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比例的根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2.进步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才能。3.在总结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投影仪。【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老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老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答复老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老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如今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老师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假如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所得的积相等。老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老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4.老师:到如今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答复。老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课堂作业】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考虑,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根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问: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板书课题:工程问题。二、新授。1.教学例10。〔1〕出例如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4〕详细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5〕小结。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6〕问:假如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7〕引导学生解答: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天〕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2.比照小结。〔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详细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工程特点是:不告诉详细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详细数量〕〔3〕所用的数量关系一样吗?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三、稳固练习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四、作业。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构造,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络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根本训练(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2、出示:粮店运来面粉240袋,,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二、新授:1、出示:(1)大米180袋(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2、学生列式口答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6、讲解第7题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9、比拟:这3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稳固练习1、第100页第1题学生列式解答,考虑: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2、第100页第2题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第页第1题说出图意,列式解答。四、作业:第页(2)、(3)。小学数学教案篇4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的】1.经历自主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分析^p、归纳的才能,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1.探究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2.探究2的倍数特征〔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历,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比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课堂小结】1.如今,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如今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时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考虑、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亲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环节: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可以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教学目的:1.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可以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进展综合,找到物体完好的表象。3.初步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才能。教学准备: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假设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学具准备:白纸和笔。教学过程: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场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2.同时____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置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4.学生自主活动。5.判断和小结:要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完毕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刚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小学数学教案篇6设计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生疏。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展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展简单的兑换。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展保护人民币就是保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辛朴素的意识。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学生准备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假设干(教材使用)教学过程⊙出示情境,导入新课1.铺垫。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置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保护人民币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2.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展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根据。(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对人民币进展分类,深化认识。师:刚刚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如今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展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预设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学生汇报完毕后老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今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假如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假如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老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的:1、知道一、两位小数的.含义,能初步应用,会读,会写一位小数。2、联络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3、让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教学关键:一位小数与非常之几的关系,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物品,彩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买东西,不一会儿就买了一大袋东西。每件物品上都有价格标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的标价,按照物品标价的特点分类。〔目的:通过分类让学生把整数分为一类,小数分为一类〕师:那一小组起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一类是整元的,另一类物品不是整元的〕第二组数是小数。〔用课件分物品〕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理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二、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小数,通过自己观察,讨论行到小数的含义。〕1、认识零点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非常之几。出示课件师: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1元,你们去买这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一角钱)我们可以发现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来表示)出示一角钱,这是多少钱,帮我数一数有几个一角〔10个〕,也就是多少钱〔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几分之几,1角就是几分之几元〔元〕,我们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元。元与0.1元有什么关系呢?〔意思一样,写法不同〕师:1角可以用元表示,1角还可以用0.1元表示,那么元还可以怎样表示(元还可以写成0.1元)板书2、出示2角钱2角钱用元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0.2元〕,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元〕3角呢、6角呢?观察:元还可以写成0.1元。元还可以写成0.2元,从中可以发现什么〔零点几的数就是非常之几的数〕三、通过米尺量,发现一米几分米1、〔学生动手操作,稳固零点几的数就是非常之几的数,然后给整数、分数、小数分类〕师:同捉两位同学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长度是多少分米?绿色彩条长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还可以用小数怎么表示〔0.1米〕红色彩条长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还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0.2米〕课件出示:1角就是元,也可以写成0.1元2角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2元1分米就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3分米就是米,也可以写成0.3米师:上边这些数,你们能不能分类1,2,3是整数,是分数,0.1、0.2、0.3叫做小数。出示小数,观察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小数,都有一个点,小数前一位都是零点几,它们都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是一位小数〕师:一位小数表示非常之几,非常之几就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对口令〔说分数对小数,说小数对分数〕2、在认识一位小数的根底上认识两位小数。〔引导学生学习1厘米=米=0.01米〕出示厘米尺师: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一百分之一〕写成:1厘米=米讨论:用小数这样表示?3厘米呢?观察从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后边有两位数的叫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3、认识几点几用课件让学生认识几点几师:象几角不够1元,几分米不够1米,假如用元、米来做单位,可以用小数零点几来表示,但生活中呀我们常常遇到超过1元,1米的事,用小数该怎样表示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件1、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学前班的时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0.7米〕如今他长高了,一年级时身高正好是1米,如今他已经是三年级了超过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几分米,假如用米作单位用小数怎样表示?〔1.4米〕2、怎么想的?〔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来就是1.4米〕3、出示钱币图样师:这道题在大家又会做又会想,我们来观察这些钱币。1元3角=〔〕元,怎样想〔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5元3角=〔〕元50元3角=〔〕元100元3角=〔〕元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二、新课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展平均分?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32÷6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三、做一做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理解到什么信息?〔1〕师:如今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考虑: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展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2〕假如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四、练习练习的第3题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学生得出解决的方法。30÷7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假如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小学数学教案篇9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谈话揭题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络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