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_第1页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_第2页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_第3页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_第4页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李梨平第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概论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对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学学科第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①免疫学经验时期(11~17世纪)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②经典免疫学时期(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抗感染免疫牛痘苗、减毒疫苗、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原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说③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天然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抗体生成克隆学说、细胞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④现代免疫学时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鸡法氏囊及哺乳动物胸腺的免疫功能、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学技术发展(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免疫转印技术、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第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 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系统与机体的其他系统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机体在生命过程中 的生理平衡。免疫学简介第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从外环境中侵入的病原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内环境中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或自身变性抗原,实现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第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

指机体排斥外源性异物的能力。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变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

——

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第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应答反应(immuneresponse)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 识别阶段(recognitionphase) 活化阶段(activationphase) 效应阶段(responsephase)抗原识别处理传递信息免疫细胞活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分子执行效应功能第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应答效应大多为生理性,是机体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的清除效应

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时,可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损伤,出现临床疾病第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功能名称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强)免疫缺陷病(弱)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表现第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分布于机体全身,执行免疫防卫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动态平衡。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第1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进出于外周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网络第1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通过免疫网络,免疫细胞能及时到达机体各脏器及皮肤粘膜的病原微生物入侵部位,又能将机体各部位的抗原成分经抗原递呈细胞携带至相应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活化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功能。第1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中枢淋巴器官:骨髓:

(1)是造血干细胞生成、分化发育的场所;

(2)是功能性B细胞分化成熟的唯一场所;(3)提供各种免疫细胞的前体细胞;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等)第1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淋巴细胞在全身器官组织及体液中的循环,可扩大与病原异物抗原接触的机遇,并将被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在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间发挥协同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地迁移于病原异物部位,发挥免疫效应功能。第1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第1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外周免疫器官及外周淋巴组织既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起点和中途站,也是淋巴细胞归巢的终点。淋巴细胞在发挥免疫效应的同时,被归巢受体引导回该类细胞的原定居处,进行修整、增殖和发育,以提高该类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保证淋巴细胞功能健全的重要环节。第1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按免疫细胞在体内的作用不同分为三大类。第1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T细胞(Thymus-dependentcell) 淋巴细胞B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

cell)

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

能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淋巴细胞分类第1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吞噬细胞(phagocyte)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免疫辅助细胞参与辅助淋巴细胞的活化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中的某一环节第1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T细胞B细胞NK细胞

主要功能抗原识别抗原识别细胞毒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监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分布外周血液70%~75%10%~15%<10%淋巴结70%~75%20%~25%很少脾脏30%~50%50%~65%≤5%

不同淋巴细胞及功能简介第2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是由一些免疫活性细胞或相关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及小分子多肽物质组成,它们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或免疫调节。第2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补体系统(Complement,C)细胞因子(Cytokine)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Differentiationantigen,CD)主要的免疫分子第2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临床免疫学第2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免疫学(clinicalimmunology)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疾病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愈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第2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将基础免疫学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探讨新的免疫现象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临床免疫学与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第2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是沟通基础免疫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的桥梁。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炎性细胞、免疫分子,了解当这些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失衡或缺陷与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增殖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病理改变,对治疗与预后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第2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移植免疫学(transplantationimmunology):移植免疫学是通过组织、细胞或器官移植,以替代机体丧失功能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移植后保证移植物存活,不发生排斥反应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移植免疫第2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肿瘤免疫学(tumor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的免疫诊断、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和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一门分支学科

肿瘤免疫第2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感染免疫学(infectionimmunology)是研究病原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传统免疫学的基础与核心。掌握免疫系统在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时对宿主的损伤程度,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激活或抑制的效应细胞当病原体被清除后所发挥的作用,固有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间的相互调节关系,生物疫苗在免疫防御中的特点均是当前感染免疫研究的重点。

