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学习_第1页
生态自然观学习_第2页
生态自然观学习_第3页
生态自然观学习_第4页
生态自然观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未来第一节人工自然的扩展与生态危机一、天然自然与自然界的平衡对象性关系人(主体)自然(客体)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其面貌(一)天然自然一、自然、天然自然、

1、概念: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尚未认识的那部分自然:既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那个无限广袤的宇宙和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也包括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及其尚未探明的规律和特性。(二)自然界的平衡“平衡”泛指事物内部矛盾各方力量对比上的一种均衡状况,不发生显著的变动。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指由系统内部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为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

二、人工自然及其扩展

(一)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主要指:(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2)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新材料、新工具、人工建筑乃至模拟思维功能的人工智能机,等)。

人工自然的特点:(1)能动性(创造性);(2)价值(导向性);(3)演化发展的加速性;(4)中介性。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复杂的后果

工程巨型化、技术创新加速、工业化的全球扩展及其负面效果突出。二、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1、为什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2、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

辨证统一一方面,实践作为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中介,毫无疑问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另一方面,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还存在着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即人又具有受动性。3、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历史演进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历史发展相适应

三、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Yu)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年)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恩格斯在《自认辩证法》著作中这样向人们发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上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书中这样写道:“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

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鹣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它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

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

“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最后,她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曾经郁郁葱葱的胡杨林

当代世界三大危机

五大全球性问题

七个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人口问题。农业文明引发了一系列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大量增加,到工业革命前后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实际上也是粮食和资源问题,因为人口增加就意味着粮食和能源、水资源的需求增加,也就意味着人向自然索取的增加。

马尔萨斯《人口论》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注意到人类人口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于1798年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人口论》的观点虽然过于悲观消极,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却是工业革命前后,人类对自身发展与地球自然环境关系进行的一次开创性的探讨,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人口论》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聚讼纷纭。

世界人口的增长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的发展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一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是500万;农业革命后,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长,但总量仍很有限,直到18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这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4亿。此后,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突破20亿,此时中国人口还是4亿。1960年接近30亿,中国人口6亿。1975年超过40亿,90年代初,全球人口已达到55亿。中国前期1600年间总人口:6000万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前,总人口数量约一千多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总人口约2000万人。到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近200多年,中国人口就达到了约六千万。此后这个纪录大约一直保持到明朝末年,中国人口在长达1600年间一直维持在4000万到6000万之间。1578年全国总人口6069万人。康乾盛世使中国人口突破3亿

1685年,清朝康熙24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一亿。70多年后,1762年,清乾隆27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30多年后,1709年清乾隆55年突破3亿。125年后,1834年突破4亿。又过了115年,1949年中国人口达到5.4亿。

1981年,新中国成立32年,总人口突破十亿,1998年,中国人口突破13亿。哪届政府吃饭压力最大?

中国人口从零到2000万,用了将近2000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1万人。从2000万到6000万,用了1600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2.5万人。从6000万到一亿,用了107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40万人;从1亿到2亿用了70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142万人;2亿到3亿用了30多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330万人;3亿到4亿用了125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80万人;4亿到5亿用了115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87万人;从5亿到10亿用了32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1560万人;从十亿到13亿用了不到十年,年平均增长约每年3000万人。由此可见随之而来的吃饭问题的压力多么巨大。生存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当然服从指数增长规律,但其增长率却可明显地看出生存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中国古代人口真正快速增长的时期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这130多年间,由6000万一下发展到了3亿。而从1834年到1947年,也是100多年,中国人口只增长了1.5亿。

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作者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示。”

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因此,作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状态”的设想,其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换言之,它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零增长”或“不增长”战略。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在今天看来,这本书中所陈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罗马俱乐部在以后的的一份报告《极限之外》中,已经修正了原来的观点。但《增长的极限》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震荡却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二)资源问题可更新资源: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如生物资源、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不可循环、不可再生(天然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短缺问题

(1)资源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有限,人类活动规模和速度超出了自然允许的限度。人口、经济总量、资源消耗等的指数增长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例如,石油是两三亿年前沉积的森林经地质作用碳化而成的,其循环周期超过了人类的历史。不同的价值立脚点: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康芒纳(BarryCommoner)在《封闭的循环》中的观点:只取改造世界过程的有利部分而忽视危害的方面。利弊并存的效果。并非故意的出乎意料的后果。

(2)可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其原因是过度种植造成地力衰退。长期使用农药、化肥降低土壤质量。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的土壤有机层需要100年至400年的漫长岁月。(3)淡水供应不足。由于生产和生活大量用水及水体污染,造成淡水资源严重缺乏。(4)森林植被严重破坏。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矢、土壤沙漠化。(5)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三)环境问题

1、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2)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

2、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1750年出现的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问题。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主要由于工业生产中“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农业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废弃物等,造成水、土地和大气层的污染。受污染的水体沿着食物链的转移又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大气污染的后果也很严重。(2)联合国的有关报告的结论:

表现在几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环境污染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其它污染。新的特点:第一代的宏观环境污染向第二代微观毒害,如疯牛病。对技术的诅咒:地狱之说,主张“回归自然”。例如,皮卡德(J·Piccard)这样诅咒技术,“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技术,除了广泛地造成自杀性的污染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三种批判:人文主义批判、社会批判和生态批判。一、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一)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回顾从数量上看:

