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4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浙教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页。第一章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观察形状、颜色2、晶体的溶解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作业:作业本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页。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重点难点:酸的性质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一、什么是酸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思考:NaHSO4=Na++H++SO42-NaHSO4是不是一种酸?二、酸碱指示剂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使用酸碱指示剂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三、酸有哪些性质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金属氧化物→盐+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页。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页。――铁钉表面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金属→盐+氢气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盐→新酸+新盐*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第2课时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四、酸的个性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㈠盐酸的个性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㈡硫酸的个性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总结:酸的个性作业:①课后练习②作业本反思: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4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4页。第3课时一、自制指示剂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实验步骤: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常见食物的酸性: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常见食物的碱性: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5页。一、碱有哪些性质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5页。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实质H++OH-=H2O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Na2SO3+H2O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SiO2+2NaOH=Na2SiO3+H2O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CO2+2NaOH=Na2CO3+H2O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CuCl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FeCl3+3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作业:作业本-1第2课时归纳:碱具有的共性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6页。4、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6页。*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二、碱的个性1、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表面变潮湿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溶解时会放热*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兔毛溶解2、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反思:各种碱的应用归纳后要加以强调。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氯化钠和水通过蒸发结晶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一、什么是盐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晶体(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有的晶体是盐),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绿柱石橄榄石锆石二、几种盐的性质1、碳酸钠Na2CO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7页。△俗名:纯碱或苏打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7页。△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演示: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介绍侯氏制碱法2、碳酸钙CaCO3△几种常见的形式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蛋壳贝壳△性质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3、食盐NaCl△食盐的来源:井水制盐、海水晒盐△用途:制生理盐水(0.9%)杀菌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性质――演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作业:作业本(一)第2课时三、盐的制取演示: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产生白色沉淀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⑴酸+盐→新盐+新盐⑵碱+盐→新碱+新盐⑶盐+盐→新盐+新盐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强调: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述的反应规律外,还需要考虑产物的特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物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来判断了。溶解性口诀介绍:钾钠钡铵四碱溶钾钠铵硝盐全溶盐酸盐,除银盐硫酸盐,除钡盐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径有多少?比一比,谁想的多!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8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8页。四、盐与化肥(chemicalfertilizer)介绍:什么是化肥?以及化肥有哪些类型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读图:课本第24页图1-30,连线题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举例说明氨与硫酸氨与碳酸等铵盐的性质:演示: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思考练习:课本25页2、磷肥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等。代表物:过磷酸钙(混合物)3、钾肥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代表物: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成份K2CO3)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小结:盐与铵盐课堂练习:课本第27页练习1-3题作业:作业本第3课时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三、讨论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9页。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9页。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反思:在练习中经常用到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所以在这节课中要给与反复的强调和练习。另外还可以加深,如H2SO4或HCl如何检验的练习。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7、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药品器材:教学过程:哪些物质是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见金属的实例。――金、银、铜、铁等。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读图。在课本P28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离不开金属。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而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铁磁性―――永久磁铁等。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0页。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等特点。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0页。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7.9χ103千克/米3,熔点为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4、通过实验,我们收集的事实证据有:金属名称主要物理性质用途铜易导电做电线铁硬度好做机械铝韧性好、导热性好做铝锅5、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看谁获得了更丰富的证据和更准确的结论。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小结:反思:在作业本中出现一题要区分延展性和可锻性的题目,在上课中要注意讲解两者的区别。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实验1、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2Cu+O22CuOCuO+2HCl==CuCl2+H2O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②金属跟酸的反应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1页。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1页。实验3、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H2SO4==MgSO4+H2↑Zn+2H2SO4==ZnSO4+H2↑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实验4、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铜丝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④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通式:A+BC=AC+B或A+BC=BA+C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小结:第3课时一、金属活动性顺序: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2页。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2页。(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3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2eZn+CuSO4==ZnSO4+Cu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H2+CuOCu+H2O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00+1—12Na+Cl2==2NaCl还原剂氧化剂产物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3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3页。电子——化合价——过程——物质——产物失去——升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得到——降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小结:练习:1、下列各组金属中,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A、Na、Fe、Mg

B、K、Cu、Fe

C、Al、Zn、Hg

D、Ca、Ag、Zn

2、下列物质中能够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CuCl2

B、AgCl

C、FeCl2

D、FeCl3

3、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由Y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

B.Y、Z、X

C.Z、X、Y

D.Y、X、Z

4、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关系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X、Y两金属都能跟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置换出银;X跟稀硫酸不反应,Y跟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判断X、Y两金属可能依次是(