感染免疫第2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第3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检验(laboratory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免疫学检验的发展是随着各种免疫物质的发现密切相关,在免疫学理论与生物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许多经典技术被加以革新与放大而派生出更多新技术与新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运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3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发展进程的主要阶段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反应过程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第3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第3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放射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速率散射免疫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检验涉及的主要技术第3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确定诊断分析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有效实验依据临床应用第3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免疫检验常用技术第3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标记免疫技术免疫技术:以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为基础,对样品中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标记技术:将可被探测的示踪物质用化学方法与化合物连接。标记免疫分析:用可微量或超微量检测的示踪剂标记抗原、抗体,检测免疫反应结果并确定待检物。第3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放射免疫技术

早期的放射免疫技术是基于竞争性结合反应原理的放射免疫分析(RIA),稍后又发展了非竞争性结合的免疫放射分析(IRMA)。该类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操作简便且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领域中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和肿瘤标志物的定量分析,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第3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原理及分类

放射免疫

RIA以标记抗原与反应系统中未标记抗原竞争结合特异性抗体来测定待检样品中抗原量。

免疫放射

IRMA以过量标记抗体与抗原非竞争结合,采用固相免疫吸附载体分离游离和结合标记抗体。其它放射受体分析

RRA用受体测量抗原放射配体结合分析RBA用标记配体研究受体生物学特牲第3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IRMA与RIA比较第4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是吸收了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化学发光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第4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这时只需加入氧化剂(H2O2)和NaOH使成碱性环境,吖啶酯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由集光器和光电倍增管接收、记录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光子能,这部分光的积分与待测抗原的量成正比,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第4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直接化学发光的机理

发光YYY磁微粒被测抗原+抗体+带丫啶酯标记物抗体YYYYYYYYYYY冲洗后---夹心法(1)加入H2O2(pH<10)(2)加入碱(pH>10)第4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enzyme

immunoassay,CLEIA)是用参与催化某一化学发光反应的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LP)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在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底物(发光剂),酶催化和分解底物发光,由光量子阅读系统接收,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测定物的浓度。第4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示意图第4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碱性磷酸酶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示意图第4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电化学发光免疫(electro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ECLIA)是以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以三丙胺(TPA)为电子供体,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它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第4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示意图第4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酶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酶免疫组化酶免疫测定均相非均相固相酶免疫测定液相酶免疫测定组织切片或其它标本中抗原的定位

液体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和定量第4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

酶标记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不用分离结合和游离酶标记物,通过测定标记酶的活性的改变,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原理均相酶免疫测定第5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技术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enzyme-mutipliedimmunoassaytechnique

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

CEDIAclonedenzymedonorimmunoassay

第5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EMIT示意图第5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CEDIA示意图第5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分类:液相酶免疫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以聚苯乙烯等材料作为固相载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与均相不同之处需分离游离与结合的酶标记物非均相酶免疫测定第5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底物显色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原理包被反应加入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洗涤使结合在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分离1234第5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

方法:用已知抗体包被,加入待检血清,再加酶标抗体,加底物显色

应用:二价或二价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测定

第5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ELISA竟争法检测抗原方法:用已知抗体包被,加入待测血清,再加酶标抗原,酶标抗原与待检物竞争与包被物结合。加底物显色。

应用:用于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半抗原(药物、激素等)第5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ELISA间接法检测抗体方法

用已知抗原包被,加入待测血清,再加酶标的抗人IgG(抗抗体或二抗)加底物显色。优点

一种酶标抗抗体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应用

常用于HCV抗体、HIV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测定。第5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ELISA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抗人IgMμ链抗体包被捕获待测标本中IgM类抗体加入特异性抗原和酶标记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底物显色

第5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物质发光分析相结合,用荧光检测仪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特异性荧光强度,对液体标本中微量或超微量物质进行定量测定。第6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荧光抗体技术荧光免疫测定均相荧光免疫测定(homogeneousfluorescenceimmunoassay)

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heterogeneousfluorescenceimmunoassay)荧光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的类型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测定均相荧光免疫测定: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第6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示意图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第6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再与第一抗体结合。

