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_第1页
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_第2页
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_第3页
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_第4页
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栏目/聚焦书画鉴定难局亟待破题文/本刊记者董清风书画鉴定历来是个难题。自从书画艺术品有了独立的观赏价值,进入流通领域,便出现了种种鱼目混珠、李代桃僵甚至指鹿为马的现象。中国自古作伪造假者手段高明,中国历代收藏家,无论是大文豪、大学者还是著名书画家,都在字画古玩鉴定上有过走眼的时候。如今,随着艺术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赝品充斥市场比任何时代都多,作为艺术市场中的主力军,书画赝品不但多,而且真假难辨,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引起艺术圈内外许多人士关注,书画打假迫在眉睫。而书画打假,首先要突破的难题,就是鉴定难的问题。第四个书画作伪高峰当今,我国已经形成了第四个书画作伪高峰期。我国书画作伪第一个高峰期是北宋,据记载,当时主要是作唐朝的假画。第二个高峰期是明代崇祯时期,主要造假唐、宋两代和本朝大家的作品,所造都是细绢重彩,造假地集中在北京和苏州、河南等地。苏州主要造假画,称“苏州片子”,河南只要造假字,称“河南造”,以手卷为多。第三个高峰期是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有以宋、明书法为主的“湖南造”,有以唐朝书画为主的“广东造”,还有以郎世宁等宫廷画家为主的“后门造”等。第四个造假高峰期就是现代,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市场开始火热,造假之风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如今,艺术品市场赝品已经远远高于真迹。一般的造假方法有摹本、临本、仿本、选本、改款、移款、移山头、后添款、假画真跋等,而现代造假还利用了高科技手段,造假更加逼真,所造赝品更难分辨。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市场,过去拍卖会上以有家学传承、知识积累的收藏家为主体的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生面孔越来越多地涌入,投资者多了,投机者更多了。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文物艺术品、书画艺术品鉴定培养工作,在文革期间遭受极大的冲击,到如今,鉴定人才匮乏。市场投机者在利益驱使下,利用多数投资者和大量新进收藏圈的收藏者不懂鉴定,民间艺术品鉴定又很难有定论等漏洞,造假更加猖獗。书画鉴定是门大学问众所周知,艺术品中最难鉴定的就是书画鉴定。虽然有很多人在做近乎鉴定的工作,却只有少数人经过大量的鉴定实践积累,造就了厚积薄发的敏锐眼力,积累了识真辨伪的丰富经验,成了鉴定家,其中,水平出众、影响广泛者,则成了鉴定名家。但在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技术、一种能力,一种眼光,而没有被看做一门学问,较少有系统的著作,很少上升为理论。直至20世纪,人们才迈开了把经验性的书画鉴定上升为专门学问之路。中国现代古书画鉴定学奠基人张珩认为,书画鉴定是完全能够学会的,并不神秘,就如同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其特点,如果是相熟之人,一听声音,便知道是谁。但是,要精通鉴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书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格,没有统一的指标性参数,涉及到多门学科,想学好鉴定,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比较系统的学习历史、美学、文学的知识,了解书画创作的基本方法,长时间的观察、比较、研究、思考,要对作者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文历史有充分的了解,熟悉书画家各自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才能收到效果。