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_第1页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_第2页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_第3页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_第4页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

自从Henderson和Clark提出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区分[1]以来,大量文献研究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对企业和产业的影响。渐进创新是对现有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逐步改善,对业内企业的现有能力起着加强作用,有利于业内企业持续创新;而突破性创新破坏了现有的技术轨道,对业内企业是一种能力的破坏,更有利于产业外的企业或者说新创企业的进入,成为新创企业进入已经形成主导设计的产业的极好机会。当前中国企业如何寻找和利用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进入新兴和高技术产业,打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并不多,代表性的有克里斯腾森1990[2]提出面对突破性创新的冲击,企业应该转变相应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程序,否则会陷入“创新者的困境”。Tushman提出企业要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做出正确的把握[3]。张洪石研究了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提出建立“泛二元性组织”的模式[4]。随着创新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解决实现突破性创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决定了创新的效果或新颖程度。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更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创新;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实现渐进性创新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否会导致不同的创新效果。1研究框架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新颖程度?组织的知识创造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来源于知识,创新的本质是新知识在商品和服务中的体现,创新是组织的知识创造和利用的结果,因而从根本上来说组织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新颖程度。而从演化经济的观点看,组织的知识基础是组织采用一定的搜寻方式进行搜寻的结果,这里我们把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视作两种不同的创新搜寻方式,不同的搜寻方式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搜寻范围和搜寻结果,与开放式创新相联系的更多的是对于新知识的开发,而与封闭式创新相对应的更多的是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利用。搜寻的结果是企业将实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可以充分利用组织中现有知识的渐进性创新,另一种是必须依靠开发新的知识以实现的突破性创新。因而我们认为,企业是否采用开放式创新影响到了企业创新的性质和程度。采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程度更高,创新更多地表现为突破性创新;反之采用封闭式创新的企业创新程度较低,更多地表现为渐进性创新。总之,采用开放搜寻战略的公司(广泛地深入地搜寻)更具有创新性。为此,我们开发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研究框架。图1研究的理论框架1.1创新新颖程度: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按照Henderson和Clark1990年的分类,创新根据脱离原有技术基础的程度可以分成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创新程度反映的是新颖度和差异度的结合,突破性创新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与现有产品和工艺有根本性的差异,能给企业未来绩效提供极大的机会。企业要实现突破性创新就要大量地投资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但是突破性创新成功的机会很低,一旦成功则创新回报很高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突破性创新也称为毁灭性的创新[5],它基于不同的工程和科学原理,是一种新的技术图景,或者是对现有技术的替代,或者是彻底推翻已经建立产业的现有能力,给组织和产业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连续的逐步的改进,其产品和工艺的新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创新的新颖程度不高。渐进性创新要求企业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高,同时创新回报也比突破性创新要低。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的技术图景范围内较小的技术的变革,对组织和产业带来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有限。1.2创新中的知识创造和利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来源不同。由于创新可以被理解为知识创造和应用的结果,因此企业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知识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知识基础是企业拥有的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的集体知识。从上述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描述看出,突破性创新挑战甚至破坏了公司目前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创新的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于开发新的知识,而渐进性创新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知识的利用。那么实现突破性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从何而来?按照野中郁次郎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6],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经过四个阶段的知识转换模式的变化,组织的知识基础得到扩大,创新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是(1)共同化,即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他人的隐性知识,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共同体验。(2)显性化,即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模型等形式把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述出来。这一转化的关键是创造概念,来自于对话或集体反思。