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五、说教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情分析: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题西林壁》教学实录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生自学,师巡回指导三、理解古诗1、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2、谁能试着读一读?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3、自学生字,重点指导”缘”4、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作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四、领悟诗情1、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2、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3、当回小诗人。出示句子:---------------------,识得庐山真面目。4、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五、古诗赏析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古诗。六、升华主题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再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七、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这首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首古诗的意思。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题西林壁》练习测试题课堂练习一、放飞想象:横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侧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仰望,庐山……背一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_____侧______,___________各不同。不识_______真面目,_____身在________。理解课文: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道理。课后练习:比一比、再组词缘()隐()绿()稳()侧()峰()测()锋()选拼音,写词语:hénghèng横()行横()七竖八蛮横()横()祸chóngchòng重()复重()点重()新重()量解释字义: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拓展: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请你用画笔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副画吧!效果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和三年级截然不同的教学古诗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把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并通过组词,自主感悟诗句的意思,改变以往老师“串讲”,机械理解诗句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这是第一次尝试,但是理解力强、词汇量多、感悟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快、较准地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而且通过提问,也越来越多学生感悟到这种方法,古诗教学变得简便了不少。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4-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学生)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部分学生能独立思考,思考过程合理、灵活一大半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具有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非常牢固语文思考能力有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4-2)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评价表(教师)教师素质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评价能力、)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具有良好的个人及教师素养,专业知识牢固。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关注学生的差异,作到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全面。教学内容的处理得当,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语文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讨论和有效的提问等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控制是否有效教学前全面、客观地充分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事先的预设。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和发展,恰当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控。作业设计是否合理评价是否体现发展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

(4-2)课堂观察反思与评价观课心得,深入探讨、反思“教”与“学”之间的相关性,并依据“学”阐述“教”的借鉴点和改进点)

本课教学我认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注重和孩子交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课堂注重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注意美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注重教材的重点,教学生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而是要跟着学生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去学,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