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第三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四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散文,《台阶》是小说,《卖油翁》是文言文。环节一、了解单元学习重点依据我们学习第一、第二单元的经验,大家一定要注意“单元导语”,因为它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翻看一下单元导语,请大家用笔把以下两点学习要求划出来:1.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读这篇文章。环节二、积累词语我们先一起来积累一下文中的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特别多,请大家要特别关注。1.先一起来读一读“读读写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课文的讲读。这是一篇多件事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须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要一步步来,让咱们先从标题入手。环节三、解析课题先听老师来读一遍标题“阿长与《山海经》”。课题中的阿长是人名,我们已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知道她了。《山海经》在这里用了书名号,表明这是一本书,作者用“与”字把阿长这个人《山海经》这本书联系起来,不免让我们生出疑问: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作者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到文章里去探讨。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读第1-18段的内容。环节四、讲读1-2段1.请大家先默读1-2段。请你思考两个问题: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阿长是个怎样的人?(1)第1-2段写了: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她名字的来由。(2)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得先看看1-2段中可以得知关于阿长的哪些信息?请你拿起笔把相关信息划出来。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阿长的身份是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另外我们也可以知道,阿长的“长”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阿长的体貌特征,更不是阿长原名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沿用了上一任女工的称呼。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就可以读出,阿常是一个身份卑微、身世不幸的人。2.请同学们再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再一次默读一下第1段,并圈画出相关的内容:人们对于阿长还有哪些称呼呢?其中有哪些人称她为阿长呢?这些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的?(1)老师圈画出第1段中介绍了三个称呼“长妈妈”“阿长”“阿妈”。(2)“长妈妈”是与阿长同辈的人,对她略带些客气的称呼。“阿长”是祖母所称,也只有祖母这么称呼她。“阿妈”是“我”对她的称呼。(3)对于我称呼她为“阿长”,作者是这么说的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平时叫她“阿妈”,那是一个孩子对保姆的普通的称呼,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4)作者在这里也交代了自己叫她阿长的原因,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关于这件事情,鲁迅先生在他的另外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提到过,小的时候他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经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沿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谋死”这个词,说明在我的心目中,阿长是故意加害我的隐鼠的,所以作者用“憎恶”这个词语直接表明了我的情感态度,这个时候就不客气的、不满的、带有恨意地叫她“阿长”了。请大家自己再朗读一遍这句话,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环节五、讲读3-18段(一)接下来,我们再来研读文章的3-18段,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写了哪些内容?1.请大家先默读3-18段,看一看这个部分怎么划分层次呢?每一层的内容怎么概括?老师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3-18段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3-5段,第二层是第6-12段,第三层是第13-17段,第四层是第18段。2.我们先来浏览第3-5段,继续圈画,看看这几段写了哪些内容?这里提到了阿长经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爱告我的状,晚上睡觉的时候睡相也差。因而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概括:切切察察、爱告状、睡相差。3.接着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6-12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写了阿长懂得许多规矩,教我很多道理。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13-17段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5.第18段又概述了她谋害隐鼠这件事。(二)我们刚刚一起从3-18段中梳理了四件事,那么现在请你任意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情细读,并且完成这样两个任务,读的时候要做圈画和批注。①你读出这件事情中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②在你读的这件事情中,你觉得“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1.老师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老师先来读一读“阿长睡相差”的这个部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的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这一段文字活灵活现地用了几个动词,一个“伸”、一个“摆”、一个“挤”,还有一句“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这些都写出了阿长睡觉时不雅的姿态,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生动。这里对于睡相这个细节的反复描写,让人又体会到阿长的粗俗。作为保姆,她的本职工作和她的职责是照顾好我,但结果呢?她竟然让我晚上睡得极其不舒服。我对阿长的这个表现的态度是:无法可想,体现出年幼时“我”对她的厌烦。2.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元旦仪式”的这个部分。