A.铜、锌

B.铁、锌

C.铜、汞

D.铁、汞

6、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思:在教学金属活动性时,可渗透要辨别3种金属活动性,可选用活动性中间选用盐溶液,两侧的选用金属单质,或者相反。第5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1课时)教学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重点难点: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药品器材: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4页。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4页。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1、甲烷CH4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演示:甲烷的可燃性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发生?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点燃之前,必须进行纯度的检验2、丁烷C4H10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乙炔C2H2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3000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1-44)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1、糖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臭味!3、脂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课堂练习:课本38页1-3题作业:作业本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5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5页。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药品器材: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锰酸钾、烧杯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分类的方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无色:硫酸、氧气、醋酸黄绿色:氯气紫黑色:高锰酸钾――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6页。讲授:物质的分类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6页。*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小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第2课时*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未知物质的特性1234567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加热熔化……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二、常见的物质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7页。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7页。名称外观铝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香烟盒上的金属。有抗腐蚀性如防盗铁丝网上常刷一层“银粉”漆,其实?“银粉”就是金属铝粉。辨别铝粉和银粉的方法:选用稀硫酸。现象:纯银制品不能跟酸反应。铝制的仿银制品能跟酸反应,放出气泡。汞银白色液体,有金属光泽、体温计里的液体溴红棕色液体铁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炭黑色固体硫淡黄色固体磷暗红色固体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金属非金属颜色有特殊金属光泽,大都银白有多种颜色,但一般无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延展性(如铝可做成铝箔,铜可以拉成铜丝)没有延展性可锻性可锻不具有可锻性硬度硬度通常较大(一般比较硬)硬度不一致导电性是良好的导电体一般不可以导电(除石墨)导热性是良好的导热体导热性能差(除石墨)密度密度高(大)密度低(小)熔点熔点高熔点低(金刚石、石墨很高)△小结:⑴金属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⑵在常温下非金属一般呈固态或气态,但溴呈液态;金属一般呈固态,但汞呈液态。△思考⑶银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铜、铝,但实际应用中,为什么导电设备通常用铜、铝,而很少用银?解析:银的价格昂贵。⑷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8页。解析:利用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判别。如利用这种金属是否能导电,是否能导热,是否具有延展性等性质来确定。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8页。三、金属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金属特性用途金(俗称黄金)质地较软,延展性是金属中最好的,价格昂贵,在空气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水、二氧化碳、氧气反应做装饰品、货币银非常优良的导体,较柔软,化学性质较稳定优质导线(电线),做装饰品,保温瓶内胆锡能导电(制导线)、熔点低(但常温下呈固态/只要用蜡烛就能把它熔化),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锡箔);//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很难与水、氧气、酸类物质发生反应制保险丝(熔断丝)、焊接金属(锡焊工业)//制造镀锡铁皮,用于罐头饮料等食品包装;铁导热性良好(易导电),是人体中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制铁锅☆讨论:⑴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说出两种原因?解析:银资源少,价格贵;用银作煮食器皿,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银,日积月累会造成人体中毒。//银较柔软;⑵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答:铁表面镀锡是防止铁生锈(锡的金属活动性较弱,不易生锈),锡的熔点低,(导热性不如铁,)而且硬度小,易变形,所以不用锡制造。⑶说一说最常见的非金属碳、硫、氧的用途?答:炭可作燃料,制黑火药、冶炼金属;硫可物质的漂白,若水银洒落在桌面上,可用硫粉覆盖,以防止硫蒸气造成人中毒,硫还可制火药;氧气的用途一是供给呼吸,二是支持燃烧。⑷钛——继铜、铁、铝后的“第四金属”,成为金属中的新秀。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其主要特性有:①密度为4.54克/厘米3的,机械强度与钢相当,比铝大两倍,比镁大五倍。钛合金制成的飞机比其他金属制成的同样重的飞机多载旅客100多人。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9页。②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以抵抗强酸腐蚀,表现出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一般金属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会变得千疮百孔而钛却安然无恙。制成的潜艇能抗海水腐蚀,且其下潜深度比不锈钢潜艇增加80%.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19页。③钛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如钛加入到钢中制得的钛钢坚韧而富有弹性;④钛无磁性。不会被水雷发现,具有很好的反监护作用。⑤钛具有“亲生物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性,适用于任何杀菌方法。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各种人造关节、头盖骨、骨骼固定夹等。作业:作业本第3课时本节知识点复习、作业讲评。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过程:1课时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演示1:硫的可燃性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演示2:对比实验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0页。P→P2O5→H3PO4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0页。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Fe+O2――Cu+O2――Mg+O2――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a→CaO→Ca(OH)2第2课时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CuO――*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C+CO2――CO+CuO――*铁的冶炼(介绍)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2、实验的现象如何?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1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1页。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演示3:氢气的性质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2、爆炸试验――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作业:作业本第2部分反思: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个重点,在讲解时,可与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对比讲解。从本质上,理解装置和实验原理。第3课时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CO2+CaCO3+H2O――Ca(HCO3)2――演示:蛋壳的变化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解释原因。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1、两条纵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2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2页。*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碱+盐→新碱+新盐(各举例)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水→酸*酸+盐→新酸+新盐(各举例)2、四条横线:*金属+非金属→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碱+酸→盐+水*盐+盐→新盐+新盐3、四条斜线:*金属氧化物+酸→盐+水*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碱+盐→新碱+新盐*酸+盐→新酸+新盐4、两条折线:*金属+酸→盐+氢气*金属+盐→金属+盐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课堂练习:课后练习53页1-6题作业:作业本第3部分反思:在讲解八圈图时,要注意联系第一章的知识来学习。第3节常见的材料(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通过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3、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难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药品器材: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3页。教学过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3页。