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与模式探讨_第1页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与模式探讨_第2页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与模式探讨_第3页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与模式探讨_第4页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与模式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灾难VS灾害灾难:国际救援专家认为,是“超出受灾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破坏”;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指局部,可以扩张和发展,演变成灾难。

第一页,共47页。灾难医学定义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多学科的协作作用,对灾难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快速反应和康复。灾难医学是介于灾害与医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涉及急救医学、创伤外科学、危重病医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还涉及诸如地震学、气象学、军事学等有关学科,是一门与急救医学密切相关而又有明显区别的综合性学科。第二页,共47页。灾难医学始于灾前的公众防灾知识普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救灾准备;重于灾中的现场救治、分级转运;延于灾后的防病防疫、心理疏导、恢复重建。灾难医学范畴第三页,共47页。灾难医学救援特点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的随机性;灾难医学救援现场的危险性;灾难伤情救治的困难性、复杂性;灾难医学救援的协同性;灾难医学救援的社会性。第四页,共47页。灾难医学发展历史1976年在德国的美茵次(Mainz),由7个麻醉科和内外科医生发起并成立急救和灾害医学俱乐部(ClubofMainz),1985年发展为“世界急诊和灾害医学协会”,1994年更名为世界急救和灾害医学协会(WADEM)。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和探讨急救和灾难医学的学会,学会的主席是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第五页,共47页。灾难医学发展历史1989年WHO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1995年,卫生部发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是关于灾害医学救援的第一部法规性文件;1992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了“灾害医学专业组”,研究防灾和减灾问题;2005年卫生部和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应急办公室,灾难医疗工作正式纳入国家卫生行政管理;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成立;2013年3月四川省医学会灾难医学专委会成立。第六页,共47页。2008年在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2011年8月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成立灾难与急救医学系;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急诊教研室开设灾难医学实践课程;2011年国内首家灾难医学研究所——同济医院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在武汉成立。中德灾难医学专家将从2012年开始联合招收培养灾难医学硕士,培养既懂医学又懂灾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13年四川省人民医院成立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灾难救援医学教育

第七页,共47页。第八页,共47页。灾难医学发展的转变灾难医学的学科内涵正从单纯医疗紧急救援向灾难综合救援及灾中、灾后中长期的医学、社会、人文手段干预并重转变;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要素也从单纯的医学技术层面逐渐向包括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医学救援队伍、各种救援场所和物资设备等要素体系转变;灾难医学模式已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第九页,共47页。灾难医学发展模式国际灾难医学界通行的“PPRR”模式认为:根据不同类型的灾难作出反应,通常都包含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灾难前预防阶段、灾难前准备阶段、灾难爆发期应对和灾难结束期恢复,即所谓prevention、preparation、response、recovery。这种灾难医学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实践中。第十页,共47页。我国灾难医学救援面临的挑战第十一页,共47页。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立不完善缺少可操作的完备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预案:总预案、子预案组织指挥混乱:纵向、横向通讯及灾区信息掌握:缺少铱星电话,信息收集与共享能力不足运输能力:立体救援能力差,降落点缺少,道路拥堵,缺少GIS在灾难救援中的应用队伍组建:缺少创伤救治能力专业化人才队伍,医疗救治:分级救治不到位,创伤救治不规范物质储备:后勤保障:救援基本装备及个人防护配备差:早期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不规范;第十二页,共47页。灾难医学教学研究、培训和演练机制缺位医学院校尚未系统性开设灾难医学专业课程,缺乏标准教材。2008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灾难与急诊系。我国灾难医学发展10年来还缺少关于灾难医学救援模式方面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培训演练重理论、轻操作,缺少联动性,实用性与实战性差。第十三页,共47页。缺少综合性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和有效的综合救援能力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现有各类应急救援人员50余万,分布于多个部门和行业,救援资源分散、救援职能单一,救援力量协调能力差,难以发挥整体协同救援效能;灾难发生时,国家进行紧急动员,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临时救援指挥机构,抽调军队和地方医疗力量组建临时灾难救援队伍,只是临时应急,缺长效性,缺少高层级专业化组织指挥管理人才,不能达到统一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差;医疗救援人员来自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专科,缺少合作,很难协调救治;大多队员缺少防灾意识和防护知识、从未进行过野外生存训练,无法适应灾区环境,甚至不能保证自身安全,救人者变成被救者,导致非战斗减员;各级综合性紧急医疗救援队伍与专业化医学救援队伍的组成方面有待加强,注重四大必备要素:人员、装备、预案和训练,队伍要从年龄、专业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方面进行选拔。第十四页,共47页。解决之道探讨第十五页,共47页。立法、政策准备及资源投入在全国分区建立灾难医疗救援网络:构筑以救援中心为主,多部门多层级医院紧密协作的救援网络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构建良好的培训-应急响应-部署机制先进的组织模式管理,灾难医学救援模式:一体化救治体系

