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_第1页
【高考语文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_第2页
【高考语文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_第3页
【高考语文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_第4页
【高考语文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点击文章标题可访问原文章链接"【作文时评素材】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0月集萃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推动企业更好满足大众用药需求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包含了肿瘤、罕见病等33种治疗用药,均为国内较短缺的药品,鼓励企业仿制并进入临床使用。33种药品,包括国内专利到期和专利即将到期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或是临床供应短缺以及企业主动申报的药品。该目录的出台,一方面是引导企业生产,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是要让那些价格更实惠却又拥有同等疗效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来到百姓身边,人人都能买得起、用得上,从而提高药物可及性,保障居民健康权益。鼓励和支持的措施是非常实在的,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明确,对仿制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和保障。鼓励仿制药和新药研发是一国药物政策的两个方面,鼓励仿制药替代不仅不妨碍新药研发创新,而且让一个国家在提高制药行业竞争能力、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大量供应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高质价廉的仿制药,从而降低用药负担,满足大众用药需求。政府的鼓励政策,将推动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仿制药的现状。我国是制药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大部分药品为仿制药,总体质量不高,大量药品靠拼价格、拼渠道获得市场,“小、散、乱、差”是行业现状,同质化、恶性化竞争激烈。高质量药品市场主要由原研药占领,这些原研药大多为国外药企生产,质量好且国内几乎没有同类仿制药,即使过了专利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在业界,常常有专利期药物过了专利期后价格迅速大幅下跌的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这与当地同类仿制药“紧追不舍”密不可分。相比之下,我国制药企业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工艺较落后,研发仿制能力跟不上,难以与原研药同台竞争。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全球共有631个原研药专利到期,国内仿制跟进的速度还很慢,许多专利到期药,没有企业提出仿制注册申请。仿制药质量不高,影响人们的用药需求,以致很多人养成了只认进口药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医保为此多花了很多钱,还影响了医疗公平性和可及性,很多患者因买不起高价原研药而影响治疗。正因此,加快生产高质量仿制药,推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推进医疗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事实上,仿制药研发和生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2016年,国家开始支持仿制药开展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保障仿制药高质量水平;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4+7”试点推广以来,只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才有资格竞价,并首次出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现象,一些独家创新药和独家仿制药在两次试点中选。可以预见,在政策“稳”保障、市场“强”引导之下,高质量仿制药将得到快速发展,以质优价廉的优势满足人们基本用药需求。随着高质量仿制药逐渐增多,相信会有更多人深化对药品的认识:并不是只有进口药才是好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价格较低廉,但其质量和疗效与进口原研药不相上下,值得信赖和使用。老百姓的信赖,将筑牢高质量仿制药发展的基础,推动企业更好满足大众用药需求。《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9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之路发布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呼吁汇聚各国智力资源,应对健康、环境等共同挑战;开放深度学习开源平台,期待与全球广大开发者携手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一项项务实倡议、一场场思想碰撞,启示人们更好顺应科技发展大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希望论坛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致本届论坛的贺信,道出了全球400多位与会专家的心声——加强国际交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难以分割的创新链条。拍出一张来自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需要调动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支撑一个底层软件的顺畅运行,可能是十几个国家程序员不断完善的几千万行代码;一部智能手机,凝结了芯片、摄像头、高端机床、模具制造等各种精细工艺,汇聚了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无数智慧。一些基础性、长周期、分工复杂的创新或产业,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已远远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依然离不开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高铁飞驰、核电出海、大飞机腾空,每一步都是站在前人基础上,以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完成的跨越。如今,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不时能看到国际同行忙碌的身影;在华为公司的8万多名研发人员中,有俄罗斯数学家、日本的工程师、法国的设计师、非洲的技术人员,他们与中国科研人员一起,让华为在国际5G通信技术的赛道上,挺立潮头。走向世界科技舞台,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可能长成参天大树。25年前,中国科学院放眼世界,选举产生了首批外籍院士,如今囊括了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有的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有的成为我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使者;20年前,我国正式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日夜攻关,为我国当今基因测序快速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今天,中国的工程师,在开源平台为全球知名软硬件企业完善生态,成长为互联网创新最活跃的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技术更新加快,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周期变短,创新资源要素全球流动,考验我们布局、聚集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论是提升重大原创能力,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突破基础软件、高端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产业升级转型,都需要统筹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未来布局,以更开放的胸怀,更高的视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潜能。