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总复习_第1页
免疫学总复习_第2页
免疫学总复习_第3页
免疫学总复习_第4页
免疫学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疫器官。中枢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外周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系统、皮肤免疫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他受体分子;分泌型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细1、骨髓的功能:I、造血器官;II、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III、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3、法氏囊又称腔上囊的功能:是鸟类B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三、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二级)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其功能有:1、淋巴结的功能:I、过滤和清除异物II、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2、脾脏的功能:I、血液过滤作用;II、产生免疫应答: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胸腺依赖区:主要为T细胞定居定居深皮质区,是在白髓内沿中央动脉分布的淋巴组织。非胸腺依赖区:主要为B细胞定居浅皮质区,是在白髓内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4、皮肤免疫系统的功能:其不仅是免疫应答的激发部位,且是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1、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如多数蛋白质分子。3、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二硝基酚、青霉素。巴细胞的特性。②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三、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和宿主两方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2、理化状态如分子量大小化和学结构的复杂性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体因素四、表位与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AD)又称表位,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是抗原原的特异性。分为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功能性表位、隐蔽性表位。五、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与半抗原偶联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半抗原及抗载体的抗体。2、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不须Th细胞的辅助即可刺激B细胞产生体的抗原。1、概念:一类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缓慢地释放,延长了抗原的作用时间;(2)佐剂吸附了抗原后,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积,使抗原易于被巨噬细胞吞噬;(3)佐剂能刺激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4)佐剂可促进淋巴细胞之间的接触,增强辅助T细胞的作用;(5)可刺激致敏淋巴细胞的分裂和浆细胞产生抗体。故免疫佐剂的作用可使无免疫原性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6)可提高机体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变;(7)改变抗体的产生类型以及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并使其增强。避免频繁注射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2)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的抗体滴度;(4)改变抗体的产生类型以及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1)Ig:把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2)Ab:是由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IgAb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Ab都是Ig,但Ig并2.Ig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一)重链与轻链亚类:同一类Ig根据绞链区氨基酸组成、重链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可分为亚类(IgG1~4、IgA1-2)。(二)可变区和恒定区:A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A独特型决定簇(idiotypicdeterminants)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Ig的特性和功能IgGp血清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p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p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p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中和毒素的作用;(2)IgMp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p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p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在机体免疫防御的早期中具有重要作用。(3)IgAA4)IgE(5)IgD第五章补体系统(1)概念: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2)理化性质:①均为糖蛋白,对温度、酸、碱、紫外线、震荡、蛋白酶、乙醇等敏感。常用灭活条件为大,D因子最小)。③不同种属动物血清补体含量存在差异。(3)补体级联反应按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3条途径,即:MBL途径(MBLpathway)主要激活物质: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相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二)C1活化(1)Ca2+存在(2)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3)C1q对2.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②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在靶细胞(或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x细胞因子概念第六章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质。然免疫效应2.特异性免疫效应3.刺激造血细胞增生分化4.细胞毒效应各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细胞介素-1(IL-1)p要生物学功能:(1)低浓度时主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协同刺激增强T细胞和B.白细胞介素-2(IL-2)细胞介素-4(IL-4)细胞介素-6(IL-6)活化B细胞的增殖,分泌抗体;(3)协同刺激T细胞、胸腺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4)促骨髓瘤细胞增殖。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Ⅰ型干扰素:(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Ⅱ型干扰素:(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的②类似,但作用较弱;(2)免疫调节(1)低浓度时,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ICAM-1等黏附分子表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成织出血坏死。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③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④引起恶液质;⑤介导内毒素所致的休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SF,GM-CSF),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分化和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分化成熟,延长其存活时间,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增殖,延长其存活时间,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为血小板。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一)单元型遗传通常以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可用于选择移植供者和亲子鉴定。(二)多态性因利于群体适应复杂的环境改变,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可用于个体识别,但不利于寻找供者。(三)连锁不平衡胞内区由α链和β链非共价键结合的异二聚体分子。