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三节_第1页
学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三节_第2页
学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三节_第3页
学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三节_第4页
学案必修二专题三第二-三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自主学习(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在徘徊中前进(1)文革结束后,党内“左倾”错误的延续;(“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2)1978年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的中央领导集体。(4)伟大决策:3、历史意义:A、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改革开放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道路开辟;新领导形成;改革开放开始(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的经济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原因(2)经过:从(凤阳小岗村)、两省开始扩展到全国。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③全面推广:年(3)改革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基础上,把土地长期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分配形式上,克服了分配,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意义:农村实行的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克服了过去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3)中心环节: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把企业搞活。(4)原则:、适当分离的原则。(5)主要内容:①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②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③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并存。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6)作用:调动工人生产,增加了,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原因:历史;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现实;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先后开放、、、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为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和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5)开放内地城市3.格局:4.特点:5.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自学提纲一、历史性的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可能性1、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2、标志:(1)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A、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实践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消除,最终达到。⑥发展问题:要抓住机遇,才是硬道理B、意义:①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②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中共十四大(1992)A、内容: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设搞上去。B、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1)特点:(有利有弊)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化②企业缺乏自主权(2)作用: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建设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生活。但中国人口众多,无力解决温饱,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④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内容: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2)意义:勾画了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的主要内容及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⑴内容:A、指导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发展C、经济结构: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D、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打破对“公有制”的崇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⑥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要求: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①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拓展一、比较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堂检测: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2.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4.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与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A.都使农民个人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B.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C.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D.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5.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6.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7.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的实行B.香港澳门的回归C.经济特区的建D.广电事业的发展8.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6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9.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0.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下列符合“猫论”的是()A.“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B.“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C.“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1.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12.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13.上世纪某一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人事部统计,当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也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A.中共八大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力口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流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15.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对内搞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