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_第1页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_第2页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_第3页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_第4页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复杂荷载与环境下钢桥抗疲劳设计和维护关键技术【推荐奖种】201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排名职务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主要学术和技术/职称创造性贡献王春生1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1~5有重要贡献袁卓亚2总工/教高中交集团西北总部西安公路研究院对创新点1、3、4有贡献陈惟珍3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3、4有重要贡献杨文奇4站长/教高陕西省交通厅基本建陕西省高速公路对创新点1、4有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集团公司贡献段兰5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2、3、5有贡献叶肖伟6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创新点3、4有贡献许冰7高工西安公路研究院西安公路研究院对创新点3、4有贡献徐俊8讲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3、4有贡献石雄伟9所长/教高西安公路研究院西安公路研究院对创新点3、4有贡献罗晓瑜10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4、5有贡献任更锋11副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2、4有贡献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完成人共同承担完成了陕西交通科技项目“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合同编号:12-18K),该项目已鉴定验收,其研究成果是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七、第九完成人共同编制了陕西省地方标准《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61/T937-2014)。第二完成人为第一完成人的博士导师, 共同署名发表钢桥疲劳研究论文多篇。第一完成人与第六完成人在 TheEastAsia-PacificConferenceonStructural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EASEC-15)共同组织钢桥疲劳专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及贡献】1.长安大学1长安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不仅承担了项目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且承担了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钢桥足尺疲劳试验系统和裂纹监测技术、钢桥多源跨尺度疲劳损伤机理、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监测技术与评估理论、钢桥疲劳损伤的冷加固方法与延寿技术的具体研究工作和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3、4、5有重要贡献。2.西安公路研究院西安公路研究院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监测技术与评估理论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对创新点1、3、4有重要贡献。3.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概率疲劳设计方法、锈蚀钢构件和拉索的疲劳和腐蚀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对创新点1、3、4有重要贡献。4.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监测技术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对创新点 1、4有贡献。5.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监测技术与评估理论研究工作及工程应用。对创新点 4有贡献。长安大学与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西安公路研究院共同承担完成了陕西交通科技项目“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合同编号:12-18K),该项目已鉴定验收,其研究成果是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大学与西安公路研究院共同编制了陕西省地方标准《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61/T937-2014)。长安大学与同济大学共同承担了多个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和标准规范项目,为本项目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技术领域。钢结构桥梁具有自重轻、跨越能力强、施工周期短、工厂化程度高、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桥梁设计和建造水平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我2国钢铁产能的提高和钢结构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的指导意见》,决定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提升公路桥梁品质,发挥钢结构桥梁性能优势,助推公路建设转型升级,钢结构桥梁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然而在长期繁重交通荷载(特别是客观存在的超载现象)与复杂环境场耦合作用下,以及设计、建造和维护中一些深层次技术环节的缺失,导致我国钢桥早期疲劳病害突出,其萌生具有隐蔽性、破坏具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桥梁使用安全,相应的维护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因此,如何解决钢桥的疲劳开裂问题,确保钢桥使用安全,合理延长钢桥使用寿命与维护周期,有效降低钢桥运营安全风险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提升钢桥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已成为桥梁工程界关注的技术焦点。本项目针对复杂荷载与环境场耦合作用钢桥抗疲劳设计和维护的重大技术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25,51078039,51308493)、陕西交通科技项目(12-20K)等研究课题支持下,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攻克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利用覆盖陕西等10余个省市的全国典型公路车辆荷载调查资料, 基于车辆荷载动态称重技术和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公路等级的5种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并在《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61/T937-2014)给出了公路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2.