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页/共65页一、教学目标: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第2页/共65页第3页/共65页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第4页/共65页第5页/共65页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姑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第6页/共65页杞,国名,夏禹的后代,也就是夏朝的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杞县。宋,国名,殷商的后代,也就是商朝的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商丘。征,征验、证明之义。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第7页/共65页关于文献的解释郑玄注释曰:“献,犹贤也。”朱熹:“文典籍,献贤也。”文指的是,古代的典籍,献指的是当时的学者,贤士。在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是典籍和学者相辅相成的,有时候互为补充。第8页/共65页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第9页/共65页《文献通考》宋代有一个学者叫马端临写了一部著作叫做《文献通考》:文指的是经史、会要、传记。献:指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可以对经史进行考证,验证,甚至校正。第10页/共65页“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第11页/共65页“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辞海》1999年版第12页/共65页2,“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第13页/共65页文献学在我国古代虽然有“文献”这一名词,但是“文献学”这一名词却是近现代的产物。虽然没有“文献学”这一名称,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的学者从事文献整理的工作。当时人们称之为“校雠学”。有一套书是南京大学的程千帆、徐有富编撰的叫做《校雠广义》。讲的就是文献学的知识和内容。第14页/共65页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第15页/共65页第16页/共65页文献学概念郑鹤声、郑鹤春的概念:凡是结集、翻译、编撰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文献学词典》: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第17页/共65页文献学的含义在我国文献学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二是指现代文献学。我们学习的是古典文献学:主要是在综合了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传承、特点、处理方法和原则的一门科学。第18页/共65页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对古典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诸环节的文本形式(含物态形式,有时兼及内容)的研究,构成古典文献学的主体内容。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第19页/共65页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学科上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组群上来看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第20页/共65页1,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及其定义。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第21页/共65页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为学中第一要紧事。第22页/共65页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第23页/共65页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学。第24页/共65页2,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辨伪,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伴随伪书而产生,张舜徽称:“古代典籍堆积如山,其中真伪参半。”辑佚,把散佚文献从其他文献中逐一辑出,重新整理的工作。对阅读者而言,古典文献的标点、注释、翻译等亦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古人著书无标点,读书人须断句、标点,此乃阅读古籍所必备之入门学问。第25页/共65页古籍注释是为更好地阅读文献提供帮助,含古注、今注和古注之今注。现代以来,为普及文献而出现的文献翻译工作,也逐渐成为文献学的重要内容。文献检索,科学、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所需文献的方法,其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第26页/共65页3,辨别古典文献,研究、利用古典文献以从事学习研究的重要性。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学习古典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文献学,必将大有裨益。古典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研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古典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因之,文献学的重要性可谓显而易见。第27页/共65页文献学研究的重点文献学主要研究的是与文本有关的学问,也就是研究文献本体的学问。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分类和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检索等等。第28页/共65页文献学研究的目的(作用)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最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的进行鉴定,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文献学被人称之为“治学途径”。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第29页/共65页文献学的社会功用1998年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文致》的书。这本书的整理者是这样描述的“《文致》一部难得的明人不传秘笈,今在韩国发现。”第30页/共65页事实如此吗?我们学习了文献学知识,对此马上就可以知晓了。1《文致》不分卷,明刘士鏻辑,明皎兮阁刻本。故宫、江苏吴江县图书馆藏。2、《文致》不分卷,明刘士鏻辑,明末刻本。北大、清华、群众出版社、上图、辽图、无锡市图藏。