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中阿长的表现。“她按住我……摇着我的肩……”,听到我的祝福就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显示出她对元旦祈福的热切。这件事也具体说明了第6段开头提到的“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实际上都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民俗,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阿长的迷信。再来关注一下这件事情中“我”的表现,“我”对阿长的郑重叮嘱不以为然,抛诸脑后,被她塞了福橘之后,我“大吃一惊”,还称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磨难”一词意为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这个词就鲜明地表现出我对这个古怪仪式的厌烦。作者还说“总算已经受完”表达了他强烈的不满之情。3.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阿长讲长毛故事”的这个部分。(1)这个故事是荒诞不经的,比如“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把“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连“长毛”到底指的是什么人,阿长都说不清楚。同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阿长也没有什么判断力。对“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女人脱了裤子就可以使敌人的炮弹被炸坏”的说法,她都毫无保留的相信,她用严肃的口气讲着荒谬可笑的话,仿佛她自己真的能抵抗炮弹,表明她十分自信自己拥有这种荒诞的神力,体现出了她的愚昧无知。(2)我对于这样的阿长有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读,圈画文中评论性的语句。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说明我此时对阿长的敬意是前所未有的,第17段又解释了这敬意的来由“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是源于她拥有“伟大的神力”。阿长讲的这个故事我们一听就觉得很荒谬,但是却没有引起年幼的“我”的怀疑,“我”惊异于她能抵挡炮弹,把这视作“伟大的神力”,甚至不再计较阿长晚上睡觉姿势不雅,挤占了自己的空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13段的“空前的敬意”前面,作者用了“一时”这样的词来限定,带有调侃的意味,只是这敬意也逐渐淡薄,最后完全消失。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联系“惧惮”一词来看,上文所说的“特别的敬意”,原来也包含了一个天真的小孩对拥有伟大的神力的阿从的那种惧怕和忌惮,而此时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我就只剩下憎恶之情了。(三)纵观第3-18段,作者刻画了阿长的日常言行,写了她讲究各种繁琐的规矩和礼节,讲长毛的故事和谋害隐鼠这些内容,表现出了阿长的粗俗、迷信、愚昧无知的特点。那么这些事件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连缀这些事件的?1.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连接几个事件之间的句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四个句子: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2.大家看一看这几句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这部分内容都是用转折连词连缀起来的,“但”“但是”“然而”“但”就像路标一样,不仅逐一引出了关于阿长的诸多往事,也写出了“我”对她的情感态度变化: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很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虽然他讲长毛的故事带来的这种敬意也逐渐淡薄起来,但是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此时的“我”对她充满了憎恶之情。3.所以我们可以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梳理为: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4.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部分的解读。我们通过连接事件之间的句子,捕捉到一组表述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梳理了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作者一转再转的行文思路中,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由“实在不大佩服”到“憎恶”的情感变化过程。环节六、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们阅读了课文的前18段,我们把这18段的内容分成了两部分来解读:1-2段介绍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表现了阿长的身份低微、身世不幸。3-18段围绕阿长写了四个层次的内容,我们抓住了这些事件中的细节,读出了阿长粗俗、迷信、愚昧无知的特点,又抓住了事件之间衔接上下文的关联词,梳理出了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的19-29段,课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先通读一遍19-29段,请你思考:在阿长和《山海经》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课文的1-18段,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们读出了阿长粗俗、愚昧的特点,还通过抓住事件之间衔接上下文的关联词,梳理出了作者对阿长从“实在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再到产生“空前的敬意”直至最后变为“憎恶”的情感变化过程。但课文的前18段中,并没有出现和《山海经》相关的内容,而这是课题中另外一个关键词。环节一、解析标题,概括内容1.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山海经》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植物、动物等多方面内容的书籍。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等,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渊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19-29段,看看这一部分围绕《山海经》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能体现阿长什么样的特点呢?作者在这里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2.大家通读了课文的19-29段,这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这样三层内容:第一层,“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第二层,阿长问书并买《山海经》送给我第三层,得到《山海经》之后,我对书视如珍宝。