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助例文,在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并在表达中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2.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能够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能抓住重点来写,写出家乡风俗的特点。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课文经典语段;有关风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或查询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一课时环节一谈今念往了解风俗谈话入题,谈春节的风俗。联系生活,还有哪些风俗。教师举例,明确风俗含义。环节二品读范文学习写法通过例文学习:写特色,写具体。(1)出示例文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节选老舍《北京的春节》回顾老舍先生围绕“除夕真热闹”,从味道、色彩、声音三个角度全方位的描绘,充分展现了除夕的热闹。(2)出示例文2: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节选马晨明《藏戏》学习作者抓住了面具的颜色来表现藏戏的特点,揭示藏戏中人物面具的象征意义。2.通过例文学习:抓重点,融感受。(1)回顾《腊八粥》的构篇方法,学习抓重点分清主次的写作方法。出示《腊八粥》思维导图。学习沈从文重点描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文章结构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2)通过品读《腊八粥》的细节描写片段,学习在文章中融入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①出示例文3: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节选沈从文《腊八粥》重温沈从文在描写腊八粥做法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引起共鸣。②类文欣赏,出示例文4: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斯妤《除夕》(3)小结写法:抓重点融感情。环节三拓展思路试写片段1.分享交流,绘导图你想写你家乡的什么风俗呢?欣赏各地风俗视频,教师归纳分类,出示思维导图。2.片段分享,悟方法。(1)出示学生作品,例文5:花灯真多啊!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漂亮的兔灯,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挂着一副甜美的笑容,好像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儿上涂点红色,桃底儿有翠绿的大叶子,既漂亮又简单。还有那红艳艳的“五角星”、会动的“小鸡”……应有尽有!教师点评:围绕中心句“花灯真多呀”,重点描写了兔灯和桃灯。抓住灯的颜色和外形来描写,生动且具体。(2)示学生作品,例文6:我的家乡在安庆岳西县,每到过年时,村子里就会举行庄重的“跳火堆”活动。听爸爸说举行这样的习俗,是为了保佑全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红红火火。村民们可重视这个节日习俗呢!每年的正月初八,天蒙蒙亮时,火堆燃起来了,大人们抬“华公”神像开始跳火堆了。他们在火势最旺的时候,一起从火堆上越过,然后在火把队和鼓乐队的簇拥下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在神像前虔诚上香、放鞭炮,还要一个接着一个跳火堆,中间不许间断,也不许缺席。火光中我看到了人们双手合十,十分虔诚地跳过一个火堆,边跳边念着歌谣,爸爸告诉我,这是人们祈求神佛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家顺人和。我也勇敢地跳过火堆,和大家一起念着:“跳入来,新年发大财;跳入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粮食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罐溢……”教师点评:本篇写出了风俗的寓意和来历,这种写法丰富了习俗的表现内容,值得借鉴学习。