第1课时引入: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一、金属材料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合金――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①观察它们的外观;②导电性实验;③压力实验;④熔化试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铁的合金――钢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第2课时引入: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1、提出问题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3、画出实验装置图4、得出的结论5、评价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小故事:铁生锈的魔力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4页。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4页。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防锈两大措施:1、保护膜法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如制成不锈钢*金属的回收和利用金属被填埋的危害:1、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2、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作业:资料收集,解决“用什么办法处理废干电池?”问题。第3课时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1、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和材料结构材料正极碳棒、二氧化锰、乙炔黑、石墨氯化铵、氯化锌、氧化锌、水隔膜纸或淀粉糊负极在纯度为99%以上的电解锌中,添加微量的铅、镉、氯化汞封口铁或塑料、塑料沥青等外壳铁或塑料、纸、塑料等2、危害:通过对常用干电池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废电池中的汞和镉等重金属含量较高,汞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并容易积蓄在脑细胞中,造成人体运动失调等,并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身,并能危及后代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5页。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摄取环境中的镉。进入人体的镉,会影响肝、肾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能。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骨痛病”事件。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5页。3、措施:⑴回收电池;⑵建立废电池处理厂;⑶实现金属的循环再生。二、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1、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3、陶瓷: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三、有机合成材料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1、塑料: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讨论: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性能: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缺点: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讨论: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课堂练习:课本第74页1-5题反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类别的区别。第4节材料的发展(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2、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3、了解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请各举出几种。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一、新型材料――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6页。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6页。超导材料:反思:本课中着重讲记忆合金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重点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教学用具: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棒教学过程:引入: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热能――机械能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化学能――机械能演示:制作小风车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练习: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思考能的转化。课堂练习:课本85页练习1-2题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7页。作业:作业本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7页。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功率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一、功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二、功的计算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8页。公式:功=力×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8页。W=Fs单位:焦(J)或牛·米(N·m)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例: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例:某大厦楼高50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米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料共约2×104米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1.5×103千克/米3,取g=10牛/千克。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103米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100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小结: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3题第2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图片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P=W/t单位:瓦特(W)OR焦/秒(J/s)OR牛·米/秒(N·m/s)――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9页。例1: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1:3,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______。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29页。例2: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小时即可能把水箱充满。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g=10牛/千克)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0页。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0页。1、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2、创新性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3、差异性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1页。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1页。4、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5、可操作性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6、考虑变化性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2页。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2页。三、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1、课件的长度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可运行几十课时;小的只运行10-30分钟,也可能更少时间。2、多媒体课件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3、常用制作方式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PPT(用office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善和加工,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并且多加钻研也可以有反复多彩的效果,能满足许多需要,因此广受欢迎。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Flash和Authorware以及几何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3页。4、课件制作的几个原则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3页。①教学性

课件的应用必须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②可操作性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交互操作层次不应太多。③科学性

课件制作要符合科学性,不要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否则用课件还不如做实验,但课件永远不可以取代实验。④简约性

课件的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太多,避免对学生注意力产生干扰。注意动与静的对比,前景与背景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每屏文字显示数量,尽量用配音替代叙述文字,过多的文字阅读容易使人疲劳。⑤艺术性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应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⑥信息量

多媒体课的信息量自然比一般教学形式的信息量要大,但不能太大,要适当地留有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消化。避免因信息量太大产生“电灌效应”。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文共116页,当前为第34页。⑦适度使用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注意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数学的方程求解、物理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一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效果好;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有时就不如实际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课件则有其明显的优势。浙教版九年级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