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页/共144页第一部分:整体把握第二部分:梭伦改革第三部分:商鞅变法第四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五部分:北宋王安石变法第六部分:欧洲的宗教改革第七部分: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部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九部分:日本明治维新第十部分:戊戌变法第11部分:近代改革整合第2页/共144页改革?调整________以适应______的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第一部分:整体把握第3页/共144页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标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机械化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生产资料归属产品分配人与人的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奴隶主按资分配上缴/剩余全部归奴隶主地主资产阶级完全归属人身依附雇佣谁更进步/自由?原因?第4页/共144页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方式还有?革命比较?第5页/共144页改革是否一定成功?1.前提——2.关键——3.其他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力)掌握政权/人民支持肯定/否定一次改革/革命的标准是?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改革也在不断前进……改革什么时候才算结束?第6页/共144页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7页/共144页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第8页/共144页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第9页/共144页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第10页/共144页四、课标解读:

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第11页/共144页第二部分:梭伦改革第12页/共144页(一)雅典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多山/多岛/环海1.特点: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柏拉图2.影响:第13页/共144页海洋文明经济生活多样性经济:政治:思想:大河文明小国林立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难以统一小农经济幅员辽阔追求民主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武力统一竞争开阔积极专制满足保守第14页/共144页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奠定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执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第15页/共144页政治:没有地位经济:富裕阶级矛盾尖锐:平民(与平民站在一起)雅典工商业的发展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出身:出现原因:工商业奴隶主矛盾表现: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最尖锐)(二)梭伦改革的背景:第16页/共144页从政治、经济、个人三方面概括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改革势在必行。(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发展海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贡献: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改革的可能性)第17页/共144页(三)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道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作用

措施第18页/共144页(四)特点2、打击对象:1、改革理念:3、获益者:平民、工商业奴隶主(最大)奴隶主贵族中庸、公平、平等和谐“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第19页/共144页(五)评价:a、物质基础:b、政治基础:c、制度保证: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局面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1、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2、积极: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第20页/共144页3、局限:

a、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21页/共144页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1、出发点: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设500人会议。3、陶片放逐法。内容梭伦改革第22页/共144页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内容:①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②官员的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证性。③公民大会及500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意义:①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②使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国力鼎盛,赢得邻邦的仰慕。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第23页/共144页1、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⑴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⑵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职期间比较短。⑶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雅典民主政治第24页/共144页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陶片放逐法第25页/共144页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或评价)积极:

⑴促进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⑵科学文化的繁荣(民主政治下形成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氛围);

⑶公民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消极:

⑴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奴隶、外邦移民、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⑵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第26页/共144页解读下图:立法大权①司法大权③行政大权②请回答:(1)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序号各代表美国的什么部门:①

,②

,③

。(2)与①②③三个机构类似的梭伦改革时代的国家机关是什么?(3)“四百人会议”相当于美国的议会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公民大会;执政官;民众法庭不同。美国国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第27页/共144页第三部分:商鞅变法

第28页/共144页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自耕农第29页/共144页井田制的瓦解井田私田国有奴隶主私人占有产品要向周王进贡不用进贡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私田越来越多第30页/共144页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第31页/共144页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礼乐征伐出自诸侯礼乐征伐出自大夫第32页/共144页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第33页/共144页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第34页/共144页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3、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需求(理论武器)大动荡、大变革4、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第35页/共144页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同时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法治政治方面第36页/共144页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政治方面第37页/共144页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方面第38页/共144页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战争获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农战经济方面第39页/共144页废井田,开阡陌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经济方面第40页/共144页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统一经济方面第41页/共144页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收税、征兵、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第42页/共144页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1、性质:2、积极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第43页/共144页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第44页/共144页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原因:第45页/共144页(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鞍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3、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第46页/共144页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第47页/共144页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第48页/共144页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相同点: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背景)2打破特权,土地问题(内容)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过程)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结果)5影响深远(作用)……不同点:略第49页/共144页第四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第50页/共144页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第51页/共144页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①三长制②整顿吏治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第52页/共144页认识北魏均田制

发展: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核心内容:政府将国家控制的荒地授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意义:

