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七律长征》课例展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七律长征》课例展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七律长征》课例展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七律长征》课例展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七律长征》课例展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寻语用之路,领会表达之妙——《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还观看了《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等。其次,将有关长征方面的文章印发或推荐给学生阅读,如《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再次,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广泛地阅读。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表象、体验与语言,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单元导语,明确训练重点1.读单元导语,学生自由介绍毛泽东的相关资料。2.介绍对毛泽东的主要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3.板书课题,齐读。【设计意图】明确单元导语中提到的学习要求,引出同学们对于毛泽东的介绍。二、质疑课题,引出七律、长征1.课题质疑。2.介绍七律的特点:四句八行,每行七个字,四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通过长征的起因、路程、时间简单了解长征,出示行军路线图。4.自由读诗歌。【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七律,带给学生长征的初步印象,感受长征的“长”。三、学习生字词1.全班齐读重点词语。2.个别学生领读生词。【设计意图】初读生词,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3.区分“崖”、“涯”,介绍区分的方法。4.通过《说文解字》区别这两个字,组词。5.推想“磅礴”的意思,图片出示乌蒙山,学习推想的方法。6.推想“逶迤”的意思,巩固推想的方法。7.自由提问难理解的生词,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设计意图】用推想的方法理解磅礴、逶迤的意思。让学生学会联系诗句内容,结合相关诗句推想词语意思的方法,弄明白哪些词语的意思不好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四、学习诗句内容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预习对于诗歌大意的理解。2.理清诗歌大意。3.对长征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设计意图】读出诗歌的节奏,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难。4.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5.想象一下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6.深入理解“万水千山”的含义。7.明确这里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涉及表达方法。【设计意图】从远征难引出万水千山,圈画出关于山水的词语,对长征之难有了直观的印象,再通过补充山山水水的资料,引导学生想象红军遇到的困难,深入理解万水千山的含义,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五、小组合作学习,从表达上直接切入。1.小组合作,找出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汇报交流。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在表达上的特点。【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诗歌,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抓住诗句内容理解红军的精神和毛泽东在诗中蕴含的情感。引出本诗在表达上的有一个特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贯穿全文,形散而意专,为学生的习作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打下基础。进而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难懂的问题,理清诗意,引出写法上的又一个特点。六、对比的写法切入。1.切入对比的表达方法,自由找出全诗突出的对比句子。2.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对比中所包含的红军乐观精神。3.个别读,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写法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理解“暖”和“寒”这一处对比和前面的对比有什么区别。5.通过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理解“暖”字。6.通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理解“寒”字。7.明确这一处在情感上的对比手法,通过朗读体会。【设计意图】通过暖和寒的理解,推进学生理解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处对比在表达上的体会较之前面更深入,体会毛主席的情感,从简单的两个字中引发出情感上的鲜明对比,冲击读者的心灵。8.从尾联中又体会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齐读。十、总结升华1.从这首诗对敌人不置一字的写法上体会出主席的伟人情怀,齐读全诗。2.背诵全诗,总结全篇,下课。【设计意图】层层推进朗读,感受毛主席的伟人情怀。【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这首诗用激情豪迈的语言歌颂了长征精神。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想一想:关于长征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查找有关内容,看看主席在诗歌创作上有什么突出的风格,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七律·长征》课标分析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课标中被反复强调,这也是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中聚焦的方面,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转型即教课文转化为教语文。在执教《七律·长征》一课之前,在区高段教研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研究团队共同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的定义,尤其是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倾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力挖掘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是在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方面。与01版的课标相比,修订稿有一个亮点,就是回答了“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个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课标没有打太极,直接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目标和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者换个提问的方式,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哪些?