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案_第1页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案_第2页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案_第3页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案_第4页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

空间与图形

一至六年级图形与测量内容:

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比高矮

二年级上册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三年级上册

毫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下册

面积与面积单位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

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儿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

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

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

是蓝色等。

(3)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dngduan

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

程。]

学生可能说出:

⑴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

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1)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

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儿个物

(2)小组交流

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

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

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

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

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10页“高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并认识到高和矮是相对的;建立比

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等的比较;了解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

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合作及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巧引高矮

师:

小朋友们进入咱们八一中心小学学习有儿天了,咱们的校园漂亮吗?(生:漂

亮.)校园里面有些什么啊?(生:有房子,)还有什么呢?(生:花草树木,假山〜〜,)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咱们的校园真美丽,花草芨蓉,树木茂盛(体会环境的

温馨美丽),在2010年还荣获了南昌县绿色示范学校的光荣称号呢!

多媒体:出示学校全景图

师:咱们看到的校园里的树儿长得一样高吗?(生:不一样高,有的高有的

矮)

师:

校园内的房子都建的也一样高吗?(生:不一样)师引导(有的高有的矮)

那平时你们喜欢的小动物长得呢?(生:不一样高)生可适当举例,

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物体的高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高,有的矮。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比高矮。(出示课题:比高矮)

[设计意图:将课前谈话作为引入课题的方式,其实是想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

找数学的意识,让学习初步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将陌生的课堂引入熟悉而又

亲近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近些,让课堂更具亲切感,体现和

谐课堂的教学理念。]

1、新知传递辩明高矮

师:老师在动物园给小动物们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长颈鹿和小猴子的图片)

师:我给什么动物拍了照?(生:长颈鹿和小猴子).

师:长颈鹿和小猴子(在黑板上出示两只长颈鹿,两只小猴子重叠放置的图

片,边贴边说)可爱吗?(生:可爱.)它们长得一样高吗?(生:不一样高。长颈鹿

高,小猴子矮)

师:小朋友能一眼看出它们的高和矮,真棒。

师:长劲鹿的个子高,它是不是比什么都高呢?比我们这幢七层楼的房子

还高吗?(夸张语气)

生:不是的。

师:在这张照片上长颈鹿比谁高呢?

板书:“比”“高”“()”

师:这些话谁能重新说一遍。(请生说),你说得真完整.

谁能比他声音大一点,再说一遍,(再请生说)

大家都会说吗?生:会,全班一起说一遍。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分别取下重叠放置的其中一张小猴子图和长颈鹿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在贴长颈鹿和小猴子图片时一,第一次出示时,先是

分别将两个长颈鹿和两个小猴子重叠在一起出示的,即第一个问题“长颈鹿比谁

高?”板书:两个重叠长颈鹿图比(两个重叠小猴子图)高。第二个问题,出示

图片时,取下图示中的一只张贴上,其意表明,在比较的过程中,比较的对象

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被比利比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完整地学

习比较高矮。]

问:那小猴子能说比长颈鹿高吗?(生:不能.)

那该怎么说,谁会说?(请生说)

谁还会说?(请生说)

还有谁想说?(请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老师把它写下来(贴,写)

全班同学一起把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的结果说一遍。

[设计意图:帮忙孩子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老师给什么动物拍了照(明

确将要比较的对象),它们俩一样高吗?(一眼看去的高矮),长劲鹿的个子高,

它是不是比什么都高呢?(有目标性的对事物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体系非常清

晰。后面的教学也就相得益彰了。]

出示准备物品.存钱罐和笔筒。

师:

同学们会比长颈鹿和小猴子的高和矮,那你们会比存钱罐和笔筒的高矮

吗?

生:讲清存钱罐比笔筒刘,笔筒比存钱罐矮。(多请两三个学生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可真完整.

师:小朋友们能从身边找出两个物体的来比高矮吗?

引出老师与学生比身高。当学生提到与老师比身高时,我将走到学生身边,实

际比一比.肯定学生的说法.(生: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

师:还有谁想和老师比一比?(生:老师比我高,我比教师矮)请生一个一个的比.

多比儿个.(让学生从中发现老师比同学们都要高)

(强调老师比全班同学都要高)我相信将来同学们都会长得比我高。

二、重难点突破

2、猜测:

师:

现在老师和小朋友的高矮一眼就能看出,那同学们之间也能一眼看出高矮

来吗?看谁坐得好,***同学请你站起来.***同学也请你站起来吧.

引出方法。(找到身高差不多的两生)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引出方法

(选时隔组)

师: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请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孩

子来,这样学生不容易一眼就看出谁高谁矮,从而争论中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那小朋友们请想一想,用什么样的

方法能很快知道他们两个的高矮呢?(请这两位同学上来,生各抒己见)

生:我想让他们比一比,师:怎么比呢?生:背靠着背比.

