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中化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师,寻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篇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辩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测、描述试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方法:(1)通过观测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学生探讨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探讨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试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分辩,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测化学试验。
首先要观测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测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中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测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探讨]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其次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大量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试验形成的,因此必需学会观测试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测试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需重视试验,注意培养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测试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试验时应注意语言明了、确凿,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测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试验,主要观测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试验现象。
演示[试验1]水的沸腾
[试验2]胆矾的研碎
试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试验3]镁带的燃烧
[试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夺目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试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试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试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探讨]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探讨]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探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以下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试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陈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探讨]
1、以下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以下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探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试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测、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稳定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测试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化学教案篇二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难得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试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1课时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假使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感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好玩儿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探讨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探讨,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3、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召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表达,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探讨、交流,加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加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想,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以下原子核外电子数:
h1,o8,na11,s16,mg12,he2,ar1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探讨]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宛如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醒]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靠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醒]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醒]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一致。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醒]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探讨]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探讨]以氧原子为例,回复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讨]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探讨]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一致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稳定提高
[投影]
1.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e;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复: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致;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一致(填“一致〞或“不一致〞)。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一致,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c)
a.m+n+ab.m+n-a
c.a-n-m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一致质子数的粒子〞,以下表达正确的是(c)
a.一定具有一致的电子数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一致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以下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一致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
a.x=y=zb.yzx
c.xzyd.z=yx
3.以下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c)
4.以下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6.以下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
a.6b.8
c.10d.12
8.(20xx长沙市)以下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简单失去电子的是(a)
9.(20xxXX省)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以下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c)
①核电荷数一致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一致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a.1b.2
c.8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复:
(1)1个h3+离子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其次部分通过试验和探讨,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石储量动态评估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浙江安全员考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基于谐波阻抗调控的有源集成天线研究
- 炫耀性消费理论视域下《大地三部曲》中的精神异化研究
- 《“丑人”的复仇》(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 高效低阻可降解聚乳酸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护士合同期结束工作总结范本
- 制造业员工操作技能评估方案
- 护士长岗位管理能力提升方案
- 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2025年下半年四川广元青川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吉安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外部董事人选招录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综合提优卷(A)(含答案)
- 大庆市2025黑龙江大庆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所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动机的PLC控制编程实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装备制造大类
- 国企改革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移动室分设计优化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装修工程危险源辨识与安全措施
- 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服装搭配手册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