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考-市场与市场营销总复习资料_第1页
成人考-市场与市场营销总复习资料_第2页
成人考-市场与市场营销总复习资料_第3页
成人考-市场与市场营销总复习资料_第4页
成人考-市场与市场营销总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例: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③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例: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ABCD)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上海(1010)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B)A.社会条件B.客观条件C.经济基础D.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例:1.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ABD)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2.上海(1110)马克思主义是关于(A)A.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C.反对资本主义的学说D.未来社会设想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4.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5.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例:1.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观D.自然观2.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3.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A.费希特B.洛克C.费尔巴哈D.谢林4.上海(0910)(1104单)(1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BCD)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D)A.康德B.谢林C.黑格尔D.费尔巴哈6.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ABC)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A.傅立叶B.圣西门C.欧文D.洛克7.上海(090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巨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成果有(BCD)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2.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例: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BC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有(BD)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哲学的贫困》C.《德意志意识形态》D.《共产党宣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是具有内资逻辑了解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例: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2.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3.全国(1004)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CD)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①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②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①它不带任何偏见②它具有深刻性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例: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3.上海(100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不仅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B)A.时代性B.阶级性C.超阶级性D.科学性4.上海(0810)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辩证的否定观5.上海(1010)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AC)A.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B.它的思想的深刻性C.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D.它来源于实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6.上海(1104)马克思主义作为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表现在(ABCD)A.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B.它的思想的深刻性C.它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D.它及时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例: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2.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我过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例:1.全国(0910)(0904)上海(0904)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上海(1004)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4.理想就是人的(C)A.生活目标B.职业向往C.奋斗目标D.社会期望知识点总结例题: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BCD)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了解实际。3.要做到理论了解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例: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全国(0810)上海(09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了解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3.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的有(ABC)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本体论,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认为物质是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属于可知论,认识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是不可知论。例:1.上海(1110)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上海(1004)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全国(090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4.全国(1004)上海(09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C)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5.上海(100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D)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6.全国(0810)上海(0904)(08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了解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7.全国(1004)上海(0810)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市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2.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感觉、经验、心),客观唯心主义(理念、绝对精神、天理)。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例:1.全国(091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2.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承认(D)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3.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4.上海(1010)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5.上海(1104)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C)A.物质性问题B.可知性问题C.统一性问题D.客观性问题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了解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8.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C)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9.“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上海(1104)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1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C.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13.全国(090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CD)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全国(0910)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BD)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局部性D.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例:1.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广延性 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ABC)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D.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变化不停的(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例:1.全国(0910)上海(08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错在把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错在否认相对静止。例: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全国(1004)上海(09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4.上海(090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5.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B)A.变化B.运动C.发展D.前进6.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BCD)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BCD)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目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例: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3.上海(1010)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ABC)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D.百事宜早不宜迟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主题可以划分为个人、集团和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具有以下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例:1.全国(0810)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3.上海(110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A.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B.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C.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D.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BCD)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5.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ABC)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D.物质客体6.上海(100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D)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群众性D.社会历史性(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了解的物质世界1.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例:1.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2.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AB)A.自在自然B.人化自然C.城市自然D.乡村自然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①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③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例:1.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A.了解的 B.精神的C.发展的 D.实践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了解和永恒发展了解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世界了解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事物之间的相互了解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指了解的客观性。2.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了解的是指了解的普遍性。3.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了解是复杂多样的。这是事物了解的复杂多样性。

例:1.全国(0904)(0810)上海(1004)(09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了解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A.事物普遍了解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3.上海(1010)了解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D)A.主要的和次要的了解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了解的有(ABCD)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二)世界的运动发展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例: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2.上海(09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社会的产生和旧社会的灭亡C.新阶级的产生和旧阶级的灭亡D.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灭亡3.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的集合体。”(C)A.现象B.人类C.过程D.思维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ABC)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①了解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了解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例:1.上海(110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了解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上海(08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3.全国(100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4.全国(09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唯物辩证法规律是(D)A.对立统一规律B.矛盾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6.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BCD)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了解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7.全国(08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BCD)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世界了解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之为矛盾规律,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例:1.全国(1004)上海(0904)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ABD)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BD)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C.没有穷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岐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5.上海(0910)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C)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6.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BCD)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例: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全国(1004)上海(09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3.上海(101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B)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例:1.上海(08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5.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了解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了解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了解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了解6.上海(081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2.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例:1.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了解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C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平衡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平衡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4.在实际工作中搞“一刀切”,不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种做法违背了(ABCD)A.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例:1.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2.上海(1004)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3.上海(0904)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CD)A.注意分寸B.因地制宜C.掌握火候D.适可而止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例:1.全国(0910)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被人觉察到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2.上海(1004)(1110)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全国(0904)(0810)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BCD)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冒险主义D.激变论(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了解的环节。③作为发展环节和了解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例: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C)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BC)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了解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彻底的、完全的否定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例:1.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C)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B.一帆风顺的前进运动C.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D.时进时退的曲折运动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3.全国(090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三、世界了解与发展的基本环节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一)原因和结果1.因果了解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普遍了解的,承认二者了解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定二者了解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例:1.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B)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了解的是(D)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下列各项属于因果了解的有(AD)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只承认某一方面的话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例:1.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全国(0910)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B)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宿命论D.唯心主义先验论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CD)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D.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三)可能性和现实性例:1.上海(1110)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提出所有目标计划)(B)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2.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C)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四)内容和形式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例:1.全国(091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ABCD)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B.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D.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五)本质和现象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与本质是不一致的。例:1.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2.上海(1004)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3.事物的假象是指(BD)A.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人们的错觉所产生的虚幻现象D.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BCD)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1.规律是一种本质的了解,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客观性和普遍性。例:1.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D)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例: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2.全国(090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系统引起的反射。“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意识的主观性包括:①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②意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③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3.意识的客观性包括:①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②反映着客观事物③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④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例: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2.“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D)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4.上海(110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A.社会性劳动B.自然性运动C.商品性劳动D.发展性劳动5.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ABC)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6.从起源上说,意识是(CD)A.感性认识的产物B.理性认识的产物C.社会性劳动的产物D.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7.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BCD)A.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BD)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9.意识的主观性包括的含义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