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第53页/共144页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概况:①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之前的改革决策者是冯太后②设巧计迁都洛阳③为何迁都洛阳会成为改革的一项内容?迁都原因: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第54页/共144页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四、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孝文帝胆略和卓识。第55页/共144页第6部分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第56页/共144页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第57页/共144页(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冗兵:

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辽和西夏,大大扩充军队,同时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

积贫: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积弱第58页/共144页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第59页/共144页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人不敷出。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具体措施:

第60页/共144页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措施内容特点与成效青苗法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募役法最具争议(负担沉重)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政府低息贷款设市易务稳定市场以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第61页/共144页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措施内容特点与成效精简军队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保马法减少政府支出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3、选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了人才改革恩荫制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精减军队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贯彻择优录用原则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62页/共144页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最后失败了?成效:①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③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失败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第63页/共144页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异①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败。

第64页/共144页(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第65页/共144页问题:北宋建国之初就有重大社会改革。结合史实说明,北宋初期的社会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各针对什么问题?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北宋初期:背景: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目的: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中央集权。内容: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中期:背景:宋初以来形成的“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目的:富国强兵。内容: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内在联系是,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造就了“三冗”问题,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引发的危机。第66页/共144页了解课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第67页/共144页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16世纪)一、背景:1、天主教会作为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日益腐化和专横,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干涉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第68页/共144页2、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民族国家发展;专制君主的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二、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文化)第69页/共144页

三、过程(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揭开序幕

1、背景(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3)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2、内容

第70页/共144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义:____________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意义:___________③“信徒皆为祭司”意义:______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追求地位平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3、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第71页/共144页一、背景二、过程

(一)(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信奉“因信称义”;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第四部分:欧洲宗教改革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⑦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

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⑵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第72页/共144页提示: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第73页/共144页(三)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⑴原因: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⑵形成:亨利八世时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伊丽莎白一世时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第74页/共144页(三)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⑴原因:⑵形成:亨利八世时和伊丽莎白一世时2、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英国新教:英国国教(会)3、影响: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②由于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思潮,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又被称作清教运动。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第75页/共144页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打击下,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称教会改革(纯洁)运动2、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的激化推动了宗教宽容政策的发展①德国②法国3、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76页/共144页3、思想文化上: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五、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思想及社会政治运动(双重性质)第77页/共144页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路德路德教①“因信称义”;②“信徒皆祭司”;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廉俭教会民族教会德国北欧卡尔文卡尔文教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先定论”民主教会廉俭教会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英国国教《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民族教会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英国第78页/共144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冬宫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第79页/共144页一、农奴制改革背景3、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经济: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4、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5、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1、政治:

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第80页/共144页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改革领域改革内容改革影响废除农奴制解放法令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奴获得了解放;同时农民代价沉重,引发严重暴动可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组织上: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实际进展缓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保证资产阶级在地方机关中占据主导;促进发展城市建立城市杜马总体认识改革具有进步性同时存在局限性第81页/共144页时间影响性质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局限: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保留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这种制度的腐败导致俄国社会的动荡和后来俄国新的革命的爆发,如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俄战争(外)1905年革命(内)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影响背景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第82页/共144页第8部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第83页/共144页一、阿里改革的背景——

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外部危机、条件具备2、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4、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推行维护统治、抵御侵略、建立强国这一富国强兵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1、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和近卫军)争权夺利,战乱频仍第84页/共144页P1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与目的领域改革的具体内容改革目的政治方面⑴仿效欧美国家,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⑵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⑶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发展机器工业;开办技校,培养本国技师,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实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强盛的大埃及帝国军事方面创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扩建军营;大力发展海军。为维护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真正独立,称霸近东教育方面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组织翻译欧美国家著作.为更多地了解学习西方,为改革振兴提供人才。第85页/共144页⑴政治上,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⑵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为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⑶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㈠积极作用: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马克思赞扬说: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第86页/共144页

⑴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因为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⑵经济改革的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现役军官担任厂长,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㈡局限性: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㈠积极作用: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第87页/共144页

