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简述_第1页
1型糖尿病简述_第2页
1型糖尿病简述_第3页
1型糖尿病简述_第4页
1型糖尿病简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1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31第一页,共36页。目录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1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32第二页,共36页。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导致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123第三页,共36页。糖尿病的分类:1999WHO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自身免疫型特发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分泌缺陷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病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期间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药物或化学制剂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的糖尿病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4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12第四页,共36页。T1DM的分类(1999WHO)

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介导的毁损大部分患者存在胰岛自身抗体发病高峰在儿童和青春期,但是各年龄均可发病

特发性起病时表现为急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必须立即使用胰岛素,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血糖控制稳定后,临床过程酷似2型糖尿病5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14第五页,共36页。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1型DM,又称迟发型1型糖尿病LADA诊断标准(2005IDF):≥30岁起病有一种以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DM后至少6个月内需应用胰岛素治疗因诊断时年龄通常偏大,因此常被误以为是2型糖尿病6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14第六页,共36页。目录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1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37第七页,共36页。T1D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WHODIAMOND,50个国家,≤14岁儿童调整年龄后发现发病率存在350倍的差异:中国和委内瑞拉发病率:0.1/10万/年芬兰和撒丁岛发病率:36.5/10万/年和36.8/10万/年撒丁岛、芬兰、瑞典、挪威、葡萄牙、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的发病率最高中国和南美的发病率最低

8MaahsDM,etal.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481-497.第八页,共36页。T1D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美国SEARCH,<20岁青少年

小于20岁青少年中T1DM的患病率为2.28/1000≥85%的糖尿病为T1DM

小于10岁的儿童中所有报告的糖尿病均为T1DM

10-19岁儿童中T2DM的比例占6%(非西班牙裔白人)T2DM的比例占76%(美国印第安人)9MaahsDM,etal.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481-497.第九页,共36页。中国T1DM发病率2009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中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大约占5%亚洲的多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高峰20~29岁10翁建平.广东医学.2012;33(18):2699-2703第十页,共36页。中国各城市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11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年第十一页,共36页。MaahsDM,etal.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481-497.流行病学研究:T1DM的危险因素通常而言:0-14岁发病率渐增;青春期后发病率降低,15-29岁间基本稳定。成人发病率低于儿童年龄总体而言,男女儿童发病率相似性别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种族差异地区/种族在多个易感基因里面,最重要的是HLA基因型出生的季节性:11月-2月vs4-7月发病的季节性:晚秋、冬天、初春较多季节性饮食精神、社会应激其他因素12第十二页,共36页。目录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1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313第十三页,共36页。T1DM发病机制目前关于T1DM的病因学最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在遗传因素的背景下,环境因素启动的自身免疫造成了胰腺β细胞的破坏14MaahsDM,etal.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481-497.第十四页,共36页。发病机制中的3个关键因素15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自身免疫产生免疫调节诱发?病毒易感基因13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β细胞或改变了的β细胞环境因素2第十五页,共36页。关键因素之——遗传因素/基因背景遗传为多基因性,至今已有20多个易感位点定位在染色体高达15%的T1DM有一个一级亲属也患有T1DM多基因遗传的家族聚集程度比单基因遗传的低的多,一般同卵双生同胞同患T1DM的概率也只有35%-50%16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75第十六页,共36页。T1DM相关基因HLA是第一个被证实的T1DM易感基因,约占60%的所有基因易感的比重,尤其是HLAⅡ类基因大多数T1DM患者携带HLADR3或DR4Ⅱ类抗原,30%为DR3/DR4杂合子。T1DM非HLA相关基因AtkinsonMA.ColdSpringHarbPerspectMed.2012Nov1;2(11).pii:a007641.doi:10.1101/cshperspect.a007641.17第十七页,共36页。关键因素之——环境因素生物性主要是病毒感染、婴儿期喂养牛奶、谷物蛋白、维生素D等化学性物理性包括化学毒物、污染物接触等包括地域、气候、日照时间等18第十八页,共36页。关键因素之——免疫因素基因易感的个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改变了的胰腺β细胞抗原β细胞产生类似病毒蛋白的分子约85%的T1DM患者循环中出现抗胰岛细胞抗体同时大多数人能检测出抗胰岛素抗体大多数的胰岛细胞抗体直接针对胰腺β细胞内的谷氨酸脱羧酶(GAD)19第十九页,共36页。1型糖尿病自然史遗传易感性细胞数量?病毒诱发明显的免疫异常正常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进行性减少血糖正常糖尿病仍有C肽没有C肽EisenbarthGS.NEnglJMed.1986;314:1360-1368仅少量(<15-20%?)

