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

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__内容

2、理清__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

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

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

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

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

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__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2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__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

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

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

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

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__的写法,__先写所见景物,然后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

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

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

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

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

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__。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

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

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

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

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

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

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

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

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

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

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

(),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

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

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

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

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

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

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

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读一读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二、想一想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

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三、比一比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

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四、课后学习探究__写作手法,借鉴__的写法,

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

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

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

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

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

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

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

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

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

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

读古文的能力,品味__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__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

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__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

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

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

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

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

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

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

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

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

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

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

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

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

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

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

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

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

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

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

“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__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

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

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

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

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

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

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

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

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

“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

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

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6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

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

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

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

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

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

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

《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

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

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

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

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

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

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

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__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

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

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

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

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__与《永州八记》中其他__的联系,

体会__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__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

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__放在一组__内,让人感到自

然而又贴切。

5、__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__的标题的。

6、__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

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

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

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

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

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__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__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__的解读也是如

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

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

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

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

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

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

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

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

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

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

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

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

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

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

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

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

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

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

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

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__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

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__语言丰富的表现

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

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__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

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__

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

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

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

则写心。__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

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

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

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

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__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

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__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

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

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

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

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

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

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

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

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

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

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

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

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

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

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

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

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

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

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

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

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

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

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

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

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

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

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

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

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

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

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

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

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

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

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

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

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

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

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

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

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

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

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__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

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

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

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

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

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

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

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

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

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

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

读古文的能力,品味__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

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

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

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

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

赏能力;

__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

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

于年代久远,加之__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是__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

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

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

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

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

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

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

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

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

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

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

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

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

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

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

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

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

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

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

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

文”,“能利用图书馆、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

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

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

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

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

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

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

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

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__的语气语感,为

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

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

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

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

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

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

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

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

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

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

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__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

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__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

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__的写作特点,

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

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

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

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

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

得。

(五)品味__,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

“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

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

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

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

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

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__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

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

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

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

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

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

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

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

操。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9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

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

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

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

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

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

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

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

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

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

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

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

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

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

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

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__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

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

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

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__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

致,探究__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__,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

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

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

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

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

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

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

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

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

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__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

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

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

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

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

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

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

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

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__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对比”

与“烘托”。中的“景”与“情”。“镜头”与“画面”。“乐”

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

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

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

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

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

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

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

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

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

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

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

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

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

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

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

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

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

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

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

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

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0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坻屿

嵁佁然翕忽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

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斗:象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6)不可久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随从。

(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

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

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

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

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

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1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

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__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

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

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__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

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

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

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

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

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

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

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

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

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

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

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

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

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

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

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

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

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

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__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

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

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

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

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

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

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

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

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

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

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

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

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

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

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__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

下面两个问题。

1、__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__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__的特点决定的。设计

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__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

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

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

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

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

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

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

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

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

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

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

“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

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

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

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__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

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

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

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

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

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

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

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__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

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

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

《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

“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

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

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

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

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

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

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

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

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

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

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

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

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

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

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__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

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

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

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