张珩主张鉴定者要懂得了解书画家的师承、主要创作内容,了解其学习期、成熟期、巅峰期、衰退期等各个时期的书画风格特点,以及用纸、用墨、用色、笔法、印章、落款等规律;要懂书写绘画材料,作者所在的年代宣纸和其他书画载体的材质;要懂得作者所处时代印泥的材质特征;要了解通常的作伪方法和手段……另一名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先生则认为,书画鉴定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每位书画家的作品的性格,实际上也是时代性与个性风格的更深层次把握。当代著名画家、鉴赏家黄宾虹先生劝导鉴藏者多读书,说:昔董玄宰论画,称读万卷书。盖作画者当多读书,而鉴藏古画者,尤不可不读论画之书。综合看来,无论是哪位大师,都主张鉴定者需掌握相当渊博的知识,全面的美术知识、非常丰富的文史知识、较高要求的审美素养,要看过作者大量作品真迹,对作者的背景、作品风格有相当了解……对于沉心治学者来说,这不算难题,所以张珩先生才表示,鉴定是可以学会的,并不神秘。然而,当今社会进入收藏大军的新面孔中,大多是以投资为目的,“收而不藏”,参与了流通环节,却没有进入到藏的环节。这批投资者精于生意,却无法沉心治学,很难像鉴定大师们所讲的那样,系统掌握诸多学科,鉴定也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刘尚勇先生收藏鉴赏家的品格其实,在一些学人看来,技术性问题还是次要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道德的重建。专家表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鉴定家、研究者缺乏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坚持真理的精神。记者偶然遇得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在拍卖公司工作的颜世伟先生,谈及他为何在著名的大拍卖公司工作十多年,担任了高管,行情正好的时候却激流勇退了。颜如今许多人,不以造假为耻,反而觉得高价卖出一幅假画就是本事。而许多投机收藏者,如果收到了一件赝品,必然会千方百计的想着将其卖出去,如果能卖出高价,心里就乐得发疯。他说起了以前在拍卖公司工作时,接触过的鉴定大师徐邦达、史树青等前辈学者,不但博学多才,品格更是令人敬佩,绝不像当今所谓的一些“专家”,完全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只要有钱,什么鉴定都敢做。在徐邦达看来,书画鉴定不仅需要通古博今的才智,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品格。不少人曾用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换取暴利,他皆断然拒绝。这也不由让记者想起钱君匋先生。钱君匋先生是我国20世纪功绩卓著的文物收藏家,也是著名的鉴定专家、篆刻书法家,他生前先后把毕生搜集、珍藏的名人书画篆刻艺术精品悉数捐给国家,其中包括文徵明、华新罗、吴昌硕、石涛以及齐白石、黄宾虹、朱屺瞻等人的书画,还有汉朝的瓦当、瓦罐、陶器等稀世珍品,总计四千多余件。先生的品格不仅是体现于治学之严谨,而且在于去浊存清、绝不容假的魄力。著名艺术评论家柯文辉先生讲了他几件逸事。1980年,有一商人拿了一张条幅,字迹老练,署名史可法,挂在墙上很抓人视线,只要5000元。钱老问柯先生这字好不好,柯先生由衷赞好,但钱老让他仔细看看。柯先生觉得有些疑惑,反问,难道不好吗?钱老答道,当然好得很,却把条幅退还给了书画商人。柯文辉不解,钱老解释说:因为太好了,所以才不买。因为他看过这个民族英雄的5件书法作品,写不得这么好,而且纸是雍正以后的东西,明末少见这种纸。一句话,假的,假的比真的还好。收藏家不能拿假的冒充真迹,要是不署史道邻公大名,6千他也愿意买。过几天,一个县城小博物馆送来的一封信,署名是于右任。他拿给柯文辉先生看。柯文辉先生看了良久,觉得这封信的笔迹笔力弱,纸差,又很脏,像是故意污染上的做旧痕迹,说:“落款干支应该是光绪27年,于右任才22岁,这污渍绝不像80年前染上的。这不重要,但字不好,靠不住吧?”钱老说:“早年作品,写得不好才是真的。你看签名,已具二十年代后写法雏形,跟四十年代全盛时期比,只有百分之一的于先生,才气还是不凡,功夫没到罢了。”柯文辉说:“鉴定太难了!”“多看还是有迹可循,要动脑筋反复比较,字的好坏是发展的。基本气息要抓住,因为变不是突然跟昨天无关,前后总有联系。”钱老先生说道。这又跟谢稚柳先生所提倡的抓住书画性格特征鉴定有异曲同工之妙。钱老自认收了十几件赝品,经过反复对比证实是假的后,立即毁掉。有一张徐文长的条幅,曾经黄宾虹鉴定为真迹。后来,钱老到吴湖帆先生家看到原作,借回家一对比,差别很清楚。黄老先生患了白内障,看不清楚,钱君匋先生弄清楚真相后,就把这个假条幅烧了。做鉴定,必须要有像钱老这样的求证精神,绝不能被表面的一些现象迷惑。而对于假的,真正的鉴定家决不姑息。而作为收藏家的钱老,同样不姑息假的东西。