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来研读这三层内容,进一步梳理阿长的特点和我对她的情感。环节二、讲读第一层请同学们先来阅读第一层内容,即19-21段,这一层写的是:“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1.我们先来看第19段。第19段的第一句话,作者就直接点明了“我”对《山海经》的感情是“渴慕”。“渴慕”的意思是非常思慕,请圈画出这段中能够体现出“我”渴慕之情的句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老师圈画出了这样一句话: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从这句句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年幼的“我”被书里的奇异鸟兽和怪物所吸引,哪怕只是听说,就清楚地记得书里的内容“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等等。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他听来的那些奇异的事物,可见《山海经》在那时对作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位叔祖现在找不到这书了,作者无法亲眼目睹。“可惜”一词流露出他的惋惜之情。2.我们接着读第20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这段文字写了作者为了“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而做出的各种努力:请叔祖去找书,问别人找书,自己去买书却都没有成功。(1)“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说明“我”是请求过叔祖的,只是因为他疏懒,“我”不好意思反复催促。(2)“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里分明写出了我的失望。(3)好不容易去一趟“有书买的大街”,“两家书店却都紧紧地关着门”,又一次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郁闷。3.我们再一起来看看21段中体现出的这种渴慕之情。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只有在玩耍的时候才忘了《山海经》,说明其他所有时间还是小孩子的“我”都一直在想着那本书。作者在这里用了“一……就……”这样一组连词,强调了我对《山海经》心心念念的渴慕之情。4.这三段文字是围绕着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来写的。我为了得到《山海经》而努力过,但求而不得让我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可是我的这种渴慕只有一个人发现了,那就是阿长。环节三、讲读第二层1.请大家先一起读一读第22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里作者写到“连阿长也来问”,表明阿长来问这本书对于我来讲是出乎于意料之外的,因为“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我没有跟她说,她却来问我了。我们可以从这里发现,阿长是主动来问“我”关于《山海经》的事情的,那么她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这样两个句子: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我问了好多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阿长看见了;而我不玩耍的时候,想着《山海经》那怅然若失的样子也让阿长看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我”的所有的表现、我的心事都被阿长看在眼里,她才主动来问我的,可见阿长对我是多么的关心和在乎啊。2.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她买到书送给我时的表现。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们从这里可以读出,她递给我书的时候,动作是很快的,说话的神情是很高兴的,说话的语气是兴奋的。为什么呢?她一定是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圆了哥儿的心愿,哥儿不用再整日坐立不安了。由此可知,阿长完全是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有趣的是,阿长说的书名是错的,她不识字,只是听我讲过,因而她把《山海经》还说成了《三哼经》,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兴奋、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阿长说的这句话。3.这层内容中写了阿长问书和给书的两个行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在细致入微地关心着我的。4.其实,作者并没有亲眼看到阿长买书的情景,读者也无从知晓,那么请你推断,在买书的过程中,阿长可能会经历什么状况呢?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阿长不识字,说不准确书名,也说不清书的内容,所以她去买书可能会经历很多困难。我们不知道阿长要走多少家书店,要跟店家解释多少回,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也可能会托了其他人去帮忙打听,最后才买到《山海经》的。总之,这个买书的过程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她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哥儿想要,可见她是从心底里爱着我的,看到我那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她就心疼,就要想方设法的满足我。5.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阿长的特点:她对我的关心细致入微,一心一意为了我着想,表现出阿长的善良和慈爱。那么在这件事中,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接下来我们来读第三层的内容。环节四、讲读第三层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我得到书时候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那句话就好像是一个炸雷,让我的身体都颤抖起来,这是因惊喜而极度兴奋的状态。再来看看我的动作,“接过来”“打开”“略略一翻”,而且还是“赶紧接过来”,这毫不迟疑的一套动作,表现出“我”要确定这天降的惊喜到底是不是真的的那种无比急切的心情。翻过了、亲眼见到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这里的省略号里可能还包括前文所说的“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等等绘图。这真的是我魂牵梦萦的《山海经》。“果然”这个词语写出了“我”从震惊到确定的心理变化。阿长说什么?她买到了《山海经》?真的吗?阿长真的帮我圆了一个梦啊。2.到这个时候,我对阿长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继续往下读: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大家是否注意到“敬意”“伟大的神力”这些词语在“阿长讲长毛的故事”的时候,作者也使用过,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第17段中的“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在阿长讲长毛的故事的时候用到的这两个短语,都包含着作者调侃的意味。而26段中“伟大的神力”“新的敬意”则表达的是作者真诚的情感。我敬她什么呢?