师:那就请你上来,这两位同学也请到前面来.师:请按你说的方法帮他们比一

比。

师:他想的办法可真行.哪位同学还想出了办法呢?(将举手的同学请上来)请

你上来吧.(生:讲述自己的办法,给予表扬)(引导画线的方法)

3、小结:

师:小朋友在一起比高矮可以背靠背的比,可以面对面的比,还可以贴在墙

上画线比。(出示多媒体)

师:你们的小脑袋里都藏着些什么啊,怎么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啊!

师:还有谁想上来比一比啊?都想来啊,这样吧,为了让每个人都有一次比

的机会.咱们在四人小组内比一比,说一说高矮.

师: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做示范,听清要求。等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用喜

欢的方法比一比,比完了就请坐好来。

4、体验活动:同桌同学比一比高矮。

(汇报交流,实际比一比说一说)第一组详细说一说。后面一到两组简单

说说。(突出找一组同样高的例子)

过渡:

师:在小朋友们比较高矮的时候,淘气和笑笑这对小伙伴也在比高矮呢?(出

示上半身比高矮的情境)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他们俩一样高吗?(不露脚)

(多媒体小刚和小红比高矮的图片)

师:(露出脚图)他们俩一样高吗?生:不一样高。为什么呢?

生:不能比,淘气把脚尖踮起来了,这样不公平。

师:那怎样才公平呢?

生:要把脚放平比。(出示第二幅图)

师:调皮的淘气乖乖得把脚平了,现在小朋友们说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啊?

生:(小红比小刚高,小刚比小红矮)

5、小结:

师:看来,咱们在比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高度,这样比才公平、公正。

(板书:同一高度脚要放平)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看屏幕,

师:1号生和2号他们这样比高矮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样比?(当学生提到两个都蹲着比的时候,让学生上来比一

比,体验不方便)强调比高矮时最好方法是站在同一高度,双脚平放,身体站

直进行比高矮)。(板书:身体站直)

(出示第二幅图2站和3号坐着的图片)

生:也不行。应该都站着比。

师:(出示图:1号和2号3号站在一起)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3号比谁高?(生说清3号比2号高,3号比1号高)

我们就说在三人当中他是最高的。我们用高高翘起的大拇指来表示。(生做手势

表示出来)练习几次。

师:2号比谁高,2号与3号比呢?(小结,2号比1号高,2号比3号矮。)

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一定要看清和谁比。

师:3号与他们比呢?(生说),学生出手势。(训练学生出示过程)

师:出示图片题例,3人站在一起的图片,在每个人的下面添上了方框,

师:学生读题,最高的画最矮的画“x”。(生集体说出结果)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高矮,学会了比高矮的儿种方法,

三、活动体验。

师:大家今天表现得十分优秀,接下来我就继续参加我们的数学活动。

师:今天我们发言最积极的孩子是谁啊,生推荐。请你上来。

在坐的小朋友,如果你认为你比(学生姓名)高,就请你举手。(从举手的

小朋友中选一个上来)

师:再请上一位同学,认为你比他俩都高就的请举手。(三人站在前面了,

说清谁最高,谁最矮。)

师:如果你比他们找三人都矮的请你举手,(请生上来比一比)。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他们四人排排队。请一名学生上台。

师:在座的同学仔细看看,他排的对不对。(生排队)

师:他们的队伍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了(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像台

阶呢。

师:我们的路队,早操队都可以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一排。

师:你们还想来排遣队吗?(请上一个小组上来排排队。)

改成小组排队,示范第一小组,学生帮助其它的小级排排队。

师: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咱们像第一小组一样,一起

来排排队,就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到操场上活动去吧。(各小组排排队)

[设计意图:在加深对高矮的认识与运用,领悟比较方法的教程中,我们让学

生通过小组活动,集体讨论和实践体验等形式,从“一眼看出高矮”到探究两个对

象的高矮,再到多个对象比较高矮,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充分

尊重和保护学生思考得出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的课堂。

在允许学生对同学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评价、讨论和争论环境中,让学生感

受到了解答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的欲望。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方向。]

板书:

比高矮

同高度脚放平身站直

(长颈鹿图片)比(小猴子图片)高

(小猴子图片)比(长颈鹿图片)矮

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

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

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针、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

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

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

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

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

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

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

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

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

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儿?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

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

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

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

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

想像)

(三)认识儿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儿厘米又是多长呢?