“中国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欢迎外国科学家。”论坛上,一位来自俄罗斯的专家分享他在中国愉快的工作经历。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全球人才,与全球科技共振,让全球视野成为创新的背景,我们的创新征途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网红经济,诚信方有未来随着电商新业态不断出新,一些现场直播、网红代言等互联网销售形式受到网友追捧。但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刷单”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近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商第三方平台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并将对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靠优质内容创作赢得了关注度。去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3.3亿成交额的纪录,某“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了1.5万支口红。数字经济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人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但现实中,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点对点交易,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买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最近,一位网红直播博主就因为大量刷假评论、以虚假阅读量欺骗客户,被关停了账号,其所属机构也被暂停了旗下所有账号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权限。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儆效尤。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只有用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为保障,让人们愿消费、敢消费,才能让消费更好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色。这背后,是大量个性化产品对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更健康的模式、更好的监管,让新业态、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能让更多消费者放心消费,促进消费的蛋糕越做越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5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不少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逛菜市场时,往往还没想好买什么,就先随手扯个塑料袋备着。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兴起,塑料餐具、塑料盒等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也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制品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依然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白色污染”,危害巨大。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1/10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还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因此,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也应看到,与预期相比,“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在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商家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限塑令”也不断遭遇新难题。“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价格高,要么不实用。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全面“禁塑”。事实上,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主体多,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相关机构应肩负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一方面与时俱进完善“限塑令”,对不同领域塑料制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辅以配套细则,将外卖、快递等行业纳入“限塑令”范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让“限塑令”落到实处。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外卖、快递等行业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包装。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今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此为契机,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把“蓝色国土”守护好发展好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古代沿海地区一直注重“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海的经济格局。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近年来,沿海地区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我国经济形态呈现出鲜明的“依海”特征,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作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始终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转型升级持续稳定。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834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为沿海地区提供了3684万个工作岗位,对国民经济增速的贡献率接近10%。可以说,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壮大海洋经济,不仅能满足我国破除资源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内部有效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曾经,海洋经济被认为就是“捕鱼”,如今,除了传统渔业、海洋运输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海洋经济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海洋医药、海洋油气工业,以及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等未来海洋业,正在托举起一片蔚蓝色的海洋经济新空间。