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史学家启功曾说,他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他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顶住压力,挑战权威,克制私心,不为利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当今还有多少鉴定家具有人所景仰的品格?如何才能出现更多鉴定家抵达如徐邦达、史树青、启功、钱君匋等前辈学者的品格境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今艺术市场乃至整个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刘建业先生鉴定是一个法律问题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刘建业老师认为:鉴定真伪看似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实质上还涉及更复杂的法律问题。刘建业老师是一名儒雅的学者、文物及书画鉴定专家,家学渊源,四十余年潜心研究中国文物鉴定,受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傅大卣先生等亲传,广收藏,精鉴赏,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讲授中国文物鉴定知识,广受好评;近十余年来四次被推举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审专家组成员,论文被选入多种学术专集。如今,他还兼任着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常务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资讯、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书画市场,有着长期的研究和深邃的洞察,对我国当今的书画鉴定局势,有着深思熟虑的思考。他说:“现在鉴定难的问题,还在于鉴定专家本身和艺术品鉴定法制不完善。这其中,主要还存在几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是作者跟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市场出现了一个作品,作者不承认是自己的;一是专家跟市场之间的矛盾,专家说出这个是真品,市场不承认,而市场上拍卖的东西,专家又认为是赝品;一是作者的家属和市场的关系;还有就是专家跟专家之间的矛盾,这个专家说是真的,那个专家说是假的。这几种情况又往往综合交错一起,鉴别起来非常难。”“专家”所说都如此混淆不清,又何况收藏和投资者呢?虽然说,投资就一定有风险,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但是,要他们承担假货带来的损失,显然很不公平,就好比让体质虚弱者自己承担流行病带来的染病后果。只有规范市场,给市场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民间收藏的鉴定认证制度,就像司法鉴定、法医鉴定一样,国家认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师一旦给出鉴定书,就具备法律效力,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样才能逐渐规范市场,并使那些伪专家或为利益驱动作出违心鉴定结果的道德缺失的“专家”无所遁形。诚然,当道德底线被突破,唯有法制能堵住那洪水猛兽。当法律的堤坝牢不可破,道德重建也就指日可待了。这大概也是诚信体系建立的基础吧!作者鉴定自己的作品不合法一种通常的看法,作者本人应该是能够判定市场上流通的某幅作品是否为自己的真迹。然而,令许多艺术家不能理解的是,作者的认定却不能作为法律判决依据。这样的艺术品纠纷官司很多,近年最有名的是2008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作品《池塘》真伪之争。2005年,一位名叫苏敏罗的女士在瀚海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拍上以230万元拍得《池塘》,并支付瀚海佣金23万。2008年,由于吴冠中的画作大幅升值,苏女士有意将画作出手,但画的真伪却遭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苏女士找到《池塘》的“作者”吴冠中先生。吴老鉴定其为赝品,并在画上写下“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鉴定结论并署名。苏女士怒而将瀚海告上法庭,却遭遇败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刘建业老师指出,这就涉及到法律举证效力问题。