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_第1页
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_第2页
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_第3页
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_第4页
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江河口的治理与管理概述卢治文;易灵;陈军【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9(040)012【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治理;规划;管理;珠江河口【作者】卢治文;易灵;陈军【作者单位】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10;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广州5106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56珠江河口地区涉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江门、珠海等6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1]。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有效治理珠江河口,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多项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珠江河口治理、保护和开发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2]。回顾总结珠江河口治理规划的编制情况、管理措施,有利于把握未来河口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更多地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1珠江河口概况1.1水系概况珠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流,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大水系复合而成,西江、北江、东江水沙流入珠江三角洲后经八大口门出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水系格局[3]。珠江河口区(图1)河网纵横、洪潮交汇,八大口门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四口门为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其水沙注入伶仃洋河口湾;西四口门为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其中磨刀门直接注入南海,鸡啼门注入三灶岛与高栏岛之间的水域,虎跳门和崖门注入黄茅海河口湾[4]。图1珠江河口水系1.2水动力特性珠江河口八大口门水动力特性不尽相同,泄洪纳潮情况不一。磨刀门、横门、洪奇门、蕉门、鸡啼门、虎跳门河流动力较强,为河优型河口,以河流作用为主,其中磨刀门的净泄量居八大口门之首;位于东、西两侧的虎门和崖门潮流动力较强,属于潮优型河口,以潮汐作用为主,其中虎门的潮汐吞吐量排在八大口门首位。在径流与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网河区水流相互作用与影响,会潮点复杂多变,水沙运动十分复杂。枯水季节,上游径流减少,极易发生咸潮上溯,对河口地区供水造成影响。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近年来河口地区台风暴潮呈多发、频发态势,风暴潮位屡创新高。2008年〃黑格比”使河口地区潮位超100年一遇,2017年〃天鸽”使部分站点超200年一遇,2018年〃山竹”造成珠江河口多个站点再次突破历史极值[5]。风暴潮灾害已成为影响珠江河口最为严重的水安全问题之一。1.3功能与作用珠江河口是流域洪水、泥沙宣泄入海和纳潮、航运通道,滩涂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具有泄洪、纳潮、供水、航运、生态等多重功能。珠江河口是珠江流域的尾闾,口门畅通是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防洪安全的基本条件;东、西两侧河口湾伶仃洋、黄茅海的潮汐动力是维持河口稳定、深水航道稳定及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珠江河口地区地势平坦,当地水库调蓄库容有限,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供水主要依靠过境水,据统计每年从河口取水量达95多亿m3。珠江河口地区港口航道星罗棋布,年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占广东全省的70%以上[6]。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渔业资源等丰富,分布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福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为河口生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生存和繁衍增殖的基础条件[7]。2珠江河口治理历程珠江河口的系统治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治理目标及治理范围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考虑防洪需求为主的局部区域治理阶段;第二个阶段,重点考虑防洪、兼顾航运交通、滩涂开发的分口门治理阶段;第三个阶段,综合考虑珠江河口保护、开发利用的系统治理。由于河口治理技术复杂,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珠江河口治理一直沿用了在规划中整治、在整治中规划的工作方法。随着河口治理技术的进步及治理经验的积累,从2000年开始,以《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为标志,珠江河口治理开始进行规划先行、系统治理[8]。20世纪50—70年代,局域防洪治理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珠江河口治理显著的特征是〃强调以联围并流,联围筑闸为主,调蓄、分洪、疏浚等为辅”。针对珠江三角洲堤防标准低,堤系紊乱分散的问题,50年代编制的《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综合利用规划》提出采用〃联围并流”的办法,扩大堤围规模,缩短防洪战线,提高防洪标准,为大面积整治围内排涝系统提供有利条件[1]。70年代编制的《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在总结前20多年的实践工作基础上,提出〃联围筑闸,简化水系,控制水沙”的规划布局,对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实施联围筑闸、简化水系工程措施,解决地区的防洪、排涝问题[2]。20世纪80—90年代,分区域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珠江河口治理的显著特征是〃分区治理,整治与开发相结合,开发服从整治,以开发促整治”。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珠江委加强了基础观测和基础研究工作,针对各口门存在的问题,以防洪为重点,兼顾航运交通、滩涂开发[9]。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江委分区域开展了珠江河口规划和整治工作,先后完成了《珠江磨刀门口门治理开发工程规划》《伶仃洋治导线规划》《黄茅海及鸡啼门治理规划》《广州-虎门出海水道整治规划》等[10]。规划按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方针,研究确定了各口门行洪纳潮延伸水系总体布局和整治工程总体布局。受技术手段限制,该时期的规划对河口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分区域进行,未能充分考虑口门间的互动性。2.321世纪初至今,系统综合治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珠江河口治理的显著特征是〃首次将珠江河口作为一个完整系统,以系统思想研究珠江河口治理问题”。这段时期,在总结分析流域〃94・6”〃98・6〃洪水暴露出的新问题基础上,运用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水沙数学模型、遥感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珠江河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对河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对20世纪八九年代有关整治方案进行了复核研究,提出了《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治导线规划、泄洪整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岸线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等。规划主要内容如下。治导线规划:引导河口有序延伸,满足行洪纳潮要求,改善水流条件,维护滩槽与航道的稳定;伶仃洋和黄茅海,形成喇叭型河口湾形态,以增强潮汐动力;其他以河流动力为主的河优型河口,以控导口门合理延伸为重点尽可能保持延伸河道呈多汊道格局。泄洪整治规划:与航道整治相结合,采取清障、疏浚、导流、开卡、退堤等综合措施,增强河口泄洪能力。水资源保护规划:按照水域用途,区划河口水功能区,并采取严格的污染物限排措施,改善河口地区水生态环境。