开放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鲜明特征,未来仍要坚定不移走扩大开放之路,让海洋成为我国连接世界的蓝色桥梁和重要门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2018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贸易额达1.3万亿美元,涉海企业进一步“走出去”。事实证明,大力打造蓝色经济合作平台,推动建立蓝色经济合作国际机制,有助于深化我国海洋经济的开放品格,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关键。实践中,相关地方和部门积极挖掘新动力,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涉海金融、物流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各地也在改变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比如,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着力发展滨海旅游娱乐业,充分发挥亲海近海的优势,增强民生福祉。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48个海洋公园,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达到3.8公顷。实践表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能更好促进海洋经济的蓝色增长和绿色发展。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让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才能守护好、发展好这片辽阔宽广的“蓝色国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警惕“纸螃蟹”的隐性危害近几年,螃蟹券逐渐成为亲朋好友之间的秋季热门赠礼,但其中的猫腻和套路不少。媒体调查发现,很多蟹券存在货不对板、店家跑路、标价虚高等问题,如150元蟹券,大闸蟹采购成本仅50元,有的人历时两年都未能成功提货;有的经销商一边高价卖券一边打折收券,即使一只螃蟹都没卖出,也能收益颇丰。对“纸螃蟹”这种异化了的礼券经济,其隐性危害不容小视,有必要保持警惕。一方面,“养蟹不如卖蟹,卖蟹不如倒蟹”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让商家不再重视产品质量、以次充好,最终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纸螃蟹”大量空转,无法反映真实供需情况,可能误导蟹农。部分经销商有个如意算盘:他们“印制”蟹券数量比实际销量多,若提货量大就借故拖延到第二年,若蟹券拖过期则等于白赚。然而,蟹农可能会被电商平台供销两旺的数据误导,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螃蟹滞销。此外,带有金融衍生品属性的“纸螃蟹”,也暗藏与金融产品类似的风险。在蟹券交易中,螃蟹成了一种预售商品,已支付全款的消费者很难知道经销商未来能否履行消费合同。一旦经销商出现资金链问题、破产甚至卷款跑路,最终埋单的人,要么是蟹农,要么是消费者。因此,蟹券作为礼品看似“体面”,但在让各方表面共赢背后,有可能为销售欺诈埋下隐患,也很可能让蟹农或消费者最终蒙受经济损失。事实上,从流行一时的月饼券,到现在出现的蟹券,再到各种层出不穷的礼品券,可以说,作为实物等价物的“券”促进了商品流通,这本身代表着市场经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也说明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体验在不断升级。但在这个从“实体”向“虚拟”转变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处理好实物和券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需要有实际的绳索拉住。蟹券等礼品券确实更利于商品的流通,但只有始终与实际商品保持有机联系,才能防止礼品券难以兑付甚至滋生诈骗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挤掉蟹券“超发”的水分,对电商销售平台加强监管,要求缴纳足额保证金,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电商、微商等渠道圈钱;另一方面,相关行业协会也要积极作为,防范各种产业乱象。而对消费者来说,也应提高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素养,对包括蟹券在内的各种礼品券增强鉴别能力。系牢监管之绳,形成社会合力,才能防止蟹券的隐性危害。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2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眼前的镜子成为常伴身边的“保健医生”,智能机器人按照主人指令灵活地掌管着客厅,“智能家居”可以自动开启家用电器;“聪明”的汽车行驶在“智能”的路上……在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一大波正在照进现实的“黑科技”,为与会者带来智能生活的新体验,也展现着数字经济的未来愿景。习近平主席在给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突破。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早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去年底达到3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3,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着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就业格局更加优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脚步。例如,伴随着全球互联网流量从1992年的每天约100GB飙升到2017年的每秒45000GB以上,微软、苹果、亚马逊、腾讯和阿里巴巴等超级数字平台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一方面要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创造和拥抱新模式、新业态,将数字经济真正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另一方面,尤其要注重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这个新引擎能够持续输出强劲动力,发挥好驱动作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均衡普惠的原则。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跨国性数字经济巨头企业发展迅速,但全球目前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互联网连接不足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这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仍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在拓展“互联网+”应用中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让人们共享数字技术的红利。换个角度看,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正是在打开“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贯彻深度融合的理念。数字经济既要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例如,经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企业的竞争力大为提升。只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齐头并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跃向高层次、经济迈向高质量。5G通信将打破信息传输的带宽限制,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效应将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将不断开辟新赛道。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就会更加强劲。《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完善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推动诉讼服务和审判辅助智能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不久前,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在会场外的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展上,线上庭审、区块链研发、大数据管理等“黑科技”集中亮相,引来与会代表驻足点赞。