因为对于成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而言,市场上的作品是越少越值钱,正应对了“物以稀为贵”的法则,虽然有很多艺术家品格高尚,并不会指鹿为马,指真为假,但也不排除有些艺术家为了利益而否认自己在市场流通上的作品,另有一些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声誉而否认流于市场而自己并不满意的作品。法律讲究的是公正,不会按照对艺术家的道德评判来作为判决依据。既然存在让艺术家否认自己作品的可能性存在,就不能以作者自己的鉴定作为法律判决的依据。因此,作者如果要否认某件作品非自己所作,必须有第三方的足以说明事实的证据或凭证。同样一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争议案件,由于吴老最终提出了第三方的有力证据,最终赢得了官司。10多年前,上海拍过一幅画,是一张毛主席写大字报人物画,称是“吴冠中所做”。拍卖图录出来之后,吴冠中先生就给拍卖行通知,说这个画不是我画的,是假的。拍卖公司答应了,但在拍卖时仍把把这幅作品拍卖出去了。之后,吴冠中先生起诉到法院,认为侵权,并提交了3个不是自己作品的证据:第一,我不画人物画,我不会画人物;第二,画上面的字不是我的字,我也写不了那么好;第三,作画的时间是1966年6月,当时我正被关押在牛棚里,没有条件画画。证据应该是很充裕,法院又请公安局进行字迹鉴别,鉴别结果不是吴冠中写的。就在这么充裕的证据面前,拍卖方坚持这个画是真的。拍卖方的理由很简单:吴冠中说了半天,是根据照片来否定这张画。如果法律上认为凭一张照片就能对一个书画搞真伪判断,今后就没法搞鉴别了。就这么一条,法院就要求吴冠中补证据。后来,吴冠中的学生作证,说这画是他们画的,是美院创作组几个人集体创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并找出当年的报纸。法院根据这个证据,才确定这个画不是真的。这个案子拖了两年多,最后,吴冠中终于胜诉了,法院判决被告侵犯了吴冠中的署名权。这是一起举证、判决都十分完善的案例,很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没有相关一个中立的相关机构,作评判。艺术品作者不能作为鉴定作品真假的人,这好比运动员不能当裁判员一样。这是因为,有作者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真品的原因不外乎,一是一般的作家都不希望市场有太多的作品流动;二是有关声誉问题,有些作者认为不成熟的作品流传到市场上,作者承认了有损自己的声誉。所以法院判定一幅作品的真假时,找作者本人及其亲属鉴定是不科学的。在西方特别是欧洲艺术品市场完善的国家,法院不会找作者本人去鉴定,而是去举证。专家与市场的矛盾影响鉴定结果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市值上亿的作品,都有一些赝品,却不能通过法律界定其真假。几年前,北京一家大拍卖公司,拍卖了一幅北宋时期、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作品,拍了1.08亿。这个引起很大的争议,最后经过收藏家协会书画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鉴定,证明这个画不是曾巩的作品。这篇文章发表在2009年8月份的中国收藏家杂志上。另外,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拍了一张八大山人的三友图拍出1.68亿。这幅画经收藏家协会书画鉴定委员会鉴定,是开门假,文章发表在2010年3月份的鉴宝杂志上。一亿多,开门假,这个拍品提供者的利益是多大,我们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基本利益,如何维护中国市场的权威性?我们应该追溯这其中的原因。因为专家与市场不但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矛盾。专家之间各自的知识结构差异、判断标准差异,鉴定水平的差异,受利益的影响,或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声誉的需要,都会影响对一件书画作品的鉴定结果。还有就是有些本来是真品的艺术品,愣被市场给搅了,说成假的。这是因为涉及的文物非常珍贵,市场上动辄上亿,有些专家把不准,怕鉴定结果有误,承担不起损失,便把真的也说成是假的另外,有一些专家职业道德水平不够,是出于门户之见,把真的也说成是假的,或把假的说是真的。那么,谁来对拍品的真假负责?有些人认为拍卖公司应该保真,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些作品,甭说是拍卖公司,就是国家的鉴定委员会也鉴定不出来。让一个拍卖公司去保真,这不但不公平也没有这个能力。拍卖公司就是中介机构,欧洲有些国家就规定,拍卖公司保真就是欺诈。解决真假鉴定,解决艺术品维权问题,最终都在于法律机制健全。