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专升本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_第1页
(自考专升本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_第2页
(自考专升本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_第3页
(自考专升本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_第4页
(自考专升本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摘录)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写作背景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写于1842年初.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反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和代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思想统治的政论性文章.二、写作风格的主体特性风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思想自由度的重要尺度,是判断一个思想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精神个性是否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普鲁士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统治,竭力控制书报和媒体,限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写作自由,大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舆论.四、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马克思论证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辩证的统一性.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他指出:“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表现同一个对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个性、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反映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摄照和摹拟,而必然打上主观意志的印记,带有各不相同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调风格的客体性因素.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制约性.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1844年,具有反政府情绪的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片面性和消极因素,吸取了他们学说中的合理的内核和成分,主张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三、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人的劳动实践产生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扩大了人与自然的接触的广度和深度,四、劳动创造了美(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一)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二)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种的尺度”较之于“内在的尺度”而言,是指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的方法论启示(一)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二)对理解文艺创作的启示;(三)对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的启示.第三讲

神圣家族(摘录)一、《神圣家族》写作的历史背景《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评价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同青年黑格尔派进行辩争的论战性著作.与其说是文艺论争中渗透着和显示着哲学论争的内容和实质,倒不如说是凭借和通过文艺论争的方式演示出来的哲学论争.二、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一)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巴黎的秘密》的创作和评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宣扬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的原则和幻想,以形象的或逻辑的手段,狂热地鼓吹思辨哲学的批判功能和改造世界的伟力。《巴黎的秘密》所表现的哲学观念和思想倾向为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作了形象的图解和艺术的广告.(二)道德思潮和文艺思潮青年黑格尔派之所以重视《巴黎的秘密》,是因为这部长篇小说表现了流行于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伦理道德思潮.(三)政治思潮和文艺思潮青年黑格尔派之所以把欧仁·苏称为“批判的批判家”,使他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拥有神一样的权威,还因为这部作品比较明显地宣扬了流行于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三、思辨哲学和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主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代表人物通过文学欣赏所进行的文学批评活动,十分露骨地表现出用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范畴、原则和幻想去解释和宰割文学作品的不良倾向.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文学活动应当“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四、创作思想和作品倾向创作思想和作品倾向是紧密相关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创作思想,便有什么样与之相对应的作品倾向.五、文学与人的解放问题马恩把人的解放问题视为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一切幻想的、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宗教的、道德的批判,都是无济于事的,都不能取代实践的批判.第四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摘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历史背景1844年6月西里西亚织工暴动,德国无产者开始以历史主人翁的姿态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当时德国和西欧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急需正确的思想武装.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观念,无论是它的内容和性质,还是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三、从各阶级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中把握其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某些思想,尽管采取“普遍性的形式”,甚至被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即使客观上一定程度地体现出非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也都掩盖不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和基本事实.四、文艺创作应当确立正确的“出发点”马恩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并用以观察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现象,始终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五、德国意识形态的状况和性质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是由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制造出来的,统治和主宰整个的德国思想界和舆论界.其实际作用是拒绝革命,安于现状,维护现存的普鲁士的政治经济制度.(1)非真实性(2)非实践性(3)非革命性六、语言的产生和作用“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语言是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为了实现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思想交流的和思想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七、“词句革命论”的实质企图通过对历史的文本结构的解析达到颠覆历史的社会结构的目的,这不过是天真而浪漫的幻想.这种企图假手于批判性地解析历史文本的叙述策略决不会对一定时代的历史基础和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改造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即便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启蒙,总归也取代不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八、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九、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繁荣的社会条件“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艺术的发展既依赖于条件,又“取决于需要”。第五讲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摘录)一、《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写作的历史背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德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派别,其理论渊源来自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其政治倾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二、“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从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倾向是以信仰和推崇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为基础、为灵魂的保守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的思潮.三、“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一般地说,创作方法可以理解为创作思想的运用,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和抽象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构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的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和灵魂.四、关于塑造工人阶级的新人形象恩格斯主张表现和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即塑造工人阶级新人形象的论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思想.第六讲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摘录)一、《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写作的历史背景读《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请参看《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二、人学观点和批评模式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所宣扬和散布的人学观念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格律恩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主义泛爱原则和德国思辨哲学和幻想出发,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人的观念来评论和改制歌德,实际上宣扬一种经过理论抽象的德国小市民的人文幻想.三、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历史结构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和决定思想结构.历史结构中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影响和决定文化结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包括以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结构又往往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四、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思想内涵必然蕴涵着人学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内容.因此,完全脱离人学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内容的文学评论是不存在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同人学观点、伦理道德观点和政治观点总是这样那样地、程度不同地交融和联系在一起的.第七讲

