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学)案_第1页
医学心理学教(学)案_第2页
医学心理学教(学)案_第3页
医学心理学教(学)案_第4页
医学心理学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心理学教案.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TMMU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ofPsychology>一.心理学概述: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生动奇妙。恩格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Definition>任务:2.心理学历史哲学1879年,德国冯特〔wandt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为依据,研究心理活动规律,使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心理学。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4.心理学内容:基本内容即普通心理学。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动机、信念、兴趣、世界观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二.医学心理学概述:1.医学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医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因素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C型行为——肿瘤中医: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心、脑血管病、肿瘤等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综合医院门诊初诊病人发病率调查:>1/3躯体疾病<1/3心理疾病≈1/3心身疾病?全面了解病人,尤其是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没有疾病,只有病人。"?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如:脑的疾病?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马克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排斥〔肾移植、唤头术减肥?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原始部落医者是德高望重的人巫术对医生的信任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量2.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及分派:1852年,德国哲学家洛来<lalze>提出"医学心理学"一词1896年,美学者LWitmer创立"临床心理学"一词及第一个心理诊所19世纪我国1917年北大开设心理学课堂88-89年国家教委、三总部开设并将其设为必修课分派:心理生理、行为、心理动力3.医学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识、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的目的4.医学心理学主要分支: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在预防学中的分支研究行为卫生、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形成、科学的体质锻炼方法、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机制及规律的学科康复心理学:研究伤残者、慢性病人、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措施降低其残废程度,使之适应工作、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临床心理学:研究、解决临床中心理问题的学科护理心理学:心身医学:三.医学模式及其转变: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特点及本质的概括。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概括疾病防治的经验。中国、希腊的古代医学皆属该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以生物、理化因素来解释防治疾病的经验。"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可以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背景: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来阐述健康与疾病。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慢性病上升及死亡疾病谱的变化。1977年美国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a三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互相作用。b人体发病的整体性。c全面了解病因和病情。四.健康:提出对健康认识的误区,引出健康新概念。1.健康的定义:1946年WHO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6%----心理治疗完全无9.5%亚健康状态84.5%?原因:压力?消除方法:寻找压力根源、改变处境、改变你自己运动为了争‘第一’、平衡与享乐〔黄利2.健康的内容:a.躯体健康:躯体无损害或功能紊乱〔标准:五快。b.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三原则: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环境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c.社会健康:社会适应良好。d.道德健康:1997年健康新标准:"五快"、"三良"。身体健康:食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说的快、走的快精神健康: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3.如何追求健康:生理节奏有规律营养全面均衡有规律体育锻炼养成健康习惯讲究心理卫生4.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人为版医学心理学p286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能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五.中国医学心理学的现状和展望:1.中国社会对医学心理学的需求:2.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基础心理学知识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人格概述㈠.人格概念人格,又称个性〔individuality,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其整个行为并使之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人格结构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㈡.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前提条件境和教育重要作用二.人格心理倾向人格心理倾向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经常而稳定的趋向。