文章写出了小作者的自身感受,展现了这一风俗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犹如身临其境。环节四根据要求撰写初稿1.出示单元习作要求,总结要点。2.借助导学单,构思习作内容。3.根据习作要求,完成初稿。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旧知明要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风俗有哪些,明白了要写好习作,就要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来写,将它写具体,还可以抓住重点场景进行详细描写,融入自己的感受。归纳:写特点写具体抓重点融感受。环节二分析例文明要点1.总结学生作品概况,评析优秀作品。(1)出示学生优秀作品风俗里的腊味按照咱肥西江夏乡的风俗,每到年前腊月时就开始腌制腊肉,好在团年饭上摆出来,特别有年味。腊肉一般选用上等带皮五花肉,一层厚实的外皮,一肥、一瘦,纹理相间,互相融合,让味道与口感更好。腊肉的腌制说不简单其实也简单。首先把五花肉用水洗净抹上精盐,把粗盐、八角、花椒等在锅里炒两分钟起香,接着用针在肉上戳许多小孔方便入味,然后把香料涂抹在表面,大概腌制一个星期之后,最后再拿出来用烟火烘烤直至黄色,就算成功了。因为今年提前回了老家,爷爷也恰好有足够的时间教我,所以非常的幸运,在老家我也尝试了一回做腊肉。一大早,爷爷提前把买回来的猪肉放在装了半盆水的盆子里,双手来回在猪肉上擦拭。不一会儿,猪肉洗干净了,我赶紧双手抓起一块肉放在砧板上,学着爷爷的样子,拿起菜刀小心翼翼的把皮上的猪毛刮干净。流水再次冲洗后,我慢慢地在上面撒了三勺子盐。此时的我早就闻到了锅里翻炒香料的味道,味浓醇香。“奶奶,先给我。”我迫不及待冲过去,抢过一碗香料。“别着急,先插孔。”我恍然大悟,赶紧跑去房间拿出大针,插孔,涂抹香料。就这样,开始期待一个星期尽快过去。一周过去了,爷爷的记性可真好,早上一起床,他早已经将烟火架做好。烟火架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土灶:砖头垒两边,中间横放一根铁棍。见状,我立刻跑进屋里拿起一个大叉子把肉一叉送进烤灶里铁棍上烘烤。猪肉慢慢的变成了黄色,简直色泽鲜明,爷爷告诉我大功告成了。在肥西,家家过年吃腊肉。最令人激动的便是团年饭了,菜品丰富,贴合每个人的口味,腊肉当然必不可少。看着奶奶端上来的我亲手腌制炒好的腊肉,我直流口水,吃一口忍不住再多吃几口米饭。肉里早已没有刺鼻的腥味,只有一股浓浓的辣脂香,黄嫩嫩的猪肉,深深吸着我们的馋嘴,腊肉也成为了饭桌上的焦点。八方来的亲戚围坐一桌,聊聊家常,叙叙旧,说说话,其乐融融。如果你有机会来肥西,记得吃腊肉哦!一定会令你回味无穷!(2)总评学生习作:条理清晰,详略得当。(3)分享点评片段,小结: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好方法。环节三归类典型问题,指导学生修改教师出示学生例文,引导学生如何改进作文。1.抓重点,将文章写具体。(1)出示学生1原文:春节舞狮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等风俗。虽然我喜欢吃元宵、放烟花,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看家乡的舞狮子。还记得几年前的元宵节,我刚从双塘村搬来小区,以为看不成舞狮了,却没想到小区里到处张灯结彩,烟花绽放,非常热闹。我立即奔下楼,恰好看到一支穿着奇特衣服的队伍,他们有的举着狮子,有的胸前挂着锣鼓,还有一个戴着很大的罗汉面具的领头人在队伍前面走。他们每到一个单元门口,就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刚劲有力地舞动狮子。而那个领头人就在前面一手举着彩球,一手拿着拂尘,在引逗着狮子,而狮子就在后面嬉戏追逐。我觉得特别好奇,随着一大群人跟在这支舞狮队后面,顺着小区各条街道跑了个遍,还害得爸爸妈妈找了半天。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舞狮子呢?妈妈说和吃元宵,放烟花一样,都是在祈求来年能够幸福、团圆、平安!都是喜庆吉祥的风俗习惯。①教师点评,提出优点,指出不足。②观看舞狮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狮动作描写。(2)出示修改后作品:春节舞狮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等风俗。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看家乡的舞狮子。还记得几年前的元宵节,我刚从双塘村搬来小区,以为看不成舞狮子了,却没想到小区里到处张灯结彩,烟花绽放,非常热闹。我立即奔下楼,恰好看到一支穿着奇特衣服的队伍,敲敲打打的迎面走来。