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示意图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第6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是用镧系金属离子作为示踪物标记蛋白质、多肽、激素、抗体、核酸探针或生物活性细胞,与其螯合剂、增强液(有一部分不需要)在待反应体系(如: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生物素亲和素反应、核酸探针杂交反应、靶细胞与效应细胞的杀伤反应等)发生反应后,用时间分辨荧光仪测定最后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比值,推测反应体系中分析物的浓度,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第6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自发荧光寿命短:1ns~10ns镧系元素寿命长:10μs~1000μs短寿命荧光完全衰变后再测定镧系元素特异荧光基本原理时间分辨检测原理示意图时间分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第6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双抗体夹心法固相抗体和Eu3+标记抗体与待检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体-待检抗原-Eu3+标记抗体复合物,酸性增强液下,Eu3+解离,340nm激发光下发射613nm荧光。固相抗原竞争法待检抗原和固相抗原竞争结合定量的Eu3+标记抗体,温育洗涤后在固相中加入荧光增强液,测定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待检抗原含量成反比。固相抗体竞争法

待检抗原和Eu3+标记抗原与固相抗体竞争结合,温育洗涤后在固相中加入荧光增强液,测定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待检抗原含量成反比。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测定方法第6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光线通过偏振滤光片后,形成一个方向的平面光称为偏振光。偏振荧光(绿光,525nm~550nm)偏振光(蓝光,485nm)荧光物质基本原理荧光偏振免疫技术测定第6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抗原抗体竞争反应AgF分子小,转动速度快,偏振荧光弱AgF-Ab分子大,转动速度慢,偏振荧光强若待检抗原多,则AgF-Ab少,AgF多,偏振荧光弱待检抗原含量与偏振荧光强度成反比荧光偏振免疫技术测定原理示意图

基本原理荧光偏振免疫技术测定第6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基本原理荧光酶免疫测定荧光物质产生示意图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固相载体包被抗原或抗体,酶分解4-MUP,脱磷酸根基团形成4-MU,360nm激发光照射,发出450nm荧光。荧光酶免疫技术测定第6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双抗体夹心法固相抗体和酶标记抗体与待检原反应,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进行酶促发光反应,发光量与待检抗原含量成正比。固相抗原竞争法荧光酶免疫测定(双抗体夹心法)示意图荧光酶免疫技术测定方法第7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蛋白质、激素、药物、肿瘤标记物、病原体抗原/抗体等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药物、维生素、激素、常规生化项目等荧光酶免疫测定:

病毒抗体、细菌和毒素抗原、激素、肿瘤标志物等荧光免疫测定的应用第7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是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的一项能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流式细胞仪是测量染色细胞标记物荧光强度的细胞分析仪,是在单个细胞分析和分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细胞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如大小、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进行快速测量并可分类收集的高技术。流式细胞术第7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流式细胞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在保持细胞及细胞器或微粒的结构及功能不被破坏的状态下,通过荧光探针的协助,从分子水平上获取多种信号对细胞进行定量分析或纯化分选。

细胞不被破坏,测量快速、大量、准确、灵敏、定量流式细胞术的特点第7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流式细胞仪检测范围细胞大小细胞粒度细胞表面面积核浆比例DNA含量与细胞周期RNA含量蛋白质含量细胞结构特异性抗原(细胞表面/胞浆/核)细胞内细胞因子细胞活性酶活性激素结合位点细胞受体细胞功能第7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流式细胞术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于免疫学基础研究和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各方面,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的抗原成分进行标记分析,可区别多种细胞的特性,为细胞免疫的研究增加了有效的手段和帮助。

在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7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

Th(CD3+CD4+CD8-T);Tc(CD3+CD4-CD8+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

B1(CD19+CD5+):产生IgM型自身抗体,参与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B2(CD19+CD5-):受外来抗原刺激,产生高亲和性特异性抗体NK细胞分析

