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情,品景,品人教材学情分析:《登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弟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因前两首诗歌对杜甫的身世背景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此课相当于一堂综合课,深入探究杜甫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灵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称赞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登高》。(出示课题)古人登高,或怀人思乡,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感时伤怀,如《登幽州台歌》;或抒怀励志,如《登鹳雀楼》。诗人杜甫究竟为何而登的高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诗歌。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了解背景)【知识复习】(小组互查)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风格为主。有《杜工部集》。【预习检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高适、严武、李白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解抑郁抱病登台的。诵读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为延长音“.”为重读(自由诵读、个人展示读)四、赏析文本品感情:眉攒万丝愁[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些句子呢?读完之后,大家能找到诗中哪个字直接点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吗?明确:悲]重点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任务一:研读颈联,品读到底有哪些具体境遇让杜甫悲伤?请简要分点列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咱们来比一比哪个组找得最多。(让小组报数字,找多的小组回答。)[明确: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常作客”这一悲。杜甫人生中最后的11年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补充视频材料:杜甫的旅居轨迹2分钟)[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和漫游,这是杜甫过得比较舒适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杜甫在长安应试却落榜。多次向皇帝献文章,终得到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职。第三个阶段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安禄山部下手中,由于官职很小,他很快被释放了,在当了一段时间的左拾遗后他开始人生中的第四个阶段:西南漂泊。杜甫随百姓逃难到了成都,在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几间茅屋,过上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去世后,杜甫又继续漂泊,贫病交加的他,最终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中去世,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那滔滔江水诉说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点移动得很快,似乎非常容易,但是以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交通条件,对一个饱受疾病折磨且郁郁不得志的老人而言,这一路该走得多么艰难!][方法小结:文本细读,细品让我们体会到“悲”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用细读的方法去品读尾联,试试看能不能像罗大经一样从尾联中也列出几层悲来。在品感情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了这首诗写什么(情),怎么写(直抒胸臆)。除了直抒胸臆外,还有哪些抒情方法?(融情于景)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杜甫是如何把这些情感通过登高所见表达出来的?]鉴赏:性僻耽佳句重点鉴赏首联和颔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任务二:研读首联、颔联,划出描写的景物、分析其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艺术手法)把悲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学生围绕任务自由发言,老师板书小结。[问:写了哪些景物啊?(学生齐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选择其中一句或一联,分析这句中的景物怎样传达出作者的感情?]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再者,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无边落木不知飞向何处,作者怕自己做了游魂野鬼客死他乡,也就表“落木萧萧”既有生命短暂之意,也传达传达出作者万里作客的羁旅愁思。“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无尽,正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赤壁赋》中所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不尽的长江和有尽的生命作对比,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惊心动魄的生命流逝感,衰朽的生命活力就像落叶凋零,有限的时光又像降江水滚滚而逝,这种紧迫感、沉郁感将诗人的悲愁推向了极致。方法小结(根据学生的分析陆续板书):描写——形态、动作、声音、色彩感官——视觉、听觉修辞——对比、夸张、比喻典型意象——猿、落木、长江联想与想象……提示:其他景物描写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或其他方法来赏析。论境界:诗圣怀天下任务三:再次研读整首诗,从诗歌意境和诗人胸襟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触。让学生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明确:豁达、壮阔,使整首诗悲不压壮,以“壮”为主调】康震教授对杜甫的评价。(播放《诗词大会》片段2分钟)艰难苦恨繁霜鬓问:杜甫只是感慨自己的命运艰难吗?【明确:国运和个人命运】杜甫的真情、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天下寒士的关心杜甫跌宕起伏的求官之路和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充满了艰辛,他所经历的政治挫折、贫穷、饥饿、疾病、逃亡,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和坎坷,才铸就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他的诗歌能够传达他自己对生命的感动,能够千百年之后还带着感发的力量,因此才造就了那一篇篇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也才最终成就了他“诗圣”的美誉。学生齐读:我常常谈到文学中诗歌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里边要有一个生命……这个作品要带着感动和感发的生命,……不只是说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有感动和感发,而是说当千百年后的读者再读的时候仍然可以产生一种感动和感发。——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诗的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第二要看这种感发的生命能否适当地传达给读者。诗歌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叶嘉莹《什么是好诗》结语:天高地阔的大背景中,一个白发飘飞、枯瘦如柴的老人,仍怀有兼济天下的胸襟,时隔千年依旧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登高》不愧为“古今七律第一”。板书:一、品情感写什么:情——八可悲怎么写:直抒胸臆二、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