发明了高效的钢桥足尺疲劳试验系统和裂纹监测技术针对钢桥疲劳试验耗时长、加载吨位大、费用高等瓶颈问题,发明了系列足尺疲劳试验装置和加载系统,可真实地模拟构造细节在实桥中的受力状态,加载设备工作高效、适用性强,可显著降低试验成本。针对疲劳试验中复杂构造细节隐蔽性疲劳裂纹检测难,疲劳裂纹萌生、扩展监测技术不成熟等亟需破解的技术难题,研发了柔性压电漆声发射传感器与探头式声发射传感器协同工作的疲劳裂纹监测系统,实现了复杂构造细节疲劳裂纹萌生、扩展的全过程动态监测与定位,提出了采用声发射监测信号评价疲劳裂纹扩展状态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3.揭示了钢桥多源跨尺度疲劳损伤机理并发展了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开展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腹板间隙面外变形疲劳、腐蚀疲劳机理的足尺模型3试验和精细化数值断裂力学模拟,发现了大应力比对面外变形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腐蚀对细节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能更好表征长寿命区细节疲劳性能的双线性S-N曲线模型;实现了多场耦合作用下复合型裂纹的跨尺度数值断裂力学模拟,深入揭示了钢桥面板、腹板间隙面外变形疲劳等典型细节的跨尺度损伤机理;提出了钢桥面板与面外变形细节疲劳设计准则、耐疲劳构造改进措施,研发了管翼缘组合梁以减少腹板、翼板疲劳细节,优化了短吊杆和桁架节点板构造细节,提出了适合中国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的钢桥面板典型细节疲劳强度等级;鉴于基于应力比和允许应力法的抗疲劳设计方法不适用于现代焊接钢桥,提出了基于焊接细节应力幅和考虑疲劳作用与疲劳抗力随机性的概率疲劳设计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为破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与面外变形疲劳这两个桥梁工程领域的科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被国家交通行业技术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D10)和陕西省地方标准《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61/T937-2014)采纳,成为钢桥抗疲劳设计的重要依据,提升了钢桥设计水平。4.创建了交通荷载与复杂环境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监测技术与评估理论针对长期繁重交通荷载(特别是客观存在的超载现象)与复杂环境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损伤特性,研发了钢桥疲劳检测的系列技术装备,实现了声发射、车辆动态称重和疲劳应力监测技术的融合,明确了疲劳损伤监测信号与疲劳荷载作用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声发射监测信息的疲劳损伤定位方法,建立了多技术融合的钢桥疲劳损伤智能监测系统。对西铜高速公路渭河特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哈尔滨滨北松花江公铁两用大桥等6座典型钢桥进行了钢桥面板疲劳应力测试与运营监测,揭示了钢桥面板典型细节的疲劳应力分布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钢桥面板疲劳应力分析的应力响应线和响应面的基本概念,为钢桥面板疲劳寿命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长期海量监测数据,提出了交通荷载、风、温度、腐蚀环境作用效应的精细化概率分布模型及数值再现技术,揭示了荷载与环境作用对钢桥典型疲劳损伤的耦合影响机制,攻克了短周期与长周期疲劳作用的耦合难题,建立了钢桥随机疲劳应力谱有限混合分布建模方法,发展了基于遗传算法和赤池信息准则的多类型混合分布模型多参数识别方法,揭示了钢桥典型焊接细节的应力集中因子随机特性,提出了在随机疲劳作用下应力集中因子统计分布模型及其数学解析表达式,4为钢桥时变疲劳耦合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热点应力和数值断裂力学,建立了在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模型与方法;通过试验探究了钢构件失厚率与疲劳寿命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锈蚀钢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公式;提出了在确定缆索临界裂纹长度时需选用重现期高的交通荷载极值效应,按等强度原则将锈蚀钢丝等效为带初始裂纹的钢丝,并结合实桥检测结果提出拉索锈蚀分布模型,建立了拉索锈蚀疲劳评估的方法体系;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钢桥时变疲劳可靠度评估理论,提出了综合考虑交通荷载和台风影响的标准日应力谱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建立了能够考虑名义应力和应力集中因子双随机性的时变疲劳可靠度解析模型,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应力集中效应和钢材锈蚀因素的钢桥疲劳可靠性计算方法,实现了多场耦合作用下钢桥概率疲劳寿命的预测。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程》(DG/TJ08-2145-2014)。5.提出了钢桥疲劳损伤的冷加固方法与延寿技术针对钢桥疲劳加固技术难度大,传统焊接加固效果差、易于诱发二次疲劳开裂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具有零损伤或微损伤和不中断交通加固技术特征的钢桥冷加固技术新理念,应用粘接、栓接、粘栓钢板和冷连接高韧性纤维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实现了疲劳损伤冷加固的技术目标,研发了与加固构造灵活匹配的零损伤冷固定装置,基于融合监测技术、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和数值断裂力学构建了冷加固后评价技术体系,完成的足尺疲劳试验和实桥应用均证实冷加固方法可显著延长疲劳构造细节的安全使用寿命,验证了冷加固技术措施的工程可实施性、经济性、高效性与可靠性。迄今获授权发明专利 5项、实用新型专利 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4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被纳入3部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项目成果在西铜高速公路渭河特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斜拉桥、哈尔滨滨北松花江公铁两用大桥、香港青马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因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第一完成人受邀任国际知名期刊《 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SteelConstruction》钢桥疲劳专刊客座主编,以及《中国公路学报》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专刊编辑。培养国家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1人、国家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人,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1个。5【主要论文专著】王春生,Ben,T.Y.,李海汀.FatigueLifeEvaluationofIn-ServiceSteelBridgesbyUsingBi-LinearS-NCurves.