NK(CD3-CD16+CD56+)细胞表面的抗原成分分析第7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疾病CD3CD4CD8CD4/CD8NK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免疫缺陷病爱滋病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肿瘤消化道癌,肝癌,肺癌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第7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在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淋巴细胞功能分析细胞介导细胞毒性试验(死细胞与活细胞比例)细胞内细胞因子测定淋巴造血系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对淋巴瘤和白血病进行多色免疫分型用于选择化疗方案、判断预后及检出微小残留病变肿瘤耐药基因分析MDR(+)表示对化疗药物耐药在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7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AIDS病检测中的应用CD4+Th细胞、CD4+/CD8+比例自身免疫病相关HLA抗原分析HLA-B27可出现在58%~97%的强直性脊椎炎(As)患者移植免疫中的应用FCM作为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其在移植免疫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移植免疫中的FCM应用主要包括流式细胞术的交叉配型(Flowcytometrycross-matching,FCXM)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antibody,PRA)检测。

在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7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Genechip)

又称DNA芯片(DNAChip)或生物芯片(Biologicalchip),它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及分布进而对靶分子的序列和数量进行分析。第8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基因芯片检测原理及简要过程用生物素标记并经扩增的靶序列或样品然后再与芯片上的大量探针进行杂交用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偶联的荧光素(常用的荧光素还有lassamine和phycoerythrin)进行显色图象的采集用落射荧光显微镜(epifluorescencemicroscop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其它荧光显微装置对片基扫描由计算机收集荧光信号,并对每个点的荧光强度数字化后进行分析。第8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测序基因芯片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免疫学中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基因表达谱测定中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突变检测及多态性分析方面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基因组文库作图中的应用第8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8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AID)

因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第8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系统性自身免疫病(systemicautoimmunedisease)或器官非特异性或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organ-specificautoimmunedisease)或局限性自身免疫病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区分按器官特异性分为两类

结缔组织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组织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第8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器官特异性非器官特异性桥本甲状腺炎扩张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粘液水肿恶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干燥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自身免疫性胃炎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类风湿关节炎Addisino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绝经过早(少数病例)硬皮病1型糖尿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男性不育(少数病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交感性眼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硬化症溃疡性结肠炎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系统性血管炎脱髓鞘疾病克罗恩病抗磷脂综合征寻常型天疱疮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的“病谱”第8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多数病因不明2.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3.有遗传倾向4.患者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致敏淋巴细胞存在5、疾病有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自身免疫病6.病程一般较长,多迁延为慢性7.病损局部可发现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8.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第8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病理性的自身免疫应答可发生在体内任何组织器官,临床上常以病理损害的机制来区分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的发生髻之密切相关,因此,可分为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由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出现混合的临床表现时,称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MCTD)。第8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AID1)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引起的AID

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并激活补体系统而引起细胞破坏和溶解。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抗细胞表面受体抗体引起的AID

自身抗体与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K细胞等效应细胞的Fc受体结合,通过ADCC作用对靶细胞杀伤。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病(1)

胸腺病变(2)

IgG增多,血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3)细胞外抗原的自身抗体引起的AID自身抗体刺激或封闭靶细胞表面受体,而兴奋(刺激)或抑制细胞的功能。肺-肾综合症第8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细胞膜或膜吸附成分的自身抗体引起AID自身抗体作用方式:由于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脾脏,故脾脏切除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疗法。′第9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第9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9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AID体内自发产生anti-基底膜Ⅳ型胶原肾小球基底膜肾炎肺出血肺基底膜吸烟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第9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AID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自身免疫病有;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肝炎的各种肝外表现等。SLE(非器官特异性)多种自身抗体形成:抗核抗体、抗DNA、RNA...

