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
第1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及练习一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
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根据图形推测
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
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
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
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
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
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
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
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
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
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1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
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
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3个小正方体
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
看到
,可以先一行摆
,看一看哪个
,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的图形是
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
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
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
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
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
鼓励。
教学例2
我们已经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
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
得到的物体的图形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
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
们就一
起来探索根据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摆立
体图形。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
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从前面、左面和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
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
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
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
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
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
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
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
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一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
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交流
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
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
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
物体的形状。
3.教材练习一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
组织交流。
4.教材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
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
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
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
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
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
图形。
5.教材练习一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
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
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
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
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三、复习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lo
12+2=68+3=2......230+6=519+7=2.......5
9+5=L826+8=3.252070=221+21=163:9=7(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
式)4.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
分为以下两类:
12+2=620X0=2
第
30:6=521:21=1
类
63+9=7
8+3=2.......2
第
19+7=2.......5
类
9^5=1.826^8=3.25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
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新课讲授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
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
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
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
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
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
30-6=5,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
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c(a,b,c均是不为的自然数),那么
a就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
结果是整数。
18-1=18,1是18的因数;
18:2=9,2是18的因数;
18:3=6,3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
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o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
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
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
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
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
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30的因数36的因数
1,2,3,5,6,
10,15,30
1,2,3,4,6,
9,12,18,36
老师举错例。(36的因数:1,2,3,4,6,6,9,12,
18,36o)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
不需要写两个6o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o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
的。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2课时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及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
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
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
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四、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
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
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
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
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6/2=3,……依
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
出来吗?(不能)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
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
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
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
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
是无限的。
三、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⑴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
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⑵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
数是无限的,第⑷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
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
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
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
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
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
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
小的是10o
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x1=22:2=1
2x2=44+2=2
2x3=66:2=3
2x4=88:2=4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
限的。
第2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9例1及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
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
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
念。
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
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
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
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
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
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
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
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
表1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
是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
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
是、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五、认识奇数、偶数。
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
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5)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
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②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
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
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
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
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
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
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
个位是否是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
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
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
⑶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0,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2,4,6,8的数,如:8,
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2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
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掌握找3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1533452460986756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
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x1=33x2=63x3=9
3x4=123x5=153x6=18
3x7=213x8=243x9=27
3x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
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
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T8124->4227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
什么奥妙呢?
讨论:翻开课本第10面,把3的倍数圈起来,斜着看这
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
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1272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
11题。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
数。【教学反思】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
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
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
质数还是合数。
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六、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
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
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
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
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lo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
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
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
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
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
因
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
数
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
出正确判断。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6课时奇偶性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
4〜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
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
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七、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
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
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
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二、新课讲授
5.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
的和是
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
礼物
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
相加的
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
的和是
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
礼物
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
相加的
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
数二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
2余0,
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
数二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
下定论
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
“验证”,
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
验证
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二奇数)
学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吗?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的第4〜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
有
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用眼
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
识就非
常简单了。
【板书设计】
奇偶性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教学
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
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
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
—大胆猜测一方法验证一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
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
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
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第21〜22
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
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八、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
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
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
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
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
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
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
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
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
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
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
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
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
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
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
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
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
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
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
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
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
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4、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
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
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
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
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多观
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
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
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
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九、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
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十、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
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
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
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
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
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这个物
体是6个面都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
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
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
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学反思】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
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
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
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
已。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
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难点: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十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
“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
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
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
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
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
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lo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
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x0.4+0.7x0.4+0.5x0.4+0.5x0.4+0.7x0.5+0.7x0.5=0.28+0.
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
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x0.4x2+0.5x0.4x2+0.7x0.5x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x2
(0.7x0.4+0.5x0.4+0.7x0.5)x2=0.83x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
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
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
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
获吗?【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x边长x6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
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
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
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关于长
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
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六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
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过程】
十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
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
(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
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
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
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
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
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
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
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
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x12x2+6x12x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x12+6x12)x2=(120+72)x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
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
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
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
掌握。
3x3x5=9x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
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
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
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x12x2+6x12x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x12+6x12)x2
二(120+72)x2
=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
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x3x5
二9x5
二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
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
当引导。整个活动过程,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
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
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
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
的教学中,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感。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
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
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
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十三、复习导入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
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
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
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
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
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
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
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
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
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Icm3,ldm3,l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l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
体积是l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
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l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
是l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l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
l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
在墙角,看看l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
位,请同学们用4个l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
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
是由4个体积是l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
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
收获呢?【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生亲身验证“石头占
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继
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机,手机三种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引
出体积的概念。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
生建立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导入教育培训课件
- 振动筛设计研究
-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班课件
- 倪吉昌课件医院
- 伶官传序课件
- 2025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综合练习含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企业管理干部安全培训课件
- 甘肃收费后续管理办法
- 疫情公司公章管理办法
- 税务局专管员管理办法
- GB/T 27818-2011化学品皮肤吸收体外试验方法
- GB/T 22512.2-2008石油天然气工业旋转钻井设备第2部分:旋转台肩式螺纹连接的加工与测量
- GB/T 19137-2003农药低温稳定性测定方法
- 通过测试-失效测试-老化测试-三者有何区别
- 动漫人物欣赏课件
- DBJ53-T-40-2011 云南省城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让主动问好成为一种习惯(优秀主题班会)
- DB15T 2412-2021 蒙餐 蒙式牛肉丁
-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 OTN技术概述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