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_第1页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_第2页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_第3页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_第4页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迫在眉睫---连云港市职工技能素质状况调查报告为深入了解经济转型期职工技能素质状况,切实维护职工文化教育权益,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充分发挥新时期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连云港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于2007年3月部署了全市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状况调查。现将调查基本情况综合分析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市历时三个多月的职工技术素质状况调查,共召开座谈会20场次;实地调查了国有、民营、独资、合资等25家企业,与100余位党政领导、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及有关人士交谈接触;发放职工问卷2000张、企业调查统计表718份,回收率98%。在调查的718个企业中,职工总数99159人,技术工人占39%,其中:初级工占28%,中级工占43%,高级工占24%,技师5%,高级技师占1%。其中非公企业技术工人占18%;持证技术工人31%,其中非公企业占14.8%。技师在36岁以上的占77%;高级工36岁以上的占60%;中级工、初级工36岁以上的占52%。中级工、初级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六成以上;大专、大学学历的占22%。技术等级高低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一)职工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政府管理机构正逐步完善职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和晋升制度,改革职业资格认定和评聘办法,建立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制度和等级评定标准,依法维护和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在调查走访的20家企业中,有16家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组织机构,80%的企业制定了培训规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经费投入等制度;有65%的工会协助并参与行政部门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职工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调查表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逐步建立起职工技能培训、练兵、竞赛、鉴定、使用等“五位一体”机制,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一些企业劳动合同条款中,写入了职工接受教育和培训内容。职工文化教育权益的维护正在向契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提升。2004年以来,市总工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全市职工中广泛开展“创新奉献杯”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竞赛、“当好主力军、立功‘十一五’,和谐建港城”竞赛、全市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各种竞赛活动,进一步掀起了“万名职工大练兵,千名职工大竞技,百名精英大比拼”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热潮。全市各行各业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活动亮点纷呈、蓬勃开展。去年以来,全市有20多个地区、行业开展了100多个工种,856场(次)的职工技能预赛、复赛、决赛等活动,参赛职工达12万人次。职工技能竞赛不仅为广大职工学技能、展风采提供了平台,而且锤炼了职工队伍,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使近1万名职工取得《资格证书》。(三)企业重视人才培养,职工求知欲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高新科技人员,而且还需要一支技术精湛、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职工人才队伍。港口集团全面实施技能人才登高计划,每年举办近20个工种的技能竞赛,技术工人参与率100%。三公司机械队48人中,有39人掌握五项技能;民营企业天明机械有限公司创新拓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子,企校联合办学,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为激励职工学知识、学技能,企业出台激励措施:凡在全市职工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员工可连升三级工资。许多企业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构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更多的青工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才有出路。许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技校学习,问卷调查表明: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培训的74.9%,学习投资人均年406.31元,平均每周业余学习时间为6小时。3年来,全市职工通过岗位练兵、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有7210名职工晋升为高级技工,有739名职工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600多名职工获得市以上技术能手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我市职工队伍整体技术素质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职工职业技术等级看,初级以下技术等级比例过大,掌握技能较为单一,高级技师青黄不接。从职工学历情况看,职工文化素质状况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文化层次较低,知识型人才数量较少,具有硕士生以上高层次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我市技术工人数量、结构和技术素质,与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要求极不适应,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东陇海产业带龙头作用的发挥。(一)职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职工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经费不到位、时间没保障、阵地无着落的等情况,严重制约了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贯彻劳动部《工人考核条例》、《关于颁布〈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通知》等文件,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调查中发现,有关部门对企业职工技能鉴定,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指导性意见,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职工技能鉴定。还有一些企业根本不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而是实行“内部粮票”,企业对职工自行技术等级评聘工作,受聘职工虽然享受相应待遇,但不符合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现有的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较窄,难以适应企业和职工的要求。《中华职业大典》把我国技术工人职业分为1300多个,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领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而我市有关部门能够进行技能鉴定的只有76个,造成很多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难。三是技能鉴定费用偏高。如一个高级技工的培训费(包括材料费)、技能鉴定等费用,至少在1500元左右,这对一线工人来说难以承受,企业不愿意承但,致使一些职工望而却步。四是我市现有16所职业教育学校、5所技工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方向性的偏差,不少技工培训机构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仍是高考型的,与企业技术培训需求脱节。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的现象不可小觑。(二)职工教育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职工需求,教育经费投入少。