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基础知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2.掌握分析小说主题的一般方法。3.归纳《药》的主题。二、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订正“思考和练习”二、五1.明确题二作答的要点:这段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老栓夫妇的动作和神态,可实际是从侧面写康大叔。因为康大叔是封建爪牙,帮凶,他体现着封建统治者意志和秩序,所以他们当康大叔说话时,都要“笑嘻嘻的听”,“恭恭敬敬的听”。更因为康大叔为华小栓提供了人血馒头,华大妈格外感激,所以要“加上一个橄榄”,以示格外敬重。但这“笑”和“敬”的背后却隐藏着“怕”。2.明确题五作答要点:闯、披、散、捆、嚷——表现康大叔蛮横,凶暴的性格;嚷、抢、扯、塞、抓、担、捏、哼——表现康大叔凶狠、贪婪的性格。(二)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小说的情节1.指名学生说出文中关于“情节”的定义,教师揭示其内涵,板书;2.追问:如何理解“一系列有组织的”这个含义?散文中是否也有类似小说的“情节”?提示:“一系列”指事件的发展有个较完整的过程,即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不是片断的;“有组织”指从生活实际出发,作者有目的有条理加以安排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即使以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也很少有完整的情节,散文可截取生活事件的片断来写,允许“东拉西扯”,只要“神”——中心思想不散就可以。而小说一般要写出“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由“一系列有组织的情节”构成。3.提问: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生活实际这三者的关系?(要求先用课文语言回答,而后以阐析)提示:回答要把握几个基本点——首先,“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也就是说,小说首先考虑的是人物,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为了表现人物才安排情节,情节是“服务于人物的性格塑造”的。因此阅读小说,不能片面追求所谓动人的情节,应注意情节设计是否有力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的力量所推动。脱离人物性格塑造的情节,不管多么曲折离奇,都是不可取的。第二,透过“情节又可反映人物的性格”。因为情节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历史,没有情节也无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第三,虽然情节是因人而设,它“相对于人物来说有更大的虚构性”。但“情节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是受现实生活制约的”也就是说,情节不能随意杜撰,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从情节形成过程来说,首先要有与人物性格相关的诸多真实事件,然后才谈得上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三)运用短文中的情节知识,讨论《药》的情节跟塑造人物以及现实生活的关系1.让学生展开想象,设想出种种其他可以表现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十分麻木愚昧的情节。要求:A.设想的情节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的生活实际,尤其不能脱离华老栓这类贫民所处的社会地位。B.所设想的情节必须有力表现老栓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发言中,教师从中启发,通过比较、择其最佳的)2.讨论:让学生从自己设想的情节中择其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如为治儿子病而烧香拜佛等),跟《药》中的情节进行比较,发表各自看法。教师从中启发,评讲,以加深学生对情节知识的理解。提示(一)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对表现人物性格的力度和深度。同样表现老栓的“愚”,因治病而去烧香拜佛是“愚”,因治病而吃人血馒头(血又是革命烈士的鲜血)也是“愚”,两者都是迷信,但后者更“愚”,因为这种“愚”,不仅造成个人悲剧,还造成社会悲剧。提示(二)要注意情节的设计跟社会背景和当时生活习俗的关系。《药》中的情节,从总体看不仅符合当时社会一般生活实际,而且还体现跟这两者有密切关系。小说情节的选择和安排,无不体现了时代特点,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残酷现实。(四)讨论上坟情节中的《一圈红白的花》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怎样理解鲁迅以后对这情节的看法。1.提问:从小说前后描写看,“一圈红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样描写是否脱离生活实际?明确:坟上的花,“圆圆的排成一圈”“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显然是人为的,是别人放的花圈。谁放的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献花圈这情节,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认识到,写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是“平添”上去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一个花环”。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2.提问:坟上“平添”一个“花环”,对表现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影响?明确;鲁迅认为坟上的“花环”是“曲笔”,是“平添”上去的,这是对自己作品从严解剖。严格说来,情节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生活实际,哪怕细节也应该这样。“平添”花环是小说美中不足,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这篇小说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从总体看,添“花环”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对表现人物性格,倒起一定促进作用。当然,作为艺术创造的更高要求来说,应该忠于生活实际。(五)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小说的主题1.教师讲解主题(中心思想)跟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关系。要点:三者都要为主题服务,即不论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的设计、环境的选择,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为主题服务,这是一方面。主题是小说的统帅,它使小说各部分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是另一方面。2.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短文阐述的观点,归纳分析小说的几种方法,教师板书:3.提问:怎样把握《药》中主要人物?并说说主要人物和主题关系。难点提示:有的小说有主人公,有的没有,只有群像,《药》属于后者。要确定谁是主要人物,先要分类别,定主次。前课讲过,这篇小说有三类人,一是民众,二是革命者,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这三类人如果并重齐观,那小说主题将会由三个并列部分构成。如果只重在民众,那主题则落在表现民众愚昧上,从而提出怎样唤醒民众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重在革命者,那主题则落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上,从而提出应该怎样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训问题上;如果只重在封建统治的帮凶,那主题则落在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上。那本文应重在哪类人物上呢?为了回答这问题既要弄清小说描写的倾向,又要了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4.追问:《药》一文侧重描写哪类人物?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动机是什么?明确:小说《药》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他们之中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特点,那就是愚昧麻木。作为民众的典型人物华老栓,他的悲剧贯穿小说始终,所以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应是愚昧的民众。但由于民众的悲剧和革命者的悲剧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革命者为民众而牺牲,而愚昧的民众却用他的鲜血治病,可见革命者也是主要人物。这种理解也符合鲁迅创作的动机,他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愚昧的民众和革命者都是“不幸的人们。”5.讨论:既然革命者也是主要人物,那小说中描写夏瑜在狱中坚持斗争,英勇不屈,性格特点很突出,能否以此认为这篇小说重在歌颂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斗争精神?明确:夏瑜在狱中英勇不屈,的确令人感动,他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但从总体看,作者不重在歌颂他的“勇”,而重在表现他的“悲”。他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劝牢头造反,不但得不到同情支持,反而挨打,连衣服都被红眼睛阿义剥去。他的牺牲群众并不理解,认为他“疯了”,连母亲都感到“羞愧”。更有甚得,他的血被愚昧的华老栓买去治儿子肺结核病。他是悲剧性的人物。(六)提问《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小说既写群众愚昧,又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但能否以此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怀念革命先烈,是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明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由于自己“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借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谓“呐喊”,即以后鲁迅在《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注重“揭出病苦”,希望“引起疗救注意”。可见当时鲁迅还只是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战士,还没有找到救世良方,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和前途,还不可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我们不能脱离作者创作实际,而随意拔高作品的主题。(七)提问如何理解“预习提示”第二段对《药》所归纳的主题?明确:“提示”所归纳的主题符合作品实际,它由两个分句构成,彼此是递进关系。前者是从两家悲剧看,所体现的思想在于“控诉”和“揭露”,后者从发人深省的事件看,所体现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