(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儿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估儿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儿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二)量儿厘米

师:究竟是儿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

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

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

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

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

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

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

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

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

清楚,小刀占了儿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

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

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儿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

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

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

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

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

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

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

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

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

(课件展示:一挂、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拉和一步

分别有多长。

二年级上册米的认识和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

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

态度和习惯。

4、会用学生尺画线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学生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目标。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

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

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学生尺画线段。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初步认识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

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绳子慢

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1米

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

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

有多长。

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绳子。

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

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

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

己的一度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

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二)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

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儿步?

(请儿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儿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

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

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

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

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

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

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三)用尺子画线段。

1、学生用尺子画儿条线段。

2、学生展示。

3、说说怎么画?

三、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用米尺量教室的长的宽。

2、画一条比六厘米短期2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找角

1、(屏幕显示例1的图:闹钟、三角尺、剪刀、折扇、红领巾)学生观察),

问:孩子们,上面的儿种物体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面哪里有角,请你们找一

找。(分组在书上例1的图中分别找出,找到以后指名到展示台上,分别指出)

2、师拿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找角,问: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学生找找周围,身边和生活中的角,(分学习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

指名回答。

4.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指衣领的角)这是角

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评: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

悉、亲切)

(二)折角

1.请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先分阶段

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请孩子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两条

边);问:你发现什么了吗?指名回答,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

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3.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更小的角,怎么办呢?(再对折一下)、(指名一人到

讲台折给大家看)

(评: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实践精神。)

(三)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

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问: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屏幕上的角,想一想,它们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学生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电脑逐步闪现:每个角的顶点,再让学生说

出角还有两条直线。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

叫做角的边。

2.师边讲角的概念,边画出一个角,由一个顶点(点出一点,写上“顶点”),

引出两条直线(板书:边)就构成了一个角。

顶点

3.看书P43的图,数一数,一个角有儿个顶点?儿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

个顶点,两条边,并让学生在书上勾出这一句话。

(评: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

利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

(四)练一练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

(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2.指出下边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完成书上练习十第1题)。(学生自己先在书

上指出,再把书拿到展示台上,指给全班同学看,集体讲评)。

(评:形式多样,灵活,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五)课间活动,制作活动角

1.师首先示范:拿出两根长短一样的硬纸条,一端钉上图钉,制作成一个活

动的角。

2.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制作,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制作活动角,做不

好的,可以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帮忙;师巡视,遇到困难的学生随时帮助。

3.学生展示活动角,比一比,看谁的活动角做得最好。

师根据情况,表扬全体小朋友都很能干,会动作制作角。

4.思考:想一想,要让角大一点,应该怎么办?多媒体显示一个已做好的活

动角图形,学生思考,实践,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角试一试,再指名学生到展示

台演示。

问:如果要让角小一些,又该怎么办?(把角的边收拢一些),刚才的学生

又演示把角变小,多媒体再完整演示同一个活动角,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

过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

没有关系。

(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突破本节课难点。)

三、拓展思维

1.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儿个角。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在展示台上指出。

2.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各组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多媒体显示:先画顶点,

再画两条直边。请你用两根小棒摆出不同的角

3.学生动手操作:再指名到展示台上演示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过程与方法: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学生用

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儿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儿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

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

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

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儿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

指出的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

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

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

照书上的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什么地方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

一个是直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

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

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

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

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

2.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

3.教学画直角。

(1)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

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2)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

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

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

正确。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

的盒子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

知识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

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

观念,感知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体会到毫米在生活的用处很广.

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分硬币,各类卡,光盘.

学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

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2,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

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

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

3,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厘米)

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厘米吗那怎么办

4,对,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

起来探索研究-一毫米的认识(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1毫米的建立

1,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找到它.

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

毫米)

2,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毫米,用笔尖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3,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短,小,细)

4,画1毫米.先估计画,再用尺子量后重画一次

5,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宽度,大约是

1毫米呢

6,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

教师介绍并示范:也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

1角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

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

环节二:认识儿毫米

我们已经知道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这样的2小格呢3小格呢5小格呢你

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儿小格就是儿毫米.

环节三:毫米与厘米的联系

继续观察尺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儿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

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

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量出1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沿操场走1圈

(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

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分

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

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⑴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焦作到新乡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

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焦作到新乡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

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

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

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卜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

能说儿种就儿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

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

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

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儿种就儿种)

三、千米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

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

书:9千米=9000米)

2、(电脑出示)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3、(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4、(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

长6700千米。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汽车每小时行40米。

2、电线杆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长3分米。

6、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六、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

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

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

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

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

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

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

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要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

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

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

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

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在学生必须寻找搭档才能完成的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

合作的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

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

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

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

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

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

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

4o

生6:测腰围时一,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

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

在遇到困难时一,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

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

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

出来!

[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

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

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学生在书上量,计算)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

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