180019301960197519871999年

102030405060亿

从分布上看: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

发展中国家2、人口过快增长将带来一系列影响粮食供给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本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3、中国人口增长回顾历史上,中国人口增长经历过3个台阶(一)先秦1000-2000万陡升到西汉的6000万(二)清朝,由6000万增长到4亿

(1840年测算)(三)建国后,历史上总人口数最多,台阶幅度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

4、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降低人口增长率,实现适度人口目标。广拓就业途径,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国石油近三分之一靠进口,2003年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石油进口国;世界观察(WorldWatch)研究所(L.R.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粮食)2、警告:《寂静的春天》(1962年、卡逊),《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米都斯,被翻译成34种文字,发行近1,000万册,列入31届联合国会议文件),《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舒马赫);《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署(EPA);1972年,美国国会成立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建国后三次资源大破坏(1)发生在“大跃进”时期(2)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3)“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依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耕地锐减,目前人均耕地已不足1.2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紧缺,原本缺水的北方,用水日趋紧缺,京津一带缺水尤其严重——“南水北调工程”;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速;铁矿、石油、天然气等支柱性矿产将短缺。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的建立

——生态观理论与实践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观发展战略

1.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在现实社会中,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以其实践活动不断加深自然界的分化,使得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并且实践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这种实践作用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了生态危机,进而引起了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生态科学。这就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⑴人口激增;⑵自然资源短缺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

人类实践的不断加深和扩大,导致自然界的原有平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被打破。对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平衡即生态平衡也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如森林的生长、动植物的繁衍)和自我修复的调节能力(江、河、湖、海的自净化等),能在一定限度内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现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干预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中尤以人口、资源、污染问题为突出和紧迫。这些问题意味着生态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自然资源:自然界中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产生资料的来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再生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和不可再生性资源(煤、石油等矿物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面临耗竭)①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规模丧失,使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已被视为当今世界头号生态问题)、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②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直接导致动植物资源短缺。③矿物资源也在危机之中。

世界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3800万平方公里。亚洲占32.5%,非洲占27.9%,澳大利亚占16.5%,北美和中美洲占11.6%,南美洲占8.9%,欧洲占2.6%森林以每年2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几乎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土地沙漠化已严重威胁到100多个国家。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或者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目前全球规模的污染主要是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

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⑵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⑶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⑷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⑴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⑵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⑴生态理念⑵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人类)生态学⑴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⑵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⑴生态理念⑵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

⑴生态理念

①整体的观念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必可分割的整体。②循环的观念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相互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分解三个环节构成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③平衡的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④多样性的观念“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物种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⑵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能流物复,协调稳定”: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负载定额”: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决定于生物自身的特点和可供他利用的资源和能量。“时空有宜”: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建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于其中。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现象进行的。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于其中。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现象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⑴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物不能离开非生物(环境)(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⑵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构成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每种生物都是其中的一环,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乃至生存。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⑴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物不能离开非生物(环境)(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⑵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构成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每种生物都是其中的一环,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乃至生存。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通过光合作用、食物链和分解作用,构成物质、能量的循环与运动,进而构成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生态自然观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可持续发展”概念出现在国际社会关于环境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的20世纪70年代末。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0)提出“通过保护生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的最终目的。”认为发展是指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的利用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布伦特兰报告”(1987)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它着眼于三个“实现”:①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③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面对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资源有限、环境退化等诸多共同危机和挑战时,人类社会对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其根本实质乃是要解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寻求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促进经济增长与人类进步两者的协调。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一)合理地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应全面估价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尽最大努力争取达到利大于弊的效果。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二)推动社会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生产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生产力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表现为生产方式。所以,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行政管理、生活方式以及战争等因素都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影响。

(三)实行全球合作全球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它的整体性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全人类具有共同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通力合作。一个基本原则是要坚持事实求是地按地区分担责任和义务,在发展目标上有所侧重。(二.八现象)自然灾害与减灾1、自然灾害地球上的自然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时广义:包括突发性的和缓变性的自然害;狭义:仅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热带气旋、低温冷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草、鼠害……2、自然灾害系统的关联性(1)不同地域自然灾害的因果关联性(2)同一地域自然灾害的生成关联性(3)一次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生成关联性(4)缓变性的环境灾害与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关联性(5)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3、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1)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大;(2)人类承受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强;(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4、依靠科学技术减轻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不仅在于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功能的衰退、社会结构的破坏甚至社会动荡。

减灾意味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依靠科学技术是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途径。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这种反思的新特点(1)要求把自然和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的整体系统加以对待,要注意长远结果;(2)不仅要注意对人类有利的变化,更要注意对人类不利的变化;(3)要求人们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以自然界为征服改造对象,试图主宰和统治自然的种种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新观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容(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2)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3)人类既是自然的征服者、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二、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对人类前途充满乐观。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协调发展的前景和基本途径:1全球协调;发达国家(美国)拒绝签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1、需要科学技术的转向:环境经济可以双赢;循环经济、绿色工程、绿色产品2、可持续发展理念新观念: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