冯大彪先生(右)伪专家制造的困惑赝品当道,鉴定人才匮乏,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土专家”、“伪专家”。许多土专家知识结构不完备,依靠一些看似很内行的方法鉴定文物书画艺术品,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对鉴定的许多关键因素并不懂。伪专家更是完全靠一点鉴定皮毛知识“忽悠”,借着媒体炒作出了名,实际上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书法家冯大彪先生对书法鉴定颇有心得,虽然只是给朋友帮忙看看,但在朋友圈中颇有口碑。一天,有一位朋友拿了幅大扇面给到他家,让他辨别真假。他仔细看了扇面,写的是一首诗,赠给著名荀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夫妇的。冯先生细看一番,确是欧阳先生所写,是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写,就告诉来客,是真迹。但来客告诉冯先生,他去过琉璃厂找几个专家鉴定过,出说这个扇面是假的,理由是扇面的纸质不好,欧阳先生这样的大书法家是不会用这么差的宣纸写字的。冯先生只有摇头苦笑,“凭纸质鉴定,似乎有些草率,但我也不是鉴定家,你找机会再找专业的鉴定家看看吧。”后来,这位朋友辗转把扇面送到欧阳中石先生的手中,欧阳先生鉴定此扇面确实是出自他的亲笔,乃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欧阳中石也许并不富有,不是每幅作品都写在很好的宣纸上,即兴在来人的带来的空白扇面题诗,也不会注意扇面的纸质好坏。这些所谓的“专家”,不是通过书法家的笔墨、章法来鉴定,不是看书写的纸是否为当时的纸质材料,仅仅通过看用纸的好坏来断定作品的真伪,很可笑。当这样的“专家”在艺术市场“忽悠”,那些新进艺术品收藏或投资者却往往信以为真。刘建业先生说:“收藏者吃亏上当主要是由于‘土专家’、‘伪专家’造成的。收藏者不都是专家,因为没有权威的认证机构,自己又不懂,只能去找所谓的专家认证。土专家、伪专家有的不懂、有的以一已之利去迷惑、损害收藏者的利益,这些收藏者就像急病乱投医,如何能不上当受骗吗?”鉴定认证是必要的途径刘建业老师表示,要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最紧要的是建立权威性的、国家牵头组织的、既有法律性又有权威性的鉴定机构,培养和树立一大批专职的、道德水平好的、鉴定水平高的鉴定师,建立鉴定师制度,持证上岗,去对民间收藏的东西进行鉴定,解决民间的收藏问题。我们国家有鉴定委员会,但是又规定委员会不许对民间藏品进行鉴定,只能对博物馆的公藏进行鉴定,民间比公藏的东西多得多,没有一个机构来鉴定,出现了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鉴定机构。马上建立权威的认证机构,是解决市场混乱的当务之急。经过国家权威鉴定机构鉴定的艺术作品,都形成了法律效力,鉴定机构和鉴定师对所鉴定的艺术品负有法律责任,就解决了争端,假冒伪劣专家也都无处藏身。有人问,凭什么让一个鉴定机构来判断真假?这就好比跟建立医师制度一样。没有医院前,人们看病只能找“土大夫”,游方郎中。蒙古大夫并没有水平,靠欺诈招摇撞骗,可能医死人,却无法找他负责人。有了医院,医生就有处方权,正规医院也可能出现医疗事故,但会承担医疗事故的责任,不会欺诈,并且不断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减少门户之见问题。当今的艺术品市场的病很重,却有病无医,一直没有正规的“就医”之所,如果不尽快建立这个“医疗机构”——国家级权威性的鉴定机构,就只会越病越重。这个机构的成立非常必要,迫在眉睫,只要有了机构,才能谈得上完善。就像20年前,我们头痛去医院挂号,只能挂内科,而现在就会分得很细,更能有的放矢地看病了。这个机构建立起来后,各省市都会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在具体工作中形成法规。建立鉴定师制度的两大难题目前建立这样合法权威的机构,最缺乏的是什么?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也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刘建业老师认为,民间合法的鉴定机构,最要具备就是合法性与权威性。而要达到这两点,当务之急是要有第一批上岗的合适的专家,非常难确定。他认为最好要在国家正式博物馆工作,有中级以上的职称,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胜任。选拔时要有来严格的考核,理念与实践缺一不可。这样的专家上岗,才能不出事,才能保证鉴定的真实性。有了第一批专家,以后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建立人才储备的机制,在一些大学里设立艺术品鉴定系。