包括需要、兴趣和动机等。㈠.需要<need>需要是个体内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要求。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1.需要的差异性〔个体和时间差异需要受现实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需要永无止境2.需要分类⑴.天生的需要机体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如内部稳定性、回避危害、内发性和性的需要等。天生的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所必须,若得不到满足,会危及种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命⑵.后天习得的需要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对维持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又可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交往、成就、友爱、尊重等后天习得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需要层次论〔A.H.Maslow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㈡.兴趣〔interest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力求接触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1.兴趣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静观兴趣和积极兴趣广博兴趣和狭窄兴趣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2.兴趣的作用⑴.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作用;⑵.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⑶.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3.兴趣的品质⑴.兴趣的指向性⑵.兴趣的广度⑶.兴趣的稳定性⑷.兴趣的效能㈢.动机〔motivation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1.动机的功能⑴.始动功能〔唤起行动⑵.指向功能〔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⑶.强化功能〔使行动得以顺利进行⑷.调整功能〔形成一定动机模式2.动机分类⑴.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等⑵.社会性动机〔成就、交往、尊重和劳动动机等3.动机冲突动机体系动机冲突形式?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趋避冲突三.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在心理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心理特征造成个体差异。㈠.能力〔ability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1.能力与知识、技能2.能力的分类⑴.一般能力影响个体活动的全部领域,表现在不同活动中的共同能力,亦称智力〔intelligence。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等⑵.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所必须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3.能力发展和个别差异⑴.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并出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占50%②人的智力一般在18~25岁达到顶峰,青春期后发展比较缓慢;③成年期〔25~40能力发展相对稳定,常出现创造性活动;④老年期智力不再增长,并开始衰退,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⑵.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①能力发展水平差异IQ比例〔%名称140以上1天才130~1403超常智力90~13076常态智力70~9020逊常智力70以下3智力低下②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大器晚成③能力结构差异㈡.气质〔temper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1.气质特性⑴.感受性⑵.耐受性⑶.反应的敏捷性⑷.行为的可塑性⑸.情绪的兴奋性⑹.外倾和内倾性2.气质类型⑴.体液学说〔希腊Hippocrates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⑵.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前苏联Pavlov①兴奋型②活泼型③安静型④抑制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气质类型兴奋型强、不平衡胆汁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多血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粘液质抑制型弱、不平衡、不灵活抑郁质3.正确认识气质⑴.气质与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①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但又有可塑性;②气质无好坏之分;③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④气质对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方式等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智力的发展;⑵.气质特性与职业选择①认识自我气质,根据自身气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②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③根据职业特点,塑造自身气质。㈢.性格〔character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1.性格的结构特征⑴.态度特征⑵.意志特征⑶.情绪特征⑷.理智特征2.性格的类型学说⑴.内外倾向说〔瑞士C.G.Jung①内倾型〔内向型态度向内、感情不外露、沉静、多思孤僻、反应迟钝、适应环境困难;②外倾型〔外向型态度向外、开朗活泼、情感外露、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易于适应环境。⑵.功能优势说〔英A.Bain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中间型⑴独立顺从说〔奥A.Adler独立型顺从型⑵优越-自卑说优越型自卑型⑸社会文化说〔德E.Spranger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宗教型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是在遗传的基础的基础上,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⑴.先天因素⑵.后天社会心理因素①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养育态度家庭氛围出生顺序②学校教育③自我教育④社会实践㈣.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1.