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化与进步_第1页
社会变化与进步_第2页
社会变化与进步_第3页
社会变化与进步_第4页
社会变化与进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变化与进步第1页/共77页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社会秩序的根据是什么?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精神力量推动和支配的。唯物史观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归于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第2页/共77页秦始皇(前259-前210)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天子”——代天牧民第3页/共77页社会秩序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呢?强调尊卑贵贱。“君权神授”:社会生活的秩序是由神(通过自己的代理人)安排的。统治者为了把自己的权力绝对化,必然倾向于唯心主义的逻辑。第4页/共77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朱元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第5页/共77页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在位):帝王之业,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者矣!(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唐高宗(李治,649-683在位):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所能取。(资治通鉴,卷一八六)清太宗(皇太极,1626-1643在位):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废为匹夫者,亦有匹夫而起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力之所能为者。(清太宗实录卷五)第6页/共77页暴力崇拜: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这种想法对不对呢?它有一点是可取的:社会秩序不是天定的,而是有人为的成分;社会秩序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靠人力改变的。第7页/共77页“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社会秩序根本上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经济活动)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变化着的。暴力斗争不是阶级斗争的唯一形式。第8页/共77页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接受美国记者R.Landor采访时表示,各国工人争取解放的方式不尽相同,“在英国,展示政治力量的道路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是开放的。在和平鼓动可以更快更可靠地起到作用的地方,暴动是非常愚蠢的。”——1871年7月18日,《纽约世界报》第9页/共77页求生存组织生产形成规范和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二、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路第10页/共77页(1)人在历史中首先要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是一种群体活动。(3)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制度、组织以及相应的社会心理、习俗和理论。(4)生产方式的变化或快或慢地引起社会中其它方面的变化。第11页/共77页生存生产生活中的关系生活中的规范生活中的习俗、道德、社会心理、宗教、艺术等生活中的制度、法律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示意图:社会的形成第12页/共77页社会“大厦”的基本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第13页/共77页唯物史观在理论上的创新:不再认为历史是预先设计好的(不再试图去窥探神意)不再从人的心意中寻求社会现象的最终解释把经济活动作为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出发点。第14页/共77页三、推动社会变化的根本力量是不是人心?不是,唯物史观认为主要是生产方式。1.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生活条件,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老龄化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15页/共77页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到阻碍或促进作用。所以,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伴随着“解放思想”。第16页/共77页“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思想需要土壤。新思想要存在,就需要新的土壤;旧思想之所以还在存在,说明还存在旧的土壤。第17页/共77页五·四运动与“德”、“赛”二先生第18页/共77页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情绪、意愿、风俗、习惯、风气等宗教、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自然科学、逻辑学、教育学、语言学图示:“社会意识”的结构第19页/共77页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第20页/共77页“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第21页/共77页卢梭(1712-1778)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第22页/共77页五·四运动与“德”、“赛”二先生第23页/共77页第24页/共77页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第25页/共77页注释:“破四旧”是指在文革初期以大中学生红卫兵为主进行的“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社会运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历史传承性。2)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之间的影响。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26页/共77页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人(怀有各种需要,并在竭力实现它们)自然、社会和个人自身的现实(制约了人们的这些需要实现的程度)欲望、情绪、认识思维、精神现实物质、存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第27页/共77页四、推动社会变化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什么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因素。第28页/共77页了解一些概念: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29页/共77页它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便从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实体性要素非实体性要素:教育、科学、管理等(软件)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是工具)(1)生产力结构定义第30页/共77页(2)生产关系◆定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产品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电影《十八个手印》剧照第31页/共77页思考:在八十年代之前,计划经济模式既然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为什么改革起来这么艰难?电影《十八个手印》剧照第32页/共77页(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也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阻碍或推进基本适应——不适应——适应……第33页/共77页宣传画·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第34页/共77页五、经济因素是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不是。唯物史观不是经济决定论。1.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由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为什么说是“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第35页/共77页“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两层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第36页/共77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经济改革

