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文档_第1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文档_第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文档_第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文档_第4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并且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结合阶段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以下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语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标”中关于“识字与写字”和“阅读”两方面的阶段目标及教学建议均存在不足之处,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一、“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和相关教学建议失之偏颇1、“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违背了循序渐进之规律“语标”之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带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四学段(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不难看出,“语标”把识字写字的主要任务放在了第一和第二学段,尤以第一学段为重。“人生识字糊涂始。”让6~8岁的儿童记住九年义务教育所识汉字的一半,无异于“一口吃成胖子”,真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上册要求识字400个,下册550个。上册除汉语拼音部分外,识字(一)和识字(二)各4课,课文20篇,共28课,要求识字10个以上(含10个)的达27课。下册识字部分8课,课文34篇,共42课,要求识字10个以上的达34课。尚处于懵懂的六七岁儿童在学习课文时能记得住这么多字吗?简直是“泰山压顶”。再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上册要求会写的字350个,下册300个。上册包括识字部分共42课,平均每课要求会写的字超过8个。下册共32课,第8、16、24、32课没有要求会写的字,其余28课平均每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超过10个。小学新课程全面实施整整5年了,小学生书写水平仍然不容乐观。儿童在第一学段时受身体发育制约,手指力度不够,写字慢,习字多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负面影响大。到许多小学里看一看就会发现,写字姿势不正确,笔顺错误的学生大有人在。“万事开头难。”把识字写字的大量任务安排在第一学段,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1~2年级学生花费在生字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学习课文的时间,真有点本末倒置(即使在第一学段,也应以学“文”为首要任务,习字居其次,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学生为生字大伤脑筋,哪里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呢?第一学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启蒙阶段,重在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幸福,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过重的识字写字任务只会扼杀他们的学习欲望。第一学段~第三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应体现循序渐进之规律,平稳推进,注重质量,不应急于求成。识字写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运用中去记去写,激发他们自主识字写字的欲望。2、教学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部分”有明显错误“语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之(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第一点“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其第一句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难道识字写字在3~4年级就不是教学重点了?5~6年级和7~9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又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识字写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常用汉字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巩固的。按照“语标”之阶段目标,“识字与写字”始终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惟有各个学段都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二、“阅读”的阶段目标和相关教学建议不尽合理1、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不符合学生实际阶段目标之第一学段中阅读部分的第9条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1~2年级时以机械记忆居主导,到4~6年级时才转为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成语和名言警句对于1~2年级学生来说,的确“辞严义密读难晓”,让他们来积累实在是强人所难,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2、教学建议中“关于阅读”部分对背诵重视不够,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少,这不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五)”第2点“关于阅读”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里用了“诵读”而没有用“诵”,火候有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背诵是积累语言最佳之方法。历史悠久的华语内容博大精深,不大量背诵是学不好的。我国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书面语言贫乏,文章内容空洞的新闻屡见报端,究其根源,背的太少,腹中缺“墨”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博闻强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背诵丰富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挥斥方遒”的自华之气。“行百里者半九十。”“诵读”对“记”的要求不够严格,不注重记的效果,久而久之的诵读必然与久而久之的背诵拉开差距,有可能功亏一篑。“语标”之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以下“段”字省略)。以此算来,第一、第二和第三学段每学年背诵量分别为25篇、25篇和30篇,第四学段每学年背诵量不足27篇。不计复习时间,学生每周背诵量还不足1篇。这样的背诵恰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每周背诵量至少应该达到两篇(包括一篇古诗文和一篇现代优秀诗文),才能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语言之源。“梅花香自苦寒来”,背诵的过程是辛苦的,但行之以久才会苦中有乐,“陶冶性灵存底物”,使学生拥有“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的博大情怀。“语标”应该充分重视背诵的作用,提高关于背诵的要求(特别是增加经典诗文背诵篇目),以引导学生掌握最重要的语言积累之方法,为形成良好的语感打下扎实的基础。3、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学生学好书面语言阶段目标之第一学段阅读部分的第6条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7条中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其思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第一学段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学段,让学生大量阅读“浅近”的语言材料,起点是不是偏低了?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和亲近母语课题组主持人徐冬梅老师认为,6岁儿童已经有了很旺盛的语言学习欲望,他们能够听懂一些很复杂的语言材料,而当前小学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过于简单,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事实上,1~2年级学生背诵绝句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可每册课本中的古诗只那么区区几首。“somethingwellbegunishalfdone.”(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学段科学引导儿童迈好学习的第一步是极其重要的。“语标”忽视了儿童对阅读的强烈渴求,定下的目标偏低,导致儿童的学习热情不断降温,不利于打下扎实的书面语言基础。4、阶段目标对各学段的课内阅读量没有作出要求,不利于编写理想的教材近年来,教育界对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评价也不甚高。中小学教材普遍存在缺憾,这和“语标”的导向不无关系。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语标”对各学段的课内阅读量没有提及,而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却非常具体。合理的课内阅读量能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是课内打基础的必要条件。课内学习尤其需要“博闻强记”,才能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偏少,经典诗文少;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也不够丰富。“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标”应该确定合理的课内阅读量,引导中小学教材内容向丰厚博大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篇目增多后,每课生字量自然减少,有利于突出“文”的地位,减轻学生识字写字压力),为丰富学生的课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