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SteelConstruction,2015,11(3):269-282.王春生,翟慕赛,段兰.FatigueServiceLifeEvaluationofExistingSteelandConcreteBridges.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SteelConstruction,2015,11(3):305-321.王春生,王茜,徐岳.FatigueEvaluationofaStrengthenedSteelTrussBridge.StructuralEngineeringInternational,2013,23(4):443-449.王春生,段兰,翟慕赛,张雨萧,王世超.SteelBridgeLong-termPerformanceResearchTechnologyFrameworkandResearchProgress.Advanc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2017,20(1):51-68.李镇,张云峰,王春生.Asensor-drivenstructuralhealthprognosisprocedureconsideringsensorperformancedegradation.StructureandInfrastructureEngineering,2013,9(8):764-776.陈惟珍,谢振林,严博翀.Researchonthegeneralmethodforextrapolatingtrafficloadeffectsforhighwaybridges.Stahlbau,2014,83(3):186-198.陈惟珍,杨光.TheoryandcasestudyofvehicleloadidentificationbasedonBWIMofsteeltrussbridge.Stahlbau,2013,82(3):214-222.陈惟珍,严博翀,刘学,蒋赢达.Researchonthefiniteelementsimulationofandupdatingmethodforoldrivetedtrussbridges.Stahlbau,2012,81(5):419-425.颜飞,陈惟珍,李志斌.Predictionoffatiguelifeofweldeddetailsincable-stayedorthotropicsteeldeckbridges.EngineeringStructures,2016,127:344-358.叶肖伟,倪一清,黄启远,高赞明.Statisticalanalysisofstressspectraforfatiguelifeassessmentofsteelbridgeswith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data.EngineeringStructures,2012,45:166-176.叶肖伟,倪一清,高赞明.Experimentalevaluationof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ofweldedsteelbridgeT-joints.JournalofConstructionalSteelResearch,2012,70:78-85.叶肖伟,苏有华,韩建平.Astate-of-the-artreviewonfatiguelifeassessmentofsteelbridges.MathematicalProblemsinEngineering,2014,ArticleID956473,2014:1-13.王春生,付炳宁,张芹,冯亚成.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疲劳试验.中国公路学报,2013,26(2):69-76.王春生,翟慕赛,Houankpo,T.N.O.,唐友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冷维护技术及评价方法.中国公路学报,2016,29(8):50-58.王春生,翟慕赛,唐友明,陈惟珍,瞿天宇.钢桥面板疲劳裂纹耦合扩展机理的数值断裂力学模拟.中国公路学报,2017,30(3):82-95.王春生,王雨竹,崔冰,瞿天宇,孙宇佳.应力比对钢桥腹板间隙面外变形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中国公路学报,2017,30(3):72-81.徐俊,古锐,于振华.交通荷载对拉索钢丝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817-822徐俊,陈惟珍,刘学.斜拉索退化机理及钢丝力学模型.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6版,2008,36(7):911-915叶肖伟,傅大宝,倪一清,黄启远,姜绍飞.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钢桥焊接节点疲劳可靠度评估.土木工程学报,2013,46(10),89-99.袁卓亚,李立峰,雷丹,石雄伟,冯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实桥试验研究与应力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14,31(7):84-90.【主要知识产权】知识产知识产权具体名国家授权号授权权利发明人专利有权类别称日期人效状态发明专一种钢板梁桥面中国ZL20141032016-0长安王春生,王茜,孙有效利外变形足尺疲劳09563.13-30大学宇佳,段兰,魏孟试验加载装置春,赵金伟发明专竖向加劲肋与翼中国ZL20141032016-0长安王春生,翟慕赛,全有效利板间腹板间隙面08884.73-30大学先凯,段兰,王茜,外变形疲劳试验闫生龙,孙宇佳,魏加载装置孟春发明专带混凝土翼板的中国ZL201010242012-1长安王春生,翟晓亮,王有效利双钢管混凝土翼4578.30-03大学茜,王继明,朱经缘组合梁纬,冯林军,任腾先,段兰,王欣欣,王晓平,郝龙,闫生龙,王玉娇发明专开口环式锚固力中国ZL201310162015-0长安王建华,任更锋,有效利7043.47-15大学陈峰,张焕涛,贾测量装置利强发明专压电式张拉力监中国ZL201310162015-0长安王建华,陈峰,任有效利测装置8195.66-10大学更锋,贾利强,张焕涛实用新钢桥面外变形疲中国ZL201420362014-1长安王春生,王茜,魏晓有效型专利劳的冷加固构造0073.72-03大学强,孙宇佳,段兰,翟慕赛,赵金伟实用新钢桥腹板间隙处中国20142036122014-1长安王春生,王茜,唐友有效型专利竖向加劲肋的抗87.62-03大学明,孙宇佳,段兰,疲劳构造细节刘喆实用新基于栓接角钢的中国20142036122014-1长安王春生,孙宇佳,闫有效型专利钢桥面外变形疲88.02-03大学生龙,王茜,段兰,劳加固构造魏孟春,翟慕赛实用新一种收敛测量装中国ZL201520462015-1长安任更锋,常仕东,陈有效型专利置1022.80-21大学浩,段兰,罗晓瑜,马先坤,张锦凯,高鹏飞7实用新一种杠杆加载装中国ZL201520322015-1长安任更锋,高鹏飞,常有效型专利置1918.60-14大学仕东,邹存俊,王茜,高学振,姜兴国,马先坤,张锦凯,陈浩【客观评价】1.科技鉴定意见2013年11月,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陕西交通科技项目 “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合同编号:12-18K)的成果鉴定验收会上,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首次开展了组合层和铺装层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应力影响程度的实桥测试,并首次建立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要构造细节的疲劳应力响应面与纵、横向响应线;提出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与稳定足尺试验模型的多目标设计方法,解决了疲劳模型设计与实桥的相似性问题;开展了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构造细节的大型足尺模型疲劳加载试验研究,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公路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典型细节的疲劳强度建议值。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实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