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传达_第1页
艺术需要传达_第2页
艺术需要传达_第3页
艺术需要传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需要传达艺术是否需要传达?对于该问题,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由直觉在心灵中产生的“纯粹意象〃构成的;“直觉即表现〃,人见到的世间万物的形象,都不是客观世界固有的,而是心灵创造的,或者说,是内在情感的表现;因此,艺术不需要传达。而朱光潜则不赞成克罗齐及其所代表的唯心主义用“心〃去统一“物〃,主张有一客观真实的世界,认为否定自我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将之看作自我心灵的创造,是违反常识的。他挨弃了克罗齐的某些基本命题:艺术与直觉的同一,艺术与表现的同一,以及从艺术事实中排除传达等,认为艺术是需要传达的。那么,"艺术究竟是否需要传达呢?〃,笔者认为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什么?〃艺术难以定义,但是,可以从艺术的三层内涵来把握艺术的概念:(一)艺术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是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是艺术家的审美直觉,是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家的审美直觉有时可以超越民族文化而达到人类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赞同克罗齐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审美就是直觉,直觉即创造,创造即艺术。这直觉是心灵的创造,使情感获得形式;在获得形式的同时,情感就转化为审美意象。所以在克罗齐的词汇中,说一种情感“被直觉到〃,“被认识到〃,“得到形式〃,“成为意象”,“被对象化〃和“被表现〃,其实都是同一回事。人以直觉的方式获得审美意象时,就已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一切基层感性认识活动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克罗齐从这个等式所推演出人人不能离开直觉,就必有几分是艺术家。依克罗齐看,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而没有质的分别。“人是天生的诗人〃,如果人类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艺术家而大部分人不是艺术家,那小部分人的作品就无法使大部分人去了解欣赏。克罗齐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这就是要求我们理解但丁的历史情境,对但丁有深刻的理解,文学史家的任务就在把已经变更的历史情境恢复到眼前来,引导读者的欣赏。(二)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活动而诞生的艺术品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模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艺术理论,模仿说被作为经典的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理论是直接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符合艺术的第二重内涵。然而,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因为艺术和艺术作品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逻辑前提是什么?既然艺术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它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艺术家的意义又何在?所以,从艺术作品出发来探求艺术问题,显然就掩盖和遮蔽了艺术的创造问题。艺术家使艺术成为艺术,没有艺术家,艺术是不可能的。逻辑地看,艺术活动首先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最后结果。十八世纪人的价值,个性自由等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开始强调艺术家的个性、自由、创造、天才等概念,艺术的“表现说〃对传统的“模仿说〃成为一种超越。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更是宣称艺术即直觉,即抒情的表现。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术品是艺术家审美直觉的形式化、结构化、符号化、物态化;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媒体或工具,采用一定的技术、技巧、手法或操作塑造出特定的艺术形象,形成特定的风格,从而作用于欣赏者的视听感官,以激发欣赏者相似的审美直觉,并实现艺术品的各种价值,因而使得艺术品获得无限的增值。应该强调的是艺术家创造的这种艺术性必须有效传达艺术家的艺术直觉、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因此,艺术与艺术性的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才能体现艺术家的存在价值。然而,仅仅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技巧,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却没有自己的审美直觉,没有艺术的第一层内涵,那么,他至多是一个艺术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需要补充的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艺术家的存在以及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就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水准的高低。从艺术家和艺术品出发对艺术的意义的追问,使得对艺术意义的探寻更深地推进了一步。艺术欣赏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接受者的活动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三)艺术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郑板桥的竹画天下闻名,他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我们稍作改变,恰好符合艺术的三重内涵,即胸中之竹、创造之竹和审美之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所谓三种"竹〃,正是审美感知、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阶段,竹的意象三形态。构思时,“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所欲画〃的竹的意象或意象体系,已纳入绘画的二度空间,取得构图、色彩、线条的艺术规范,较之“眼中之竹〃,已经过一度变形和重组;“落笔倏忽变相〃,在“得于心〃而“应于手〃的过程中,“胸中竹〃的传达,受制于艺术家的笔墨技巧、身心状态,乃至纸笔的工具性能,“手中竹〃较之又已再一度变形和重组。感知、构思与传达,意象及其体系随之凡两变,的确不能"随心所欲〃,而得服从内心感受客观化、物质形态化的需要。郑板桥自称“三竹〃之说不独为绘画而发,并不为过,因为这确乎是艺术创造的通则。用“三竹〃说来看“意象体系〃,我们便可明了:感知或想象中纷至沓来的意象,其实还谈不上“体系〃,顶多算是它的“原生态〃。构思中,艺术家将所欲传达的情感意念集中化、明朗化,原先的诸多意象,才得到一个聚结的“共同中心〃,艺术家才有可能对意象作必要的选择、取舍和剪裁,使之取得有序性;同时,艺术家还得适应和征服大众的心理,将"体系〃纳入特定的艺术规范,使之成为有征服力、感染力的"体系〃。传达中,艺术家还得适应和征服物质材料,使意象体系获得相应的物态化形式。此时,也只有到此时,艺术家胸中孕育成熟的意象体系才成为可由他人感受、观赏和评价的东西。这才是意象体系的终端态,即艺术品。说一部艺术品,就是一个完整的意象体系,这不是对艺术的一般要求,而是很高的要求。只有那些成功的艺术品,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我国诗论认为诗有“可句摘〃、“不可句摘〃之别,“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这是不易轻许的评价,而“气象混沌〃,首先指的就是它意象体系的浑整,自足。综上所述,作为与艺术构思活动密切联系的艺术传达活动,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传达活动是实现这一体现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通过传达活动,艺术创作才能最后完成。要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性,就必需研究传达活动的本质,研究传达活动和构总活动的关系,以及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手法的关系等问题。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的产物,只有通过传达而获得了物质存在的形态,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感知,在社会上得到流传,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它所特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赞成朱光潜的观点:艺术需要传达。克罗齐把一切种类的艺术传达活动排斥于艺术创作之外,认为艺术创作只需要内心的直觉,而传达活动所面对的只是“物理的事实〃,是机械的制作,虽然这种制作活动(“外射活动〃)对保存艺术品(“直觉品〃)具有某些价值,但却是与艺术活动的本质无关的。克罗齐这种观点的错误,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