第十六页,共47页。立法、政策准备及资源投入第十七页,共47页。立法:明确灾难医疗救援体系的建制、运行机制、范围并提供资金保障,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13年10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增加中央及地方专项经费支持,加大对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灾难救援及职业安全防护设备、救援物质的储备建立适当制度,招募、培训和认证灾难医学救援队队员,明确紧急情况下多点执业资格投入专项经费,在各省区建立灾难医疗数据登录系统,建立国家灾难医学数据银行(nationaldisastermedicalcarebank,NDMDB)第十八页,共47页。建立灾难医学救援网络第十九页,共47页。建立和配置灾难医学三级救援网络:国家级灾难医学救援中心与救援队,可依托于一体化运作的创伤救治中心进行建设着眼于跨区域救援能力按照DMAT-I级中心标准配置人员、装备及工作工具省市级灾难医学救援中心与救援队:着眼于省区内救援,建立各省内三级救援网络救援网络合作医院:灾难医学救援的后援力量第二十页,共47页。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项目2010年11月24日,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项目启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要求,建设4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即紧急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将全国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共7个大区,按区域规划建立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力量。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累积投入近5亿元,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设4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近40支。目前,首批4类16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验收工作已经完成,今明两年将完成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规划布局。

第二十一页,共47页。建立从属于省一级应急指挥机制的灾难医学救援协调机制: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多部门协调:政府行政部门-公安-消防-卫生部门-军队应急系统各种灾难救援中心之间的协调机制:传染病救治、中毒救治、核辐射救治救援网络合作医院间的协调机制制定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预案与指南(预防和救援的总预案及子预案)第二十二页,共47页。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第二十三页,共47页。灾难医学救援理论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信息网络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援体系支持保障体系五个子系统第二十四页,共47页。建设由现场救治力量、区域救治中心和后方救治机构组成的三级救治体系第二十五页,共47页。一级救治(现场救治):在废墟上展开现场急救工作。二级救治(前方医院):距离废墟很近的野战医院,移动医院或当地医院,开展紧急救命手术;三级救治(后方医院):距离废墟较远的大型医院,开展早期和专科的救治;三级救治

第二十六页,共47页。灾难现场前方医院后方医院现场急救紧急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救治康复治疗后送三级救治

123第二十七页,共47页。现场急救建立移动医院医疗巡诊疫情防治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帮助恢复重建当地医疗机构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健康宣教,普及卫生知识医疗救援队任务:开展医疗救援第二十八页,共47页。构建良好的培训-应急响应-部署机制加强灾难医学应急管理第二十九页,共47页。目标:在灾难救援事前、事发、事中及事后发挥人员和装备的最大整体效能,取得最大的抢险救援效益,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科学的排除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三十页,共47页。灾难医学应急管理管理常规管理应急管理不确定(Uncertainty)紧迫性(Urgency)威胁性(Threat)两者主要区别第三十一页,共47页。灾难医学应急管理第三十二页,共47页。灾难医学应急管理:管理过程33第三十三页,共47页。4R应急管理培训:管理者能力34第三十四页,共47页。应急管理机制:管理流程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预防准备第三十五页,共47页。36灾难医学应急管理的基本流程日常工作危机管理灾难发生前灾难发生时 灾后日常工作团队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应急管理者一线应急人员多部门/功能协调与应对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团队日常工作管理者灾难发生第三十六页,共47页。灾难医学救援救治模式:

一体化救治体系

第三十七页,共47页。从规范化、专业化到科学化救援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注重创伤专业化队伍建设第三十八页,共47页。我国创伤急救模式分诊分科式创伤病房集中救治一体化创伤救治第三十九页,共47页。一体化:服务于危重创伤患者的一体化“Anintegraltraumaserviceisanorganizedapproachtofacilitatingmultidisciplinary,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responsetoseverelyinjuredpatients.”“一体化创伤救治是一套系统性的策略、途径和组织模式,以便对危重损伤患者做出多学科、全面和系统的响应”一体化:创伤服务组织的一体化一体化创伤救治系统必须完整包括以下全部内容损伤/创伤预防服务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院前急救-转运-院内)完善的急诊科设置全系科的创伤外科病房及创伤ICU明确的分级创伤中心创伤康复及心理治疗服务社会-社工服务第四十页,共47页。创伤中心-救治机构分类功能区域性创伤中心(I级中心)配备涵盖全部相关学科的专职创伤救治团队。负责接受下级中心转诊的各种复杂创伤救治。配备专业创伤ICU。建立并负责管理该区域创伤数据库系统。开展创伤流行病学及临床干预研究,提供循证创伤指南、质量控制及推动区域创伤服务质量的评估。制定创伤专科医师培训规范及为各级中心培训人员。地区性创伤中心(II级中心)配备具有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专职创伤救治团队。可处理大多数复杂创伤。具备创伤ICU条件,可提供创伤后高级康复治疗服务。配备数据管理人员,负责该地区创伤登记。县/市级创伤中心(III级中心)可处理多数腹部、骨骼运动系统常见创伤。具备高级生命支持条件。配备普外科、骨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条件。具备可提供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运送工具。创伤急救站(附属于社区医院或乡医院)(IV级中心)由社区医院全科医师担任第一级救治工作,熟悉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可处理浅表创伤,能迅速鉴别需上送的危重患者。配备基本的运输工具一体化创伤救治中心:创伤中心分级第四十一页,共47页。▲LevelI&II●LevelIII-V美国创伤救治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