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得益于信息化建设,群众打官司更便捷了,截至2018年底,全国81.8%的法院支持网上立案,全国范围内实现跨域立案的法院已达1154家,“24小时不打烊”的法院越来越多;法官办案更高效了,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法官在办公室点击鼠标,就能获取被执行人的存款、车辆等16类25项信息;司法公正更直观了,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审判流程公开、庭审公开,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下,大大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打破了过去因诉讼过程不透明带来的猜忌。信息化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信息化与传统司法相结合,作用巨大、前景可期。通过近几年智慧法院的建设,全国法院信息化水平已经站上了新的起点。但也应看到,现实中,法院信息化发展还不平衡,应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参差不齐,一些基础设施、基础数据还不完善。正因如此,在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最高法提出,下一阶段各级法院要以提升智能化建设、实现智能辅助全覆盖为重点,把应用推动放在优先位置。抓住关键,矢志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才能让司法全流程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对于法院信息化建设而言,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不仅是司法大数据的来源,也是网上全流程智能化办案的载体。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2864家法院建设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占比81.41%,全国61%的案件随案生成电子卷宗并流转应用。可以说,电子卷宗已经逐渐替代纸质卷宗,开始改变法官的办案习惯,有利于提高办案质效、完善卷宗管理,进而为智能化办案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下一步,应完善电子卷宗生成功能和机制,完善电子卷宗全程网上应用和阅卷功能,支持电子卷宗汇聚至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案件上诉、移送、再审电子卷宗远程调阅。智慧法院建设的飞速发展,映照着人民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司法规律深度融合,我们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7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既获得技术进步的红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近年来,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均在不断延伸。与姓名、职业、通讯记录、家庭住址等传统信息相较,如今,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等数据日益重要,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应用日益广泛,相关信息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比如,当人们积极拥抱人脸识别技术、享受着“刷脸”带来的便利时,不久前一则17万“人脸数据”在某网络商城公开售卖的消息,就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另据媒体报道,即便是拍照时比“剪刀手”,也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指纹信息。未来,当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切皆可能被数字化。应当说,个人信息既关乎个人的隐私和尊严,又天然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数字化生存”需要个人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人们的担忧,主要在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正因此,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解答好个人信息保护这道难题,需要正视不同立场,理解其中可能蕴含的内在冲突。以人脸识别为例:很多人希望,在任何情况下脸部信息的收集、使用,都应以“充分告知+明示同意”为前提;企业或机构则担心,如果个人被过度赋权,会影响信息的合理收集与利用,有碍增进公共利益。事实上,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综合考量社会、产业、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诉求,求取最大公约数,才能与时俱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其实,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化诉求,并不意味着必须以牺牲个人隐私或产业利益为代价。相反,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安全为导向、以场景为基础,划定安全风险边界,是治理的基石;严厉打击非法利用或售卖个人信息的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净化数据产业生态,才能让信息更有价值。致力于为行业营造良好环境、让公众安心共享信息,我们的数字产业就会行稳致远,前景更加可期。多元的利益诉求,也给治理提出新考题。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强化监管,对违法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借助市场的力量,探索建立安全市场的第三方制衡机制;运用技术手段,为隐私保护架起坚实屏障……政府、市场和技术协同发力,才能构筑个人信息安全的立体防护网。发展数字经济,我国在很多方面已是领跑者,难免遭遇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探索中奋进,努力走出一条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我们就能培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6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大历史中感受爱国力量今年国庆期间,三部主旋律电影观影总人次、总票房均创下国庆档新高。其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7天,票房就突破了20亿元,刷新了国庆档票房的历史纪录。掀起这股全民观影潮的,是观众的浓浓爱国情、拳拳爱国心。从开国大典的紧张前夜到香港回归的分秒必争,从知悉原子弹爆炸后的深情对视到国庆阅兵中的独自返航,从女排夺冠时的上海里弄到全民迎奥运的北京市井……这部以70年国庆献礼为主题、以重现宏大事件为脉络、以七个导演七个故事合力完成的主旋律电影叫好又叫座,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也打动了无数观众。两个半小时的镜头,浓缩的是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对准的却是“你”和“我”的生活。让历史在共识和共鸣之中产生共情,无疑是主旋律电影追求的最佳效果。《我和我的祖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镜头继续向前推进,聚焦一张张面孔、一个个名字、一段段往事。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亲历国家的历史巨变,体验生活的日新月异。正因如此,电影所呈现的历史,是可爱又鲜活的历史,是呈现于银幕上的烟火味儿的历史,是唠起嗑来有板有眼、聊起天来有笑有泪的历史。70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完整一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身处当中的“历史感”。和电影想表达的内容一样,国庆前夕人民日报评论版组织了一场“我为祖国添块砖”的征文活动。