3、《文致》不分卷,明刘士鏻辑,闵无颇、闵昭明集评,明天启元年闵元衢朱墨套印本。国图、首图、人大、北师大、上图、复旦、山东、南图、浙图、安徽、湖南、中山的等四十家图书馆收藏。第31页/共65页在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有100多处,这还不包括个人的收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第32页/共6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古本水浒传》当时我买了,这本书和我们一般见到的不一样。120回,前80回和通行本是一致的,但是后四十回就完全不一致了。这是一个新的本子,一个新的传本。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将会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学习了文献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来源是那里?历史上有没有传承?除了整理者还有谁见到过这个本子?第33页/共65页这么一推敲啊,这本书就站不住脚拉。好像除了整理者谁也没有见过,历史上也没有关于这本书的任何记载。关于此书的来源整理者也只是说“20年代从一个朋友家看到,并收录的。”也就是说找不到原本。这样问题就来了,干什么都没有对证。最终大家的意见就是这是一本伪书。最后河北人民出版社登报道歉,收回所以已出售的书籍,损失巨大。第34页/共65页第三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几乎与文字的历史同样久远。殷商中后期之甲骨文为现今所见之最早出土文献。《尚书》、《周易》、《诗经》为最早之传世文献。《国语·鲁语》:“昔正考夫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正考夫为见诸史籍的最早一位文献学家。第35页/共65页春秋孔子兴办私学,考校文献,对文献整理贡献卓越。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或者都有整理,方法上主张“多闻阙疑”,对后世文献学影响深远。孔门第子及后学对文献整理继续作出贡献,子夏尤其突出,传《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均传自子夏。第36页/共65页秦为控制思想而行的焚书坑儒,对文献破坏非常严重,随后项羽火烧咸阳,又致使秦国家图书馆文献遭到劫难。西汉建立,部分文献逐渐得到恢复、整理,尤其是儒家典籍被广泛整理、注解和传播。至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等对文献作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刘向广搜异本,仔细比勘,除去重复,校出脱讹。又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又对每部文献就作者、内容、学术源流等方面写作叙录,汇编为《别录》,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重要意义,开创中国各地目录之重要范式。第37页/共65页东汉学者继续整理、注解文献,尤以大儒郑玄遍注群经、兼及纬书,对各种文献作注释兼校勘的工作,并作《三礼目录》、《毛诗谱》等文献学著作。郑玄堪称两汉文献学集大成者。另,司马迁作《史记》,广采文献,搜罗异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对众多史籍辨别取舍,提出文献互证的方法:“《书》缺有间矣,其佚乃时时见于他说。”又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司马迁整理文献之方法与对待文献之态度均有可取之处。且《史记》以汉代通行语言改造古奥之《尚书》,亦是开辟古籍翻译之典范。后汉熹平(173-178)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亦是文献传播之大事。第38页/共65页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魏晋南北朝分裂动乱,对文献破坏严重,但文献整理亦有较突出成就。文献注释仍较普遍,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均为文献注释之范本。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之翻译与整理普遍,四声的发现与反切的运用对古籍注音释义意义重大。图书分类方面,由《汉书·艺文志》(继承刘歆《七略》)之六分法逐渐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并成为中国各地目录划分之主流。第39页/共65页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第40页/共65页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第41页/共65页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宋代史学文献编纂主要有欧阳修、宋祁之《新唐书》、欧阳修《新五代史》、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尤为突出。宋代集部文献的编辑整理也较普遍。金石考据有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第42页/共65页宋目录学著述成就突出,官著有王尧臣等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编写之《崇文总目》(后亡佚,部分保存)。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史略》等。第43页/共65页宋代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等。郑樵《通志》200卷,为继唐杜佑《通典》之后又一部系统的典章制度史,其有关文献学内容集中于二十略中(称“通志二十略”)。洪迈《容斋随笔》对图书辨伪、文献考证、文本校勘、文字训诂等均有论述。朱熹广泛编选、注释旧籍,其后学整理的《朱子语类》也保留丰富的文献学资料。王应麟为宋代后期著名文献大家,其著《汉书艺文志考证》10卷、《困学纪闻》20卷等为文献考据学之重要著作。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第44页/共65页元代成就突出的文献学家有胡三省、马端临等。胡三省由宋入元,隐居不仕,其《资治通鉴注》在考证、校勘等方面成就卓越。现代陈垣有《通鉴胡注表微》。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第45页/共65页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其正本神秘失踪,副本毁誉八国联军火烧北京之乱。现辑录者不及原书5%。第46页/共65页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自宋至清,前后近20次。但明前编纂基本未完整保存。今存最早之完整《大藏经》为金代刊刻。明代于英宗正统五年(1440)刊刻之《正统藏》影响最大。道藏方面,现存最早之完整者为正统十年(1445)刊刻之《正统道藏》。第47页/共65页明代刻书也发达,刻书流传也较多,嘉靖前较严谨,万历后改窜古书成风。明私刻图书最突出者为毛晋,其藏书与刻书极多,汲古阁藏书八万四千余册,多宋元刻本。第48页/共65页明文献整理与研究大家有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等。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乾隆组织360余名学者以10年时间编纂,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共收书3461种(一说3503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四库全书》既是对典籍的大整理、大搜集,也有对典籍的大禁毁(焚毁)、大破坏(删削或篡改)。