(3)综合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整理、添加、分类和综合等方式把不同形式的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4)内在化,即从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通过干中学把个人积累的隐性知识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分享,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上述知识创造过程表明隐性知识与知识的开发密切相关,而显性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利用。组织需要同时进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活动。知识的开发是对新知识的追求,通过发现和实验来吸收或者创造新的概念,开发出现有技术领域以外的新能力。知识的利用是对已经知道事物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在一定范围的专业领域内经验的积累,通过重复的实践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在突破性创新中,新的思想经常是从无法预料的来源突然之间涌现出来,很有可能是来源于某些有经验的个体或者组织的灵感。企业通过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开发活动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且把这种新的知识商业化,满足新市场上新的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产品或者工艺的突破性创新。在渐进性创新中,产品和工艺的变化相对较小,创新的新颖程度不高。它面对的客户需求相对清晰,可以明确地预料市场的反应,企业只要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利用就可以在现有的市场上实现创新。1.3创新搜寻战略: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Henderson和Clark的研究表明,在突破性创新中组件知识和构架知识都遭到了破坏,是能力破坏型的创新,而渐进性创新中组件知识和构架知识同时都得到了加强。因此突破性创新的成功需要极大地搜寻新的组件知识和构架知识,这种新的知识必须要依靠多样化的内部和外部的来源。也即突破性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有很多种学习的方式,其中一个方式是搜寻。搜寻指为了找到现有路径的替代方案或者全新的路径而扫描外部环境[7]。外部环境包括物理的,生态的和社会的环境搜寻活动贯穿于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其中研发是最重要的搜寻活动。研究开发不仅可以创造新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企业提高吸收能力,利用已经存在于其他组织内的知识。为了加强公司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搜寻活动利用已经存在于其他组织内的知识。搜寻努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搜寻的范围和搜寻成功的可能性。根据搜寻范围的不同,我们把创新搜寻战略区分为: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区分首先是由HenryW.Chesbrough教授[8]提出的。在20世纪及以前,企业普遍认为成功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创新的理念和思想应该来源于企业自身,创新过程中从设计、研发到最终的试制、生产与销售等所有环节都应由企业自己来完成,整个活动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企业与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在这种封闭式的模式下,内部研发被看作是企业非常有价值的战略资产。在20世纪这种模式被许多大型企业成功验证,它们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创新活动在进行过程中没有其他企业及社会机构的参与和介入,有效地防止了创新成果与关键技术信息的泄露;创新主体可以独自享有创新成果,为日后的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这种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技术竞争战略和资本的全球化。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表现为创新带来的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改善有限,创新的新颖程度不足,创新的速度缓慢,创新成本高昂,使得许多曾经充满创新活力的大企业陷入了“创新者的困境”。开放式创新是指在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同时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市场渠道为创新活动服务。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把商业化创新思想变为现实。即企业通过购买外部创新思想而获得发展的潜力和前景[9]。开放式创新模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边界是模糊的。企业在加强内部研发的基础上,对外部知识进行密切监视和跟踪,充分吸收利用外部知识,以弥补某些知识的空缺,通过对内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减少技术创新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快创新的速度。同时对于不适合于企业当前经营业务需要的内部研发项目,可以通过企业外部的途径使研究项目得以继续进行,或把不适合于当前需要的创新产品通过外部渠道进入新市场,使之商业化,从而减小技术创新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见,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创新者的思想和知识来实现创新[10]。这种创新搜寻战略实质上强调了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合作创新方式既有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合作,也有供应商与制造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纵向合作。它表明企业与它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通过吸收外部来源的知识来同样能够实现成功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模式带来的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改善更为明显,创新的新颖程度更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持久。本文的基本假设:当企业采用开放的合作创新模式时,其创新类型往往是突破性式的,不仅创新的新颖度大,而且是一种原始的创新;相反,如果企业单纯采用封闭式的创新模式时,企业的创新成果往往是渐进式的,创新的新颖程度较小。2实证分析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于某省2007年6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以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某省工业企业创新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范围为规模以上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其中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全数调查,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统一进行抽样。调查主要涉及了2004-2006年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共涉及大型企业313家,中型企业3322家,规模以上小型企业4262家。其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统计年鉴上的29个制造行业(行业分类号从C13到C41)。