——社会改革

——政治改革资料:温总理谈政治体制改革2011年11月25日,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意见》,提出将权力重新配置,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第37页/共77页“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接受“走到崩溃边沿”的教训,才逐渐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道。但同旧习惯有关的政治、文化等体制的改革,未能与经济同步,以致贪污腐败、实利犬儒之风盛行,使人感到我们还没有从过去历史的种种迷误中彻底清醒过来,还未能对历史进行全面反思。”——李锐:乘风破浪又一年

李锐(1917——)第38页/共77页例: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盐城2009年2月20日水污染事件第39页/共77页……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江苏沭阳水污染2008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2009重金属污染湘江威胁4000万人饮水安全2010年福建上杭紫金矿业污染事件2011年云南曲靖铬渣事件……结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建设第40页/共77页六、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1.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41页/共77页(2)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基本矛盾必然会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表现出来。普遍的贫困;利益的冲突(财富和机会的分配的不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生活变得艰难,缺少幸福感、安全感……第42页/共77页(3)两点结论a.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根本内容。b.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必然涉及到政治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

第43页/共77页(4)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改革革命第44页/共77页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基本观点:人类的历史,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界对抗的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对抗的历史。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第45页/共77页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诉求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与调节第46页/共77页(2)什么是“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第47页/共77页(3)阶级斗争的实质根本上是经济利益的斗争,但它必然扩展到政治和文化意识领域。(4)阶级斗争的作用思考:如果梁山好汉或者太平军“夺了江山”,中国会变得更好吗?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第48页/共77页例:19世纪欧美工人为缩短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1860年1月17日伦敦《每日电讯》:从事花边生产的9-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被从肮脏的床上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1、12点。

第49页/共77页勒德主义(luddism

)Luddite/ˈlʌd.aɪts/1.AnyofagroupofBritishworkerswhobetween1811and1816riotedanddestroyedlaborsavingtextilemachineryinthebeliefthatsuchmachinerywoulddiminishemployment.2.Onewhoopposestechnicalortechnologicalchange.第50页/共77页美国马萨诸塞州在1836-1858年的普通法规定:12岁以下儿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个小时。19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工人发起八小时运动,主要以罢工和选票为武器,来争取实现自己的诉求。位于芝加哥WaldheimCemetery的秣市殉难者纪念碑第51页/共77页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客观事实及其因果联系的知识体系。技术,尤其是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第52页/共77页(2)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第53页/共77页技术与对劳动时间的控制2010年4月,美国劳工委员会(NCL)的报告,指出微软在中国的代工厂工人超长的劳动时间。图为东莞昆盈电脑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工人每月加班160小时。第54页/共77页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据北京青年报2010年12月28日报道,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量是1.74万吨,比2009年的1.83万吨有所下降。据昆明日报2009年4月30日报道,全国垃圾产量达1.8亿吨,并且按8%-10%递增。第55页/共77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56页/共77页

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1页。第57页/共77页爱因斯坦(1879-1955)关于现代文明的缺陷

“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97页。讨论:说说你使用手机的经历与感受。第58页/共77页拒绝现代技术的阿米什人(Amish)第59页/共77页2011年5月,据《重庆商报》等媒体报道,吉林省辽源市环保局长在职工反映奖金分配不公时说,领导就得骑马坐轿,你们想要公平,臭不要脸!4.普通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第60页/共77页2009年6月,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某因土地违规使用接受媒体采访时质问记者,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种言论受到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广泛的舆论批评。第61页/共77页(1)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第62页/共77页劳心者与劳力者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贵族与平民英雄与群众名人与百姓生活中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的差异第63页/共77页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是由人们自己的活动造成的。那些推动着人类生活发展的、占人口之大多数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和历史中处于主体地位。第64页/共77页英雄史观: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

“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英雄史观的后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成为特权社会的根据。第65页/共77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第66页/共77页反对儒家爱民政治的韩非子对“民”的看法:权力者的工具“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民固骄于爱、听于威。”——《韩非子·五蠹》第67页/共77页“百姓”在历史和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严复(1854—1921)“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严复黄宗羲(1610-1695)“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第68页/共77页Itisratherforustobeherededicatedtothegreattaskremainingbeforeus……that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shallnotperishfromtheearth.——GettysburgAddressAbrahamLincoln

(1809-1865)林肯谈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