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域经济发展_第1页
河北区域经济发展_第2页
河北区域经济发展_第3页
河北区域经济发展_第4页
河北区域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组成员:

唐银

李岚林

蔡芒

邓芳芳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一页,共三十三页。总要第一部分背景第二部分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第三部分环境变化与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部分未来20年河北省区域分工定位与区域经济战略选择

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一、背景: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与此不相呼应的是,河北还不是一个经济强省,更不是一个经济富省,2001年底,反映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各种指标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位居10位之后,而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区域未来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化指标则位居20名之后。

第三页,共三十三页。二、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一)河北省宏观生产力布局演变及其框架

从建国起至今,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落脚点和主导思想几乎都是在强调自然资源禀赋与地理条件主导下的布局。

由于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这种自然资源禀赋或地理位置的侧重以及内涵的多变性,尽管在特定时期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为全省经济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四页,共三十三页。1、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全省经济缺乏规模特色2、区域分散力均大于凝聚力,资源资本优化途径不畅,经济中心区域难以形成3、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致使我省各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始终未得到明晰那提高4、各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与协调性较差,经济差距拉大,相互带动乏立5、政策跟进难以及时有效,产业发展形成人为阻碍第五页,共三十三页。(二)河北省现行生产力布局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1.协作式的相对大经济区域尚未成型

众多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河北省目前已经形成五大经济区各领风骚的结局,即冀东经济区包括唐山、秦皇岛,环京津经济区包括保定、廊坊,张承经济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冀中经济区包括石家庄、沧州、衡水,冀南经济区包括邯郸、邢台,并从各经济区占全省GDP比重、产业的趋同性特色、区域内各增长极的天然地理位置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化的统计和研究,指出五大经济区的各自特点是:(1)冀东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2)冀中经济区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都有一定的优势;(3)冀南经济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中心市场;(4)环京津经济区以服务京津和接受京津辐射的形式形成了蔬菜、副食基地,高新技术疏散地和区域性中心市场;(5)张承经济区则形成了以旅游、畜牧、食品和边贸中心市场为优势的区域。从上述可以看出,前三者产业结构的趋同较为严重,在如此近距离的地域内,这种特征若以市场的角度而论不应是健康或良性的;而后两者的产业特色确为独到,但关键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适度的经济规模。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2.省级经济发展重心及各地区发展平衡显现刚性化特征

首先是省级新的经济增长极“后继乏人”。从总体上看至今还尚无明显突破迹象,且与强势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不仅反映了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决策缺乏创新和务实,而且反映了我省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难度依然坚挺,更反映了各市之间各自为战导致的发展脱节。

第七页,共三十三页。3.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致使空间效率损失较大

大部分地区的二次产业比重却变化不大,且工业行业趋同明显,并呈现出浓厚的重化工业色彩,说明经济发展对资源优势的依赖性过于明显,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通,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进而使得区域经济效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由于重化工业受原材料约束性较强,致使河北各地区趋同严重的工业结构承担了巨大的整体发展风险,使得河北的整体经济呈现市场风险集中性倾斜,一旦原材料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河北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市场应变能力就会显示出明显弱势,各地区财政依托基础将随之出现摇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将被拖累。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三)河北省现行生产力布局的不适应性

1.不适应河北省经济功能急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要求现有生产力布局棉线难以适应这种强化功能的需要,致使生产力布局中的盲目一直以来就是我省整体经济实力有效提升的最基本障碍。我省的生产力布局知道方针既未做出经济发展主轴线战略性东移的选择,也没有及时加强对分散布局趋势的宏观控制,加剧了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各自为战。第九页,共三十三页。2.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继续坚持并强化传统的生产力布局思路,明显限制了区域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步伐,并导致传统产业的趋同愈发严重。另一方面,打造跨省际的经济协作区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成功示范,已经激发了落后的环渤海等跨省际区域携手共创辉煌明天的热情,特别是已经通过国家建设部鉴定的“大北京”规划的浮出水面,首次以冲击性的概念提出了跨省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第十页,共三十三页。3.不适应建设沿海带动型经济强省的目标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21世纪可以说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世纪。开发沿海是扩大开放、改变经济循环状态以及解决人口

、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省现有经济中心城市均在内地,且与港口缺乏便捷的通道,而资源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又使其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对外流通职能的发挥受到局限,说明中心城市的布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河北作为沿海省份的建设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注重了实现两环开放带动战略,重视了沿海城市、港口以及临港产业的发展,但经济重心向沿海推移的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发挥不出河北省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功能。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二、环境变化与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