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再提高。有些人提高不快,我们须在理念上提高,其次在实践中提高。此外,对于这个机构的管理部门,是由文化部还是国家文物局牵头,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两个部门管理各有优劣,各有归口管理的版块。刘建业老师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国家文物局管理文物艺术品,其他的艺术品归文化部管。这个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交叉的艺术品,就共同协商。米景扬先生收藏者需要觉醒广大收藏者要想进入书画艺术市场,必然存在风险,怎么样让风险小,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如果收藏家能够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有自己的主见,那么,这个市场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人云亦云的混乱现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去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观摩、鉴赏大量的艺术作品,了解作者的风格特征,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相关用纸墨印的知识等。收藏者整体鉴赏水平提高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就会提高,我国的文物市场、书画市场也会随之逐渐走入正轨。著名收藏家米景扬先生认为,进入收藏这一行,不管是因喜好而收藏,还是因收藏而投资,都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不光要有阅历、心力和眼力,还要有修为和专业的敏感。在中国书画界,我们不能错过“中国第一画廊”的荣宝斋,而提到荣宝斋,就不能忽略在荣宝斋这个文化老店第一线工作过43年的米景扬先生。他是中国当代书画市场的见证人。1956年,年仅20岁的米先生由董寿平、汪慎生介绍进入荣宝斋,从事木板水印画的编辑、设计、描绘和出版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米先生在故宫博物院临摹了3年古画。后来,担任荣宝斋副总经理,主管书画业务,在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老店一干就是43年,一直致力于书画的鉴赏、收藏、研究、创作与艺术理念的传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米先生积极组织董寿平、宋文治、吴冠中、范曾等诸位先生到日本、香港办画展,极力推介关山月、黎雄才、程十发、启功等先生。他还千里迢迢到全国各地去收购青年画家的作品,尽管当时润格并不高,但在经济上却给了画家相当大的帮助。更重要的,这是一批优秀画家走向艺术市场的开始。他支持过的画家如今都成了中国画坛炙手可热的人物,这证明了米先生有着一双识英雄的慧眼。收藏是米先生眼力的佐证。米先生每月仅48元的工资时,就敢去购买15元一张的于非闇《柱顶红》、刘继卣《梅花与狼狗》,以及23元在荣宝斋门市部购买的王雪涛《荷塘戏禽图》,连借带凑出50元收了陈少梅的两幅扇面;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书画市场逐渐繁荣,米先生的收藏亦进入高峰期,尤其他所钟爱的现当代名家墨宝,更充盈书斋。诸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陈少梅、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李可染、赵少昂、吴作人、何海霞、黄胄、王雪涛、于非闇、董寿平以及沙孟海、郭沫若、启功等现当代大家作品无不精彩绝伦。记者去拜访米先生的时候,他刚送走一帮客人,坐下来跟我们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山东一位收藏者在米先生的旧识的带领下,请米先生鉴定他的收藏的画作,经米先生鉴定,这位收藏者三十几幅作品里只有3幅是真迹。他感慨道:仿冒书画作品大行其道,不仅仅让收藏者受害,其负面影响更深、更广。从近处来说,它侵犯了收藏者和原作者的权益,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秩序。从长远来说,它只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大批艺术品的赝品。说起那些涉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