细胞功能残留

20年第二十页,共36页。目录

糖尿病的定义、分类1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4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321第二十一页,共36页。

糖尿病的诊断:2010年中国指南22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L空腹血糖≥7.0mM/L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L糖尿病症状包括: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改日再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或或第二十二页,共36页。T1DM的诊断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金标准”年轻起病(<20岁)、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起病时C肽水平低下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等临床表现是诊断T1DM的主要依据胰岛自身抗体是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的标志物,是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的关键指标23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第二十三页,共36页。T1DM-自身抗体检测诊断指标英文简写新诊断患者阳性率胰岛细胞抗体ICA70%-90%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30%-60%胰岛素自身抗体IAA50%-70%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高达90%GADA为诊断T1DM的重要标准,见于高达90%的患者。ICA、IAA与GADA同时阳性,发生T1DM的几率可达100%24许曼音.《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73第二十四页,共36页。T1DM与T2DM鉴别要点25T1DMT2DM起病年龄6月龄至成人常见于青春期后临床特点急性起病慢性或急性起病自身免疫存在否酮症常见少见血糖高不定肥胖与普通人相似常见黑棘皮病无有在青少年中的比例80%-90%小于10%父母患糖尿病的比例2-4%80%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黑棘皮病第二十五页,共36页。T1DM的诊断分型流程26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起病年龄小于2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非肥胖型起病时伴有酮症(酸中毒)需要胰岛素治疗大于6个月新发糖尿病疑诊T1DM临床特征和胰岛功能随访依赖胰岛素治疗或C肽迅速降低T1DM胰岛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特发性阳性阴性第二十六页,共36页。所有T1DM患者,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并终身维持治疗27T1DM的治疗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第二十七页,共36页。T1DM的蜜月期自身免疫破坏诊断糖尿病蜜月期

细胞损失近100%自身免疫markers(ICA,IAA,GAD)细胞数量28近60%的T1DM患者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β细胞功能短暂缓解,胰岛素剂量能减少甚至停用,称为蜜月期。此期一般持续3-6个月,也可达2年。发病年龄越大,越可能出现蜜月期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持续高血糖耗竭了β细胞,开始胰岛素治疗缓解了β细胞压力,使休眠的β细胞能够重新合成胰岛素有关VanBelleTL,etal.PhysiolRev.2011;91:79-118第二十八页,共36页。强化血糖控制:DCCT和EDIC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治疗降低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风险35%-90%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绝对风险与A1C值正相关在并发症发生前早期开始强化治疗疗效最明显强化治疗组中位A1C7.3%,风险降低(常规组9.1%)29DCCT/EDICResearchGroup.JAMA.2002;15;287:2563-2569.一经诊断T1DM就应立即开始并维持强化治疗第二十九页,共36页。维持强化治疗能够减少糖尿病肾病AnnualPrevalenceCumulativeIncidence30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和累积发生率DCCT/EDIC.JAMA.2003;290:2159-2167.第三十页,共36页。维持强化治疗能够减少视网膜病变风险76%31DCCT.NEnglJMed.1993;329:977-986第三十一页,共36页。平均随访17年发现:强化治疗超过6.5年能够减少57%CVD风险DCCT/EDIC:早期强化心血管长期获益32NathanDM,etal.NEnglJMed.2005;353:2643-2653.第三十二页,共36页。ReflistP4-7,17,25许曼英.糖尿病学.2010年第2版.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P12P9,10,13,15MaahsDM,etal.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481-497.P11翁建平.广东医学.2012;33(18):2699-2703P12,2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P18AtkinsonMA.ColdSpringHarbPerspectMed.2012Nov1;2(11).P21EisenbarthGS.NEnglJMed.1986;3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