共产党宣言(摘录)一、《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已经成熟.为了应对反动势力的围攻和排除各种错误的和有害的思潮的干扰,特别是为了抵制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对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误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真理”。三、资本主义社会的两面性从正面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结束了漫长黑夜般的中世纪历史,取代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有制关系,破除了以农业小生产为主导的宗法制的生产方式,冒犯、亵渎、扫荡了君权和神权的威严.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以资本、市场、商品交换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从负面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非人化的弊端.四、生产的世界性和“世界的文学”《宣言》中最早提出了关于生产的世界性和经济的全球化的思想.“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共产主义革命与人的解放“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利益和目的而斗争,但是他们代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六、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一)对反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1.对封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2.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3.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二)对保守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这是对资本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守护和肯定的批判.(三)对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把无产阶级视为“一个受苦的阶级”。他们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种种社会弊端,但是看不到工人阶级具有可以改变和摧毁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历史主动性.第八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摘录)《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录)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序言》和《导言》写作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陷入社会黑暗、政治动荡的年代,工人运动陷入低潮.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2.文艺的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对抗中去发现和捕捉它的变化的历史基因.3.文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所发生的变革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4.尽管包括文艺在内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革根本上或大体上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步,但必然出现“或慢或快”的情况和态势:或文艺变革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文艺变革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声,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回响.5.文艺变革不可能是凭空的、偶然发生的,必须具备引发这种变革的成熟的历史条件.三、关于艺术思维问题艺术生产和艺术思维所创造的对象同物质生产和抽象思维所创造的对象一样首先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而存在着.四、关于艺术生产问题(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二)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三)生产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四)生产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五)生产与消费.五、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关系问题(一)艺术生产的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二)怎样理解希腊神话艺术的不朽魅力“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致斐迪南·拉萨尔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

恩格斯一、《致斐迪南·拉萨尔》写作的历史背景拉萨尔于19世纪50年代末创作了历史悲剧《济金根》,马克思、恩格斯就《济金根》同拉萨尔展开了关于德国的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悲剧问题的论争.二、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一)艺术真实的客观标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能否写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环境,揭示这个环境中真实的阶级关系,在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是判断历史剧是否达到艺术真实的客观标准.(二)在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三、关于历史悲剧问题(一)关于济金根悲剧的根源(二)关于悲剧观念四、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一)“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席勒式:1.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2.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3.“席勒式”对于拉萨尔的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莎士比亚化”1.“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2.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3.还应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二)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批评了两种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倾向: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2.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要通过情节的进程来表现;3.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4.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和刻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采取对比的手法.(三)现实主义未来艺术的理想“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五、关于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一方面,他们根据人类生产区分为两大门类的理论,考察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即通常所说的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审美创造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考察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第十讲

致敏娜·考茨基一、《致敏娜·考茨基》写作的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这封信写于1885年11月26日.当时,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革命处于和平准备时期.二、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一)关于艺术典型和对黑格尔“这个”理论的吸取.(二)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1.塑造典型必须从生活出发2.要用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塑造艺术典型3.艺术典型应是“有代表性的性格”4.要描写好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三、艺术的倾向性和真实性(一)艺术的倾向性“倾向文学”与文学倾向恩格斯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同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阶级论相联系的.(二)文艺作品中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活本身包含有倾向,即客观倾向性;作家、艺术家对待生活有态度和感情的倾向,即主观倾向性.主观倾向性应该同客观倾向性相一致,应该蕴涵在对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之中,应该通过所塑造的人物、所描写的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倾向性的思想1.恩格斯的这些话是针对“青年德意志”派、“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学的;2.恩格斯这些话的矛头所向,是各种违背或有损于艺术特质的创作倾向,他所捍卫的是艺术的生机盎然的生命力;3.恩格斯的话主要是根据当时作家创作的实际说的;4.在恩格斯的时代,“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第十一讲

