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_第1页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_第2页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_第3页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_第4页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普希金《致大海》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当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3篇《普希金《致大海》教案》,假使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朋友。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繁杂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确凿的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没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分呈的诗歌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也就是说在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兴旺的时期里,外国诗歌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兴旺的过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影响整个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简介及创作背景

1、简介:

有这样一首诗,我想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假使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凄怆|也不要心急|惆怅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开心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惆怅|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追念||假使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惆怅|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开心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的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宏伟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文学熏陶,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8岁在黄皇村中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到1826年两次被流放,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

2、创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由于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畏惧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家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迎奉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即其次次流放。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得萨的时候,临别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下了这首诗。

面对离别,面对相依为伴的大海,的心情终究怎样?终究又对大海说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三、研习诗歌

1、播放录音

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首诗歌的1—7节(再见吧……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3、请学生找出写大海的句子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4、诗人对大海的感情?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大海的美丽、人情味、深远等一系列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的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5)●(、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诗人以深情猛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称赞和渴望。

6、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凄怆痛楚呢?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是什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哭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的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次被流放,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这前七节里主要写的是和大海道别以及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所引起的对往事的回忆。那么就一直沉浸在了凄怆痛楚的回忆里了吗?还是面对他曾相依为伴的大海又想到了其他的什么呢?请听我朗读8—13节,看看诗人又写了些什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繁杂的心绪。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宏伟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他一生写了近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惆怅、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猛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道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惆怅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终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醒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重,感情猛烈而又沉重,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猛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抵挡。

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道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终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道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塞,永不忘却。

2、具体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烁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由于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宏大的风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称赞及憧憬,但现实使他凄怆。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周边八方。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凄怆痛楚呢?

明确:由于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了与大海有关的英雄和诗人,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对他们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谴责。拜伦的死使诗人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沉重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宏伟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诗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四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讴歌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此时,普希金精神上感到惆怅和渺茫。

(5)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学生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探讨: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召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进行诵读训练。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具有猛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好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读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致大海

普希金

自由奔放的大海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热爱大海自由精神的象征

闪烁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苦恼心伤〞失去自由的诗人

黄昏时寂静的大海

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篇三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探讨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读探讨,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确定

5、探讨状况记入平日成绩

二、明确探讨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猛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沉重猛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探讨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一致之处,都是诗人借一致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探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探讨

四、探讨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想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心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对自由的称赞及憧憬。但现实使他凄怆,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周边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恬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沉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顽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行,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召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测,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优良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