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0剖析_第1页
森林培育学0剖析_第2页
森林培育学0剖析_第3页
森林培育学0剖析_第4页
森林培育学0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培育学0剖析第1页/共87页学习林学专业将来能干什么?森林培育学?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造林又是怎么一回事?第2页/共87页绪论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造林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森林培育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第3页/共87页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第4页/共87页森林培育的内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第5页/共87页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第6页/共87页

森林培育学原来称为造林学。造林学这个词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而日文的造林学又是从德文“Waldbau”直译过来的(德文Wald为森林,Bau为建造的意思)。第7页/共87页

由于“造林学”一词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学科内含,也容易使人产生歧义。近年来普遍用森林培育学(简称育林学)去代造林学这个名称,以便使名称更符合其内容,也便于与英文“silviculture”相对应。第8页/共87页

森林培育学的范畴

森林培育学的内容包括2个方面:①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第9页/共87页

②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第10页/共87页

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第11页/共87页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第12页/共87页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第13页/共87页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了“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了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第14页/共87页

春秋战国,管仲:在土堤上“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于柏杨,以备决水”。

《汉书·贡禹传》:“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第15页/共87页

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第16页/共87页

近代西方林业科技乘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势,后来居上,加速了世界森林经营思想的变革和与近代林业的发展。第17页/共87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们对森林的种类、分布、生长发育和环境影响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为森林培育学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支撑,而恢复和培育森林的需求则直接促进了森林培育学的诞生。第18页/共87页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1764年R.Hager(德)森林培育学教程1865年H.Cotta(德)森林培育学导论1898盖耶(德)接近自然的林业第19页/共87页1921年R.C.HawleyThePracticeofSilviculture

1931年Toumey&KorstianSeedingandPlantinginthePracticeofSilviculture

美国由于新大陆殖民发展的特殊条件,20世纪以后才在林业科技方面崭露头角,由此推动了森林培育实践的丰富和提高,也使得森林培育的理论有了长足进步。第20页/共87页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森林培育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名著,如日本本多静六的《造林学要论》(1928),英国DengelerA.的“SilvicultureonanEcologicalBasis”(1935)

等。这些教科书,反映了各自的地区特点和森林特点,对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第21页/共87页

中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第22页/共87页

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1933年陈嵘《造林学概要》《造林学各论》1944年郝景盛《造林学》1961年沈国舫主编《造林学》第23页/共87页第24页/共87页三、造林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系统第25页/共87页造林既是一个以林木和林地为主要对象,以培育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森林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技术系统,又是一项涉及政策、人员、经费和物资的人为经营活动。第26页/共87页作为一个生产技术系统,造林工作必须建立在对林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地的生态环境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第27页/共87页作为一项经营活动,造林工作必然要受到森林经理(调查规划)工作的调控,而且还要以林政学、林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知识作指导。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对造林工作常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懂得经营管理的造林工作者不是一个完全胜任的造林工作者。第28页/共87页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林必须以工程管理的观念和方法来加以分析和管理。从程序上看,造林工作主要可分为三个循序推进的阶段,即规划设计阶段、造林施工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第29页/共87页造林技术的确定、实施和改进都贯穿在上述三个阶段中。造林技术的内容有许多项,各项相互关连也形成一个系统,要使得造林获得成功,即达到培育的目标要求,要从多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第30页/共87页

树种选择适地适树良种壮苗苗木保护造林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异龄培育改善林地环境幼林抚育第31页/共87页四、森林培育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第32页/共87页森林可持续经营(SFM)

以一定的方式和速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地,在这种方式和速度下能够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和活力,并且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地方、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实现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

—(HelsinkiProcess,1993)第33页/共87页SFM包含4个原则:发展原则-持续收获所需产品协调原则-发挥整体功能质量原则-无负面影响公平原则-有限度利用,即代际、代内和国际利益均衡第34页/共87页可持续性的三个条件:生态上良好经济上可行SFM社会可接受

从土地利用管理的角度看,只有当资源的利用做到了保护环境、经济上可行、社会能接受时,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才是可能的。第35页/共87页

SFM的特点:强调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能只注重单一的木材生产;第36页/共87页森林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森林产品和服务受益类型生产功能1.

木材2.

薪材3.

非木质林产品AAA4.

涵养水源5.

保育土壤6.

防风和降解污染7.

调节微气候8.

娱乐ABABABABAB生态功能9.

生物多样性10.

稳定大气候ABCABC11.

文化及精神价值ABC社会功能12.

景观及美学价值ABC

A地方/个人受益,B国家受益,C全球受益第37页/共87页

SFM的特点:强调参与式森林经营,注重林区居民权益;森林问题的国际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如机构、政策法规、意识等。第38页/共87页

坚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土安全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为世界水平的21.3%。森林覆盖率16.55%,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第39页/共87页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第40页/共87页

必须从三个层面上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力度,加快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步伐,使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尽快有一个根本性改观。第41页/共87页(一)全球层面上

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10年间,重大国际共约相继签署,重大国际林业进程相继启动,在全球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与行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大加快了国际林业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转向行动的步伐。第42页/共87页《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国际共约》《生物多样性共约》

人类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第43页/共87页(二)国家层面上第44页/共87页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新世纪的中国林业勾绘了发展蓝图。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林业、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途径,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重大战略及实施对策。第45页/共87页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生态生态生态第46页/共87页

选择“生态优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历史抉择,也是赋予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历史使命。第47页/共87页

“生态安全”,是新时期中国林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林业必须承担起构筑以森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历史重任。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8页/共87页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第49页/共87页

森林的衰亡也曾把人类推向黑暗

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光明森林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第50页/共87页

“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但他们却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存储水分的中心。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51页/共87页

不可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52页/共87页古巴比伦文明第53页/共87页

公元前4世纪末,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第54页/共87页古埃及文明第55页/共87页

“由于森林的消失,埃及600年的文明,却换了近3000年的荒凉和贫穷。”第56页/共87页古印度文明第57页/共87页

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水旱等灾害多发的国家。第58页/共87页古黄河文明第59页/共87页

随着历史上战争、垦荒对森林的破坏,唐以后西安不再为一国之都,黄河文明也因失去森林而痛失昔日光采。第60页/共87页第61页/共87页

必须树立国土生态环境安全的理念,认真审视我国国土生态环境的状况,建立起以森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第62页/共87页(三)实践层面上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第63页/共87页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

建设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建立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立体开发,集约式动态发展的网络体系

实施方法:点、线、面建设相结合第64页/共87页第65页/共87页第66页/共87页第67页/共87页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第68页/共87页新世纪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第69页/共87页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全面禁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和大力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第70页/共87页天然林保护工程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修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第71页/共87页退耕还林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第72页/共87页

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第73页/共87页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示意图第74页/共87页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3944万亩营林造林7416万亩生态移民18万人治理草地面积1.59亿亩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1.38万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万平方公里第75页/共87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第76页/共87页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590个县在2001-2010年完成造林1.42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950万亩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