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学期期中复习指引

第八章血液一、概念和名词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电解质成分、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稳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成年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存在于细胞内,组成细胞内液,其余1/3存在于细胞外,组成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血液中所具有的吸引或保留水分子的能力,与血液中的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0.5%,约80%由血浆中的白蛋白形成,能够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99.5%,其中80%由Nacl形成,能够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A抗原和B抗原的情况将其分为4种血型,红细胞膜上仅含有A凝集原的为A型;仅含有B凝集原的为B型;含有AB两种凝集原的为AB型;AB两种凝集原均不含的为O型。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RH血型: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还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RH因子。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而建立起Rh血型系统,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血小板:有各种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活动时会伸出伪足,并释放活性物质,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使血块收缩。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的统称。血清:凝血块形成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时较软的凝血块回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交叉配血实验:在孕妇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进行输血前需进行的步骤,防止产生输血反应。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为次侧。知识点和问答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0.5%,约80%由血浆中的白蛋白形成,能够维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即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品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99.5%

其中80%由Nacl

形成,能够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体积。简述血液的主要机能

1)运输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02,CO2,代谢产物,激素等。防御功能: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消除有毒物质,止血

3)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功能:体液的渗透压平衡,体液的酸碱平衡,体温简述红细胞的结构、功能及血红蛋白运输氧的特点

结构: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网缘较厚;成然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功能:(1)运输O2、CO2

(2)缓冲作用

特点: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可与O2可逆性结合,即在氧分压较高的脉部,与O2结合,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细胞处将O2释放。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4.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及机理,为什么正常人血管内的血液不易凝固?为什么月经血通常不会凝固?瀑布理论: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的激活;3)纤维蛋白的生成

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与磷脂胶粒和钙形成的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

不凝固的原因:

(1)血管璧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不易激活因子XII,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III,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血流速度快,活化因子被迅速冲走。

(3)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4)存在纤溶系统

月经血不同于一般的血液,呈暗红色,除了血液成分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的脱落细胞与各种杂菌。它一般不会凝固,是因为:

1)

缺乏纤维蛋白。子宫内膜脱落的碎片中有较多的活性物质混入经血中,激活了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分解而失去了凝血作用。

2)经血中还有其他活性酶,能破坏凝血因子的凝血作用。

5、简述输血的意义和输血的原则

输血的意义输血可以改善循环,改善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强免疫力和凝血功能。

输血原则: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

人,还需考虑h血型相合。

6、简述人类的ABO血型系统,RH血型的临床意义

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

红细胞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

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

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0型血,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