免疫损伤:狼疮细胞形成,皮肤、关节、心血管、肾、肝…

原因:(1)

慢病毒持续性感染(2)

Ag-Abcomplex沉积(3)

药物应用(二)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AID第9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患者血中变性的IgG与其相应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和血管壁而导致关节的慢性炎性病变。第9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IV型超敏反应引起的AID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炎症性伤害与Ⅳ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自身免疫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慢性肾小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dison’s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近年来发现SLE病人血中的T细胞能与DNA反应并释放淋巴因子,提示SLE的发病也与Ⅳ型超敏反应有关第9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是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重要特征之一,某些自身免疫病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体(谱)

分类:

脏器特异性自身抗体脏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第9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标志抗体相关疾病dsDNASLESmSLESSBSS着丝点抗体PSS(局限型)Scl-70抗体PSS(弥漫型)AKA、抗CCP抗体RAJo-1抗体PM/DM高滴度RNP抗体MCTD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平滑肌抗体(SMA)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MA(M2)PBC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标志抗体第9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LA)常检测的自身抗体第9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抗核抗体::以真核细胞(如HEp-2细胞、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所检测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第10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抗核抗体谱第10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抗双链DNA抗体

抗dsDNA抗体与细胞核DNA(外围区)脱氧核糖磷酸框架结合。

抗dsDNA抗体是SLE患者的特征性标志抗体。其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有相关性,抗体滴度的动态测定为监控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室手段。抗双链DNA抗体第10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检测方法及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常规检测抗dsDNA抗体最常用的方法。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特异性可达95%~100%,但其敏感性仅为30%~50%,因此抗dsDNA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检测方法及应用第10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抗核小体抗体

核小体(nucleosome)是真核生物细胞核染色质的基本单位。凋亡细胞是核小体的重要来源,当SLE患者的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能力受损或降低,导致核小体在患者体内大量存积,激活B细胞产生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antibody,AnuA)。第10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检测及应用AnuA的检测通常采用ELISA检测法。AnuA具有同抗ds-DNA抗体相同的诊断特异性,可达到95%,在系统性硬化(SSc)病中可有20%~50%低浓度阳性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该抗体均为阴性。AnuA的表达与SLE病情活动分数相关。检测及应用第10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抗ENA抗体谱: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的总称

临床常检测的抗ENA抗体谱主要包括:

抗Sm抗U1-RNP

抗SSA抗SSB

抗Jo-1抗Scl-70

抗rib-P蛋白抗ENA抗体谱的检测与应用第10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抗Sm抗体:SLE标记性抗体(20%~30%)抗nRNP抗体:MCTD95%~100%(高滴度)抗SSA抗体:PSS60%~75%,其它CTD抗SSB抗体:

PSS10%~40%,其它CTD抗Scl-70抗体:SSc25%~75%,标记性抗体抗Jo-1抗体:PM/DM25%,标记性抗体抗rRNP抗体:

SLE特异性抗体(10%~30%)第10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utoantibodies,ANCA)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与小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第10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ANCA临床应用

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坏死性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主要见于肺部炎症性疾病并与长期慢性绿脓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

蛋白酶3(PR3)与Wegener’s肉芽肿(WG)密切相关。仅cANCA诊断WG的特异性大于90%,联合PR3

可超过95%,活动期几乎100%阳性。

组织蛋白酶G(Cath-G)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乳铁蛋白(LF)可见于SLE、IBD(炎性溃疡)、PBC、PSC等第10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第11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由此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

第11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orAIDD)免疫缺陷病分类第11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反复感染易发肿瘤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以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遗传倾向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免疫缺陷病的特点第11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免疫缺陷病类型病原体类别感染类型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以化脓性球菌感染为主,补体缺陷时也常见脑膜炎链球菌和淋球菌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气管炎、中耳炎、全身性肉芽肿等细胞免疫缺陷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为主重症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布氏菌病、结核病联合免疫缺陷以化脓菌为主,有时合并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全身重症细菌及病毒感染、顽固性腹泻或脓皮病免疫缺陷病感染特点第11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immunodeficiencydisease,CI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第11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五、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第11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由于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B细胞不能接受T细胞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类疾病。

