55% 15.55% 2003年23.40% 15.06% 8.34%(1)“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各项减值准备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了全面反映这种影响,我们将本期提取数细分为“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三项。其中,“本期增加”反映减值准备的提取对当期利润的负面影响,“本期转回”则相反,“本期净提取”综合考虑了准备计提和转回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如表1所示,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2001~2003年逐年攀升,表明上市公司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和波动性在“八项准备”计提制度实施后有扩大的趋势。但如表2所示,样本总体各项准备的计提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却逐年下降,“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利润总额”这一指标由2001年的18.79%大幅下降至2003年的8.34%,这意味着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未因为新增了四项准备而更多运用会计计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看似相反的结论的原因,一方面是会计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变的越来越普遍,2001年各项准备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有295家,2002年、2003年则逐步锐减至71家和40家。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实施后“合计本期减值准备计提数/利润总额”指标异常(超过100%或者低于-100%)的公司呈上升趋势,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异常的公司分别为66家、94家和110家,直接导致了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的高估。同时,由于这类公司更加热衷于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表现为指标低于-100%的公司明显超过指标高于100%的公司),还导致“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均值为负。如果剔除这些异常公司,则样本均值和波动回归正常。我们认为,此类公司的增多,与近年来监管趋严背景下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被逐渐挤干有关,但异常公司的增多并没有掩盖上市公司整体对会计计提政策的应用日趋理性化的趋势。表4样本总体对会计计提的利用程度分析 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年份本期增加本期转回净提取2001年0.94%0.33%0.61% 2002年 1.07% 0.55% 0.52% 2003年 0.97% 0.62% 0.35%(2)“合计减值准备提取数/总资产”,这一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一般来讲,资产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如果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好,却计提了较多的减值准备,则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而调节利润;反之亦然。如表3所示,如果以“本期增加”来衡量,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合计本期减值准备提取数/资产总额”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在2001~2003年呈上升态势,而以“本期转回”和“本期净提取”衡量的该指标在2002年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但2001年到2003年的总体趋势仍属上升态势。我们认为,2002年上市公司趋向于较少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转回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0.94%,显著低于2001年和2003年)同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样本均值为1.42%,明显高于2001年和2003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退市办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在取消“PT制度”的压力下,一些资产质量不佳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清洗,”这种现象还可以从2002年净提取率为零的上市公司较2001年急剧减少,以及净提取率在10%~100%区间的上市公司骤然增加得到印证。另一个原因则是2002年证券监管进一步加强,被查处或受到稽查的公司增多,问题公司的爆发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集中释放。经历2002年的整体“清洗”后,2003年“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均值终于回归至与2001年相当的水平。虽然我们研究的样本在2001~2003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占资产的比重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但计提的比例并不大,表明上市公司资产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同时,由于监管的趋严,上市公司资产泡沫被不断挤出,“合计减值准备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异常(高于10%或低于-10%)的公司有所增多,导致该指标的波动有扩大趋势。但如表4所示,对样本总体而言,“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指标值逐年下降(由2001年0.61%快速下降至2003年的0.35%),显示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质量正逐步得到夯实。表5计提行为引起审计师关注的样本公司1ST长控2002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33亿元,每股亏损10.996元。在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合计减值准备本期净提取数/总资产”高于10%的公司2001~2003年分别有20家、34家和37家,其中指标值在100%以上的各有2家且都高于200%,分别是广东甘化、联通国脉(2001);ST北科、ST轻骑(2002);ST比特、ST斯达(2003)。这些计提比例较大的公司中,2002年ST公司有24家,所占比例为70.59%(其中加*号的为15家);2003年ST公司有32家,所占比例为86.49%(其中加*号的为26家)。这一方面表明ST类公司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泡沫在2002年、2003年集中进行了释放;另一方面则说明ST这类高风险公司近年来受到了监管层越来越高的关注。这些计提比例偏高的公司尤其是其中的ST类公司由于审计风险较大,2002年、2003年大多被审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但其会计计提行为却普遍得到了审计师的认可,计提能够引起审计师关注的仅有9家和8家(此类公司当年度或上年度均发生了巨额计提且巨亏),占当期指标异常公司总数的26.47%和21.62%(表5),显示审计师倾向于揭示过度运用会计计提的高风险公司。表6样本公司亏损和计提状况年份亏损公司数发生计提的公司主要因计提亏损的公司数审计报告关注的公司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2001年 150 11979.33% 38 31.93% 4 10.53%2002年 168 15491.67% 52 33.77% 9 17.31%2003年 150 144 96% 45 31.25% 10 22.22%(3)在我们统计的样本中,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的家数变化不大,这些公司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值准备净提取现象发生,其中当期主要因为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本期合计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在-50%以下)占发生计提的公司和亏损公司的比重均稳定在30%附近(表6),显示计提减值准备尚不是上市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注意到,对于主要因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虽然注册会计师过去几年中给予的关注有所增多,但绝大多数计提行为还是都得到了会计师的认同,而本期转回了大量减值准备却依旧亏损的上市公司(“本期合计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在50%以上)无一引起审计师的注意这也从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审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减值准备的“本期增加”数,而不是“本期转回”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要因计提而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次年或者第三年有将近一半的公司(2001年、2002年分别有17家和24家;从2004年中报数据观察,2003年有6家)选择了转回前期计提的准备并且成为当期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这些选择依靠转回盈利的公司还有另外两个共同特点:一是ST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二是大多数公司是在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年亏损后选择大量转回,2001~2003年所占比例分别为76.47%、54.17%和83.33%。例如: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ST金盘2003年盈利954.5万元,而其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计提转回即高达713万元。ST鼎天2003年通过出售不良资产,冲回坏帐准备、减值准备等共2214.7万元,借此实现了两年亏后的扭亏为盈。ST金马、ST长控等也通过较大幅度的减值准备的转回实现了连续亏损后的勉强盈利。合理的解释是,重组类公司尤其是ST类公司迫于保牌的压力普遍存在利用会计计提调节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中连续亏损的公司这种现象更为突出。(4)在我们所研究的样本中,盈利公司过去几年中大比例计提各项准备的现象同样存在(表7)。部分公司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虽然占当年利润总额的比例不大,但其计提基础的合理性却令人怀疑。表表7盈利公司会计计提状况合计本期减值准备净提取数/利润总额年份100%以上50%到100%30%到50%2001年32家34家29家2002年26家36家28家2003年34家37家46家一些近年来盈利状况明显改善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汽车、电力设备等行业中的部分公司在盈利大幅增长的当年都选择了高额计提。2003年,钢铁行业盈利大幅飙升,宝钢、杭钢、八一钢铁、凌钢股份等上市公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缩短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增加折旧计提,并分别因此减少当年利润19亿元、2.75亿元、5976万元、4671万元。除此之外,部分钢铁公司还加大了八项准备的计提力度。华菱管线将5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改为全额计提,减少当期利润8125.4万元;八一钢铁对一年以内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