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人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RH血型的临床意义:①Rh阴性者两次接受Rh阳性血,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凝集。②Rh阴性孕妇第二次怀有Rh阳性胎儿,母体中高浓度的Rh抗体会进入胎儿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胎儿死亡或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症。7、何谓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它是如何维持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生理意义:保证和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细胞兴奋性的存在,保证机体正常代谢的进行,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完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体内各种调节活动,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8、简述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中性粒C:吞噬作用嗜酸粒C:限制嗜碱粒和肥大C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粒C: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a.肝素:抗凝;作为酯酶辅基,加快脂肪分解b.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致敏反应c.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单核C:吞噬;释放细胞因子;免疫应答调控淋巴C:T: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第九章循环系统一、概念和名词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以成人平均心率75次/min计算,一个心动周期为0.8s,其中心房收缩期为0.1s,舒张期为0.7S,心室舒张期为0.3s,舒张期为0.5s。期间收缩:如果在心房肌或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房或心室收到一次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成为期间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的心室舒张期。产生原因:由于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心室不能产生兴奋和收缩,而保持较长时间的舒张直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再次收缩。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如果心率为75次/min,搏出量为70ml,则每分钟输出量为5.25L/min。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多,使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外周血管舒张,阻力减小,血压回降,该反射称减压反射。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1/3收缩压+2/3舒张压)冠状沟:心底处有一环形浅沟,是心房、心室的表面分界线,左下方为心室,右上方为心房。卵圆窝: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浅凹,为胎儿时期连通左右心房的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乳头肌:腔室内壁上的隆起突入室腔的结构,连接腱索,两房室口的房室瓣均借腱索连于心室壁的乳头肌。心纤维骨骼: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口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心纤维支架,坚硬且富有弹性,为心肌纤维和心瓣膜提供附着处室间隔:由双层心内膜加以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组成,,分为肌部和膜部。窦房结:由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是心跳的起搏点,节律性最强的部位。房室结:房室交界的三个功能区之一,无自律性,传导性很低,将窦房结的兴奋延搁一段时间再传向心室。肌性动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对丰富,收缩力强。将中动脉称为肌性动脉。静脉瓣:静脉管壁内膜突向管腔,形成两个半月状的形口袋,防止血液逆流。有利于静脉的血液向心回流。肝门静脉:一条粗而短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在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进入肝左右叶,经肝的各级静脉汇合为肝静脉,其起始段和分支末端都与毛细血管相连。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胸导管: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导管,收集全身3/4的淋巴: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钙僵:胞外钙离子浓度过高,引起心肌收缩的钙僵现象,也就是处于持续缩短状态。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由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组成。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的变化来调节搏出量的方式。QRS波群:心电图中反应左右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收缩压是心室射血时主动脉血压上升所达的最高值。反应搏出量的大小,舒张压是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的最低值。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后微动脉:微动脉分支出的管径更小的动脉,真毛细血管通常是由后微动脉发出。营养通路:指血液经过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而汇入微静脉的通路,由于真毛细血管网中血流缓慢,所以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是指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二、知识点和同答

1、循环系统的心脏和血管中有哪些结构或机制能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心脏: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房室瓣

静脉:静脉瓣:内膜的袋状突起,防止血液倒流。多分布于离心脏较远且水平位置低的静脉内。

2、说明由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肾脏的血液循环途径。

答: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一小肠绒毛毛细血管一肝门静除一肝一下腔静脉一右心房一右心室—肺动脉一肺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一左心室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弓一降主动脉一腹主动脉一肾动脉

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的跨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制

答:0期:

去极化期形成机制:

刺激一静息电位↓一阈电位一激活快Na+通道一再生式Na+电流—Na+平衡电位

1期:

快速复极初期形成机制:

K+外流

2期:

平台期形成机制:

外向离子流(IK)=内向离子流(ICa-L

)

(平台期早期,Ca2+内流和K+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相当,膜电位稳定在1期末所达到的电位水平左右,随后Ca2+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膜电位随之下降而缓慢复极化,形成平台期晚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形成机制:

慢Ca2+通道失活+K+通道通透性↑一

再生式K+外流一快速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由FL型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停止,而K+外流进一步增加,Ik和Ik1通道都参与。)

4期:静息期(恢复期)形成机制:钠钾泵(Na+-K+Pump)钠—钙交换

(Na+-Ca2+

Exchange)钙泵(Ca2+

Pump)

(离子分布的恢复是通过细胞膜上钠钾泵、Na+-Ca2+交换体的活动来完成。)

4、为什么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由于心肌细胞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心肌细胞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可能在收缩期内再接受刺激产生收缩,即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这特性使心肌在一次收缩之后必定跟随一段时间的舒张期,从而保证心脏的血液回心充盈,以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5、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几部分组成?答: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分支及浦肯野纤维网6、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答:1、前负荷:(静脉回心血量、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2、后负荷:室壁内张力3、心肌收缩能力(影响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偶联的因素)4、心率(神经、体液、体温)7、说明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的意义。名称时间(S)幅度(mV)意义P波0.08~0.110.05~0.25两心房的去极化QRS波0.06~0.100.5~2.0两心室的去极化T波0.05~0.250.1~1.5两心室复极化过程R问期0.12~0.20兴奋:房一室的时间T段0.05~0.15心室肌的P处于平台期Q-T间期<0.4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8、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人体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答:动脉血压是在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血管的前提条件下,由心室的收缩射血(即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协同作用面形成的。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井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9、写出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的反射弧。