在收到的来稿中,有“惊天动地事”,也有“隐姓埋名人”。一名基层的畜牧兽医暴雨中走了40里山路,尽管“路断了,不去也没人说你”,但“每月拿着国家的一份工资,怎么能不好好工作呢”;一名普通战士落选了国庆阅兵方阵,用更加刻苦的训练诠释“哪里不是阅兵场”……国家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宏大的也是微观的,无论是电影画面还是文字笔墨,这些作品拥抱的是祖国,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七个故事的合称是《我和我的祖国》,70年历史进程何尝不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电影透过一个个大事件中的小故事,传递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深刻联结,彰显家国情怀的现实力量,引发“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讲”的思考。影片中,一次升旗,紧张筹备是爱国,八方驰援也是爱国;一场相遇,独自告白是深情,“眼神里都是戏”更在于诠释伟大的源头。不管是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空军飞行员、埋头苦练的护旗手,还是怦然心动的小男孩、内心柔软的中年人、传递希望的老年人,每个普通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浏览影评就会发现,观影后有人久久伫立,有人热泪盈眶,有人陷入沉思。正如一名观众的留言,“你的名字,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国家,因你而强”,那些平凡时刻,构成了国家的历史,也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5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国庆黄金周展现强劲内需

假期消费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态势。新兴消费从萌芽到壮大,传统消费从走量到提质,共同构成了强劲的消费市场,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航船不断向前下沉市场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巨大的回旋余地,能够应对外部冲击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步行街里,摩肩接踵;知名景点,人山人海;特色餐厅,备受青睐……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国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交上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5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国庆黄金周,展现出中国强劲的内需潜力。自1999年“十一”7天长假制度发布至今,已走过21个年头,人们在黄金周购物、旅游休闲,集中释放消费需求,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火爆的黄金周消费市场,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活生动的注脚,更为观察中国的发展进步打开了一扇窗口。“红色”成为这个黄金周最鲜艳的底色。红色旅游、国庆献礼电影等唱响假日主旋律。国庆档三部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带动整个国庆票房创下新纪录。与此同时,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杨家岭、西柏坡、古田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迎来客流高峰,走访红色景区、缅怀革命先烈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无论是在电影院感受“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还是在革命老区追忆历史,都说明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沉淀为人们在文化消费中抒发爱国热情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假期消费也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态势。消费的形式百花争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加速,云货架、无人超市等新零售不断涌现,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消费的内容更加丰富,走出家门畅游世界、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等文化消费成为日常休闲选择……新业态、新消费、新市场层出不穷,消费市场活力迸发。不仅有新兴消费风生水起,更有传统消费重焕生机。比如受到电商冲击一度陷入尴尬境地的步行街,正迎来新的转机,武汉的江汉路、成都的宽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广州的北京路等特色步行街在改造升级后,迎来了客流高峰。新兴消费从萌芽到壮大,传统消费从走量到提质,共同构成了强劲的消费市场,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航船不断向前。今年国庆黄金周,中国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迸发的消费潜力更是喜人。假日期间,下沉市场消费提速,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消费动力充足。某移动支付平台数据显示,黄金周前三天,三线以下城市消费频次增幅全部高于50%,县城消费频次更是猛增近90%。随着交通网络、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不断向下延伸拓展,下沉市场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力量。这与“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的要求相符合,同时更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巨大的回旋余地,拥有广袤的腹地,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新兴消费的创新提质、消费下沉的崭新空间,体现出我国消费新动能日益强劲。透过国庆黄金周,我们看到了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时代趋势,更看到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4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赋权减负,激发创新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前不久,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给,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针对科研活动全流程各环节,《意见》提出了更系统、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举措。从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使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到切实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强化绩效工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再到项目实施期间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一系列务实举措,体现了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的诚意和决心。事实证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科研管理制度正不断完善;随着“人财物”的自主权被进一步赋予科研人员,长久以来阻碍科技进步的“重物轻人”观念正被有力扫除。“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知识和人才独特优势。正因如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相关自主权改革备受重视。近年来,一系列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有效减负,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拥护和欢迎。