岸线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岸线滩涂现状、演变趋势和治理要求,划分保护岸线6.5km、保留岸线336km、控制利用岸线370.5km、开发利用岸线266km,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3珠江河口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前,珠江河口以自然演变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对珠江河口的影响日益增加,河口管理暴露出诸多问题。《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的出台及《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的制定,为珠江河口涉水事务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改变了以往管理责任不清、程序不明的局面。3.1坚持建章立制,河口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为加强珠江河口及其开发活动的管理,保障珠江流域洪水的安全下泄,发挥河口的综合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水利部于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珠江河口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河口管理范围、管理体制、管理职责、管理权限、管理内容、河道防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涉水各专业专项规划、涉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查内容和重点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规范河口治理、指导地方经济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11]。3.2坚持规划先行,河口管理做到有规可循国务院批复的《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是珠江河口治理与管理的总体部署,是珠江河口治理与管理的基本依据。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珠江水利委员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依据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结合上游来沙减少致使河口自然向外推移速率减小,以及河口岸线滩涂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遵循更加重视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组织编制了《珠江河口规划管理控制方案》,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河口管理[12]。3.3坚持技术论证,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珠江河口管理范围内的涉水建设项目严格实行防洪评价制度,重视工程建设对水利规划实施、对河口泄洪纳潮、排涝、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影响。对于影响较深远的重大建设项目,重视叠加综合影响,并强化监测和后评估要求[13]。在行政许可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以及国家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主动靠前服务,注重事前指导、事中检查和事后评估,加强与其他行业协调,实行科学和民主决策、合并审批、简化审批流程(一表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依托遥感监测信息技术,定期开展河口涉水建设项目执法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以各种名义侵占河口,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问题;通过多技术手段综合评估工程建设后项目群的实际影响,并根据影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14]。3.4强化基础观测,开展河口基础研究珠江河口的治理和管理应遵循河口的自然特性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为更深入的认识珠江河口的动力特性及其演变规律,珠江委组织开展了珠江河口水下地形测量、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同步水文测验等工作,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以及八大口门设置多个水文观测站,另外在珠江河口建设了12个原型观测试验站,获得了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丰富的水文、地形基础观测数据。其中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经受住了2017年〃天鸽”台风、2018年〃山竹”台风的考验,不仅可全程监测多要素数据,而且还填补了河口恶劣海况下的数据空白,为开展珠江河口台风暴潮预警预报、河口演变研究、河口治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15]。4展望珠江河口地区毗邻港澳、区域经济发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深茂铁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一批重大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待建或扩建,人类活动对珠江河口的干扰将长期存在,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库群建设等也改变了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受人类活动及自然条件变化影响,珠江河口演变复杂多变,其治理和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应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重点开展以下工作。a) 加强珠江河口原型观测。珠江河口科学调查与原型观测还较薄弱,难以反映变化环境下的水沙运动、河口演变特征,也难以满足变化环境下的珠江河口演变研究、治理规划和水利管理的需要。应多渠道争取和筹措经费,加大基础观测投资力度,每5~10a开展一次三角洲河网和口门水文泥沙、水质、河道地形同步观测,并进一步完善珠江河口多要素长期同步观测平台站点布设,形成三角洲、口门、河口湾、口外同步综合监测站网,建立涵盖整个珠江河口的水文、水生态环境、地形、涉水工程等大数据信息平台。b) 开展珠江河口治理总结评价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珠江河口经过不同阶段的治理、开发与保护,形成了河网区内外江分治、口门水沙西南调、河口湾喇叭形控导等格局。珠江河口防洪防潮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供水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珠江河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河口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高要求,同时诸多国家及省级规划对珠江河口防洪、排涝、供水、港口航运、滩涂保护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口治理、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迫切需要系统评估以往珠江河口综合治理成效及治理策略在变化环境下的适宜性,科学总结河口治理、开发、保护的经验与教训,以伏保护”为方向,为开展珠江河口河网、口门、河口湾一体化综合治理规划奠定基础。c) 加强基础研究。充分考虑变化环境(上游洪水归槽、来沙减少,河道下切、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流域大洪水、特殊干旱、强台风等极端事件增多),深入开展珠江河口演变机理与趋势、珠江河口及河网系统治理与科学调控等重大问题研究,力争在河口演变机理研究、水沙输移模拟预测、咸潮入侵机理研究、河岸(海岸)侵蚀防护技术、口门通道治理技术、台风暴潮预警预报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未来珠江河口河网、口门、河口湾一体化综合治理和保护,以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5结语珠江河口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之一,珠江河口的问题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通过总结多年来珠江河口治理、管理工作经验,认为在治理上,珠江河口仍需遵循系统治理的理念,从流域大尺度空间着手,充分考虑上游干流及网河区的来水来沙、下游南海潮汐、河势变化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围绕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综合制定珠江河口的保护、治理和开发的对策;在管理上,应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加强河口治理行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涉水建设行为的监管,切实践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参考文献:【相关文献】水利电力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流域三角洲综合利用规划报告[R].1988.陈小文,罗挺,陈昌权.议新情势下珠江河口的治理问题[J].广东水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