10.解释人久蹲之后,突然站起时会出现头晕眼发黑的症状,但很快就会消失的原因。答:由于当人体从平卧位突然站起来,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静脉扩张,血容量增大,回心血量减少。此时心输出量也会降低,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所以有时会感到头晕。而血压的降低会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故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而心交感与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加强,引起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升高,血压回升。相应的,出现头晕眼发黑的症状,但很快就会消失。11、全身有哪些淋巴干?汇合成几条淋巴导管?答:9条淋巴干(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左、右腰干)汇合成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道,起自第1腰椎体前方的乳糜池(该池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面成),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左静脉角之前,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主要收集全身3/4(下半身和左侧土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收集人体右上1/4的淋巴。12、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胜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此反射称“减压反射”。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动脉血压形成的意义: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若动脉血压过低,将引起器官血液供应减少,尤其是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将导致严重后果。若血压过高,则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过重。长期高血压患者往往引起心脏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心力衰竭。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管壁本身发生病理性改变,甚至可导致破裂而引起脑溢血等严重后果。所以保持动脉血压近于正常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十分重要的。第十章呼吸系统一、概念和名词上呼吸道:临床上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属于呼吸系统中的导气部的一部分,主斐起传导气体的作用。声门裂:左右声襞之间的裂障,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气体通过声门裂时,振动声带可以发出声音。胸膜腔: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各形成一个密闭的腔隙,其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呈负压,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胸膜的表面。减少壁层和脏层之间的摩擦。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在人和高等动物中,与气体运输、内呼吸构成呼吸全过程。指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换气。内呼吸:在人和高等动物中,与外呼吸、气体运输构成呼吸全过程。指组织部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呼吸膜(血-气屏障):电镜下观察,在肺泡上皮外面和毛细血管壁外界各有一层基膜,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进行交换时,需要经过肺泡上皮、肺泡上皮基膜、内皮基膜和内皮(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结构,这4层结构称为气血屏障,或称呼吸膜。呼吸膜:又称气血屏障:由6层结构组成,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眼、静旭上皮和毛细血管服之间的结构、毛细血管易服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呼吸服极得,气体易于扩队通过。平和呼吸: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的呼吸运动平稳而均匀,每分钟12-18次,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被动的,这种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用力呼吸:当机体运动或者吸入气体中CO2含量增加而O2含量减少或者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此时参与收缩的吸气机数量更多,收缩更强,而且呼气肌也参与收缩,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胸内负压:胸内压是指胸腔内的压力。因平静呼吸过程中低于大气压而称其为胸内负压。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成为肺容量。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其大小取决于呼吸肌收缩的强度、胸廓和肺的机械特性以及机体的代谢水平。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潮气量为400-600ml。补吸气量(吸气储备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反映了吸气量的储备量,正常成年人为1500-2000m1。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反映了呼气的储备量,正常成年人为900-1200m1。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成为肺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是肺功能测定常用指标,正常成年男性为3500ml,女性为2500m1。每分通气量: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为6-9L/min。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部分停留在鼻或口与终来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成为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胞起合称生理无效腔。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氧容量:在100m1血液中,Hb(血红蛋白)能结合的最大O2量。血红蛋白氧含量:Hb实际结合的02量。氧离曲线:氧解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表示P0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既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在不同PO2时02与Hb的结合情况。根据其S形变化趋势和功能意义,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长吸中枢:三级呼吸中枢假说:脑桥上部有呼吸调节中枢,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呼吸调整中枢:存在于脑桥上部,对长吸中枢产生周期性抑制作用,与喘息中枢、长吸中枢共同作用,形成正常的呼吸节律。