我敬她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但是就是这样的阿长却能够买到我念念不忘、求而不得的书,这就是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因此“我”此时对她的敬意是最真诚的赞美。请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3.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部分内容:阿长主动来问我《山海经》是什么书,又费尽辛苦帮我买来了这本书。这就是文章的主体事件。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我对阿长产生了真诚的敬意。4.作者似乎觉得这样写还不够,他又继续写了三段内容来强化这种情感。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些短句,注意体会加红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感。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在这几段文字里反复强调《山海经》是我最心爱的宝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虽然这四本书很粗拙,但却在那时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这里又一次写到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曾经的渴慕之情在得到这四本书之后化为了真爱之情。第29段,作者继续写道“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此后……就更……”这一组词语表示了阿长买这本书送给“我”,不仅仅满足了“我”儿时对于这本书的需要,也让“我”有了更强烈的收集绘图书的兴趣和爱好。环节五、归纳19-29段三个层次读完之后,我们来对文章的19-29段做一个归纳。1.首先,我们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出了三个层次: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阿长问书并买书送给我;得到《山海经》之后,我对书视如珍宝。2.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这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层想写的是我的渴慕之情,这正是阿长之所以来问书的缘由;第三层详写的是“我”得到书之后的震悚和对书的珍视之情,这正是阿长问书、给书行为带来的结果,突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强化了我对阿长的真诚的敬意。环节六、归纳人物特点及作者情感变化联系文章前18段,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阿长的特点,以及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1.前18段,作者先刻画了阿长的日常言行,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然后介绍了她懂得很多规矩,教我很多道理;再写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以及她谋害隐鼠。具体地展现了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愚昧。2.但正是这样不讨我喜欢的阿长,却在后文中做到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给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宝书《山海经》。阿长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也是我之前所未察觉过的特点:善良、慈爱。3.而我对阿长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不大佩服、不耐烦;到虽产生了所谓空前的敬意,但很快就淡薄起来,直至憎恶;直到《山海经》事件之后,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是一种真诚的赞美之情,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环节七、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把握《山海经》事件中我对阿长的感情。首先,我们把这部分内容化成了三个层次,分别概括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并从中读出了阿长善良、慈爱的特点,体会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然后,我们分析了三个层次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19-29段和前面的18段中建立了联系,梳理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由憎恶到感激、赞美的变化轨迹。下节课,我们会立足于整篇文章来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环节一、回顾复习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1.第一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文章的3-18段。(1)作者围绕中心人物阿长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切切察察、爱告状、睡相差;懂得许多规矩,教我很多道理;讲长毛的故事以及谋害隐鼠。从中我们读出了阿长粗俗、愚昧的特点。(2)然后我们抓住事件之间衔接上下文的一组关联词“但”“但是”“然而”“但”梳理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很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虽然他讲长毛的故事带来的这种敬意也逐渐淡薄起来,但是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此时的“我”对她充满了憎恶之情。从“实在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再到“产生所谓空前的敬意”,直至最后变为“憎恶”。每次作者都是笔锋一转,看似要从阿长的缺点转到优点,其实引出的却是阿长的另一个缺点,以及作者对此更深一层的反感。因此每一次转折其实都是作者对阿长反感的一次加深,而憎恶之情正是由着层层递进的反感累积而成的。2.第二节课,我们阅读了文章的19-29段。(1)这一部分,作者围绕标题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山海经》写了三层内容: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阿长问书并买《山海经》送给我;得到《山海经》之后,我对书视如珍宝(2)这三层内容中,阿长问书、送书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我们从中读出了阿长的善良、慈爱。而另两层内容,通过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和真爱,突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三个内容组合起来,表达了我对阿长真诚的敬意,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敬意,也是真诚的感激。3.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什么呢?环节二、探究3-18段和19-29段之间的关联先让我们来看一看,3-18段和19-29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山海经》事件让我对阿长产生了真诚的敬意。为何作者还要将题目写成《阿长与<山海经>》呢?