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浦江三中黄文磊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课本P2思考:结合材料,谈谈看你眼中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远: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1.起源:远古时期(旧、新石器时代)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思考: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多元起源: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表现: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特点:多元一体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远: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2.奠基: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礼器反映出礼制的发展与完善进入青铜时代汉字发展成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夏朝商朝西周思考: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历史纵横】P2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宇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远: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2.奠基: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中华文化又会呈现出何种特点?春秋战国:华夏认同(同源共祖)春秋:儒学形成战国:百家争鸣回忆:联系史纲上的内容,回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纲上】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史纲上】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④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回忆:结合史纲上,说出此时期各学派的代表及思想。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流长:发展与变化——秦朝以后1.秦汉——文化主流的确立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①统一文字(小篆)【史纲上】②推崇法家:

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史纲上】思考: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①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五经博士【史纲上】重法抑儒尊崇儒术回忆: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以及特点,并说出它的意义。特点:外儒内法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①大一统(吸法)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

③君权神授(吸法)④天人感应

(儒学)

⑤天人合一(儒、道都有提及)

⑥三纲五常(儒学)意义:(1)积极:

①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②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独尊地位【史纲上】

使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史纲上】(2)消极:

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史纲上】

②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史纲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思考: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分析汉武帝为何会采纳他的思想?思考:相较于董仲舒,孔子思想为何不受统治者欢迎?

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相继来到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积极游说各国君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未被采纳。最终在68岁时,回到鲁国。回忆:孔子的主张和成就有哪些?太过于理想化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流长:发展与变化——秦朝以后2.魏晋隋唐——文化融合与发展思考:结合史实,说明此时期中华文化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其自身的特点。特点:①两汉:儒、释、道交汇融合

②魏晋:玄学盛行

③隋唐:辉煌灿烂

(1)隋:三教合归儒【史纲上】

(2)唐:a.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如禅宗【史纲上】

b.传统儒学获得创新与发展: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史纲上】背景: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史纲上】

东汉初,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洛阳白马寺【史纲上】②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兴起,如:太平道等【史纲上】

③魏晋社会动荡④隋唐统一繁荣《三教图》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流长:发展与变化——秦朝以后3.宋元——文化高度繁荣思考: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此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背景【史纲上】:①社会动乱,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②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③三国到五代,儒学僵化(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社会影响不及佛道④两宋重文轻武: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三纲五常)、树立基本价值观(忠孝节义等)方面的作用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形成宋元,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思考: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思考:结合朱熹的思想,谈谈看理学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有何影响?①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P3】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史纲上】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史纲上】a.重视个人修养

b.注重气节、道德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家国观念,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②消极: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性自然欲望,维护专制统治【史纲上】

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P3】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流长:发展与变化——秦朝以后4.明清——个性与禁锢社会背景: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思想禁锢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阶段特征?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提倡个性自由经世之学文化禁锢:文字狱、八股取士康雍乾时期思考: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思考明清个性自由的表现?【明朝末期】李贽

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先生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天下为主,君为客②反对重农抑商:工商皆本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批判君主专制①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经世致用一、源远流长: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历程(三)质变:时代转型——近代鸦片战争后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阶段特征?救亡图存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五四运动抨击封建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与中国实际结合思考:根据下表,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思考:阅读课本P4-5,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人与社会【人本思想】——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周公(西周):孔子(春秋):

【民本思想】——儒家政治伦理观“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仁”“仁者爱人”孔子(春秋):

统治者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管子(春秋):

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孟子(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思考:先秦民本思想有何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政治上的体现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内涵2.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夏商春秋战国信上天、信鬼神商人遇事祭天地、祖先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思考:三个阶段对自然各有什么样的看法?凸显自然凸显人追求天人合一摒弃天命评价: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如何评价?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内涵3.提出爱国,家国情怀——人与国家孟子(战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张载(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思考:以上言行如何体现人与国家的关系?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内涵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人与自身西周初年:春秋孔子:战国墨子:战国孟子: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西汉《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思考:“尚贤”之说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①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内涵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与自身《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战国):屈原(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