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控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咳嗽反射: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一次短促或者较深吸气,继而声门紧闭,呼吸肌强烈收缩,肺内压和胸腹腔内压急剧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放,由于脑内压很高,气体便由肺内高速冲出,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喷嚏反射: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反射时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聘,呼吸气从鼻腔喷出,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甲状软骨:由两块甲状软骨板合成,构成喉外侧壁最大的一块,喉结,后缘向上下伸出的突起叫上、下角,上角借韧带连舌骨,下角与环形软骨形成环甲关节,甲状软骨上缘借甲状舌骨膜连于舌骨,下缘借环甲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后内面,上段游离于喉口上方。肺小叶:肺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其分支及肺泡称为肺小叶。喉腔:由会厌上缘、杓状会厌襞、杓间切迹围成。上通咽、下通气管。鼻阈:将鼻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前庭有鼻毛,是过滤吸入空气的第一道屏障。固有鼻腔内有上、中、下鼻甲。由此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完全隔离的鼻道。上鼻甲和对应的鼻中隔的黏膜有嗅细胞,称为嗅区,固有鼻腔内还有呼吸区,起湿润、净化吸入气体的作用。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有2条。声襞:在喉腔侧下层壁形成的一对矢状位的黏膜皱襞。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喉室:又称喉中间腔,是喉腔中声襞与前庭襞之间的部位知识点和问答1、鼻旁窦有哪几对?它们各开口于何处?鼻旁窦有包括上领窦、额窦、筛实、蝶窦,其中上领窦、额窦、筛窦的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道:辩窦的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上方的蝶筛隐窝。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2、喉的软骨有哪些?喉肌有哪些?它们如何控制声带和声门裂的?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构状软骨。喉肌:环甲肌一一紧张卢带、甲杓肌一一松弛声带环杓后肌一—开大声门、环杓侧肌一一关小声门。3、气管异物为什么多见在右侧?异物自口腔到达右主支气管内要经过哪些结构?右侧支气管短而粗,长约3cn,呈陡直的位置,因此有异物误入气管时,最易坠入右支气管。经过口腔、咽、喉、气管、右主支气管。4、呼吸包括哪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①外呼吸:指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问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②气体运输:由循环血液将02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将C0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③内呼吸:指组织部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包括在内。5、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和扩散系数等因素均可影响气体的扩散速率(1)呼吸膜的厚度,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呼吸膜越厚,单位时间内交换的气体量就越少。(2)呼吸膜的面积,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通气/血流比值的增大或者减少,都会妨碍肺换气,导致机体缺氧和CO2滞留,尤其是缺氧。6、胸内负压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不同有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比肺快,因此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肺即被胸膜牵引出于扩张状态,胸膜腔便受到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和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压的作用,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呼吸过程中,肺始终处于被扩张状态而总是倾向于回缩,因此胸膜腔总是呈负值。意义:维持肺泡的扩张,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有利于静脉和淋巴同流。7、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频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或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时,肺通气量保持不变,但是肺泡通气量却发生了明显变化。8、简述C02和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1)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②与溶解量和分压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2)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其中C02与H2O在CA的作用下形成H2CO3,以HCO3-的形式运输;O2与Hb结合形成HbO2.特征:量大,主要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9.简述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并讨论其生理意义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表示P0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既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结合情况。根据其S形变化趋势和功能意义,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上段:比较平坦,代表O2与Hb结合的部分,表明在这个范围内P0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中段:较陡,代表HbO2释放氧气的部分,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可以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下段:坡度最陡,代表HbO2与氧气解离的部分,表明细胞代谢加强时P02轻微下降引起大量02释放,血液在组织释放氧储备。10、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在何处?其适宜刺激是什么?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预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其适宜制激是02、C02和氢离子等化学物质。PO2↓、PCO2↑、【H+】↑时受到刺激,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可分为头、中,尾三部分,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只对脑组织中的H+高度敏感。C02对其有间接刺激作用。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概念和名词