⑴重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⑵经济改革的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工厂的厂长多是现役军官,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⑶外商挟技居奇。外商将老式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有意破坏生产。⑷欧洲列强的破坏: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四.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第88页/共144页第九部分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第89页/共144页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

一、背景(1)政治: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经济: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外国势力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外)(1)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吉田松阴(3)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3、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第90页/共144页“尊王攘夷”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活动:刺杀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商人等结果:失败倒幕运动兴起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它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皇支持结果:“大政奉还”戊辰战争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过程:1868年,京都政变,成立明治政府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第91页/共144页改革的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具体说来就是——政治: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外:摆脱外来压迫。第92页/共144页明治维新的内容内容核心具体内容历史作用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制定宪法,召开国会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改革政治体制(相对滞后)最先进行,为推行其它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奠定坚实基础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1、政治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核心词——立宪政体第93页/共144页核心提示具体内容历史作用国家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出访欧美,学习经验民用企业,突出国企引导;廉价出售国企给民间资本聘请专家,派遣留学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就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核心词——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明治维新的内容第94页/共144页核心提示具体内容历史作用推行义务教育,兴办学校传播启蒙思想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教育改革介绍西学重视传播社会习俗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落后愚昧3、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核心词——文明开化明治维新的内容第95页/共144页历史影响——明治维新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积极影响:使日本由封建落后国家变成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第96页/共144页①经济: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②政治:

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③文化: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④对外:

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第97页/共144页明治维新的局限性①政治:

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②文化:

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③对外:

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挑起二战)第98页/共144页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武士享有特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化西方文化已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打破锁国状态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第99页/共144页不同点君主权力议会与君主关系内阁与议会关系掌握实权者英国统而不治议会权力大于君主

内阁对议会负责

资产阶级日本至高无上(神权色彩)天皇解散议会内阁对天皇负责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思考: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第100页/共144页

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归类:①英国和法国:②美国:③俄国和日本:④德意志和意大利:方式:①资产阶级革命②民族独立战争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④民族统一运动第101页/共144页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0部分戊戌变法第102页/共144页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一、历史根源第103页/共144页照片姓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著作主张特点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强);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译《天演论》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宣传社会进步理论。《仁学》第104页/共144页二、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发展:创办报刊和学会。第105页/共144页3、高潮:百日维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史称“百日维新”。第106页/共144页类别作用局限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教方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107页/共144页4、结局: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5、变法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②主观上: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政治上不够成熟,急于求成;③客观上:封建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第108页/共144页三、历史评价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积极性:①进步性: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②爱国性: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第109页/共144页③启蒙性: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3、局限性: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第110页/共144页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教训:第111页/共144页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第112页/共144页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幕府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政权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推行操之过急,“一纸空文”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列强输出资本、瓜分世界),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第113页/共144页第11部分近代化改革整合第114页/共144页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请简要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第115页/共144页(一)经济上:

——

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

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3、戊戌变法: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第116页/共144页(二)政治上:

——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

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

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

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第117页/共144页(三)思想文化上:

——科学化、民主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

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第118页/共144页(四)军事上:

——现代化、西方化1、明治维新:

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2、戊戌变法:

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第119页/共144页(五)社会生活上:

——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第120页/共144页考向除旧布新求发展

改革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各国都做出了回应,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从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关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问题,有利于促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第121页/共144页【示例】

(2007·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图图一1853年“黑船事年”:图二1871年日本佩里舰队叩关使团出访美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的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122页/共144页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答案(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第123页/共144页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认真分析材料。图一是反映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军舰入侵日本,图二是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把两幅图对照,就找出了这两幅图之间的关系,第(1)问迎刃而解。第(2)问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又发动了侵华战争。第124页/共144页主题:评价改革的标准【方法指导】(1)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此,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分析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或违背了历史的要求,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与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要看改革者的命运如何,而要分析这一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第125页/共144页【典例】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

“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第126页/共144页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第127页/共144页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解析

本题把戊戌变法上升到我国“现代化”的高度予以看待和评价,体现对这一运动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法。

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第128页/共144页

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第129页/共144页1.(2008·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变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第130页/共144页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是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及特点的考查,旨在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