1.国际环境

从国际经济发展看,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经济与一体化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标志与开端当是中国加入WTO。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国际化和开放化,就预示着经济产业领域与市场界限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特别是产业进出壁垒必将逐步消除。因此,我省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定位必须首先纳入到这种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从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看,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已经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和常规人力资源的富集程度,逐步向知识、技术等非物质要素方面转移。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相对不很发达的省份来说,这既是一次超前赶上的机遇,也是一次充满巨大竞争的严峻考验。

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2.国内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一方面有利于在跨地区资源配置中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则对观念落后、机制转换滞后、生产力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其次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更为明确和规范,东中西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将因此而产生巨大差异,东部的自主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中西部的发展则要走一条以优势资源争取合作、以广阔市场吸引投资的经济振兴道路。再次是对外开放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将对享有原有开放政策较迟的区域形成一定压力,如何探索并运行新形势下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将成为促进该类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此外,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尽快改变过去那种不顾环境后果的经济发展观念,代之以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是各地区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国内资源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是加快,跨省际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二)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河北省目前既成的相对的区域经济“特色”,因为掩盖或者代替不了区域经济结构趋同的弊端,从现今来看,可以认为这说明河北省在宏观生产力布局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战略上存在较大的被动性,或者说顺其自然的结果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也就是说,如果着眼于未来20年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看,这种带有体制遗留性质的特色格局,既不具备充分预期意义,也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形势。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1.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

2.在地区差距有所扩大的同时,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协调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表现为先进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不足。3.现行经济核心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4.存在严重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浪费

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三、未来20年河北省区域分工定位与区域经济战略选择

1.国际因素

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分工的定位出发点应放在国外资本力量进入我国现有产业领域总体的可能态势。以市场视点分析,总体上看,国外资本对国内产业的介入首先将取决于该产业的预期市场效益水平,因此,可以简单地对外国资本进入的产业领域做如下粗浅的层次分类: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第一层次是相对于国内而言的市场主导型产业,即已有一定市场供给优势或已体现预期市场供给优势而且内外市场前景均能看好的产业领域,其进入后将主要采取“内产内销”、“内产外销”的运作方式,也即“基地——市场”的运营模式,寻求那些通过扩大供给规模就可以直接获取更多市场收益的途径。第二层次是相对于国外而言的资源主导型产业,即外有市场份额但资源优势不足、内有资源优势但市场份额较低的产业,其进入后将主要采取“内产外加内销”、“内产外加外销”和“内产外加双销”的方式,也即“基地生产——再加工(包括品牌包装)——市场”的运营模式,寻求那些通过直接占用资源从而有效降低深加工成本以获取最大市场效益的途径。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河北省产发展总体表现为低级化和偏重型,这与国外资本未来进入国内产业的第二层次相吻合。也就是说,这些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利用国外资本发展的机遇,而且因为这些产业在国际经济潮流背景下对比还具有明显的“传统型”和“中间型”特征但又不属于“夕阳产业”,其外向型的被动化程度较低,国外市场变动的冲击效应不会过于强烈,也即外向风险度较低(前提是产品要有更新换代上的技术和速度保证)。但是,不仅其资源开发型的天然属性限定在先,而且其距离最终市场收益也稍远,因此从我省经济的整体振兴和长远利益看,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我省必须同步塑造与第一层次相吻合的产业优势基础以及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2.国内因素

受过去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的影响,使得我省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已然处于“三个不利”的情况下:

首先是河北省处于生产力要素流动的不利地位。其次是河北省处于提升分工收益和协作的不利地位。再次是河北省处于提高市场份额占有率过程中面临经济发达地区巨大竞争压力的不利地位。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二)河北省区域经济战略模式的选择

1.省宏观生产力布局模式——内外兼修,双向并举

对省内,要坚持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增强经济极化作用,通过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定向聚集,着力培育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带。特别是应适应形势,积极探索我省生产力东移的有效途径,推动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为此,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省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东移,并依据省内力量加速建设沿海重化工业基地。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沧州化工城在黄骅港域发展大型临港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唐钢在京唐港域发展大型临港钢铁工业、、依托秦皇岛市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对省外,要坚持横向联合,强化跨省协作功能。重点是配合“大北京”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京津保三角形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尝试与京津携手探索三地进行土地一体化开发、产业协调布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旅游线路整体划分以及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可行路径,力争一道将此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多种城市中心的城市网络,将京津的一些产业、资金、人才转入这一地区。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2.跨市经济区域发展模式——特色组合,层次链接

即应坚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抓住产业的近似性基础,主动凝结产业群体,努力扩大区域产业规模。