胞内区二者比较特征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多肽残基位置共受体结合肽结合槽经典成分a链(44-47kD)a链(32-34kD)ß链(29-32kD)HLA-A、B、CHLA-DP、DQ、DRMHC子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二)参与T细胞分化及中枢性免疫耐受的建立(四)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第八章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一、单核巨噬细胞:布在全身组织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抗原:HLA抗原:MHCI类和MHCⅡ类抗原2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受体(1)IgGFc受体:参与ADCC和及调理吞噬。有三种类型(2)CR1:C3b受体,与吞噬及免疫粘附作用有关。(3)细胞因子受体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免疫学功能(1)吞噬杀伤功能,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防御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免疫自稳(2)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处理后,才能以膜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由巨噬细胞提呈给T细胞。(3)抗肿瘤作用ADCC效应(4)免疫调节作用: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4)血小板活化因子二、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在于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并对体液免疫起辅助和调节作用。受体:MHCⅡ类分子(β2区)HIV表达:部分成熟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某些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等CD8分子异二聚体(αβ),属于Ig超家族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功能:为T细胞提供必不可少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使T细胞进入完全活化状CTLA-4分子:活化T细胞B淋巴细胞.功能: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分布:血液、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其他粘膜组织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协同刺激受体—CD40胞进入充分活化状态第九章念: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胞和巨噬细胞等的激活,启动炎症反应,实施对病原体的杀伤和清除。(1)皮肤粘膜屏障(2)血-脑屏障(3)血-胎屏障2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和B1细胞作用时间:1瞬时应答阶段(0-4小时内)2早期应答阶段(4-96小时)3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阶段(96小时后)特点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加工、提呈抗原双信号(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诱导细胞免疫诱导体液免疫(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克隆性扩增。3)迅速产生免疫效应。抗原的处理与提呈分子→细胞表面MDCBAPCMHC面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抗原的识别与递呈(感应阶段)(一)APC对抗原的递呈:MHC-I类途径MHC-II类途径(二)T细胞的双识别与MHC限制性αβ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由TCRαβ链可变区的CDR1和二、反应阶段(一)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又称协同刺激信号,由众多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配体结合介导,主要是2、若T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肽的过程中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则T细胞被诱导呈不应T(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TCR分与抗原肽特异性结合,胞内部分太短;CD3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致细胞表面的离子通道开放;活化胞内信号蛋白和酶。三、效应阶段(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Th1细胞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MAF、MCF、MIF、LT、IFN-γ等)是诱导DTH(二)CD8+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Tc细胞杀伤作用的特点:(三)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Th胞(TDTH)体液免疫(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CRSmIgIg/Igβ以非共价键初次免疫应答由DC或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再次免疫应答由B细胞(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1、TI抗原(某些细菌多糖、多聚蛋白及脂多糖)可直接激活未致敏B细胞,无须T细胞辅IBIgTI-2抗原多属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成分,具有高度重复的结构。使成熟的抗产生,抗体与细菌结合后易于被杀灭。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B细胞共受体的作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①潜伏期短;②抗体增长快速到达平台期,含gG体液免疫的效应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清除胞外微生物、防止胞内感染。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2、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粘膜免疫应答特点2、口服蛋白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3、具有定向细胞运输系统第十章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2.I型超敏反应一、参与反应的物质因子和细胞因子等。二、反应机制三、病理变化毛细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粒细胞局部趋化六、防治原则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Ⅰ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干扰Ⅰ型超敏反应的某个环节,中止Ⅰ型超敏反应3.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type)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1.主要特点1.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2.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IgM或抑制受体介导功能(抑制型)。3.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作用。s成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侵润为主的炎症性损伤1.主要特点;1,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IC)2.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蛋白层内、肾小球基底膜、关节和皮下等)3.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组织炎症性损伤2.发生机制: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激活补体,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和过敏性肺炎(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4.类风湿性关节炎5.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于241.主要特点:1.T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2.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应2.参与成分抗原、免疫细胞病毒感染、某些真菌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4.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病理表现病理表现硬结硬化(皮肤、肺)组织学特征上皮层淋巴与单核浸润,皮内水肿单核与巨噬细胞浸润致敏原橡胶、植物毒等结核菌素巨噬细胞聚集和上皮样胞内菌或其他变,中心结节形成异物的长期刺激性皮炎菌应肿发生时间天十一章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耐受原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组织抗原等):免疫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耐受原无特异性免疫应答天然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吞噬细胞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2、某些细胞存在抑制性受体或抑制性结构(一)吞噬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吞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识别微生物(甘露糖)杀死微生物;不识别正常细胞(无相应甘露糖或被遮盖)(4)NK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KARKIR伤正常细胞。病毒感染细胞、KIR识别分子(如MHC-I类分子)表达减少、抑制性信号不足、被NK(三)补体系统正常自身组织表面可表达多种抑制性分子,抑制补体活化的进行。(一)中枢免疫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