它包括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它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括审美的、文学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它的实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获取信息,实现交流,表现我们的存在。《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语言简洁,需要从具体的词句中仔细琢磨,挖掘出主席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能够提升审美和运用的训练点。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定位在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对学生训练的明确定位。这样,从单元导语中入手,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课的人文专题和训练重点进行了分析。一、从人文专题看《七律·长征》在小学教材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七律·长征》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特点鲜明,有毛泽东的作品,也有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从多个角度展现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关于名人的文章,对于学生的训练尤为重要。统揽整个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还会发现,关于名人的文章、故事,不止一次出现,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意在引发学生认识几位名人,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平凡小事,从而对名人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兴趣;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近毛泽东”意在走近伟人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是“认识、了解鲁迅”,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提出,是走近另外一位名人鲁迅,阅读他的相关文章,感受他的崇高精神;六年级下册第三组12课《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的文章,与《七律长征》文体不同,是他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作的一篇演讲,强调了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伟人毛泽东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是整个小学关于“名人”这一人文专题的编排脉络,从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引领学生对“名人”认识和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如果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和解读,我们还会发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整个关于“名人”的人文专题,是在引领学生感受名人的胸怀和他的平凡故事;是由认识名人到感悟精神内涵的发展过程。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两篇主要体现了毛主席的伟人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这两篇则是体现了毛主席的凡人情怀。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对学生而言,这里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了、记住了一些写法名称外,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无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这是因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而这样的教学,学生恰恰只是了解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有关“怎么样”和“怎么决定怎么做”这些培养“使用语言”的人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出路就是变“语言知识教学”为“语言功能教学”。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交际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语言功能教学,其实就是语用教学,就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的教学,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学,通俗点说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度,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即可。另外,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把《七律长征》放在本单元的第一篇,结合单元主题“走进毛泽东”,应该理解毛泽东,让学生明确他是一个诗人,也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中蕴含着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这是他诗词的思想内涵所在。二、从训练重点突破《七律·长征》语言文字点对于情感和描写的把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是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本课为出发点,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后面几篇课文则突出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两个单元训练重点在课堂设计中都有所涉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指体会作者通过对人或事的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或感想。此项训练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学会从课文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一训练要求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提出了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情达意的。这里运用了从优美词句中领悟作者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运用了把握主要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这里运用了从景物和事情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这里初步要求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里对四下第一组从优美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巩固和提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明确提出了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到了六年级,训练重点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从文章中体会感情;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第八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这里是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前的学习中主要涉及了以下这几种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2.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进行体会。