他们有的胸前挂着咚咚作响的大鼓,有的手里拿着锵锵有声的京锣;还有个穿着不一样的领头人,他头上戴着一个笑眯眯的大面佛面具,一手执着红拂尘,一手握着旋转彩球,走在队伍的前面。跟在他后面的是两个穿着绿色灯笼裤和金爪蹄靴的人,他们藏身在色彩斑斓的狮子被里,一个人站着将狮头高高举起,一个人弯腰紧随其后摆动着狮尾。我突然欣喜若狂地叫喊道:“舞狮子的来了!”我不由分说的一头钻进人群里,紧紧跟在舞狮队后面。他们每到一个单元门口,就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兴高采烈地敲一阵锣鼓。那个领头人则在前面引逗着狮子,只见他挥舞着拂尘,时而将旋转彩球举过头顶,时而又低身伏地;时而向左摆摆,时而向右摇摇。彩球也随着他的晃动,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而那头威武勇猛的雄狮也随着他的动作,对彩球紧追不舍,一会上跃下扑,一会左翻右腾;偶尔还会挠挠痒、舔舔毛。随着他们翻转腾挪的动作,狮子喜怒哀乐的神态也被展现的惟妙惟肖,活像一头真正的雄狮,特别惹人喜爱。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这支舞狮队顺着小区各条街道跑了个遍,还害得爸爸妈妈找了我半天。后来我问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舞狮子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道:“舞狮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和吃元宵、放烟花一样,都是在祈求来年能够团圆、平安,都是吉祥喜庆的风俗习惯。我喜欢看舞狮这欢腾喜庆的热闹气氛,更爱这舞狮的美好寓意——国泰民安,吉祥如意!愿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都向着红红火火出发,期待来年大街小巷,锣鼓声声,一起再观这精彩绝伦的舞狮!①前后对比发现,描写舞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写具体,出示思维导图:②教师点评,小结写法:在写作时抓住舞狮场景作为描写的重点,详细描写了舞狮人的动作,运用生动的词汇,把舞狮热闹欢腾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2.写特色,把内容写具体。(1)出示学生2原文及教师旁批学生根据教师旁批再次修改。(2)出示学生修改全文火把里的中秋“火把在手中点燃,火光照着我的脸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在我的故乡小庙,它可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呢!在这里有个特别的习俗——打火把!爸爸曾说他童年间流传着一首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听说是为了纪念红巾军起义,于是中秋打火把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今年中秋也不例外,刚吃完午饭,我们兄妹四人就抢着去找麻秸、黄蒿、稻草等材料。找全后席地而坐,制作了起来。我先把稻草整齐的在地上铺成一个长方形,再将黄蒿和麻秸摆放在第一层稻草上起到定型作用,然后再找一个足够长的粗树枝放在中间,做手柄,之后再铺上第二层稻草,最后就用稻草编织成绳子将火把捆成型。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如果是平年的话就要扎十二道腰,那要是闰年呢?那就要扎十三道腰!丈余长的火把制成了!看着我手中的火把,我满心欢喜地举着、跳着,快点吧,时间再快点吧,快点到晚上,快点烧起火把……田埂间的秋风,带着我对中秋夜的遐想洒满田间。“吃月饼喽!”随着妈妈一声喊打断我美好的畅想,小心翼翼地抱着我的火把快步走向家去。我们坐上四角桌喝着新收豆子磨出来的豆浆,吃着月饼,看着这秋月,吹着秋日的晚风,我更加期待晚上的打火吧了。吃完我们四个就嚷嚷着去打火把,奶奶刮了一下我的鼻尖:“走,我们去打火把!”我们打闹着出了门,拿上我们的火把,奔向前不久丰收完的空场地,举着火把满怀激动的看着爸爸给我们点着。“哦,你们看,快看我的烧起来了,瞧,多漂亮呀!”大家手里各执一个火把,就像一条中国龙,有着豪情壮势还有凌云壮志!我高兴极了,一时竟不知道干什么才好。看着哥哥姐姐们都甩着火把转圈圈,我也学他们甩了起来,我们激动的尖叫着,唱着歌。透过熊熊燃烧地火光我发现每一个人都异常开怀,每个人的脸颊都红通通的,我想这就是幸福的笑容吧!我把火把举向天空,在火光的映衬下皎洁的月亮也变成了火红色,异常美丽。我脱口而出:“哈哈!月亮也被烤红了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