致玛·哈克奈斯一、《致玛·哈克奈斯》写作的历史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趋势逐步加强,劳资矛盾迅速发展.二、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勇气(一)敢于“冒犯傲慢的庸人们”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倾向,提出并力图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二)敢于揭露和描写现实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遵循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的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揭露和描写了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阶级对立.(三)敢于标榜现实主义使用的“朴实无华”的手法,

“如实”的“叙述”。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概括和关于现实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细节的真实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一)“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恩格斯对《城市姑娘》是基本肯定的,并认为它基本是现实主义的.(二)典型环境“没有充分表现出农民运动在当时已经达到的高潮”。(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不仅要求环境的典型性,而且他也要求人物的典型性,要求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性.四、“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巴尔扎克的政治态度和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倾向,是相矛盾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倾向,违反了他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恩格斯把这样一种状况称为“现实主义的最伟胜利之一”。恩格斯还指出,这是巴尔扎克的最重大的特点之一.其次,现实主义胜利还必须有第二个条件,那就是作家艺术家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五、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历史使命(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使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二)正确地表现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阶级.第十二讲

致保尔·恩斯特一、《致保尔·恩斯特》写作的历史背景恩格斯在1890年6月5日给保尔·恩斯特写信的起因是恩斯特和马果尔、巴尔关于文艺中妇女运动问题的论战.以恩斯特为代表的这个集团的“理论”特点是:“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而显然不懂得他们所维护的那个世界观,只不过是一种“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实践”方面的特点是“完全不顾党进行斗争的一切现实条件,而幻想置生死于不顾地‘拿下障碍物’”二、正确评价易卜生为代表的挪威文学“易卜生的戏剧不管有怎样的缺点,它们却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是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即使在外国人看来往往有些奇怪。”易卜生的代表性剧作《玩偶之家》和《人民公敌》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挪威小市民和妇女的独立的富有反叛精神的性格.三、开展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恩格斯:“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恩斯特用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的错误1.恩斯特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2.恩斯特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第十三讲

致瓦·博尔吉乌斯一、《致瓦·博尔吉乌斯》写作的历史背景1889年第二国际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理论家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者,通过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了回击他们的进攻,恩格斯写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信,《致瓦·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封.二、承认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作用是唯物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三、承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辩证的恩格斯在阐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时,不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凝固不变的,而是看到了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1.恩格斯在这封信中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存在着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们往往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3.恩格斯还指出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三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发展;一种是阻碍经济发展;一种是促使经济沿着另一方向走.四、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宏观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从大范围和长时间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带来艺术生产的发展;第二,既要看到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又要反对简单平衡论;第三,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承认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大体平衡关系是唯物的;而从偶然性和绝对意义的角度承认两者的不平衡关系是辩证的;第四,全面认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微观不平衡和宏观大体平衡的辩证规律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第十四讲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写作的历史背景俄国无产阶级领导了1905年革命,客观形势不仅需要在政治、哲学领域内同孟什维克进行斗争,而且还需要建立党领导的出版社、报纸、书店等,以便发展“同真正先进的、彻底革命的阶级的运动汇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写作事业,加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二、党的出版物的原则(一)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二)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三)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四)党的宣传机构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五)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三、对资产阶级的“创作绝对自由”论的批判(一)列宁从“结社自由”和党的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二)列宁从资产阶级自由的虚假性和反动性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三)列宁从摆脱资产阶级奴役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写作事业是自由的.第十五讲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尼·托尔斯泰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一、列宁论托尔斯泰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坚持革命还是屈服投降,俄国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和政党都通过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极其鲜明地表明了对俄国革命的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因此,围绕怎样评价托尔斯泰所进行的这场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俄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是当时俄国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现实主义创作的广度和深度(一)现实主义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俄国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实现的,他的作品作为一面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镜子,首先应理解为主要是一面反映俄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镜子.三种主要的社会矛盾一是农民和贵族地主的矛盾;二是农民和资产者的矛盾;三是贵族地主和资产者的矛盾.与当时俄国社会三种阶级矛盾相适应,托尔斯泰塑造了三种人物形象:1.《安娜·卡列尼娜》令人瞩目地塑造了廖宾宁这样一个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的资产者形象;2.托尔斯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贵族形象,摄魂勾魄地表现出这些贵族的历史命运;3.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二)现实主义创作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1.托尔斯泰的创作揭露了旧俄国经济制度的本质;2.托尔斯泰的创作无情地抨击了旧俄国的政治制度的本质;3.托尔斯泰的创作以农民的义愤揭露了旧俄国的法律制度的本质;4.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作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官方教会的阶级本质.(三)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艺术认识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艺术认识的展示和呈现.艺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三、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二)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俄国革命的力量和弱点.四、列宁对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分析(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二)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中的矛盾;(三)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中的矛盾的社会阶级根源.五、列宁论托尔斯泰的观点和方法(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二)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文学遗产;(三)列宁论托尔斯泰的观点和方法.1.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科学地阐明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2.列宁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典的作家和作品;3.列宁熟练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批判了各种政治势力评价托尔斯泰时所贩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谬论;4.列宁熟练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批判了各种政治势力评价托尔斯泰时所贩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谬论.第十六讲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摘录)一、《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写作的历史背景一战前夜,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人民进行欺骗、恫吓,将工人阶级驱赶到战场上自相残杀.因此,必须正确阐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制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策略,列宁撰写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集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文化”这一反动口号.二、“民族文化”口号的欺骗性和反动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笼统说的‘民族文化’就是地主、神父、资产阶级的文化。”崩得分子推崇“整体的”、“统一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宣扬披着“整体的”、“统一的民族文化”外衣的“地主、神父、资产阶级的文化”三、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不仅有体现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的民族文化,而且也“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四、正确对待