牙式:牙式是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用以吸切食物的切牙,用以撕裂食物的尖牙和用以研磨食物的前磨牙与磨牙。牙排列成上下两列,各型牙数目和排列情况常用牙式表示。门管区:肝脏表面被膜内结缔组织在肝门随肝管、血管、神经进入肝的实质将肝脏分为许多肝小叶,肝小叶与肝小叶之间为肝门管区。内因子: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与维生素B12结合,是B12肠道吸收的必需因子。

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1)

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实现的,它可将食物磨碎、促进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由消化道上段向下段推进;(2)化学性消化是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的,消化酶能将蛋白质、脂防、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吸收:是指经过消化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容受性舒张:当食团由胃贲门进入胃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此时胃内压并不随食物量的增多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着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胃排空:以最适于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度、逐次地、小量地把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呕吐反射:胃内和部分小肠内容物返流出口腔的过程。二、知识点和问答1、试述牙的形态和构造1)外形:牙冠、牙颈、牙根2)剖面结构:釉质、牙质、牙髓腔一一牙髓(LCT+血管+神经)2、舌粘膜有几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只有一种感受器外,其他3类均含有一般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又称味蕾。3、试述三大睡液腺位置和其导管开口部位腮腺:三角楔子形,位于耳廓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达下颌底。导管从其前缘发出→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小导管开口于舌下襞,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4、食管的三个狭窄部位各在何处,距切牙距离分别是多少?第一狭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食道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5、胃底腺中有几种细胞?胃液的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膜内,分底、体、颈三部分。内有①壁C(盐酸C):分泌盐酸和内因子②主C(胃酶C):分泌胃蛋白酶原③颈粘液C:分泌粘液胃液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HCO3-等无机物作用:1)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者酸性条件下,被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可进行自身催化;可水解蛋白质,生成多肽和少量氨基酸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3)粘液和碳酸氢盐:润滑作用,可减轻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碳酸氢盐可中和进入粘液凝胶深层的盐酸,从而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作用:①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6、肝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小部位于左季肋区。

形志结构:

(1)上面:被肝镰状初带分为右叶和左叶。

(2)下面:被“H”形沟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3)“H”形沟:

右纵沟一一前:胆囊窝;后:下腔静脉窝。

左纵沟---前:肝圆韧带;后:静脉韧带。

横沟一肝门,有肝固有A、肝门V、肝管、N淋巴管进出,它们加上CT形成肝蒂。

(4)四缘:前缘锐利;后缘钝圆;左缘锐薄;右缘钝圆。

7、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是怎样的?