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会。4.联系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体会。《七律长征》中,要加强对这四种方法的训练和巩固,抓住“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红军长征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体现了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的方法;“更喜”的理解,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的方法;“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学习则和生活中坐火车感受距离之长,与泰山相比较感受乌蒙之高,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补充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资料,以及长征相关知识的了解,则体现了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从范围难度上进行规定,从方法上强调“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让老师们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的内容与表达的形式,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业。本单元即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位置承上启下,训练重点的目标应该是巩固之前学过的方法,在本单元中,《开国大典》可以运用从场景和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青山处处埋忠骨》把握主要内容和入情入境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毛主席在花山》可以运用从景物和事情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而《七律长征》是一首七律诗,重点巩固从词句中领悟作者感情的方法,也可以运用把握主要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从而理解作者毛泽东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在本课的学习中,结合课后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产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初步印象,为下面的进一步体会做好铺垫;课后题“先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联系加点的词语,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领悟诗句在表达上的特点。落实好本课的这一训练重点,还能对后面继续学习有关毛泽东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落实此项训练重点可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暖”和“寒”,包含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对比鲜明,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读了这组的几篇文章,我们对毛泽东有了一些了解。和同学交流交流,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不单单要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感受毛主席豪迈的英雄气慨、博大的胸怀以及诗人情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这是对搜集和整理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又一运用。新的语文定位,新的教学思维,也催化语文教师的素养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语文教师应该是一门活的语用学,把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给学生做好言语文字运用的示范;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好的对话者,把整节课看作是一次语言实践,营造一个良好的现场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使者,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教化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把握鲜活的文化!语言的高度凝练风格的大气磅礴——《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以感知人物为主题编排了一组课文:走近毛泽东。共选编4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从不同角度刻画毛泽东的形象,借4篇课文不同角度形成的综合效果,让学生初步感受毛泽东的形象。《七律•长征》是4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言语生命状态);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言语生命动力)。本文仅从毛泽东诗作《七律•长征》角度做一管窥,重点解读《七律•长征》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关注文本传达出的艺术气息和伟人情怀。并试着结合时代和创作背景,分析毛诗的创作风格。《七律•长征》属近体诗七言体,是七言诗的一种。古体诗和近体诗均有七言诗体例。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七律•长征》压寒(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韵脚工整,无破韵、险韵。适合朗读、吟诵。朗诵可传达和升华情感。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主席一生波澜起伏,经历无数奋斗、挫折、拼搏,最终成为一代枭雄。想要通过一篇文本的解读来读懂诗人,实是难事。仅从几个侧面勾画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轮廓。毛主席的诗绝大部分脱胎于真实生活和历史事实,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录入部分诗题如下:《四言诗赠尼克松》《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七律悼罗荣桓同志》。从这些诗题可以看出,诗作题材都是源于主席的生活和经历。其中写战争题材的诗作不少。列举部分题目佐证,如《西江月•井冈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毛泽东诗史合一。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大致出现过三个高潮,且都是在他政治生涯、革命生涯最艰难的时期。从25岁的毛泽东1918年写下《送纵字一郎东行》明确表明革命心志,到1949年写《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30年恰巧有28首诗词,正好对应和记录了毛泽东开创和领导的28年武装斗争。你可以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天意。用自己大气磅礴的、瑰丽多姿的、文采风流的诗词创作,有意无意地记录了自己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惊天动地的、波澜壮阔的、翻天覆地的斗争历程。所谓艰苦卓绝,就是一介书生,起于草莽,千难万险,艰苦备尝;所谓惊天动地,就是以弱抗强,以卵击石,石破天惊;所谓波澜壮阔,就是从小到大,百川归海,势不可当;所谓翻天覆地,就是乾坤再造,捣它一个底朝天,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还源于他对文化超乎寻常的重视。他这样表述:“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他在长征路上,不管如何艰难困苦、轻装简从,他的马背上的褡裢中始终背着文房四宝,他多次对身边的警卫人员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国民党。”1935年秋天,丁玲到了延安,毛泽东专门给她题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可见,借助言语表达是毛泽东的另一个兵器。