问卷发现,职工学习、培训的需求是:技术技能32.2%,文化知识25.3%,学历教育18.6%,兴趣爱好12.1%,复合技能9.6%,其他2.2%。事实上,近年来职工参加岗位培训26%,学历教育20%,资格等级培训17%,新技术4.1%,复合技能1.6%,其他7.1%,可见有些内容还不适合、也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需求。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一些职工对复合技能学习认识不足,要求不够迫切;也有10%左右的职工,要求参加复合技能培训愿望难以实现。另有13.9%的职工未接受过任何培训。调查表明,职工接受培训的主要方式方法是:50%以上靠自学,28%的接受在岗培训,5%的脱产短期培训,8%的参加其他类培训。职工教育经费明显不足,经费投入少。在调查的一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按工资总额1.5%左右提取的占35.4%,按1%左右提取的占21.5%。在这十分有限的经费使用过程中,真正能用到一线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身上的很少,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教育培训经费被少数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班、培训班所占用。管理干部、科技技术人员人均培训费高于一线工人、技术工人人均培训费的几十倍或上百倍。近几年特别是改制企业,文化技术教育经费支出基本维持原有水平或略有下降的占到55%以上,还有一些非公小型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上基本没有投入,企业职工教育陷入无规划、无制度、无投人等“三无”状态。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只重视职工的使用而忽视了职工的培养。(三)企业对职工教育认识不足,缺乏鼓励“技工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主管领导和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在认识上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职工教育是软任务,投资多、时间长、见效慢,抓与不抓无碍大局。不少企业没有为培养技工人才提供平台,没有把学习培训、技术水平、贡献大小和工资奖金挂起钩来,缺乏技工人才培养的计划、管理和激励等相关措施,更谈不上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的现代技术工人培养和管理机制,客观上制约了职工教育的发展;二是认识上有偏差。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职工拿到高级资格证书后不仅要提高工资待遇,还有可能出现跳槽现象,造成人才流失;三是运作上不规范。一些经营者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技术工人晋升晋级时严格控制,导致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四是待遇上不公平。工人技术水平高低与收入报酬脱钩,技术工人的工资与管理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部分企业按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每月几十元不等的补贴,但是占技术工人工资结构的比例还是偏低,起不到激励作用。在许多待遇方面技师不享有工程师同等待遇。(四)工会文化教育阵地萎缩,难以承担职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工会各类文化教育阵地数量锐减,我市总工会唯一一所职工职业学校已被市教育局合并,市工人文化宫名存实亡,教育阵地片瓦不存。企业改制后职工俱乐部等文化阵地萎缩,甚至关停并转。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所剩无几,设备陈旧、人员削减、专业人才短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无力承担工会教育阵地应有的职能,难以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尽管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经营中心,想方设法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但是,往往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受到诸多限制。三、几点思考和建议从目前全市职工技术素质状况看,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刻不容缓。从政府到企业,都要把“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摆上一个十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尽快形成职工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等“一条龙”工作格局。一是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对至今尚未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的企业,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落实到位。二是拓宽职工技能鉴定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工种能够参加技能鉴定。督促有关方面建立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制度和等级评定标准,依法维护和保障职工享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三是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和晋升制度,进一步加大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力度,使职工学以致用。实现培训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培训工作要从适应型向提高储备型转变,从注重积累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注重学历培训向复合型人才培训转变。四是拓宽职工教育阵地,恢复市总工会职工学校,建立以市职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五是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工资指导价标准,确认技术工人的技术价值,鼓励技能人才劳动价值市场化。(二)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企业建章立制。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认识,把“职工技能素质提高工程”摆上议事日程。逐步建立起职工培训、竞赛、鉴定、使用、待遇“五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切实制定职工技能登高计划,把培育和造就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经营发展总规划之中。为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对技能人才的使用和享受的待遇要有机结合起来,拉开技术工种、技术等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对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有较大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要实行奖励制度并与工资挂钩。做到工人以技定级、以岗定酬、岗变薪变,鼓励工人一专多能。激励更多地职工自学成材、岗位成材,使更多的职工真正成为市场经济需要、企业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社会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一个重视技术人才、爱惜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尤为重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意识,强化优秀的技术工人与科技人才一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意识。克服“重科技、轻技能”的错误观念,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培养、关心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局面。每年通过全市职工技能竞赛,表彰一批技术能手、创新能手,选树一批优秀技术工人典型,命名一批先进操作法,对有贡献突出的技术工人,积极推荐享受政府津贴,并破格晋级,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三)要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征缴、提存、使用、管理制度。政府有关方面要强化监管措施,督促企业按照法律规定足额提取教育经费,承担起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的责任。一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的2.5%左右的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二是要在培训经费上,拓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经费来源。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采取统筹的办法,可依法征缴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另一方面政府每年也应划拨一定数额的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