原发性B细胞缺陷primaryBlymphocytesdeficiency第11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实验室指标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外周血B细胞可减少或缺陷T细胞数量正常。反复化脓性感染第11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发病机制: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Bruton’styrosinekinase,Btk)基因缺陷,使得B细胞发育过程中信号转导障碍,导致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阶段,成熟B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失。(一)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agamaglobulinemia,XLA)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婴幼儿。故又称Bruton病。临床表现:患儿多在出生6月后反复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血清中各类Ig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几乎为零。第11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表现: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表现更为严重。(二)X性联高IgM综合征

(X-linkedhighIgMsyndrome,XLHM)发病机制: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使T细胞表达CD40L缺陷,其与B细胞CD40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细胞活化增殖和Ig类别转换障碍,不能产生除IgM以外的其它类型免疫球蛋白。实验室指标:血清IgM升高而IgG、IgA、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浆细胞。第12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实验室指标:血清IgA水平异常低下(<50mg/L),sIgA缺乏,其它各类Ig水平正常。(三)选择性IgA缺陷

(selectiveIgAdeficiency)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具有IgA受体的B细胞发育停滞,不能分化成为分泌IgA的浆细胞。临床表现: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第12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T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其中包括T细胞及其前体。T细胞缺陷不仅影响T效应细胞(如TCL),也会间接影响单核-吞噬细胞和B细胞。因此,多数T细胞功能缺陷者常伴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primaryTlymphocytesdeficiency)第122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患儿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细胞数减少或正常,B细胞和抗体功能正常或偏低。(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症又称DiGeorge综合征,为典型的T细胞缺陷性疾病,并伴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病机制:由于妊娠早期胚胎第三、四咽囊分化发育障碍,导致起源于该部位的器官如胸腺、甲状旁腺、主动脉弓、唇和耳等发育不全。临床特征:有心脏和大血管畸形,反复感染和新生儿24小时内出现手足抽搐

第123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例如:CD3复合分子(-、-、-、-链)基因变异引起TCR-CD3复合物表达或功能受损

ZAP-70(一种酪氨酸激酶)基因变异,不能产生ZAP-70蛋白

(二)TCR活化和功能缺陷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可导致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第124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机体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患者出生后6个月即出现发育障碍,易发严重感染而死亡。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disease,SCID)第125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患者病理表现: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减少和类型转换障碍主要发病机制:IL-2受体链基因突变。(一)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X-linkedSCID,X-SCID)

第126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发病机制:定位于第20对染色体的ADA基因突变导致ADA缺乏,使腺苷和脱氧腺苷分解障碍,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dATP和dGTP在细胞内大量蓄积,对早期T、B细胞有毒性作用,影响RNA、DNA、蛋白质和磷脂合成,使之发育成熟受阻,造成T细胞和B细胞缺陷。(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enosinedeaminase,ADA)

第127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主要表现:

吞噬细胞的数量、移动和(或)黏附功能、杀菌活性等异常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primaryphagocytesdeficiency临床表现:化脓性细菌或真菌反复感染第128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临床表现:患儿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即开始发生各种细菌的反复感染。(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分类: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发病机制: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粒细胞分化受阻。第129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LAD-1发病机制:是由于CD-18基因突变,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表面整合素家族成员表达缺陷,导致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内皮细胞黏附、移行并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

(二)白细胞黏附缺陷

(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LAD)分类:分为LAD-1和LAD-2两种LAD-2发病机制:是一种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突变,使得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缺乏能与选择素家族成员结合的寡糖配体Sialyl-Lewisx(Slex),导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障碍。临床表现:均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第130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发病机制:

编码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三)慢性肉芽肿病

(chronicgranulomatousdisease,CGD)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皮肤、肝、肺、骨髓等器官有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伴有瘘管形成。第131页,共14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最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

(primarycomplementsystemdeficiency)在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蛋白及补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