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77页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题下列场景、台词出自电影《大决战》,阅读后回答问题。1.蒋介石回忆:“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此中“先总理”与“清帝”当是(

)A.袁世凯与宣统 B.孙中山与宣统C.宋教仁与雍正 D.孙中山与雍正2.蒋介石称曾在民国十六年“亲率十万健儿”征讨孙传芳、张宗昌,并在“二十年前”再次北伐,使版图“归于一统”。上述言谈中涉及的征伐目标是(

)A.满清政府 B.伪满政权 C.侵华日军 D.北洋军阀3.蒋介石哀叹:曾经“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而现在“这里(徐州)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么?”。这段台词,应出现在剧中哪一场景(

)A.辽沈战役爆发前 B.淮海战役爆发前C.北平和平解放时 D.渡江战役结束后4.从“民众竭诚欢迎”到走向“葬身之地”,台词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这场“大决战”胜负的关键。运用史实对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境遇变化做出解释。(写出两条)。①;②。“GDP”指的是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本题图表均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绘制。观察图表,回答问题。5.表一中的“折线A”与“折线B”代表西欧与中国的人均GDP。根据图中信息,描述11—18世纪西欧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态势。6.19世纪,西欧与中国人均GDP可能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在下图灰色作图区域做出标注,并结合史实加以解释。7.有学者试图以表一信息解释1000—1820年间中国和西欧人均GDP的变化,但是视角单一且不完整,更不能以此简单说明当时中西方所谓“强弱”态势。根据提示,完善以下回答。表二信息只能说明当时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变化可能是因为所导致的。除此以外,以16至18世纪为例,也可能是西欧的人均GDP进一步超过中国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朝廷官方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崇祯年间,经皇帝准允,礼部尚书徐光启聘用龙华民(在华外国传教士)等人,大量参考17世纪初的西方天文学成果,在1634年撰成《崇祯历书》,大大校正了当时历法的偏差。8.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推论的正误。(正确的填涂A,不正确则填涂B)①徐光启所任职的“礼部”隋唐时隶属于尚书省,是为“六部”之一。()②徐光启能够入朝为官,可见其应通晓八股并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③徐光启任职礼部期间,听闻沿海地区奏报郑和船队远航归来的消息。()④十七世纪初西方天文学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材料二

早在明万历年间,徐光启就曾因与西人合修历法而遭保守势力抨击。他们称此举是变乱中国“纲维统纪之最大者”。即使在《崇祯历书》修编期间,保守势力的攻击也未停止。徐光启死后,声讨声浪愈盛,以致此书“竟未施行”。9.材料二中“保守势力”的身份当是(

)A.儒生 B.道士 C.僧侣 D.教士材料三

明清之际,西洋教士汤若望将《崇祯历书》保全下来献予清廷。清初曾有人上奏恢复明初《大统历》,遭顺治拒绝。后经日食观测,汤若望所进历法“纤忽不差”,遂成钦定历法,赐名《时宪历》。顺治甚至封汤若望掌管钦天监,并称自己得此“贤人”相助并非偶然。10.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推测顺治推行《时宪历》的原因。材料四

清代学者梅文鼎曾对这段历史反思到:“今之为《授时》法者,辄疑(动辄质疑)西说;而尊西术者,往往欲抹杀古人……彼此既不相通,遂鲜持平之论(少有没有偏向的论说)。唯徐文定(徐光启)下语,犹有斟酌。”11.徐光启曾写下“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诗文。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明末至清初历法变迁的实质?

参考答案1.B2.D3.B4.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次政变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抗日战争中,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解析】1.根据题干中“蒋介石回忆:“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称为先总理,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B项正确;题干中的先总理是指孙中山,不是袁世凯,排除A项;雍正已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根据题干中“蒋介石称曾在民国十六年“亲率十万健儿”征讨孙传芳、张宗昌,并在“二十年前”再次北伐,使版图“归于一统”。”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D项正确;满清政府已经在辛亥革命推翻,排除A项;伪满政权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排除B项;侵华日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3.根据题干“蒋介石哀叹:曾经“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而现在“这里(徐州)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么?”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辽沈战役爆发前不符合题意,徐州不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北平和平解放时,不符合题意,徐州是淮海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根据所学可知,可以列举国民革命时期,联系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逐渐失去人民群众支持的的史实:①: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次政变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②:抗日战争中,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5.变化态势:中国人均GDP增长缓慢到14世纪开始停滞不前,且逐渐下降,西欧人均GDP增长迅速,且从14世纪开始拉大同中国的差距6.态势:西欧增长,中国下降;解释:19世纪,西欧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之工业革命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人均GDP继续增长;中国由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在西方国家的入侵下一步步沦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均GDP继续下降。7.人口因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行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5.变化态势:根据图示信息,观察11—18世纪西欧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态势可以得出:中国人均GDP增长缓慢到14世纪开始停滞不前,且逐渐下降,西欧人均GDP增长迅速,且从14世纪开始拉大同中国的差距。6.发展态势: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西欧完成了工业革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西欧与中国人均GDP可能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是:西欧增长,中国下降;解释: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西欧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之工业革命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人均GDP继续增长;中国由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在西方国家的入侵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均GDP继续下降。7.①根据表二“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增长比较”说明表二信息只能说明当时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变化可能是因为:人口因素;②根据所学可知,16至18世纪世纪,西欧国家通过新航路开辟,进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西欧的人均GDP进一步超过中国的原因有: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行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8.AABB9.A10.原因: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