性格与能力能力的发展受性格制约性格的形成依赖能力的发展2.性格与气质⑴.气质可以影响性格①气质可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②气质可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⑵.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性格再一定程度上可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控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四.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反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适应、改造环境中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调控机制。㈠.自我意识结构1.认知形式:自我认识2.情绪形式:自我体验3.意志形式:自我对待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自我认识⑴.儿童期主要指向外部;⑵.青春期以自我为客体,对自我进行探究,逐渐建立起"自我观念"。2.自我对待⑴.儿童期对自我缺乏自觉要求和有意识的控制;⑵.青春期随自我认识的发展,渐具有自觉的要求和有意识的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独立自主、自尊等。3.自我体验⑴.儿童期,自我体验肤浅、短暂、不深刻;⑵.青春期后,自我体验很快发展〔敏感、丰富、深刻、起伏、闭锁等成年期,自我认识趋于全面而稳定,自我对待的意向也会服从一个比较确定的理想,故自我体验也渐趣于稳定。㈢.自我意识的矛盾1.儿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未充分形成;2.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的矛盾日益突出。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相矛盾;自我对待"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相矛盾;自我体验"强烈的自尊心"和"别人不尊重的态度"相矛盾。由于存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对待的矛盾,青少年产生烦恼、懊丧、痛苦、抑郁、愤慨,乃至屈辱等自我情绪体验。㈣.自我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社会化只有以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自我认识客观自我评价准确自我对待公正自我体验深刻指导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五.人格异常〔personalitydisorder人格异常,亦称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无认知功能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的不协调内在不协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的不协调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发展的不协调㈠.人格异常的特点1.早年开始2.严重的人格缺陷3.严重的情感障碍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5.对其人格缺陷缺乏字知力6.人格偏离的相对稳定性7.矫正困难㈡.人格异常的类型1.偏执型2.分裂型3.反社会型4.边缘型5.表演型6.强迫型7.依赖型小结:重点:人格概念,动机冲突的形式,气质、性格的类型,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的关系,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章认知活动认知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及社会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第一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sensation1定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1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感受器的兴奋传入者有效刺激适宜强度:绝对感觉阈限足够的时间〔2个别属性:单一特征,如:形状、大小一种感觉对应一种感受器。2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的刺激,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如:肌肉运动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3感觉与个性感觉能力的差异与人们的实际活动有关。4感觉的重要性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derivation5感觉的特性?适应性<adaptation>: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没。视觉:暗适应、明适应嗅觉温度觉触觉痛觉?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先后对比?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的现象。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中感觉的现象。?温度轻重味觉视觉二知觉〔perception1定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__〔1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完整、正确。区别:感觉知觉个别属性整体属性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活动单一分析器多种分析器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定义:人总是有选择地以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作为背景。影响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将事物的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对象一旦形成知觉,尽管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象不变。?知觉的理解性:人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解释感知到的对象。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知觉经验定势〔set:知觉前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续活动的趋势。三感知觉障碍〔一感知障碍:感知减退、消失或过敏。〔二知觉障碍1错觉〔illusion<1>历史:早在20XX前《列子汤问篇》<2>定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3>正常情况:视错觉空间错觉时间错觉轻重错觉方位错觉原因:外在因素〔照明内在因素〔情绪〔4病理状态:在感染、中毒或疾病情况下2幻觉:〔hallucination定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是在客观现实中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却感知到它的存在。