产生: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胆汁在胆小管内从肝小叶中央流向周边。

8.胰分哪几部分?胰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胰液排入何处?胰分为外分泌部:构成胰的主要部分,分腺泡和导管,腺泡为浆液性腺泡,位于基底部,分泌多种消化酶,导管起于腺泡,最后汇合为胰管,并与胆总管汇合为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内分泌部:又称胰岛,为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大小不等的细胞团。胰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它的主要成分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核酸酶(DNA酶和RNA酶)和碳酸氢盐等。这些消化酶分别将淀粉、脂肪、蛋自质和核酸(DNA和RNA)完全分解和消化。碳酸氢盐则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避免肠黏膜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9、试述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活动特征,并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肌肉组织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特征。一般生理特性:①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②兴奋性低,收缩缓慢⑧较大的伸展性④一定的紧张性⑤对化学、温度、机械牵拉刺激的特异敏感性电生理特性:①静息电位:-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纳泵的生电作用有关。②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特有)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产生机制:一般认为,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作用: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③动作电位: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三种肌肉组织的生理特性比较(三者收缩都基于肌丝滑行学说):(1)平滑肌:(见上)(2)心肌:①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②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③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④收缩性:心肌与骨骼肌收缩机制类似。心肌细胞发生兴奋后,通过兴奋收缩偶联引起细胞内肌丝相对滑行,造成心肌纤维缩短的特性。只是Ca2+的来源有差异,心肌中Ca2+既来自肌质网又有部分来自胞外。A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B.“全成无”式收缩;C.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D.可发生期前收缩骨骼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①收缩速度②紧张性收缩(持续或交替)③延展性(伸缩能力)④Ca2+来源:骨骼肌中来自肌质网,平滑肌中有两个来源:胞外Ca2+和肌质网Ca2+。⑤持续时间(秒或十分之几毫秒)生物电特征:动作电位:其产生是Na+、K+通道被激活,膜对Na+、K+通透性先后增高的结果。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于Na+平衡电位。10、在生理情况下,胃液为什么不对胃粘膜进行自身消化?胃粘液的粘稠度约为水的30-260倍,H+和HCO3-等离子在粘液层内的扩散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在胃腔同内的H+向粘液凝胶深层弥散过程中,它不断地与从粘液层下面的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表面扩散的HCO3遭遇,两种离子在粘液层内发生中和。在胃粘液层存在一个pH梯度,粘液层靠近胃腔面的一侧呈酸性,pH为7左右。因此,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了胃粘液免受H+的假侵蚀;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还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11、胆汁成分中与消化有关的物质是什么?具有什么生理作用?胆盐:促脂肪消化;促脂肪吸收;促脂溶性Vit吸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胆固醇和卵磷脂:适当的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12、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基础怎样)?我们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因为:(1)小肠的长度长,黏膜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结构,使它的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增大,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2)食物在小肠内已彻底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有利于食物的进一步分解。(3)小肠的运动方式多样(分节运动、蠕动,摆动等),有科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4)小肠绒毛血液和淋巴供应丰富,也是利于吸收的因素。小肠结构基础:(1)扩大表面积:①环形皱襞:黏膜层、黏膜下层向脂腔形成的突起。②绒毛:上皮和固有膜形成的指状突起。③微绒毛:上皮细胞的C膜、C质形成的指状突起。(2)环形皱襞:空肠密而高,回肠疏而低,(3)小肠绒毛:上皮和固有膜组成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内有①柱状C(吸收C):C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靠近基底部的中央,每个细胞有3000根微绒毛,扩大表面积达30倍。②杯状C:分泌粘液。③内分泌C:分泌胃肠激素。2)固有层:结缔组织形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孔型)、淋巴管和平滑肌,绒毛内有1~2条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3)淋巴组织:位于固有膜内,空肠为孤立的淋巴滤泡,回肠为集合淋巴滤泡。4)小肠腺:位于固有膜内,开口于绒毛根部,内有柱状C、杯状C和潘氏C,柱状C分泌多种消化酶,潘氏C位于肠腺的基底部,星锥体形,分泌溶菌酶有杀菌作用。此外,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分泌粘液。13、糖类、蛋白质在小肠是如何被吸收的?14、腹膜和脏器的关系分哪几种类型?各举三例说明。腹膜与脏器之间的关系:按照脏器被腹膜覆被的情况,可有三种情况1.腹膜内位器官:脏器的各面几乎都由腹膜(即脏器的浆膜)覆被的称为腹膜内位器官,属于此类的有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及输卵管等。2.腹膜间位器官:脏器的三个面(一般为前面和两侧面)或表面的一半以上,均由腹膜覆被的称为腹膜间位器官,属于此类的有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囊,膀胱和子宫等。3.腹膜外位器官:只有一面(多为前面)为腹膜被覆的器官称腹膜外位器官,腹膜一般不构成它们的被膜。属于此类的有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段,胰,肾上腺,肾及输尿管等。第十二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一、概念和名词食物的卡价(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分物理热价: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生理热价:指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非蛋白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体温: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知识点和问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全身剧烈活动时,短时间内其总产热量比安静时高出数十倍。(二)精神活动: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额外”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四)环境温度:1.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2.环境温度超过30℃,能量代谢率增加。3.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机体产生寒战和肌紧张增加以御寒,同时增加能量代谢率。4.舰艇舱内温度可高达60℃,故舰员的能量代谢率很高。2、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间接测热法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即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物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测算出一定时间内氧化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再计算出它们所释放出的热量。3、何谓体温?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正常值是多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人体有哪些散热途径?