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 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_第1页
2021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 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_第2页
2021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 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_第3页
2021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 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_第4页
2021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 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21高考生物通用一轮练习:第一编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含解析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一、基础小题1.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①表示光合作用,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吸收较多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③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②即植物根细胞的细胞呼吸,D错误。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中,错误的是()A.在人体内甲图中的A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B.乙图中碳元素在A、B、C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甲图中的DD.乙图中的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答案B解析图甲代表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模式图,A、B、C、D分别是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图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大气中的CO2库。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4.(2019·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模拟)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物理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分解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而不能促进能量循环,A错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5.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答案D解析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不是老鼠主动传递给天敌的信息.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答案D解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C错误.7.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存在着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类群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量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的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类群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进行,A错误;图中c、d表示含碳有机物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B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因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正确;乙的摄入量,大部分经消化吸收转为同化的能量,少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错误。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D.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答案D解析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a、c、d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b的含量增加将加剧温室效应,B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C错误;有些动物如蚯蚓等也是分解者,D正确。10.(2019·株洲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的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而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圈范围内循环利用,D错误。11.有关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所必需的B.行为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接触实现信息交流D.生长激素进入靶细胞而发挥其信息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维持稳定所必需的,A正确;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识别,C正确;生长激素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信息调节的作用,D错误。12.(2019·青海西宁一中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答案B解析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因此在生物圈内,碳元素可以自给自足,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CO2库,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大量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发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过快,打破生物圈中的碳平衡,C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D正确。二、模拟小题13.(2019·珠海质检)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答案A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单向传递,A错误。14.(2019·西安一中期末)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B解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③的能量属于②,并且能量②③中的部分能量通过能量①散失,因此无法比较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正确.15.(2019·北京市海淀高三检测)如表选项中,能用甲、乙、丙三者关系图表示的是()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A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B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逐项分析:若图示表示碳元素的流向,甲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CO2库,CO2库中的CO2又可以通过生产者(丙)固定到有机物中,通过消费者的摄食,碳元素又可进入消费者,A正确;若图示表示内环境成分的关系,甲为淋巴,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B错误;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丙)中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费者(乙)和生产者(甲)利用,C错误;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乙应该为垂体,丙为甲状腺,D错误。16.(2019·福建福州高三期中)下表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甲(生产者消耗CO2量)乙(分解者CO2释放量)丙(生产者CO2释放量)丁(消费者CO2释放量)CO2相对值100213011.5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答案B解析甲表示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即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可以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乙、丙、丁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B错误;表中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生物种类或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C正确;题中表格可以表示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D正确。17.(2019·湘东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固定,以CO2的形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循环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答案B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且同时进行,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而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18.(2019·陕西部分学校检测)下列有关“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防治中,利用信息素诱捕雄性动物,可直接破坏其年龄组成B.不同细胞之间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传递信息C.基因的转录过程涉及细胞内的信息传递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C解析生物防治中,利用信息素诱捕雄性动物,可直接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A错误;有的不同细胞之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传递信息,如依靠激素传递信息,B错误;基因的转录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发生在细胞内,C正确;变色龙变化体色有利于其捕食和躲避天敌,主要是向异类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19.(2019·石家庄模拟)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子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鸽群出现苍鹰时其与苍鹰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鸽子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B.鸽子发现苍鹰时的大声鸣叫、群飞骚扰均属于传递物理信息C.鸽子种群密度越大,全群反应越早D.鸽子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在食物链中,鸽子属于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苍鹰不一定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鸽子发现苍鹰时的大声鸣叫属于传递物理信息,群飞骚扰属于传递行为信息,B错误;据图可知,鸽子种群密度越大,全群反应越早,C正确;鸽子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D错误。三、高考小题20.(2019·海南高考)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属于种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小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B错误;在某岛屿上经过多年的选择,狼的数量可能已经稳定,其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一、基础大题21.2016下半年,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又接连发生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是粗放式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减少人类生活的碳排放,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如图为某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分布情况,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1)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丙为________,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吸收二氧化碳.(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B与D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分解者分解(或呼吸)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及流向分解者(4)物理、化学、行为信息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解析(1)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2)图中丙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食物链中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及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4)该生态系统中B与D均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有的生物大量减少时,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二、模拟大题22.(2019·河北石家庄模考)建立生态农业和对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实现了自然、经济、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1)建立生态农业,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或“第二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农业控制害虫数量时,往往通过喷施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3)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答案(1)物质循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互利共生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化学生物种群的繁衍(3)群落演替解析(1)建立生态农业,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牲畜为第二营养级,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3.(2019·贵州贵阳高三上学期期末)某种十字花科植物可产生芥子油苷及相关代谢产物,对多种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们借助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这样改变了菜粉蝶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使其种群密度下降.这种防治属于________防治.(2)从种间关系看,这种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间存在________关系。(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种十字花科植物与菜粉蝶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该十字花科植物被大量取食,将使菜粉蝶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生物(2)捕食(3)两个种群分别属于第一、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其环境容纳量越小减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1)诱杀雌性菜粉蝶,可以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下降,属于生物防治。(2)菜粉蝶幼虫(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故菜粉蝶与十字花科植物之间是捕食关系。(3)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十字花科植物与菜粉蝶分别属于第一、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其环境容纳量越小.该十字花科植物被大量取食,菜粉蝶找不到食物,数量也会下降。三、高考大题24.(2018·天津高考)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25605330470440幼龄146032404310360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1)恢复力(2)基质360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不能解析(1)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西黄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坏后,又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以CO2形式存在,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本题中,每平方米生产者当年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净初级生产力,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这部分有机物中的碳,一部分会流向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动植物死亡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并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3)由图可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46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