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文章19段的第一句话“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句话承上启下,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憎恶的,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则引出了下文所写的主体事件。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阿长送书的那一幕场景: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在这件事里,我的情感与前文截然不同,形成了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最大的一个转折:虽然我哀悼隐鼠,对阿长充满了憎恶,但是当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后,我对她充满了真诚的敬意。3-18段主要写的是作者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憎恶的情感,因而我称她“阿长”。而《山海经》事件后,我对她的情感是真诚的敬意。《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正是凸显了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呼应了课文3-18段和19-29段内容之间的大转折,可以说这个标题不仅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主体事件,还显示出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拟题的匠心是在分析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之后才体会到的。环节三、探究文章开头、结尾与3-29段的关联读完3-29段,我们发现这些内容表达的大多是儿时鲁迅的情感。而写作时当下的“我”是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用笔圈画出来。1.同学们可能先找到了结尾两段,那么我们先来读一读文章的第30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1)作者对阿长的称呼在这里连用了三种“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阿长在不同的人口中确实有着三种称呼方式,可是这三种称呼实际上都不是她的本名,阿长连名字都是沿用了别人的。这里的“大概”一词加深了作者对阿长不幸命运的慨叹。阿长什么时候去世的,去世多久了?“三十年”只不过是不确定的推测而已,作者写这一句话,满含着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之情。(2)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中的第二句话,请同学们圈画出句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这句话写了阿长不幸的身世,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这是作者仅知道的一点信息。而其他呢?姓名呢?经历呢?不知道。从“终于”“仅”“大约”这三个词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么多年来,作者对于阿长的姓名、身世、经历等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不确定、忘却了,并且到最后都不知道。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文章的第2段,作者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呢?我们可以把文章翻到第2段再来看一看: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3)阿长的命运是那么的不幸,但她对于“我”的爱又是那么的无私。而“我”对她呢?“已经忘却”“终于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反复强调,以表示自己对她深深的同情与歉疚之情,因而他在文末发出了对阿长最真挚的祈愿。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一段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句祈祷语,字面意思是希望阿长能够在仁厚、黑暗的地母怀抱里得到灵魂的安息。作者感激于她所给予的无私的爱,所以衷心祝愿她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宁,这个祈愿里包含着深切的怀念之情。“感叹号”的运用又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朗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2.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完了全文,了解了阿长的特点,也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1)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逐渐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轨迹随着一转再转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呈现出来。前两节课,我们在研读作者的情感时曾做过一个梳理: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很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虽然他讲长毛的故事带来的这种敬意也逐渐淡薄起来,但是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此时的“我”对她充满了憎恶。虽然我哀悼隐鼠,对阿长充满了憎恶,但是当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后,我对她充满了真诚的敬意。现在当我们读完全文之后,是不是可以在以上的梳理之后加上这样一句话呢?而这种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延续成了成年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情感。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同情、愧疚感激、怀念(2)至此,我们可以回答阅读这篇写人记事文章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者要表达什么?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贯穿全文,刻画了阿常既粗俗、愚昧又善良慈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情感。环节四、回顾本文阅读路径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阅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这种情感的呢?我们关注了四组关系:1.关注了3-18段中四方面材料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情感在材料与材料之间一转再转,看似要从阿长的缺点转到优点,其实引出的却是阿长的另一个缺点,写出了我对阿长的反感一次次的加深,直至憎恶。2.我们关注了19-29段中三层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和真爱烘托了主体事件,阿长买《山海经》中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