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第1页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第2页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第3页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第4页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赤赋》原文及译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逆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量挟飞仙遨游抱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一切,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禁用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西方之白。翻译壬戌年秋月十六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涛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誉明月的诗句,唱委婉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着轻风在江面上)无微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觉身轻得似要分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快乐起,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拍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旋绕不绝。能使深谷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

为之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呢?〞同伴回答:明星稀,乌鹊南’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以望到武昌山接壤连绵不绝(眼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中央么现在他攻陷荆,夺得江陵,沿长江逆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明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似乎蜉蝣置身宽广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微小。唉,哀叹我的终身只是持久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人世。知这些终究不能完成,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风中罢了。〞苏氏道:〝你可也知这水与月流逝的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作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异样无量无尽,又有什么可羡的呢何况天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假定不是自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

取。只要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响,进入视野便绘出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制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这是造物者(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享用。〞主人快乐地笑了,洗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大家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西方曾经显露白的曙光。分段赏析全篇共分五段。第一段从扫尾〝壬戌秋〞到〝羽化而登仙〞。这是〝赋〞的注释以前一冗长的叙事,这外面又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共四句,点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轨笔墨,如一篇长前的小序。第二小节共五句,前句写景,后三句写事,亦即把客观的景物和客观的言错综着替着来写我在前面曾说,本篇以写志为主,不调对景物的描画;因此本篇的景语只要四句,即此处的〝风徐来,水波不兴〞和下一小节的〝白露横江,水光接〞而已。但这四句极凝炼简括,〝清风〞二句写风与江。白露〞二句写月与江。总之,景物描写只为点出〝江〞和月〞来,作为后文〝写志〞时举例用的。而以后,作者已出月下江景,不用更多费笔墨了。〝诵明月之诗〞两句下文〝月明星稀〞两句同一机

杼,盖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作品,然后再由先人作品生收回自己的感想来。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陈风•月»作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换。由于〝窈窕之章〞是〝明月之诗〞外面的,外延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摆大者之前。而先〝诵〞后〝歌〞,亦合于诗人吟咏时实践况。人们对景生情,总是感情愈来愈激动,〝歌〞比〝诵要更牵动感情,故诵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见作者文心细之处。第三小节仍是先景后,由事生情。造语自然生动,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古诗屡见,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正徘徊〞,张假定虚春江花月夜»〝不幸楼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横江〞亦«春江月夜»〝里流霜不觉飞〞化出,〝水光接〞句化用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苇用诗•河»一苇杭之〞’〝万顷〞用惠连«雪»及仲淹岳阳记»,〝冯虚御风〞用«庄bull;遥游»,遗世独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书,登仙〞用远»其自然生动之妙于句而文字并不对仗古赋之神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椒浆〞即是句偶而文不对仗者。

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客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句写泛舟江上的现象,〝飘乎〞句那么写舟中人的心境感受。笔势流利宛如信手来词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从〝于是饮酒乐甚〞〝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这外面自然分作两层,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作者描画箫声属于〝体物〞,〝体物〞却是为了〝写志〞。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自己矛盾心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打败了〝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箫声。故作者在里用全力描写它。我团体以为,这一篇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一方〞。〝美人〞比君,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切。忠君固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功业所建树的动力外面含有积极要素。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都从此生收回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团体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假设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

当客观情势对自己最利时,便力图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顺应逆境同时并坚持忠君用世的一向肉体,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一直如一的生活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饮酒甚〞的状况下无意流显露来的,所谓〝渺渺兮予怀〞,正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方〞。吹箫的〝客〞是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感情增强,用箫声倾吐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盾就地下亮出来了,于是惹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想活动一览无余,却又泾渭清楚。文章构思之巧妙,竟到使人不易发觉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苏轼才气弥漫的表达写箫声也是一段精彩字。〝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写初吹,字面用史记bull;李斯列传;〝怨〞〝慕〞〝泣〞〝诉〞化用«孟子;〝幽壑〞句,暗用国史补»里吹笛事;〝孤舟嫠妇〞暗白居易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写箫声人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音〞二句写箫声完毕。然后再加上两句夸张性的比喻,以绘其入迷人化。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乃见笔力。怀古又先从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正

从以后江月之景联想得,似有意,假定有意。从心中的诗句推展开去,然后写目中所见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养精蓄锐,大肆渲染,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轨写法。这样就从勾勒背景进塑造了曹操的笼统。〝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弱小和盘的扩张写出了气势和气度,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八字勾勒出曹操自己的笼统,显得格外丰满,有平面感不这样写,人物的笼统就不易突出。难在〝固一世之雄〞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评。这是本段的上一节,其实也正是«念奴娇中〝浪淘尽,千古流人物〞之意,却用了另一种手法,便使人美不收了。从〝况吾与子〞以下至〝托遗响于悲风〞,是第三的下一节,虽为客语,实反映作者自己思想中的消极面。思是说,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在事先也逃不脱失败的运,那么在明天这种逆境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这一节只是出生思想和消极心情的反映作者却渲染成此一段文章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又不落先人的窠臼,过笼统描写,还使人不致于发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处。〝挟飞仙〞二句想象奇绝,却跌入〝知不可乎骤得〞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

为逆挽,变化有方,落随意;以笼统、比喻相对比,意图十分醒豁,但又毫无教者习气,也没有笼统的空论,而悲从中来,想超脱尘世无法逃避理想,真是哀伤到极点了。所以结语〝托遗响于风〞一句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写到这里真疑日暮途穷,无路可走;不想下一段山穷水尽,用带有趣的逻辑思想来反驳这一消极出生思想,把在人预料之中一点意思写得出人预料之外,这真神奇了。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一层的正面文字,虽与前一段属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却并非平列的。假定从其结构看,又与前文不同这一原本只要一层意思却化作两层来写。水和月同为比喻,作和性质是一样的,作者乃把它们分作两层来说作者在这段里所要说明的只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却以变与不变者相提并论。这就使文章显得波涛坎坷。〝逝者〞句用«论语〝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虚〞二句用庄子•秋»〝讯盈虚,终那么有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时;月虽有圆缺盈虚,循环往复,但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所以用〝盖将自其变者〞两悄然一驳,便不再照应,却把重点放在前面两句〝自其不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再反问一句:〝又何羡乎!〞不说〝而又何哀〞,反说〝而又何羡〞,针上文〝羡长江之无量〞而言,文笔总

在不时变化。盖有〝〞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哀〞了。文说〝吾生须臾〞,此那么说〝物与我皆无尽〞。物无尽人们能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所以其生活态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间〞四句,看似命论,其实作者却是用来看待功名贫贱、得失荣辱的,所其内在涵义并不错。接下去从〝惟江上之清风〞直到〝而与子之所共适〞,是作者的正面主张,以为应抓紧机遇享用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与子〞正好同文〝客〞所说的〝吾与子〞力所不及。有人说,这不过极乐世界的思想,固然。但其所乐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这就比东汉人所追求的〝不如饮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