之所以以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虽然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产品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工业制品大部分已形成了依赖性进口。因此,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研究,对我国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再次,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我们对数据样本和数据内容分别进行了筛选,并最终从7897家企业中选取了388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筛选标准如下:(1)去除非制造业企业。(2)去除在2004年-2006年间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3)去除样本数据不完整的企业。2.2分析方法本文的假设实际上是对企业采用开放合作创新模式的政策评价,由此我们采用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11]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评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变量X集中包含了太多的协变量,就很难通过回归找到一个合适的方程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此外,当有较多协变量时,使用回归法很难保证参加组与对照组二者协变量的分布是相同的,从而使得通过回归来测算ATT(参加组平均政策效应)难度较大。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一种方法来降低干预前变量集的维度。1983年,Rosenbaum和Rubin首次提出利用倾向得分(propensityscore)来解决上述问题,他们的“propensityscorematching”,不是根据所观察的变量的矢量特征(X),而是运用所估计的“参与”项目可能性即P(x)进行参与者和对照群体间的匹配,是一种基于当参与者和对照群体尽可能相似时,被认为选择偏见降低的评估“参与”效果的方法。基于这一分析,常用的匹配方法有很多种[13],如最近邻匹配(nearest-neighbormatching)、测径匹配(calipermatching)、核匹配(kernelmatching)、局部线性匹配法(locallinearmatchingmethod)、回归调整匹配法等,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最近邻匹配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参与组与对照组数据随机混合在一起,按一定顺序排序,从首名参与者开始,选取与之有最近倾向得分的非参保者配对。定义C(i)为在特定的倾向得分Pi下与参与组配对的对照组数据i的集合。那么,利用NearestneighborMatching方法进行配对的C(i)即为:C(i)=min[,j]‖pi-pj‖。在这里,我们采用由阿姆斯特丹大学的EdwinLeuven和伦敦财政研究所的BarbaraSianesi共同编制的Stata-Psmatch2模块进行倾向得分匹配计算。3实证分析结果3.1倾向得分的计算我们采用两分类反应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拟合开放式创新的概率模型。以企业是否采用开放式创新(id)作为反应变量,企业规模(size1、size2)、企业地位(headquarter)、行业特征(industry)、知识密集度(rd)、信息来源(info1-13)为自变量,在stata10.0软件下进行倾向得分计算。自变量的选取来自于现有文献研究中关于影响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各种因素后综合获得[14-16]。考虑变量显著性检验,共有11个解释变量通过了检验:企业规模(size1、size2)、企业地位(headquarter)、行业特征(industry)、知识密集度(rd)、信息来源(info1、info3、info7、info8、info9、info11)。变量解释及计算结果详见表1、表2。从逻辑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企业具有某些特殊性质时,越有可能采取开放式的合作创新模式。例如:当企业不隶属于某一集团公司时,它越有可能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在现实中,大型的跨国集团公司往往资产雄厚,可以承受较大的研发风险。独立的科研机构、封闭式的内部创新模式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意味着对于信息的保密,对于市场的垄断。3.2倾向得分的匹配在通过逻辑回归得到企业的倾向得分后,我们采用NearestneighborMatching法对倾向得分进行匹配,匹配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选取4类,共9个变量来说明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的效果。这四类变量分别是:(1)创新产品的新颖度是国际市场新(worldnew)还是本企业市场新(firmnew);(2)企业的产品创新是属于原始创新(yinnovation)还是模仿创新(xinnovation);(3)企业创新产出情况,包括了新产品产值(nproduct)及新产品销售收入(nsale)两个变量;(4)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工业总产值(tsale)、主营业务收入(msale)和利润(return)三个变量。首先,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我们发现,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在企业创新程度以及新产品收入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这里所谓的企业创新程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纬度,即创新产品的新颖度以及是否属于原始创新。但是这些优势是否是由开放创新带来的在常用的统计过程中我们无法得知。通过匹配的方法,参与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我们得到了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条件下,开放创新政策的净效应。表3中,在没有匹配前,开放创新政策的采用与否在创新产品的国际市场新颖度方面的差异为0.138179273,而匹配后开放创新政策的采用与否的差异为0.13253012,二者的差异表明其他因素对于创新新颖度的影响。由此,在固定其他影响产品新颖度因素的条件下,我们证明了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采用会带来更大的创新新颖度。同理,在没有匹配前,开放创新政策的采用与否在创新产品的原始度方面的差异为0.02220308,而匹配后开放创新政策的采用与否的差异为0.020080321,我们也在维持其他影响产品创新原始程度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证明了企业对开放创新模式的采用会带来更多的原始创新。即企业开放创新的采用会使企业的创新成果更为新颖,更加属于原始创新的范围,也就是开放创新的采用往往会带来企业产品的突破性式创新。与其相对应,当企业采用封闭式的内部创新模式时,获得的创新往往是企业新层面,而且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范围。实证的结果还告诉我们,开放创新模式的采用虽然对于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却可以有效地增加企业的新产品收入。很显然新产品收入的增加反映了企业产品的新颖程度带来的效益,或者是由于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量或者是提高了新产品的价格,这同样证明了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产品新颖程度更高。4结论本文在组织知识创造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基础上,从知识创造和知识搜寻的角度构建了影响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理论模型,利用某省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