第49页/共65页清代为宋代后文献学发展之又一高峰。清儒长于考证,小学基础扎实。清代考据亦称清代汉学,尤以乾嘉时期成就最著。语言文字方面,整理研究《说文解字》成就最著,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康熙年间之《康熙字典》、阮元主编之《经籍纂诂》为影响极大之字典工具书。第50页/共65页经学方面,主要成就为经传的整理与考辨。著作极多,大家辈出。历史文献及周秦诸子文献整理方面同样成就不菲。史学上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大家。章学诚《文史通义》为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著名史学理论著述。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閒诂》等均成就突出。第51页/共65页清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藏书刻书方面成就亦大。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有顾炎武、阎若璩、钱大昕、纪昀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章学诚等等。晚清(近代)文献家著名者有龚自珍、魏源、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王先谦、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罗振玉等。第52页/共65页5,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期问题。1930s,蒋元卿《校雠学史》分五期:发轫时期(先秦)、建立时期(两汉)、衰落时期(魏晋南北朝)、复兴时期(唐宋元明)、鼎盛时期(清及近代)。1990s,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分六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第53页/共65页在中国学术史上,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回归”和“穴结”伴随“盛世”而悄然出现。而最能展现这一文化风貌的当是《四库全书》的纂修。身为总纂官的纪昀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巨人。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他在清代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是乾嘉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其友朋知己、门生故吏不计其数。当时许多著名汉学家、文人学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谊,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朝夕筹划,校勘鉴别,进退百家,与陆锡熊一起完成了《四库全书》及其总目的编纂,成为中国学术考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第54页/共65页《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一项浩大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书籍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全书分装成36000余册,约7.7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称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馆“正式开馆。在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大力举荐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第55页/共65页陆锡熊(1734-1792),上海人。乾隆52年隆冬,他终因心力交瘁而死于重校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任上。四库馆的学者们无不以毕生精力投入其中,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前后十五年间,正式列名参与《四库全书》编撰的文人学者达360多人,另有抄写人员3826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经过纪晓岚和众多纂修官八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四库全书》第一部终于抄缮告成。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56页/共65页《四库全书》共抄写了七部。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七部《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北京西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又称“北四阁”。而藏在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的三部,又称为“南三阁”。底本存放于京师翰林院。七部《四库全书》中现完整保存下来的仅三部。文渊阁《四库全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文溯两阁《四库全书》,现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第57页/共65页

自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和一手删定的《总目提要》问世以来,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赞誉。阮元说:“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纪昀)总其成”,“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考古必求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允。”当时的大学者朱珪在《纪晓岚墓志铭》中也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第58页/共65页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可谓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学术价值还使得这部大著的文化影响历久不绝。对该书有着精深研究的余嘉锡说:“《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他虽对《总目》的缺点多有指摘,但也承认自己“略知学术门径,实受《总目》之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分类、目录的纂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学科分类的基本认识,反映了文字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代表了目录学发展的最高水平。第59页/共65页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乾隆四十五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