毛泽东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毛诗的影响力。假若仅从毛泽东诗词的文学造诣去考量,他可能不是诗人中最好的,但要从领导人层面看,毛泽东的诗堪称领袖之首。没有哪个领导人能像毛泽东这样集艺术、军事、政治素质为一身。在他的诗中你可以感受到理想与梦幻,现实与警醒。大智慧,大气势,大胸怀,大气概。他的诗既具有豪放的苏辛风格,又不乏婉约诗句,这样的矛盾对立在他的诗作中表露无遗。有评论说“毛泽东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我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而我读到的另一本著述中对这种表现风格有这样的分析:“二重组合,实际上是一种两级思维。这更符合人物性格的真相,也体现了更大的审美张力。”因此他的诗作体现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大气磅礴,帝王之象。全诗仅四句,56字。以高度凝练的笔触完成了对长征事实的描述和长征精神的洗练。既有总起分述,起承转合,又有细节刻画,炼字传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佳作。首联开宗明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纵贯全诗。“不怕”是直写,“只等闲”是夸张。“只等闲”只是平常稀松的小事情,一笑而过,这个词语的对应面是“万水千山”。这种强烈的对比,夸张的表述和烘托成为全诗的中心表达方式,也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把两种不可能成为对应关系的事物和感受排列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也因而具有了强大的艺术张力。我查到的一段资料中就这个表达特色是这样描述的:“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其后三联中,这样的对立一层层叠加下去:“五岭逶迤”对“细浪”,“乌蒙磅礴”对“泥丸”,“金沙水拍”对“暖”,“千里雪”对“喜”“尽开颜”。这种匪夷所思的组合恰恰凸显了毛主席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豪迈气质。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处水的引用不是为了重复天险,而是在天险的基础上加入“征”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难上加难的递进。颈联和颔联具体写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其中使用大量地名,一是勾勒了长征的路线,将万水千山中进行具象。二是借史抒情。例如五岭: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五岭逶迤”是实景,而“腾细浪”则是写红军的心理感受,红军攀越崇山峻岭却如同在细小的浪花上飞跃,这种豪迈的情怀就是借史抒情。“乌蒙磅礴”和“走泥丸”以同样的格式形成表达上的对仗和情感上的复沓。例如“金沙”,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皎平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例如“大渡桥横”,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这一联中的“暖”“寒”都写战役,但两次战役不尽相同,一巧取一硬夺,一次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一次却是22名勇士的生命铺就,因此毛泽东借冷暖感受形成对比,表现红军长征中的悲壮与喜悦,艰辛与坚持,惟其如此,才有红军可以创造出的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教师在品读时可通过资料的补充,媒体的介入等方式将这些地名分开研读勾勒,体味艰辛,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和情感冲击,达到以一化万的效果,又可联合举象,成为化境,化万为一,使这些地名成为红军长征中“千山万水”的浓缩意象,妙不可言。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丰富,且连续出现,形成连贯的感情线索,一以贯之,达到顶峰,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在诗的写法中并不常见,在毛泽东的诗中却是运用的比较多,这和他的领袖身份正好应和,磅礴大气。他毫不隐晦情感,而是把情感尽情的展现出来,不必猜,不要想,就是要强调情感,就是要高调示强,高声宣告。“不怕”“只等闲”“暖”“寒”“喜”“尽开颜”,这是勇气,这是力量,这是执着,这是胜利者最后的微笑。藐视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这种决绝的勇气,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乐是常人所不能理解和超越的。对于读者来说,红军战士是勇敢无畏的,面对困难,他们一往无前。所以,“不怕远征难”是好理解的,“寒”也是可以体味到的,唯独“喜”的体验难以达到。理解“喜”字,必是这首诗在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喜”字要细心琢磨。我想,这个喜,与其他情境下的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痛苦、挣扎、坚持、牺牲之上的,没有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就不能体会长征胜利时战士们的喜悦之情。惟其体会到“苦难”,才能体会到“狂喜”。因此教学时要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因此,读这首诗,需在现实和情感之间不断往复,由事及情,由情及事。层层推进,方可达到境界。突破重点聚焦难点升华情感——《七律·长征》学情分析一、相关已知领域1.学生对长征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关于长征的故事。2.学生对于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并熟读成诵。二、相关未知领域1.虽然学生对于诗歌已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对于“七律”不是非常了解,作为小学课文中唯一的七律诗,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相关知识。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2.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长征的背景、意义,学生因为距离时间太远不一定了解,会给学生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中“金沙江战役”、“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故事学生可能不了解,需要结合查找到的资料来了解。3.学生对于长征的意义,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缺少了解。4.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学生对于毛主席豪迈的英雄气慨、博大的胸怀以及诗人情怀不够了解。三、相关难知领域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毛主席豪迈的伟人情怀、博大的胸怀以及诗人情怀。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七律·长征》评测练习一、默写课文内容并完成下面的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1.读拼音写词语。wēiyípánɡbómínshān()()()2.比一比,组词。崖()涯()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磅礴——逶迤——只等闲——尽开颜——4.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都是在1935年5月,且巧渡金沙江在月初,飞夺泸定桥在月底,照理月底时天气应更暖一些,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请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对这一问题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仔细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七律•长征过草地毛泽东张爱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1.