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些?5、恒温动物(人类)在不同温度下下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第十三章泌尿系统一、概念和名词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共同构成的形成尿液的肾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滤过屏障:血液内的物质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必须通过毛细血管有孔的内皮、基膜、足细胞小突起间的裂孔,才能到达肾小囊,这三层结构构成滤过屏障。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的三角形结构称为球旁复合体。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此处由于无粘膜下组织,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故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原尿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肾小囊内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和。球一管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有何变化,近球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量总稳定在滤过量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一管平衡。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增加,则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较多的水随终尿排出,这种现象叫做渗透利尿。肾糖阈:指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知识点和问答1.试述肾单位的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2、肾的血循环有何特点?①肾动脉粗、短、血流量大,占总输出量的1/4;②两端皆为微动脉。③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④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3、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的位置在何处?上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越过骨盐上口与髂血管交叉处下狭窄:在输尿管壁内部4、试述尿生成的过程过程:肾小球滤过一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一尿的排出尿液的产生及排放:入球微A一肾小球一出球微A-滤过屏障一肾小囊一近端小管曲部一髓袢一远端小管曲部一集合管一乳头管一肾小盏一肾大盏一肾盂一输尿管一膀脱一尿道一体外。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1)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当滤过膜面积减少时,滤过率将降低而发生少尿;而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则会出现蛋白尿(肾组织缺氧或急性肾炎时,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可以大量滤出,因而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和血尿(当类症引起滤过膜缺损时,体积较大的红细胞可能渗出到滤液中去,这样不仅出现蛋白尿,还将出现血尿)。(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肾小囊内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和。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常保持稳定,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维持恒定。当输尿管或肾盂由于结石或肿瘤引起尿路梗阻时,梗阻上端尿积聚,使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因此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动很小。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慢性肾炎,机体的血浆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此时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增加。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的多少会以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升高的速度,血浆流量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的速度越慢,使有效滤过面积增加,滤过率增加。6.饮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后,尿量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大量饮用清水时,尿量都会发生增多的现象,但增多的原因却不同。(1)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增多的原因有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浓度的下降而降低,使有效滤过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增高;②肾血浆流量增加,也可使育小球滤过率增高;③血容量增加,可使ADH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体内多余水分。7、严重腹泻、呕吐或大量出开得不到补充时,尿量产生哪些变化?其机制如何?严重腹泻、呕吐或大量出汗得不到补充时,都会引起尿量减少。因为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了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边区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位于大静脉和左心房)的刺激减弱,感受器沿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对视上核,室旁核的抑制减弱,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远由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8、试述排尿反射的过程反射弧:①感受器:膀胱壁、尿道牵张感受器②传入,传出神经:1)盆神经2)阴部神经(3)腹下神经③中枢:初级—骶髓;高级一大脑皮层和脑干④效应器:膀胱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400-500ml)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还向上传至脑干及大脑皮层,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这时尿液又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冲动沿阴部神经传入纤维传入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并且反射性地抑制阴部神经的传出活动,使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在膀胱收缩产生的强大内压下,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试述肾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第十四章免疫系统一、概念和名词免疫:特异性免疫:接受抗原刺激之后,建立起来的免疫系统,具有个体差异性、特异性、免疫记忆性。细胞免疫: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也就是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加速对抗原的清除。抗原呈递:二、知识点和问答1、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简述脾的结构和主要生理功能?脾的结构:脾的功能:(1)滤血: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含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2)造血:胚胎早期有造血功能,骨髓造血后,只有在严重缺血时才有造血功能。(3)储血:约40ml血液,剧烈运动或大失血时被膜和小梁内平滑肌收缩,将其输入血循环。(4)免疫:体液免疫应答时,脾小体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鞘增厚。第十五章生殖系统一、概念和名词第一性征: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结构方面的差异是各自性别的根本标志,称为第一性征,亦称主性征。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器官的发有成熟而出现的生殖器以外的男女身体外形的差别,称第二性征,亦称副性征。精液:由精子和精浆两部分组成,而精浆是由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形成的。月经周期:从青春期开始,女性在整个生殖年龄期间,未孕子宫内膜周期性的剥落并出血,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此周期称为月经周期。生殖:是指生长发育成熟生物体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它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主性器官:实现两性生殖活动的最基本器官,男女性分别为睾丸和卵巢。附性器官:除主性器官以外的其它附属生殖器官。男性:输精管、前列腺、精囊、附睾、阴茎等;女姓:输卵管、子宫、阴道等。排卵:次级卵母细胞和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同卵泡液一起排出卵泡,称为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获能:大多数哺乳动物,精子需要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方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着床:指胚泡植入于宫内膜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