两种文化

遗产,积极开展“两种文化”斗争一方面要继承历史上一切先进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扬弃历史上一切反动腐朽的文化.总之,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鉴别,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第十七讲

致阿·马·高尔基一、《致阿·马·高尔基》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十月革命后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二)高尔基的状况.二、作家的生活环境、政治经验对其思想、创作的影响如果一个作家被置身于不良的生活环境,又缺乏政治经验,不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必然要对他的思想、创作带来不良的影响.三、要彻底改换环境,直接观察工农群众的斗争生活作家要深入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直接观察他们之中的新生事物.这是无产阶级文艺家改造世界观,获得文艺创作源泉的必由之路.第十八讲青年团的任务(摘录)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一、《青年团的任务》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写作的历史背景俄国无产阶级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必须加强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建设.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和异己力量也纠合起来,转向文化领域,破坏、瓦解无产阶级的思想舆论阵地.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资本主义文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具有麻痹束缚和毒害青年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类文化遗产中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先进的有益的思想成分,必须积极地吸取和借鉴.三、培养和造就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着重从文化视角对热心和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代青年们提出历史使命.他们长期所受到的旧教育所灌输的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必须消除旧思想对他们的束缚和奴役,应当用无产阶级的全新的世界观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四、创建无产阶级的新文化1.无产阶级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必须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进行;2.无产阶级创建自己的新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作指导;3.创建无产阶级新文化必须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第十九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黎明前的黑暗”,形象地概括了当时整个革命斗争形势的特点.(二)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情况“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生力军在向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进攻.缺点第一,党内出现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特别是王明的机会主义在自己队伍内部产生了某些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思想情绪,影响了革命文艺队伍的团结;第二,对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对象不明确;第三,文艺批评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三)《讲话》发表之前延安文艺界情况的基本估计在《讲话》发表之前,延安革命文艺运动的成绩是主要的.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结合,某些人(主要是从国统区来的)还不适应.二、《讲话》所阐明的重要文艺理论问题(一)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二)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三)文艺来源于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四)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五)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六)文艺批评.三、坚持和发展《讲话》的科学理论原则(一)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和发展《讲话》的革命和科学的理论原则;(二)学习《讲话》,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斗争.第二十讲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写作的历史背景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已经基本完成.这时,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任务,就突现出来了.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正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的.二、文学艺术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文艺创作问题上,我们要提倡学习和熟悉外国文艺的新成就,但艺术只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即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三、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