正常情况:睡前催眠暗示病理性幻觉:幻听〔常见于精神病患者幻嗅幻味情绪和情感一概述1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2需要马斯洛的需要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人的多种多样的情绪和感情都可按照对比的性质,配合成对。例如,满意一不满意喜悦一悲哀等<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肯定:满意、喜悦、欣幸、快乐、热爱和得意是一个人对于事物所持的肯定性态度否定:不满意、痛苦、忧愁、悲哀、绝望是一个人对于事物所持的否定性态度〔2从情绪和情感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极。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起着"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由悲哀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起着"减力"作用。〔3从情绪和情感的激动程度可分为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情绪:激愤、狂喜、绝望等。平静的情绪: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持续活动。〔4从情绪和情感的强度可以分为弱和强的两极状态怒:温怒、愤怒、大怒、盛怒、暴怒情绪和情感的强弱取决于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对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目的和动机的实现与否。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一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积极诱因――提高效率〔二组织作用对其他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检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调节和组织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干扰和破坏1影响记忆喜欢-容易记忆喜欢-不容易记忆2影响思维活动过于亲近的喜欢的容易偏听偏信3影响人的行为〔1适中的焦虑程度-最高的学习效率〔2从情绪的个别差异平时情绪较稳定,不易过分焦虑的人较容易激动和焦虑的人有较好的成绩〔3从学习任务的性质工作性质越难越复杂-工作越易受高度情绪的干扰概括起来增力作用:积极的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识记、记忆、思维减力作用:消极情绪,有损健康影响识记、记忆、思维〔三影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四健康情绪的特征1诱因明确2反应适当3遵循规律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情绪情感自然需要社会性需要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特有低级而简单的体验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外露内心体验情景性持久性不稳定性稳定性短暂性深刻性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都是种族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常交织在一起六情绪状态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的一定的情绪。〔一心境〔mood1定义: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焦虑忧虑2作用非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景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3产生的原因: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工作顺逆、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天气4持续时间〔1客观事件〔2个性特点〔二激情〔excitement1定义: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2原因〔1与人关系重大的事件。〔2对立意想的冲突或过分抑制3作用〔1正性作用〔2负性作用:使认知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下降,自我控制力下降,4控制〔三应激<strss>1定义: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情况下出现的情况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七情感〔一道德感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论、举止、思想、意图而产生的情感。〔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人们认识和追求正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三美感是人类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在艺术上表现的美与丑的评价。记忆和遗忘<memoryandforgetting>一.记忆概述:1定义: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2意义:经历-----记忆----指导行动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一识记〔memorize1定义: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2分类:a有无目的,需不需意志努力无意注意<unintentionalmemory>,有意注意b识记材料有为意义意义识记,机械识记〔二保持〔retention1定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2质的变化:a保留主要内容及有显著特征的b保留某些特点和线索3量的变化:记忆恢复现象〔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高,随时间推移,保持量日趋减少。〔三再现〔reproduction1再认<recognition>:感知过事物再现时,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2回忆<recall>: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记忆的过程。三记忆系统<memoryclassification>〔一瞬时记忆<immediatememory>/感觉记忆1定义:刺激停止作用后,信息在感觉中瞬间的保持。2特点:a时间短b鲜明的形象性c受到注意时,转入短时记忆。〔二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STM>1定义:信息一次呈现后一分种以内的记忆。2特点:a时间较短5-10秒b容量:7±2组块<chunk>c易受干扰〔三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1定义: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2特点a保持时间长久b记忆容量无限四遗忘〔一定义: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二分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三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先快后慢2材料;有意义的材料不易3数量: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越多4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5序列位置:首尾易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6方法:意义识记》机械识记试图回忆》单纯重复识记7主观因素:兴趣、目的〔四遗忘的原因1记忆痕迹衰退学说2干扰抑制说证据1:睡眠对记忆的影响证据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实验设计程序实验组控制组学习A材料休息学习B材料学习B材料回忆B材料回忆B材料结果:控制组的成绩好于实验组倒摄抑制实验设计程序实验组控制组学习A材料学习A材料学习B材料休息回忆A材料回忆A材料3动机性遗忘说五记忆的培养1动机、兴趣2复习3过度学习4组块法5将无意义的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材料6PQ4R法第四节应激反应??????