政策红利的进一步传导、创新活力的进一步释放,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了更加充沛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还有待改革举措的深入落实,加大人员和岗位管理、科技成果资产管理、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以科研经费使用为例,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如手续繁琐和过细等问题,不少科研人员仍在为劳务费明细、自驾调研的汽油费发票发愁,许多原本可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仍花在填表格、当“会计”上。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说,让科研经费真正成为创新“助推器”而不是“减速带”,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方式。包括经费使用在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正是为了遵循科研活动、人才成长、成果转化规律,以最大限度减少政府部门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事务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不让繁文缛节把科研人员的手脚捆死,不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耗费科研人员的精力,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从“管”到“放”,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实践中,既要突出创新、结果和实绩导向,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中长期绩效管理和评价考核,也要有效规范自主权运行,确保自主权接得住、用得好。越是重大利好的政策,越贵在做细做实。不务虚功、突出实效,确保自主权政策落实到科研一线,必将有效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激励更多科技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1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看清“AI算命”的“算钱”真面目

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给出一些个人信息,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AI算命”风靡网络,引发关注。置身于移动互联时代,“算命”把戏正在不断变换形式,在网络空间潜滋暗长。现实中,在微博微信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诸如“AI相面”“人工智能看手相”等内容。从在线相面、算卦,到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人们似乎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指尖,就能预判前程、掌握命运。与传统形式的迷信相比,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外衣的网络迷信,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潜在危害不容小视。更有甚者,宣称网络算命、占卜等同于科学预测,将重拾封建糟粕的行为美化为弘扬传统文化。事实上,根据媒体报道,“AI算命”披着算命的皮,实则是在“算钱”。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或以“邀请好友”“看广告”等增加下载量或广告收益。此外,用户在算命时授权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及分享指定动作的视频,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从表面上看,以“AI算命”为代表的网络迷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图像统计分析,并按照程序输出模板结论。但仔细推究,其内核依然是迷信,本质仍是依靠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让人信服,对应着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正因此,对待不断改头换面的网络迷信,既应强化“硬”的一手,加强治理,坚决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也应注重“软”的方面,加强引导,从根源上铲除封建迷信的土壤。破除网络迷信,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前不久,安徽某地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系列网络迷信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00名,涉案金额逾5000万元。这启示我们,无论迷信生成多少新变种,一旦滋生危害,相关监管措施都应及时跟进,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与此同时,除了事后的惩处,也应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破除网络迷信,防止“算命”这类迷信活动卷土重来,还得找准病灶、标本兼治。在严厉打击违规线上迷信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大力倡导科学精神,让“算命”把戏无所遁形、没有市场。《荀子》有言:“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相面、算命,改写不了命运,只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用汗水去浇灌梦想,才能梦想成真。也应看到,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调查显示,近年来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但全民科普仍需久久为功。破除网络迷信是一场持久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亿万人民的科学素质、文明素养必将持续提升,不断激发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正能量。《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0日05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线教育,治理须“在线”

接收通知、完成作业、在线学习、按时打卡……如今,不少家长和学生的手机里,都装着若干教育APP。然而,随着这类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过多过滥、平台垄断、有害信息传播等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教育APP乱象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互动作业”“同学帮”等10余个违法违规平台,下架了两百余款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应用。现实中,教育APP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具有跨地域的显著特点,单靠区域性的分散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加强对教育APP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监管成为共识。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正是要加强教育APP治理,为在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立足于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移动互联时代,教育APP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学、学生学习的有益帮手。在应用过程中,对于运营发展不规范、履行安全责任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厘清边界、规范管理,更好保障用户权益。比如,对于应用软件的商业行为,《意见》提出“强制的不商业,商业的不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