一般来讲,当两个区域的产业近似性达到一定程度的紧密状态,两个区域之间就必然会在资源、资本、市场形成内生性的恶性竞争趋势,进而加剧区域间的经济矛盾,排斥、抵消甚至破坏相互之间的功能协调性。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省很多地区已不少见。

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需要省级政府部门发挥项目指导和经济监管职能,从宏观上保证跨市区域内相似产业的呼应与和谐,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成立跨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办公机构;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跨市区域内的信息流通机制,促进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的融汇,便于各产业主体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再一方面,需要跨市区域内各市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进有退,主动联手完善产业链条,争取在产业内部形成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层次性很强的产业群体,真正把有市场潜力又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3.市县特色经济实践模式——服从全局,增强实力

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成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四、河北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河北境内跨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侧重这样四个单元,包括环京津产业经济区、冀中南产业经济区、冀东产业经济区和冀北产业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在产业领域中则各有进退、各有侧重,并极力营造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上的协调与互补效应。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1.环京津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保定和廊坊两市以及沧州部分县市,域内经济发展上宜突出城镇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流通格局化三大特征。

该产业经济区突出城镇化特征,目的在于响应和承接未来“大北京”都市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需要;突出高新技术特征,目的在于通过扮演我省未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领衔”角色,培育未来国际资本进入的“第一层次”产业优势,并依此拉近与京津的产业内在发展趋势的距离;突出大流通的特征,目的在于通过扮演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过渡”角色,逐步使得三方市场供需纳入一致有序状态,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促进本区域的产业更快发展。在城镇化方面,通过快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努力吸引京津富余或比较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截留向京津尚不稳定流动的外地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在买方市场、结构升级和即将入世的宏观背景下,我省同京津的经济关系必须升格为战略关系,更替全新合作内容,我省在发展高年技术产业和促进结构升级方面应更多地借助北京的优势。为此,应当考虑选择适当时机促成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管理协调机构,共同努力将津廊京保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硅谷”。在大流通格局化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以稳定的市场回报交换要素配置机遇”战略模式,即通过规范、促进本区域市场的发展,加速京津冀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2.冀中南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五市,产业上主要突出重、化工业特征。

该产业经济区突出这种特征,目的在于在巩固中不断壮大发展河北省的传统产业,使河北继续在这些产业领域保持对国际资本而言尚具较大吸引力的“第二层次”特色,培育河北省未来20年中保证GDP相对稳定增长的产业源,并通过财政手段弥补其他地区他类产业发展预期中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及其他地区经济社会风险应变能力.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应继续突出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但在产业发展中布局上,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比如从考虑强化石家庄市的省会功能与特征出发,在未来20年内,石家庄应全力立足于实行“减重(减少重化工业比重)、退初(退出资源型的初级加工业)、进制(进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育先(培育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先导产业)”的总体产业发展战略。具体来讲,即在通过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稳定既有产业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着重组建重化工的下游产业群,同时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突出除制药外不再批办新的重化工项目的原则。原有重化工业中的化工产业应主向沧州转移,合力促成沧州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化工城”的梦想;建材产业则可以考虑向邯郸、邢台陆续转移,合理促成“中国北方四省通衢的建材中心”及其市场,原有一部分纺织、食品等产业可以考虑向邢台、衡水转移,以丰富两市的产业构成、扩大两市的产业规模。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

3.冀东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秦皇岛、唐山二市,产业上突出外向型特征。

应考虑对该区实行“特区政策”,把其培育为河北的主要对外开放承载区域,努力提高该区的国际化、城市化水平。产业选择上则应在继续巩固原有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之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加大与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可以考虑先以建立城市之间的“结对”方式推进,如秦皇岛与大连旅游业捆绑。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4.冀北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张家口、承德两市,产业上突出旅游和自然农业特征。

该区域作为未来我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边缘区”,应当完全立足于这些历史和天然的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地寻求和培育相关产业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加强龙型农业经济规模,加速农产品特种特养与精深加工一体化进程,通过持续嫁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本区域逐步培育成为全省、全国特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一旦这一格局得以形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真正特色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再加上特色旅游文章的做大效应,该区就必定能够在未来20年中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繁荣的经济区域。在今后具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争取省的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采取“避重就轻”的战术,特别是张家口市应尽量降低重化工业比重,逐步积累生态优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二)河北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仅仅做出切合实际的区域特色经济构想只是这项工作良好开端的第一步,还需要在未来20年的发展征程中不断根据变化了内外形势调整和改进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1.加速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主要是探索实行不同区域不同税负的政策,即可以针对我省四大产业经济区根据其现存经济总量及产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