应激源可引起人的动机冲突,产生挫折感,从而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即应激反应。从应激的时间特性来看,应激分为:急性应激反应慢性应激反应分类特点原因急性--反应持续强烈或威胁性的刺激短暂作用引起。时间短如:战斗、地震、被劫、以外的重大消息等。慢性--持续难以摆脱的社会生活事件持续作用。时间长如:人际关系紧张、慢性疾病、失业、挫折等。无论是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都是以一种复杂、整体的反应模式出现,包括生理、生化、心理变化。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同时发生,互为因果。一、生理反应:〔一Canon>通过动???早在20世纪初,生物学家坎农<W、?的应激实验发现,当动物面临危险情景时,其BPP、R,肌血流量增加,血糖,凝雪时间缩短。坎农认为机体的这些变化确保了应激时的能量供应,以及避免受伤时失血过多。〔二塞里:用"全身反应综合征"来慨括应激反应的生理反应,并划分为三个连续的时期。1.警戒期:--应激源作用于个体的初期。应激源引起机体内部非特异的生理、生化变化,作为应激的动员准备。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1初期表现:交感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血管收缩肌肉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肾上腺髓质分泌:心跳、呼吸〔肾上腺素、葡萄糖分解去甲肾上腺素肌肉、大脑有充分的血液供应达到动员潜能和减少出血,应付环境刺激的威胁。〔2末期表现:肾上腺皮质系统也参与作用。此期,个体抵抗力较低,若刺激过强,可致死亡。随着抵抗力的逐渐动员,进入抵抗期。2.抵抗期:抵抗力和应激源作用相对恃为特征。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以便充分动员体内潜能应付紧张刺激的威胁。〔1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进一步加强。〔2皮质激素分泌血糖增强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盐皮质激素分泌调节无机盐和水的代谢。与即不斗又不逃跑有关。或冲突发生时,机体即不攻击或逃跑,而是顺从和有经验地抑制。〔2刺激过强、过久,超过机体适应能力,进入衰竭期。此期,因为抵抗力增强,在警戒期的消极被动局面已被抵抗期的适应反应所取代。3.衰竭期:长期处于过强的应激源刺激下,机体适应贮备力丧失贻尽,终至疾病或死亡,〔三应激的生理反应机制:应激的生理反应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控制,全部器免疫系统官和组织共同参与完成,从而使每一功能都得到动员,消除、减弱、适应应激源。二、心理反应:首先选择和应激源作用个体情绪反应应付策略实施行为改变、认知改变。如:疾病求医治病、活一天算一天。心理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急、慢性应激反应的心理反应也不同。但从心理反应的性质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积极的一面:提高个体活动,动员其全部"力量",更好地对付和适应应激源。如:"急中生智",注意力集中,动机调整、情绪的适度唤起,思维敏捷等。消极的一面:降低个体的活动水平,使人意识狭窄、行动刻板,对应激源无能为力。如:"束手无策",不良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一?不良情绪:急性应激反应:焦虑、恐惧、绝望等。慢性应激反应:恐惧、抑郁、愤怒、敌意、失望、悲哀、痛苦、自卑等。可产生痛苦体验影响生理平衡,长期可致躯体性疾病。1.焦虑:〔1特征:A.紧张、害怕B.烦躁不安、心神不宁C.担心、忧虑例如:高考前〔2表现:A.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P、R、BP、出汗、四肢震颤、烦躁、坐卧不宁等。B.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腹泻。C.其它: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犹豫不决,易受激惹,无效多余动作增多。例如:老年失子〔3作用〔结果:A.适度焦虑:提高警觉水平,引起紧迫感,促使人采取合适的方式及行为对付应激,适应环境。B.过度、过久的焦虑:影响认知能力,难以做出理性判断和决定。2.忧郁:〔1特征:以情绪低落为主。如:悲观、悲哀、沮丧、失望、失助等,伴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例如:亲人去世对前途的担心。??高考落榜身患绝症--对死亡的恐惧〔2表现:过度忧郁被视为病态。其整个精神生活呈显著的、普遍的抑制。生活被动,动作少而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自卑、自责,常有自杀意念和行动。有较高的紧张性。???3.恐惧、愤怒〔1恐惧:多发生于自身安全和个人价值与信念受到明确威胁的情况下。例如:在森林里遇到老虎表现:紧张、震惊、恐慌、害怕等情绪体验。〔2愤怒:在追求某一目标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受到重大挫折时。如果个人认为此障碍是不合理的,产生:例如:无故被人责骂表现:忿恨、气恼、敌意和愤怒情绪,并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总之:情绪反应可破坏人的心理平衡,损害人的认知功能,妨碍对现实、自身进行客观评价,陷入更大的危机。〔二行为反应:1.攻击:受挫折时,表现出各种攻击行为。〔1分类:将愤怒情绪直接导向造成挫折的??A.直接攻击行为人或事。如:嘲笑、漫骂、人、毁物、自责、自伤等。B.间接攻击行为指向无关的人或事。如:"指桑骂槐"〔2从心理适应角度看:A.攻击行为一方面蔬泄内心的紧张,减轻心理痛苦,B.另一方面,攻击是消极行为,非但与事无补,反而陷入更大困境,妨碍目标实现。2.冷漠:长期处于应激情境,即无法攻击,又无其它发泄方式,只能将愤怒强压下去,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例如:在老板的压制下工作的人所以:会对心身造成一定损害。3.病态固执:突发的重大的挫折使人出现一再重复的无效动作或行为,不能自控。如:强迫症患者。反复写一字。战争环境中,士兵常常不必要地反复检查自己的装备。〔三心理自卫机制〔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心理活动中发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如:钱被偷后,"舍财免灾"作用:A.积极的一面:暂时解除当事者的痛苦和不安。B.消极的一面:"自我欺骗"来回避矛盾,摆脱困境。现实中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有时反而使问题复杂化,这也是消极的一面。1.否认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实,借以缓解突然来临的打击,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例如:亲人突然去世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经历一个不相信、不承认相信、认可的过程。这种"自欺"可缓解当事人的悲哀,为接受严酷的现实争取心理准备时间,以便顺利进入认可阶段。2.