运用所学方法,推想“果腹”、“露宿”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两首诗都用到“暖”、“寒”二字,它们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仔细阅读两首诗歌,试着写一写毛主席的诗歌带给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评测效果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分析】这一部分默写课文内容并完成下面的题目,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基础,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小题的要求,整体完成效果很好,全班只有五名学生写错“逶迤”,全班学生都能够完整地背诵全诗。1.读拼音写词语。wēiyípánɡbómínshān()()()【效果分析】巩固本节课的生字,完成效果好,“磅礴”有六名学生出错,“逶迤”有五名学生出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巩固练习有效果。2.比一比,组词。崖()涯()【效果分析】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成,课堂上通过说文解字的方法进行区分效果比较好。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磅礴——逶迤——只等闲——尽开颜——【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课上的推想写出“磅礴”、“逶迤”的意思,课上巩固训练效果比较好,学生通过自己充分的预习,课上就可以将学生不太理解的词语重点突破。4.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都是在1935年5月,且巧渡金沙江在月初,飞夺泸定桥在月底,照理月底时天气应更暖一些,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请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效果分析】这里的设计意图是看看对比的方法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五名学生没有写出这两个字所表达出的红军战士内心中的感受,仅仅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需要进一步强化。二、仔细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七律•长征过草地毛泽东张爱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1.运用所学方法,推想“果腹”、“露宿”的意思。【效果分析】这一处的设计意图是落实推想方法的效果,落实效果很好,只有两名学生推想错误,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推想的方法。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两首诗都用到“暖”、“寒”二字,它们有什么不同?【效果分析】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将“暖”和“寒”七名学生的回答比较笼统,没有写出“暖”和“寒”所表达出的主席情感,这一处确实是全文的难点,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一处表达方法的落实。3.仔细阅读两首诗歌,试着写一写毛主席的诗歌带给你的感受。【效果分析】这里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主席诗歌的大气磅礴,没有正确的答案,属于开放题目。咀嚼语言文字聚焦领会表达——《七律·长征》课后反思“长征”这个词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我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的一次非同凡响的长征。一篇主席的诗作,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成长,也是成长路上的里程碑。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中的革命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七律·长征》正是毛主席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他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这种设身处地的感受,是我在教学长征一年多来的一次次蜕变与成长中真正体会到的。在教学设计中把握住2011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对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尤其是其中重点强调的“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破,从而真正带动学生的成长,让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教学设计之前,在教研员老师的引导下,首先从本单元所在的位置出发,仔细分析了单元导语中所提出的教学方面的问题,落实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突破口,抓住训练点着重进行研读,反思起来,以下方面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扎实解读课题,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为语言文字训练做好铺垫。课题《七律·长征》对现在的学生来讲两个知识点“七律”和“长征”都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充分的预习了解相关的知识,一次次的试讲中,经常纠结于两个知识点的讲解,尤其是“七律”的特点,学生理解有难度,老师在这时候应该起到的是“点拨”的指导者的作用。初步了解长征的特点即可,相对于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所处的位置,这一个知识点不需要浓墨重彩,教学目标定义为了解四句八行,明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称呼即可,目标是为了在后面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提前扫清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全诗来进一步了解七律的特点。布置学生充分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阅读后谈谈对长征的了解,引导学生从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谈谈对长征的初步了解。从画外音长征路线图的出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长征的“长”,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为下面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由于学生距离长征时代比较远,学生年龄又比较小,因此对金沙江之战和争夺泸定桥之战很陌生。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两场战斗呢?关于“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相关资料,不在了解长征的过程中出示,而是在课文中解读“暖”和“寒”这两个关键字的过程中加以落实,理由就是所有的资料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绝不作为花哨的教学手段而单独呈现。分别用出示文字和视频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展示了两场战斗,可谓匠心独运,一静一动的形式可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进行学习,避免单一的视觉疲劳或听觉疲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落实“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第4条中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的能力,这有别于查词典理解词语,旨在没有字典进行阅读时如果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拥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从而扫清理解障碍,准确理解阅读的内容。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