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_第1页
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_第2页
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_第3页
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_第4页
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作者单位:450014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李伯群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88例,1周贴2次,10次为1疗程,对照组50例,口服乳癖消片,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乳腺小叶增生症;耳穴压豆法;中医传统疗法

乳腺小叶增生症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1]。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75%,本病好发于22~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2]。发病原因多因情绪不稳,易生闷气或心烦易怒、焦虑不安、饮食不当及经期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波动等有关[3]。笔者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2009年临床观察治疗138例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88例,年龄16~47岁,平均31.5岁,病程1~16年,平均8年;对照组50例,年龄17~50岁,平均33.5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6.8年。以上病例均经乳腺彩超检查确诊,排除乳腺癌、纤维腺瘤及其他良性肿瘤。两组在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乳房肿块在单侧者36例,在双侧者52例,单发者23例,多发者65例,彩超检查最大肿块约34mm×27mm。辨证分型,肝郁痰凝型:治疗组51例,对照组28例;冲任失调型:治疗组37例,对照组22例。

1.2诊断标准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乳癖症确定其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可触及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局部有压痛。疼痛多在经前加剧,经后减轻,亦有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者。(2)中医辨证分型:肝郁痰凝型、冲任失调型。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法,选穴:肝、神门、乳腺、内分泌。穴位加减:若乳房胀痛明显,随喜怒消长,伴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者加肝阳、心,耳尖放血;若乳痛隐隐,经前加重,经后缓解,伴腰酸乏力,精神不振者加肾、脾、腰骶椎。方法:采用6mm×6mm医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于耳部穴位,每周贴两次,两耳交替贴穴,每天自行按压5~6次,以局部发热疼痛为度。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乳癖消片治疗,一次5片,3次/d,服用1个月为一疗程。

1.4疗效判定均为彩超复查后结果。治愈:乳房疼痛、肿块完全消失。显效:乳房疼痛明显缓解,肿块大部分消失。有效:乳房疼痛有所减轻,肿块部分消失。无效: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表1一疗程结束治疗结果(n,%)

注: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治疗组辨证分型疗效比较(n,%)

3讨论

乳腺小叶增生症中医称为“乳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城市妇女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2]。有一定癌变危险。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一是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二是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1]。

本病一般采用中药治疗较多,单纯用耳穴压豆法治疗本病尚未发现,本法简便价廉,配穴精确,容易操作,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易于坚持,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主穴选用肝,具有疏肝理气、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神门具有调节神经、镇痛消炎的功能,是止痛要穴;乳腺为局部选穴,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内分泌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疏肝理气、活血祛风。配穴选用肝阳,具有平肝熄风、疏肝止痛的功能;心具有清心安神镇定的功效;耳尖具有清热泻火、镇静醒脑、解痉止痛的作用;肾具有补肾填精、滋阴壮阳、调节生殖系统的作用;脾具有健脾益气、化生气血的作用;腰骶椎为局部取穴,强脊益精,治疗腰骶部病变[3]。主、配穴配合应用,作用明确,疗效显著。

从辨证分型来看,肝郁痰凝证型患者较多,本型为实证,多伴有情绪不稳、善郁易怒、胸胁胀痛,症状随喜怒消长,肝经行两胁,走乳房,此型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内分泌紊乱,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穴位反应敏感,效果明显,治愈率高;冲任失调型患者相对较少,本型为虚证,多伴有神疲乏力、精神倦怠、抑郁沉静,有些患者穴位反应不敏感,治疗周期长,治愈率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3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