退行遭到挫折,无法应付,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时期,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争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避免面对现实问题和承担压力。例如:住院病人:过分依赖医生、护士、家人的行为。3.转移由于某种原因,将对某一对象无法发泄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身上,以"安全地"疏泄内心的紧张。例如:对老板的愤怒。严禁将自己的不愉快发泄到病人。4.合理化当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其行为表现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常会杜撰出各种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责任,以避免不快和失望。.高考落榜,归罪于老师教的不好或评分错误。?例如:B."知足常乐"C.逃票是:不知上公共汽车买票。老师应享受免费游泳票。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升华把自己不易实现之欲望,转向比较崇高之目标和为社会所赞许之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将攻击欲望加以升华去攻克业务使自己成为一位出色的工作者。6.补尝因理想受挫或失败,转而选择其他能成功的活动加以代替,借以弥补已丧失的自尊和自信。例如:身残志不残,发奋学习,终得成功。桑兰体操电脑7.压抑迫使一些不可接受的、会引起内心痛苦的或具有威胁性思想、欲望、情感、冲动进入潜意识,使之脱离意识的过程。过分压抑,将会积郁成疾。例如: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挫折。了解人类自身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在医疗实践中观察、帮助和指导病人,缓解各种挫折及其它生活事件带给病人的痛苦和不安。第五节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一、积极影响:3’适度的应激可使机体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一定限度内的应激性刺激,可排除寂寞与无聊,,调动个体的能动性,从而增强工作效率。少年时期的"过分保护"不利于个体独立地进行社会生活。例如:小孩射箭5球出国的足球运动员,父母相伴。二、消极影响:只有激烈的或持续时间长的应激才可能有害于机体的身心健康。〔一急性期:急性焦虑反应:交感神经亢进症状和体征:1.心慌、气短、出汗、注意力涣散、时间紧迫感、肌肉紧张、失眠、多梦、烦躁、头痛、全身无力。2.严重者会引起血管迷走反射及过度换气综合征。3.由于呼吸、循环的最后衰竭而引起个体死亡。〔二慢性期:长期应激,可耗竭个体的生理、心理防卫能力。1.各种心身疾病:〔1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2恶性肿瘤:长期心理应激,胸腺退化,免疫功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癌变。〔3胃溃疡:经常应激,消化系统正常运动功能障碍,胃酶分泌,胃酸在胃内停留过久,引起胃溃疡。〔4所谓的风湿痛、纤维组织炎症:忧愁、焦虑、烦恼等,肌肉增加紧张,肩、颈肌肉发生所谓的风湿痛、纤维组织炎症。〔5头痛〔偏头痛:颅内中型血管收缩。2.各种精神异常: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第。焦虑症:复合性负性情绪,其核心是恐惧〔危险、威胁的预感所诱发,如疾病对恐惧的恐惧,害怕已出现过的恐怖感再次发生而紧张并不能自控,这种无助感持续发展,就可能转化为绝望而焦虑。抑郁症:复合性负性情绪,主要成分痛苦、敌意〔愤怒、厌恶、轻蔑战斗精神创伤:战斗环境中,由于恐惧、惧怕受伤或战死、创伤的剧痛,目睹战友战死,长时间精神和躯体过度疲劳。造成心理、行为异常称为战斗精神创伤或战争环境应激临床表现〔1有人严重抑郁,执行命令时优柔寡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怪诞的想法。〔2有人孤独、固执、无故发怒。〔3常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失眠、尿频、胃痛,甚至瘫痪。如:1945年,美军在日本冲绳作战时,因战斗精神讲明其造成的创伤送出战区的人数占全部战伤后送人数德48.8%。在朝后果鲜战争中,送出战区的这类伤员占后送伤员的2028%。第六节对付应激的心理护理方法一、适应:8’适应受挫后,引起人的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相应讲明含义的行为应答,甚至是躯体症状。为减轻或消除这些不利影响,通过各种积极、客观的应付行为,重新调整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和平衡,在社会所允许的界定范围内对个体需要做适当满足,这一能动的过程称之。如:治病没钱---献爱心举例下岗---找工作应激源流程归纳出动机冲突、挫折适应过程应激反应〔情绪、行为、认知心理行为〔没关系,东边不亮,〔再找工作西边亮:补偿二、护理方法:重点强调〔一提高应激的耐受力:耐受力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评价、应付策略和行为投影反应的综合表现。提高耐受力:提高认知水平、策略水平,降低对应激的反应性。1.提高认知水平:从认知、信念、经验等方面疏导病人客观看待应激情境,正确评价自己的实际应变能力,恰当地预测应付效果,可提高个体对应激的耐受阈限。如:〔1插管前讲明插管不会造成伤害举例〔2勇于了解和面对自己的素质与才能、缺点及其局限性2.灵活应用应付方法和策略〔提高策略水平:不同的应付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产生不同的效果。解释所以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选择那些具有理性化和积极意义的方式,有助于个体健康、个体适应、社会接纳。如:〔1心理自卫机制:"补偿"、"升华"〔2紧张的释放:放松训练、气功入静,保持生活愉快。〔3培养兴趣:处于自身被吸引和被卷入的状态。〔老干部离休后3.提高适应能力:〔1心理自卫机制:发育中逐步习得。退缩"反应??〔2消极的"保存〔3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应激源:通过自己或医务人员的帮忙,改善环境,采取科学手段几社会支持,以减弱或消除应激源。〔二消除或回避应激源:1.针对已出现的应激源:驱除或减弱应激源。如:兴奋性人格与抑郁性人格的人同住一室,调病房。举例操作动作轻。某患者因病友鼾声难以睡眠,可调换病房。2.针对可能出现的应激源:避免其出现。如:医院的急救设备应保持完好,操作简便、易行,举例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随时能用,避免设备成为难以处理的应激源。〔躲避应激源〔三争取社会支持:来自家属、亲友和社会各方面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心、照顾属社会应付手段。如:被忽视的斗歹徒双目失明英雄。后经报刊登出事迹,求得了社会支持。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彼此关怀与扶持,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四培养健康的人格:5’健康人格的人能合理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能与亲朋、好友相处,人际关系好,能获得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和提高应付能力。所以:要引导病人向健康人格方向发展。〔五心理治疗:1.精神药物:控制应激中个体情绪,是必需而有效的。〔1焦虑病人:安定注意〔2抑郁病人:阿米替林剂量、适应症。2.心理治疗:〔1支持疗法〔2行为治疗〔3放松疗法〔4其他:厌恶、认知、催眠、眼动疗法总之:护理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应激问题:一是患者经历到的二是护士经历到的所以护士应即着眼于患者,又着眼于自身,理解应激的基本概念,确定其症状和体征,识别应激源,制定并实施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控制应激反应的措施。小结5’第二节课结束本1.应激的生理反应包括哪三期?课2.心理自卫机制包括哪些方面?