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_第1页
高二历史试题_第2页
高二历史试题_第3页
高二历史试题_第4页
高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共6页第页2017—2018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高二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40中王秀娟第I卷(选择题共70分)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D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B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价值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力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B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道有常D天人感应4、《汉书》中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B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贫民将相的兴起5、《儒学意蕴新析》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并以此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C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6、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C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7、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学说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把儒学从讲起来很好听且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DA继承了汉代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8、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DA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9、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他认为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AA格物致知B正心诚意C学以致用D知行合一10、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该历史学家认为BA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道德得到强化11、礼包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的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CA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力图构建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D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13、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14、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B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是民主思想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1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BC注重保护技术发明D与西方交流很频繁24、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的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B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B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C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25、智者普罗塔哥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D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6、“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土地抱在怀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意在CA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败B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C赞美和追求自然的人性D歌颂人间的仁爱友谊27、“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DA宣扬“因行称义”B传播人文主义C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权威28、严格的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这句话表明意大利CA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B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C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29、“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他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这段话旨在强调CA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B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D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30、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其“具体办法”是AA三权分立学说B理性至上学说C人民主权学说D自由平等学说31、卢梭提出“在国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会。”这主要反映的是B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32、“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为此,法国思想家D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33、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源C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34、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C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C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D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出民主政治发展趋势35、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晚晴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泰半(大半)本之《周官》”。两人对西方的认识B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科学结论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6、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统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的《万古江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37、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释;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批判,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贞”,这是对先秦儒学“凡性也,天之就也”的“人性天就”思想的重新焕发。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