要3.应激对健康的影响?点4.对付应激的心理护理方法?参1.《护理心理学》皇甫恩考2.《护理心理学》二医大文3.《普通心理学》孟昭兰献第四章应激与心身疾病一.应激概述㈠.概念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是个体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刺激的认知评价,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状态。或:是个体察知的,需求和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态。1、对于概念的几种认识:应激是一种刺激物,来源广泛,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构成心理应激源;??应激是一种反应,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Selye认为是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的防卫反应。?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发生于个体处于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2、应激过程的模式:输入——中介机制——反应——结果〔二应激源stressor: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分类:理化性应激源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比较重要的应激源:1、应激性生活事件2、日常生活中的困扰3、工作相关的应激源〔职业性4、环境性应激源〔三应激的中介机制1、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察觉2、心理生理中介机制〔1CNS中介机制——兴奋或抑制的形式实现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3免疫中介机制Ø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1、应激源的预期性〔对应激事件的预料可提高机体耐受应激的阈限水平;2、对应激源的控制〔可知觉的有效控制能降低个体的应激程度;3、事件的分享〔应激的分享可减轻当事人的痛苦体验;4、个体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素质、健康状况;5、个体的心理学特征〔性格、个性倾向、应付方式等以及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大小。〔四应激反应1、躯体性应激反应Cannon"fight/flight反应"——急性应激反应Selye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非急性应激反应〔1警戒期〔应激初期—机体进入暂时的休克状态、个体抵抗力逐渐动员〔2抵抗期〔个体抵抗力和应激源作用相对对恃应激过强、过久,超过机体适应能力〔3衰竭期〔机体适应储备力丧失殆尽2、心理应激反应认知评价、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应对策略。⑴情绪性应激反应——焦虑、抑郁、愤怒〔2认知性应激反应——认知能力降低:"灾难化"〔3行为性应激反应——攻击、冷漠、病态固执3、行为应激反应上述分类从不同侧面去探讨了应激反应,而事实上应激反应总体上是综合性反应。?综合性应激反应:1、崩溃burnout:由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2、延缓应激反应delayedstressresponse: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应激与健康〔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1、积极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2、消极的影响:〔1引起心理和生理反应,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出现,使人感到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2加重已有的躯体疾病,或使疾病复发;〔3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新才躯体疾病。〔二消除不适度应激的方法:1消除和回避应激源;2提高应激耐受能力;3寻求社会支持;4培养健康的人格;5适当的运动;6药物控制;7必要的心理治疗。第二节挫折frustration一、概念:人们的目标行为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时,因达不成预定目标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包含三个因素:挫折情境挫折认知二、产生挫折的条件:1.受挫主体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2.主体开始了为满足动机和达成目标的行动;3.行为受阻,遇到困难不能被克服;4.主体对受挫情形有清楚的认识;5.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反应。挫折后的行为反应:?1、攻击2、焦虑3、固执4、盘算解决问题5、寻求支持三、应对策略〔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应付环境的策略有三种<Valliant>①求助〔寻求支持;②主动应付〔有意识地对危险情境进行预测和防范;③无意识应付〔即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改变个体对现实的认知,降低本能欲望的冲动,在面临挫折情境时把情绪控制在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心理防御机制〔mentaldefense?mechanism个体在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四、挫折的应对〔心理防御机制:1、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退行、幻想、内射2、自恋性防御机制:否认、外射、曲解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转移、隔离、合理化、反向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补偿、压抑、幽默、抵消否认把已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定。外射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曲解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退行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心理活动即退回到较早的水平,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幻想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则脱离现实、以其愿望和情感的任意想象,求得内心的满足。内射广泛而无选择的吸收所有外界的东西,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转移将对某一对象无法发泄的情感转向其它能够接受或比较可靠的对象上,以便"安全地"疏泻内心的紧张。隔离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事情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反应。合理化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会杜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以求自我安慰,减少痛苦反向内心的某些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为法律所不容,不能表现出来,即竭力加以控制。升华将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转向较为高尚的目标和方向,既能使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又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补偿个人理想受挫或失败,转而选择其他能成功的活动加以替代,借以弥补已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压抑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内心痛苦的念头、感情或行为尽量抑制下去,不主动去思念,以保持心境的安宁幽默处于尴尬境地时,常以发笑、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总是既无伤大雅,有可解除难堪局面。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心理防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调节着个体的期望、需要、情感及冲动,又维持着个体内部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某种平衡。①减轻个体内疚、不安和焦虑情绪〔如外射;②争取别人的同情、帮助和照顾,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如退行;③"自我欺骗",回避矛盾,摆脱困境,保持暂时性的心理平衡,减少心灵上痛苦,避免精神崩溃〔如否认。第三节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一、概述一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即由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组躯体性疾病。?具备以下条件:〔1心理社会应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2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3不属于躯体形式的精神障碍。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1不同社会环境,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不同,〔如冠心病:患病率最高的是美国,占2.5%,最低的是尼日利亚,仅0.75%〔2不同时期的患病率也不同〔20世纪50年代,溃疡病和高血压发病的男女比例均为4:1,近年却逐渐接近,溃疡病为3:2,高血压则1:1〔3移民〔二心理因素〔1消极情绪的致病作用;〔2人格特征与疾病:可作为发病基础,又可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三生理因素〔1生理始基:个体差异,生理特点,即对不同心身疾病的易患性不同;生理始基〔溃疡病:胃蛋白酶原增高心理社会因素刺激特异的心理学特征〔2生理中介机制: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平衡,使各靶器官产生病变的。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行为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可通过强化或泛化作用使习得性行为得以固定下来。可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3、心理生物理论: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不同的心身反应过程,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四、心身疾病的诊断诊断形式:〔1临床诊断+心理诊断如:高血压加焦虑状态,胃溃疡加抑郁状态〔2临床与心理状态一体诊断如:心因性咳嗽、神经性厌食症等。五、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冠心病多发于中年男性,脑力劳动者居多,发病率在工业发达国家较高,与经济发展相关。1、致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重度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家族史等。2、易患人格特征:TABP3、重要致病因素:紧张、敌意、愤怒等消极情绪〔二原发性高血压1、致病危险因素:高盐饮食、肥胖、家族史等。2、社会心理因素:高应激区、对应激源的高反应者〔三心性猝死〔四消化性溃疡〔五神经性厌食〔六非特异性结肠炎〔七血管神经性头痛〔八肌肉收缩性头痛〔九支气管哮喘〔十瘙痒症〔十一癌症六、治疗〔一消除引起心身疾病的诱因〔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学病因、生物学因素〔二心身兼治〔三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要做到心身整体护理。第五章临床心理评估第一节临床心理评估总论一.心理评估概述㈠.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assessment>的概念心理评估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客观描述,从而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性质和量度的方法。㈡.心理评估的意义1.获取信息2.作出诊断3.科研工具4.协助鉴定㈢.评估者的条件〔资格认证1.健康条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2.知识条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心理测评技术医学知识社会知识〔如熟练的人际交往技巧㈣.心理评估的信息来源1.被评估者⑴.语言信息〔口头、书面⑵.非语言信息身体活动面部表情〔眼、口、鼻私人空间2.调查知情人〔家人、朋友、同事等3.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评估4.在标准情境下进行评估〔如诊室二.心理评估的方法㈠.观察法〔随机法和定式法观察内容?仪表身体外观、体态语言和动作人际交往风格㈡.晤谈法〔interview1.评估要点⑴.自知力⑵.社会角色⑶.情绪表现⑷.行为仪表⑸.感知觉障碍⑹.智力和思维障碍2.会谈技巧⑴.善于倾听⑵.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开放式提问封闭性提问封闭开放性提问⑶.注意非语言信息〔语态、表情等㈢.心理测验法〔psychologicaltesting心理测验是依据特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1.心理测验的条件⑴.信度〔reliability一个测验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几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验工具的可靠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评价。⑵.效度〔validity一个测验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即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评价指标?效标效度〔criterionvalidity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结构效度〔constructvalidity⑶.常摸〔norm正常人群取样的平均值,是用来作比较的标准。⑷.鉴别力一项测验区别个体间差异的能力。⑸.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程序的一致性。2.心理测验的分类⑴.按测验目的分类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症状评定测验认知测验⑵.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文字测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